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营造全民阅读氛围--论推进全民阅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_读书的意义论文

全面营造全民阅读氛围--论推进全民阅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_读书的意义论文

全方位营造全民阅读氛围——略论推进全民阅读的难点与着力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民论文,着力点论文,难点论文,氛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文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87(2015)02-0030-04

       国民阅读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可持续发展,推广全民阅读是当前我国国家建设和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全民阅读”相继被写入党的十八大政治报告和2014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这标志着党和政府已把推进全民阅读工作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发展高度。历经多方努力,全民阅读推进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在此语境下,进一步探讨推进全民阅读的难点和着力点,是目前推进我国全民阅读工作的一项中心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一、我国全民阅读推进的历史与现状

       “全民阅读”概念的提出,大致始于20世纪70年代。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向全世界发出了“走向阅读社会”的号召,倡导人人读书。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

       相比之下,我国的全民阅读推进工作启动较晚,大约起始于1997年。这年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新闻出版署等9个部委共同发出了《关于在全国组织实施“知识工程”的通知》,提出了实施“倡导全民读书,建设阅读社会”的“知识工程”,并成立了全国知识工程领导小组。2000年,该小组把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读书月”。2004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和国家图书馆承办了“倡导全民读书、共建书香中国”大型群众性公益活动。2006年,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文化部等11家部委联合公布《关于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倡议书》,倡导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爱读书,读好书”为主题的全民阅读活动,意味着全民阅读工作提上了新的日程。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了属于本地区的读书活动,大约有800多个城市自发开展了读书节、读书月等活动。[1]全民阅读活动以不同的形式在全国各地开展起来。

       历经十余年努力,我国国民阅读状况有所改善。最新调查数据表明,2013年我国成年国民的图书阅读率57.8%,较之2003年的51.7%有一定幅度的提升。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民阅读仍处于较低水平。目前我国人均纸质图书的阅读量为4.77本,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仍十分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整个社会缺乏阅读氛围,国民尚未感受到阅读及其推广工作的重要性。有调查数据显示,有71.6%的国民表示身边没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有22.8%的国民表示不知道身边是否举办过阅读活动,而知道身边有阅读活动或阅读节的只有7.9%。[2]这说明,尽管国家极力推广全民阅读,但阅读氛围的营造力度仍然欠缺。

       二、推进全民阅读的难点——缺少应有的阅读氛围

       1.“读书无用论”消解了国民阅读热情

       在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背景下,金钱成为衡量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准,“读书无用论”思潮又悄然泛起,“不读书一样赚大钱”的观念甚嚣尘上。随着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读书改变命运”的观点受到了广泛质疑。尤其是“研究生卖肉”“大学毕业做猪倌”“数十名研究生竞聘保洁员岗位”等报道频现媒体之后,不仅打击了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且直接消解了国民的知识信仰,这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国民的阅读兴趣。在此语境下,整个社会的读书氛围越来越淡薄,而以提高全民素质、增加全民修养为目的的社会阅读更是丧失了其存在的心理基础,社会阅读热情越来越淡化。

       2.功利性阅读消解了国民阅读兴趣

       在我国,有史以来就有功利性阅读的传统。功利性阅读一直占主导地位,不为功名不读书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国民。正如林语堂所言:“今人读书,或为取资格,得学位;在男为娶美女,在女为嫁贤婿;或为求爵禄,刮地皮;或为做走狗,拟宣言……诸如此类,都是借读书之名,取利禄之实,非读书本旨。”[3]在功利性阅读理念支配下,阅读并非是兴趣所致,而只是一种功利性手段。

       而今,应试教育模式进一步强化了阅读功利色彩。很多青少年学生在购买图书时,有8成以上选择教材辅导类书籍,致使阅读视野狭窄,阅读兴趣衰减。值得注意的是,功利性阅读反过来也影响着图书出版行业。由于功利性阅读的刺激,我国教材教辅的出版利润高出了出版业平均利润率的20%,出版教材教辅的主要是37家教育出版社和11家师范大学出版社。但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和丰厚的利润,结果实际参与教材教辅出版发行的各类出版社多达400余家,[4]教材教辅在图书出版产值中的比重超过50%,出版结构日趋畸形。在此情形之下,出版社不仅不能满足国民的一般阅读需求,且直接影响着国民阅读兴趣的培养。

       3.数字化阅读改变了国民阅读精神

       随着网络和视听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国民阅读出现了新的特点,他们在阅读的内容、趣味、方式、载体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传统阅读氛围受到了冲击。

       早在2004年,全美艺术基金会发表了《阅读处在危险中》的调查报告,负责报告发布的全美艺术基金会主席纳·吉奥利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很多人具备阅读能力,却不读书。这不是‘不会读’的问题,而是‘不读’的问题。”报告指出,造成美国读书减少的三大因素是电视、电影和互联网。[5]而我国的实际情况也大致如此。

       2014年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超过50%,超9成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者表示,阅读电子书后就不再购买其纸质版。另外,2014年7月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达26个小时,在很大程度上压缩了传统阅读时间,呈现出“浅阅读”甚至不阅读趋势。数字化阅读其实只是其娱乐消遣的方式,阅读精神发生了很大改变,本质上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存在区别,对当前阅读氛围的营造存在着负面影响。

       三、推进全民阅读的着力点——努力营造社会阅读氛围

       1.引导国民阅读观念

       (1)改变功利性读书观念。在我国,虽说自古以来就有读书传统,但读书的功利性色彩极为浓厚。在大多数家长和老师看来,读书是敲门砖,即求取功名利禄的工具。多数情况下读书不是读书者的内在需求,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对很多人来说,读书并非一件快乐轻松的事情,他们从中享受不到阅读的快乐。

       儿童阅读推广人、红泥巴读书俱乐部创始人阿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当记者问及“在您多年的童书推广中,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其回答是“观念”:“现在众多家长已越发重视孩子的启蒙教育,但很多家长都有一种近乎急功近利的心态。让幼儿园的孩子看小学生的书,让小学生看中学生的书,让中学生看大学的书。”[6]这与真正意义上的阅读相差甚远,不仅不能培养阅读习惯,反而会影响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阅读氛围的形成。因此,改变传统的功利性阅读观念是营造阅读氛围、推广全民阅读的前提条件。

       (2)树立终身阅读的阅读观念。在功利性阅读观念的指引下,阅读只是获取功名利禄的手段,阅读只是读书人的事情。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树立终身阅读的观念,摒弃“读书是读书人的事”等错误认识,让读书成为一种基本的生活需求和生活品质追求。也就是说,全民阅读的推进还需与终身学习理念结合起来,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正如郝振省所言:“全民阅读要在理念上把学习型社会与阅读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在学习型社会中,阅读不只是上级的要求和领导的布置,更不能是一种附庸风雅的炫耀,而应真正成为国民生活的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国民生活方式。”[7]

       当然,终身学习观念的建立须以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为基础。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引导下,儿童和青少年的阅读都属于一种功利性极强的阅读,甚至可称之为“伪阅读”行为。这不仅不能促进青少年阅读习惯的养成,反而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其阅读兴趣。因此,要推广全民阅读,须改变当前的教育体制,在根本上引导国民树立终身阅读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把全民阅读落到实处。

       (3)引导建构数字化阅读观念。数字阅读已成为青少年阅读的主要方式。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13年5月对中国8省市中小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69.4%的青少年网民使用电脑阅读,73.1%使用手机阅读,23.6%使用电子阅读器阅读,11.1%使用光盘阅读,21.4%使用PDA/MP4/MP5阅读。[8]可见,数字化阅读不仅是青少年阅读的主要方式,且已成为一种主流阅读方式。

       目前,学界对数字化阅读褒贬不一,存在较大争议。前国家图书馆馆长周和平指出:“虽然新媒体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但传统纸质图书阅读和新媒体阅读并不矛盾,不同媒介载体各具优势,可互为补充。阅读最重要的不是通过什么载体阅读,而是读什么怎么读。”[9]而“读什么,怎么读”其实是由阅读观念决定的。数字化阅读只是一种阅读方式和行为的改变,并不是对传统阅读的消解和颠覆。虽然说他们使用数字媒体进行阅读,但他们的阅读行为不应停留在娱乐化、消遣性的浅阅读层面,更不应由此来排斥传统的经典阅读和深度阅读追求。

       2.制订全民阅读政策规划

       (1)设立全民阅读节。设立阅读节或阅读日是营造阅读氛围的重要手段,阅读普及率较高的国家都设立自己的阅读节。在美国,除每年4月23日世界公认的阅读节之外,还建立了“阅读遍及全美日”“免费漫画节”“好奇日”等与阅读相关的节日,时时提醒国民关注阅读。[10]在我国,关于是否应设立国家层面的阅读节,早在2007年就有过一场热烈争议。全国政协委员朱永新在2007年两会期间向大会提交了设立国家阅读节的议案,并邀请了王安忆、张抗抗等名作家联合署名,但此提案立即遭到了余秋雨等人的反对。朱永新等人认为设立国家阅读节可唤醒全社会对读书的重视,在仪式中培育阅读文化,推动阅读社会的形成。而余秋雨等人则认为,现在已有“国际阅读日”,再设立阅读节没有必要。另外,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阅读量不是少了,而是多了。[11]其实,在现阶段我国设立国家阅读节并不意味着会直接提高国民阅读率,它的真正意义在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点燃国民热情,在此种意义上,设立国家阅读节应该说是完全有必要的。据2013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18~70周岁国民中有62.6%的人认为有关部门应当举办读书活动或读书节。由此可见,设立阅读节是营造全民阅读氛围的现实需要。

       (2)加强全民阅读立法。在西方国家,阅读立法是推进全民阅读的重要手段。美国有《卓越阅读法》(1998)和《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2002),日本有《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2001)、《文字印刷文化振兴法案》(2005),韩国有《图书馆及读书振兴法》(1994)和《读书文化振兴法》(2009),俄罗斯有《民族阅读大纲》(2012),这些都是专门的全民阅读立法。

       近年来,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也都逐渐把阅读立法提上了工作日程。2013年3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专门成立了全民阅读立法起草工作小组,草拟《全民阅读促进条例》,2014年6月,《深圳经济特区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出台并在网站上公开征求意见,这都标志着全民阅读立法工作已正式启动。虽然阅读立法并不意味着能够彻底解决全民阅读问题,但有利于提高国民认识,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全民阅读氛围。

       (3)建构全民阅读指标体系。2012年3月,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举办国民阅读指数研究专家研讨会,开启国民阅读指数建设工作。随后,全国政协委员、邹韬奋基金会会长聂震宁联名于永湛、李瑞英、杨澜等13位委员,提出了《关于将城市阅读指数纳入文明城市指标体系的建议》,欲把推动全民阅读进一步落在实处。

       3.积极组织开展全民阅读活动

       (1)强化阅读活动的特色。在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举行了阅读活动,但很多活动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影响,甚至完全是流于形式,其主要原因在于活动本身特色欠缺。与此相比,发达国家举行的阅读活动更具特色,效果更为明显。德国自2007年开始每年都举办“送你一个故事”的全国性阅读活动,全德5年级的学生均可获得一张赠券,凭此在参加活动的书店领取一本图书。在全国读书日这一天,全德国的任何人都可报名作为志愿者,到幼儿园、学校、图书馆甚至火车和市区步行街上,为别人朗诵。以此为荣的志愿者充满激情地捧书朗读,推动了全民读书热情。通过展示展销、主题演讲、捐书助读、读书征文、知识竞赛等形式组织开展内容丰富且特色鲜明的阅读活动,促进良好读书风气的形成,切忌把全民阅读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甚至仪式化。

       (2)突出公众人物示范效应。许多西方国家普遍把推广阅读当成社会公众人物的工作职责。以社会公众人物的表率、引导和示范作用激发民众的读书热情。韩国总统朴槿惠在韩国文艺月刊《月刊随笔》上发表《遇见我人生的灯塔——东方哲学》的文章,提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使她“重新找回内心平静的生命灯塔”,导致该书一度脱销,可谓极好的阅读推广。[12]对此,朱永新也提出,各级领导人应亲自倡导和推动全民阅读。建议国家领导人和各级主要领导每届任期内至少有一次到校园与学生一起读书,以推动全民阅读。[13]在当前中国阅读氛围欠缺的情况下,着力发挥国家领导人、文化名人、文体明星及其他社会公众人物的阅读示范作用。

       (3)加强阅读活动的舆论引导。对于阅读氛围的营造,媒体的舆论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在阅读率很高的西方国家,他们习惯于利用报刊、广播电视、车载传媒、户外广告等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全民阅读,营造全民阅读的整体氛围,以此激发民众对阅读的兴趣与热情。[14]在美国,许多电视台都开设有专门的读书节目,作为读书节目领头羊的《欧普拉读书俱乐部》每个月选择一本书推荐给电视观众,并邀请作者来节目中与读者展开交流,主持人欧普拉推荐过的所有书籍,无一例外地都一夜之间成了全美畅销书。[15]英国BBC广播公司的“大阅读”(Big Read)也如此。通过对英国国民阅读口味进行民意调查后选出100部最受国民欢迎的文学作品,然后以电视专题片的形式把作品推荐给全国人民,以此来推进全民阅读。

标签:;  ;  ;  

全面营造全民阅读氛围--论推进全民阅读工作的难点和重点_读书的意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