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体系_国际竞争力论文

论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体系论文,竞争力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155 (2006)04—0053—03

20世纪80年代,产业竞争力正式成为经济学术界理论研究的对象。自此,国内外不断有专家学者加入到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工作中来,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产业竞争力理论日渐丰富。同时,运用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具体产业进行实证研究的学术成果也不断涌现。但从整体上讲,截至目前,产业竞争力理论还远未发展成熟,各专家学者在理论要点阐述和研究方法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正统理论体系尚未形成。针对学术界这一研究现状,我们希望通过在整体上对产业竞争力理论进行一番梳理,尝试构建产业竞争力理论的逻辑体系。

一、产业竞争力研究历史沿革

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的比较优势原理,而将其作为正式的研究对象则始于20世纪80年代。纵观二十多年的研究历史,可以将其大致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初,是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的起步阶段。80年代初,美国部分传统优势产业在日趋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疲软态势,为应对这种局面,里根总统于1983年任命了一个“工业竞争力总统委员会”,专门开展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在欧洲,世界经济论坛(WEF)和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合作,对世界范围主要国家的综合竞争力进行排名。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产业竞争力概念不明确,产业竞争力是与企业竞争力、国家竞争力放在一起进行笼统研究的;理论研究很不成熟,没有形成相对规范的学术成果[1]。

第二阶段,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是产业竞争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阶段。1990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Michael E.Porter出版了《国家竞争优势》专著,提出了全新的产业竞争力研究框架,即“钻石模型”。该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产业竞争力理论的正式形成。此后,产业竞争力研究主要沿着Porter“钻石模型”所提供的竞争力形成机理的研究思路和结合现代计量经济学构建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模型这两条研究路线展开。WEF和IMD结合其在国际竞争力研究领域的经验和成果,提出了自己的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和计量分析模型。我国对产业竞争力的研究是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步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具体产业竞争力的计量分析。尽管起步晚、涉及领域相对狭窄,但国内学者的研究还是卓有成效的,提出了很多独特的见解,并从研究伊始就非常重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

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至少需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基本概念、理论基础(或与相关理论的联系)和内部逻辑结构,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体系也由此构成。

1.产业竞争力内涵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国际竞争力,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竞争能力。

竞争力实质上是一个比较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具体来说: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而获得满意的经济收益的综合能力。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因此,产业竞争力分析应突出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因素,包括产业集聚、产业转移、区位优势等。

2.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

任何理论研究都有其理论基础和渊源,产业竞争力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1)比较优势原理。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指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即比较优势是国际贸易的基础;特定国家应专注于生产率相对较高的领域的生产,以交换低生产率领域的商品。后来,赫克歇尔—俄林理论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补充,指出国家之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决定着贸易的流动方向。(2)竞争优势原理。Porter认为,传统经济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都不能说明产业竞争力的来源,因为“在产业竞争中生产要素非但不再扮演决定性的角色,其价值也在快速消退中”,“规模经济理论有它的重要性,但该理论并没有回答我们关心的竞争优势问题”[2]。进而他指出,必须采用竞争优势理论来解释产业竞争力问题。竞争优势有别于比较优势,它是指各国或各地区相同产业在同一国际竞争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市场竞争能力。

我们认为,尽管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是存在区别的一组概念,但两者都是产业竞争力形成的基础。两者的区别是,比较优势强调同一国家不同产业间的比较关系,而竞争优势强调不同国家同一产业间的比较关系。前者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潜在可能性,后者则强调各国产业发展的现实态势。与区别相比,两者之间的联系更为重要:一国一旦发生对外经济关系,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会同时发生作用:一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往往易于形成较强的国际竞争优势;一国产业的比较优势要通过竞争优势才能体现。因此,比较优势是产业竞争力的基础性决定因素,而竞争优势是直接作用因素。比较优势是产业国际分工的基础,也是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但比较优势原理却不能直接用来解释产业竞争力水平的高低,而竞争优势原理作为一种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可直接用于解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

3.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

(1)“钻石模型”理论

Porter对多个国家、多个产业的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产业竞争力是由生产要素,国内市场需求,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等四个主要因素,以及政府行为、机遇等两个辅助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其中,前四个因素是产业竞争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构成“钻石模型”的主体框架。

Porter的“钻石模型”构筑了全新的竞争力研究体系,提出的竞争优势理论包含了比较优势原理,并大大超出了后者的解释范围,对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是最基本的、定性的,为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分析框架,为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竞争力过程理论

WEF和IMD将国际竞争力的形成机理描述为:国际竞争力是竞争力资产与竞争力过程的统一。用公式表示就是:国际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过程。所谓资产是指固有的(如自然资源)或创造的(如基础设施);所谓过程是指将资产转化为经济结果(如通过制造),然后通过国际化(在国际市场衡量的结果)产生国际竞争力①。

中国学者在此基础上加以改造,提出相应的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即产业竞争力=竞争力资产×竞争力环境×竞争力过程。该理论指出:产业竞争力是三个因素的整合统一体;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产业竞争力资产包括硬资产和软资产,单纯依赖硬资产的国家可能富有,但却不具竞争力,而硬资产匮乏的国家,可以通过强化软资产来获得竞争力等等[3]。

(3)以指标体系解释的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

中国学者金碚在以定量分析为主要研究工具完成中国工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独辟蹊径,用定量分析中使用的具有数量表征特性的竞争力指标体系来解释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竞争力指标有两类:一类是分析性指标,又包括直接因素指标和间接因素指标,这类指标是反映竞争力形成原因的指标;另一类是显示性指标,是反映竞争力结果的指标。“间接因素指标→直接因素指标→显示性指标”的逻辑顺序勾画出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机理:竞争潜力→竞争实力→竞争力的实现[4] 。

以上三种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各有其特点:“钻石模型”理论既具体又简练,是产业竞争力定性分析的有力工具。但由于其用于分析的各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数量表征特性不明显,不便于经济统计,因此该理论不适于产业竞争力的计量分析。竞争力过程理论突破仅用少数指标或因素来分析产业竞争力的局限,分析视野大大拓宽,其观点也比较具有说服力,但同时存在内容过于抽象的缺点。以指标体系解释的竞争力成因理论,虽然在说服力方面可能不及前两种理论,但却将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了理论的实用性。

4.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

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的一般思路是:首先,合理选择评价指标,并对各指标科学分配权重,构建求和模型;然后,按各指标采集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套入求和公式,即得竞争力量化评估水平。评估的基本模型为:

可见,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个是评价指标的选取和指标体系的建立;另一个是对各指标科学地赋予权重。其中,在指标赋权方面,可以直接借用统计学中的赋权理论,既可以采用传统赋权方法,也可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等现代数学计量方法。

在WEF的《全球竞争力报告(2002—2003)》中,WEF采用了两个指数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竞争力。一个是增长竞争力指数(GCI),另一个是微观经济竞争力指数(MICI),两个指数是互补的。GCI反映了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估计,MICI反映了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对现有资源的有效利用。WEF采用传统赋权理论中的经验法完成指数的赋权,其竞争力评价体系特别强调了技术创新能力对国际竞争力的贡献。

金碚、裴长洪等国内学者在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的选取和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方面曾进行过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重要的研究成果,为产业竞争力的量化评价提供了理论支持。他们将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分为两类:一类是显示性指标,主要反映市场占有率和利润率;另一类是分析性指标,又进一步分为直接原因指标和间接原因指标,直接原因指标主要反映生产率和企业营销管理效率等,间接原因指标大体相当于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四要素”。在指标赋权问题上,他们既采用传统经验法则,也采用现代统计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5]。

5.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理论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讲,产业竞争力成因理论和产业竞争力计量分析理论都是静态的产业竞争力理论,截取产业发展的某个横断面作为研究对象;动态的产业竞争力理论应以产业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产业发展各阶段的竞争力特性。

研究产业发展的传统理论是产业生命周期理论。生命周期理论将产业发展分为形成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结合产业生命周期理论,Porter总结出产业竞争力发展的“四阶段理论”,即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四个阶段是依次递进的,也可能发生折返。前三个阶段是产业竞争力的上升阶段,第四阶段则是产业竞争力的下降阶段。要素驱动阶段,竞争优势得益于某些基本的生产要素,如丰富的自然资源、廉价的劳动力等;投资驱动阶段,竞争优势是以国家及其企业的积极投资意愿和能力为基础的,企业具有吸收和改进外国技术的能力;创新驱动阶段,民族企业能在广泛领域成功地进行竞争,并实现不断的技术升级,技术创新成为产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主要驱动力;财富驱动阶段,经济运行的驱动力是已经获得的财富,投资者的目标从资本积累转变为资本保值,实业投资转为金融投资。经过前三个发展阶段的积累,国民财富集聚,创业精神下降,主要产业处于衰落之中,产业竞争力下滑。

三、结束语

我们认为,尽管国内外产业竞争力理论发展还远未达到成熟,但产业竞争力理论框架已初步形成,为我们进一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本文才有可能对产业竞争力理论体系的设计作一番尝试,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6—02—10

注释:

① 参见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的《世界竞争力年报》(2002)。

标签:;  ;  ;  ;  

论产业竞争力的理论体系_国际竞争力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