高校创新型教师培养及激励机制的研究

高校创新型教师培养及激励机制的研究

王瑛[1]2002年在《高校创新型教师培养及激励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科技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特征,进而提出高校创新型教师培育途径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本文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提出命题;根据个体创新思维特点对创新型教师进行界定:创新型教师是指具有敬业奉献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比较完善的知识结构,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鲜明的创新思维能力,既善于与人合作,又具有独立个性,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善于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师。建立了创新型教师行为发生过程模型;从教育的本质、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角色责任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入手,对创新型教师和非创新型教师进行辨析,并对创新型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进行文字和图形描述。在此基础上,从体制、经济、文化、个人等方面分析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与创新相关的问题及其原因。 为了借鉴西方国家教师培养的成功经验,本文还对中美高校管理机制进行了比较,从中得到启示:成熟的市场机制是创新型教师产生的沃土,学术的民主管理是创新型教师成长的乐园。 最后从四个方面归纳研究结果:1)建设适宜创新型教师成长的校园环境,包括具有鲜明特色的办学理念和传统、尊重教师个性和自由民主的管理风格、奋发上进,求实创新的学风、时间充裕空气清新景物宜人的生态环境;2)建立激发教师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3)通过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加强实践锻炼、实施终身教育等途径培养教师创新能力;4)要求教师进行创新型自我的塑造。

顾康静[2]2004年在《高校创新型教师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综合运用科学技术哲学、教育学、管理科学、创造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借鉴许多相关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管理问题,进而提出高校创新型教师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本文首先提出了“时代→创新人才→创新教育→创新型教师→创新管理”这逻辑体系,论述创新型教师的管理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从而论证了创新型教师需要管理创新的现实必要性。 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在创造学与创新教育领域的研究动态,提出将创新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付诸实施仍然是我国高等学校目前面临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我国的人才创新教育最缺乏的是高素质、高度创新性的教师,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够将创新教育付诸实践。 鉴于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创新教育必须更应注重并依赖于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师。因此,本文深入探讨了如何培养创新型教师,如何激励创新型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如何管理好创新型教师等现实问题。 本文在理论层面的努力是,从创新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创新型教师的品质特征等基本概念和理论入手,阐述创新型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过程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包括教育理念、自身的创新能力的培养、育人环境方面,继承和创新的关系问题,以及课程建设、探索创新型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材建设等。然后,根据创新人才及创新性思维特点给出创新型教师概念的界定。在此基础上分析创新型教师与非创新型教师在思维模式和行为过程等方面的不同,并进行中美两国高校教师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 本文在实践层面上,针对我国高校创新型教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给出高校创新型教师管理的对策,利用“双因素理论”论述创新型教师的管理,并探讨高校创新型教师所需要的创新性的管理策略,包括思想观念、运行机制、培养机制、评价体系、保障机制、成才环境等方面,提出改进我国高校教师管理的相关建议

倪志华[3]2008年在《基于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以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为背景,研究基于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沿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紧迫性→培养创新人才需要创新型教师→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是创新型教师成长和积聚的制度保证”这一逻辑体系,综合运用教育学、管理科学、创造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借鉴许多相关研究成果,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高校创新型教师的成长和积聚的问题,进而提出促进高校创新型教师成长和积聚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对策与措施。论文在定义教学创新型教师、科研创新型教师和“教学-科研创新型”教师的概念的基础上,分别阐述叁种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与积聚的特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背景,探讨了这叁种类型的创新型教师成长对目前高校人事制度的挑战:一是高校教学创新型教师严重缺乏的挑战;二是科研型教师没能担当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的挑战;叁是“教学-科研创新型”教师的成长如何从理想成为现实的挑战。并分别进行原因分析。同时探讨创新型教师积聚对当前人事管理制度的叁方面挑战:一是高校教师不能“来去自由”的挑战;二是社会保障和服务的挑战、叁是物质激励失灵的挑战。论文最后针对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背景的创新型教师成长和积聚对目前高校人事制度的挑战,提出改进高校人事管理制度的建议。包括:改革现行职称评定标准、建立科学的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评价体系、进行教师培训制度创新;加强教学工作对科研创新型教师的考核、引导科研创新型教师科研进教材、进实验;根据各高校实际,科学确定教师教学和科研投入的比例、建立教师分类培养和考核制度、制定政策,加快创新型教师团队的形成以及要建立“来去自由”的人事管理制度、建立教师社会保障和服务制度、重新设计和改革激励制度等。在论文答辩之后,根据答辩委员会专家的意见,笔者对论文进行了认真的修改。主要更改的内容有:增加了第叁章的第二节——“中国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的演变”;对创新型教师作了更为完整的定义,并对叁种类型的创新型教师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进行了阐述;对创新型教师的“成长”和“积聚”的关系作了说明。

陈泊蓉[4]2017年在《中小学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与成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一重重挑战接踵而来。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我们需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型教师。另一方面,随着知识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教师的素质与成长问题成为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型教师是适应新时期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急切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在追求,是解决基础教育现存问题的必要条件。对创新型教师的研究对培养创新型教师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和成长问题的研究既需要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回答,更需要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型教师个体和其教育教学实践中。本研究以创新型教师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围绕“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特征和成长历程”这一主题展开研究。首先,采用深度访谈法对创新型教师样本进行深入访谈获得访谈资料,从优秀教师的人物传记中搜集创新型教师的传记文本资料;运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以及人物传记的文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通过编码、归纳、概括、总结获得32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素。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创新型教师素质特征为独立开放的人格特征、发散求异的思维品质、广博精深的知识体系、独特创新的专业特质、乐观包容的情感特征。构建了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并进行了检验。其次,对收集到的创新型教师成长历程的文本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总结。研究发现创新型教师的成长表现出阶段性,其成长一般经历职前准备阶段、专业适应阶段、自我探索阶段、专业成熟阶段、超越自我阶段等五阶段,每一阶段都反映出教师不同的成长特点。创新型教师是由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推动成长的。内部动力有教育理想和信念、对教育的热爱、自我实现的需求、自主性发展意识,外部动力有教育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创新型教师的成长表现为在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综合作用下以教学问题为起点在反思中不断自我更新。再次,运用主题分析法对影响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共得到18项影响其成长的因素要素。通过梳理发现,学习和努力是促进创新型教师成长的个人因素,教师对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的积极反思是促进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心理因素,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是促进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外部因素。传统的教师权威文化、应试文化、教育复制人才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念以及刻板繁杂的管理制度对创新型教师的成长有制约作用。本研究从创新型人才的视角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和成长进行研究,发现人格特征和思维品质是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先天素质,因此在教师资格认定中,应加强对准教师人格和思维的检测。此外,本研究从创设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文化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制度环境以及教师教育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对策构想。

王梅香[5]2008年在《自主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型教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前提和保障。高等院校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切实做好高校创新型教师资源开发这项重要工作,把丰富的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对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生力军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采用文献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从自主创新和高校教师资源的内涵入手,探究了自主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特征,并对“基于自主创新的高校创新型教师资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继而又在目前我国高校创新型教师资源开发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考察比较中美两国高校教师管理的差异,借鉴美国高校对我们的经验启示,结合“双因素理论”等相关理论提出了自主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型教师资源开发的策略。本研究着眼于自主创新的新形势对高校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认为更新观念、教师创新团队建设、开展师资培训工程、实施创新性管理以及开发隐性教师资源是有效开发高校创新型教师资源、充分挖掘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我国高校乃至整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

罗华, 何建洪[6]2007年在《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特征及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文中提出创新型教师的主要特征是具有强烈的创新动机、健全的创新人格特征和较强的教育创新能力。目前,创新型教师成长中还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高校应从内外找原因对症下药:一方面,要引导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激发教师的职业成就感,形成创新的内在驱动力;另一方面,要创设有利环境,建立激发创新行为的激励机制。

谢晓芬[7]2006年在《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的世纪,知识经济直接依赖于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为提高一个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不能仅仅依赖跟踪和引进别国技术,必须大力发展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提高科学储备和创新能力,大力培养和造就拥有持续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研究型大学作为知识创新、知识生产、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科学研究和各类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在我国创新体系建设中任务艰巨,因此,适时加快我国研究型大学教育创新的步伐意义重大。而创新的教育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教师来实施,否则为纸上谈兵,无任何意义,进一步说,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面临的一项迫切的任务,也是加快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需要。 本文主要在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的基础上,探讨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应持有的办学理念,即“创新教育”,进而分析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实施创新教育中存在的诸多弊端,如“培养的人才知识面狭窄,本科教学力量投入薄弱,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等等,由此,提出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教师培养这项艰巨而又迫切的任务。 在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上,本文首先概述了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在创新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如科研原创性水平不高,教学创新能力不强等,分析其存在的主要原因为:1.我国研究型大学对人才开发制度创新的重视不够;2.我国研究型大学对教师的管理缺乏创新服务意识;3.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评价体系不利于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创新型教师的培养途径,即从实施创新型教师培训工程,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和创设一流的管理氛围叁个方面来论述造就创新型教师须做到的方方面面,以期为我国研究型大学教师创新性的培养有所助益。

刘胜, 陈明杰, 兰海[8]2007年在《论高校创新型教师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文中提出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要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必须培养大批有创新能力的教师。创新型教师的培养是应对知识经济挑战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是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本文在论述了高校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分析和提出了提高教师素质的具体途径。

张轶坤[9]2015年在《论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及培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高校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必须拥有一支富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笔者在分析高校创新型教师的内涵和素质要求基础上,提出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几点对策。

刘华政[10]2012年在《试析高校创新型教师主体动力的激发——基于物质文化的校园功能》文中研究说明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为主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创新型人才来支撑。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创新型教师的造就。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体,在人才的教育中,教师的主体动力如何激发,事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效。该文基于校园物质文化的励志功能、陶冶功能和育人功能,从校园环境的优化、管理制度的完善、实践平台的打造、继教模式的构建等四个方面探讨了高校创新型教师主体动力的激发问题。

参考文献:

[1]. 高校创新型教师培养及激励机制的研究[D]. 王瑛. 南京农业大学. 2002

[2]. 高校创新型教师管理研究[D]. 顾康静. 南京农业大学. 2004

[3]. 基于创新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研究[D]. 倪志华.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4]. 中小学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与成长研究[D]. 陈泊蓉.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5]. 自主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型教师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 王梅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8

[6]. 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特征及创新型教师的培养[J]. 罗华, 何建洪. 教育探索. 2007

[7]. 论我国研究型大学创新型教师的培养[D]. 谢晓芬. 华中师范大学. 2006

[8]. 论高校创新型教师与创新型教师的培养[J]. 刘胜, 陈明杰, 兰海.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9]. 论高校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及培养[J]. 张轶坤. 中国轻工教育. 2015

[10]. 试析高校创新型教师主体动力的激发——基于物质文化的校园功能[J]. 刘华政. 大学教育. 2012

标签:;  ;  ;  ;  ;  

高校创新型教师培养及激励机制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