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几个重要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库区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社会经济落后、人地关系严重失调以及经受高强度的人类开发利用与干扰的特定区域,其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如下几个重要问题,即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贫困问题、移民社区重建问题、生态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问题、交通问题。
关键词 三峡库区 持续发展 急迫问题
三峡库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脆弱,人口严重超载,土地过垦,经济落后,人地关系十分尖锐的丘陵山区。三峡水库的修建为库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但同时,水库的淹没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变该区原有的景观生态格局,缩小人们的生存空间,引起社区的重建,进而加剧人地矛盾。因此,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解决人口与资源、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将直接影响到库区人民的安居乐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维持库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而又急迫的问题。
1 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
1.1 对可持续发展的再认识
自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在《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以来,该词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公众关注的热点和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研讨的焦点,近年来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研究很多,概而言之,所谓可持续发展即是指在一定的环境背景之下,自然、经济、社会、政治四个方面在时间和空间上产生的最佳的和谐的相互作用。这个概念强调了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包含着区域间和代间公平性原则,同时也指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背景和人地关系的协调水平。
可持续发展具有地域性、阶段性和层次性,也就是说,不同的地区具有不同的环境时空背景,也就必然存在着不同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和内容(即地域性)、发展起点(即阶段性)以及可持续发展水平(即层次性)。如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城市与农村、干旱区与湿润区、山区与平原等的环境与社会背景千差万别,因而,它们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有不同的基点、内容和途径,虽然其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与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即维持人——地关系和人——人关系长期的持续的局部与整体的统一与协调。
1.2 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三峡库区作为一个特定的地域,其可持续发展具有自身的复杂的生态环境背景和社会历史背景,具体表现为:①脆弱、被破坏或退化的生态环境背景;②落后的半封闭式的山区经济背景;③尖锐的人地关系背景;④三峡工程建设——高强度的资源开发与人为干扰背景,因而库区可持续发展也势必有与之相适应的内容和发展模式。从发展阶段和现状水平来看,三峡库区目前尚处于可持续发展的初级阶段;库区现阶段的可持续发展应是以自然——经济——社会的恢复与重建为主题和内容的持续发展(图1)。
图1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初级阶段的内容
2 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六大重要问题
三峡库区原有脆弱的生态环境背景与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加上三峡工程的影响,使得库区百废待兴,问题重重,这些问题若不及时地加以解决,势必阻碍整个库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些问题主要为:人口问题、粮食问题、贫困问题、移民与社区重建问题、生态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问题、交通问题。
2.1 人口问题
人口是人口——资源——环境——发展(即PRED)这个矛盾统一体中最活跃最能动的主导因素。人口的过度膨胀,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强烈干预与破坏,势必导致资源的匮乏与枯竭,环境的退化与恶化,发展的缓慢与停滞。人口问题的出现,会诱发其它问题的产生,并形成连锁反应,诸如粮食问题、贫困问题、就业问题、社会动荡与犯罪问题、环境退化问题等等。因此,人口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峡库区的人口问题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①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大。三峡库区19个县市现有总人口1421.2万,人口密度为274.5 人/km[2],比全国平均人口密度高出1.5倍,而且,本区是一个典型丘陵山区,地形条件复杂,适宜的生存空间狭小,人口多集中在河谷平原地带,因此,局地实际的人口密度还要大;②人口自然增长率过高。库区多数县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14‰,个别山区县超过20‰。③人口素质与文化教育水平低。根据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库区6 岁及以上人口中本科、大专、中专、高中、初中受教育人数比例明显低于湖北省、四川省和全国平均水平,而小学、文盲及半文盲的比例则远远高于湖北省、四川省和全国平均水平,占库区6岁及以上人口的70%以上(表1)。
表1 三峡库区文化教育状况比较表(%)
人口问题通常具有“连锁效应”和“滞后”效应,其解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库区可持续发展的顺利进行。解决库区人口问题的关键就是控制人口增长,保持适度人口规模;重视教育,加大教育投资,提高库区人民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增强人民的身体素质与健康。
2.2 粮食问题
粮食是人们的基本生活消费品,粮食的供需失衡势必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稳定。三峡库区的粮食问题主要与耕地的减少、耕地质量的下降以及人口的增长密切相关。
库区耕地持续减少,土地过垦,宜农后备土地资源严重不足。库区现有人均耕地1.26亩,同全国(1.37亩)相比差距较大。由于水库淹没、移民二次占用耕地及非农业用地等因素的影响,库区人均耕地还将以每10年减少0.1亩的速度下降。另一方面,人口超载,土地过垦, 土地后备资源严重匮乏。目前,库区平均垦殖指数达23%,高者可达60—80%;可规划宜农地的荒山草坡为29.49万亩,仅占库区土地资源总量的0.4%,另外,还有124.55万亩的旱地尚需退耕。因此,靠扩大耕地面积来提高粮食总产的形势严峻。
另外,库区土地质量低劣,农业生产力低下。主要表现为:①坡耕地多。且呈零碎分布。库区坡耕地占70%以上,就旱地而言,大于25℃的坡耕地达25%;②土壤瘠薄,肥力水平低。库区土壤耕层有机质含量小于2%和全氮含量小于0.1%的各占50%;速效钾含量小于100ppm的占1/3;严重缺锌石灰岩土占38%;土层厚度小于25cm的土壤占54.6%,25—50cm土壤占36.5%,另有裸岩地面积16.7×10[4]hm[2];全区高产土壤仅占22%;中产土壤占26.8%,有严重障碍因素的低产和中低产土壤占51.2%;③农业生产力低,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在低山区(海拔500—1000m),粮食单产为250—300kg/亩;在中山区(1000—1400m),粮食单产仅150—250kg/(亩·年);在海拔500m以下的丘陵台地和河谷坪坝区,水热条件较为优越,粮食亩产一般可达400—500kg;但其中大部分良田将被水库淹没。按175m方案,受淹耕地35.69万亩, 其中水田11.07万亩,旱地24.62万亩;柑桔地7.44万亩。因此,实现粮食单产的大幅度提高也是十分困难的。
库区人地矛盾、人粮矛盾十分尖锐,粮食问题严重。目前,库区尚有500多万人尚未彻底解决温饱问题, 每年必须从外部调入几十万吨的粮食。根据库区现有人口(1421.2万人)、耕地面积(1724.6万亩)、粮食单产(240kg/亩)、人均占用粮食(290kg)等指标,按人均占用粮食300kg、350kg、400kg为标准计算,分别有47万人、244万人、 390万人缺少粮食。根据人口和耕地的预测,用同样方法估算,2000年(人口1609.3万人,耕地1299.7万亩,粮食亩产329.0kg)和2010 年(人口1822.1万人,1177.7万亩,粮食亩产450.7kg )仍有上百万和数百万的人缺粮(表2)。由此看来,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 粮食问题一直是库区可持续发展的困扰因素,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是库区持续发展与社会稳定的基本目标和急迫任务,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表2 三峡库区粮食供需状况
标准人均缺粮(kg) 缺粮总量(万t) 超载人口(万人)
目前 2000年 2010年 目前 2000年 2010年 目前 2000年 2010年
300 10
34 7 1455 13 47184 43
350 60
84 57 85
135104244388297
400 110 134107 156
216195390540487
(据徐琪等资料整理)
2.3 贫困问题
三峡库区位于江汉经济区与成渝经济区的结合带上,属长江经济带沿江经济低谷区段,是我国主要的贫困山区之一,库区的贫困是自然、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历史和现实等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综合产物,其主要症状为:生态环境恶化;生产力水平低下,产业结构单一、生产方式及生产工具落后,科技水平和人口素质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城市化水平低,农业以封闭半封闭的自然经济为主。
整个库区的经济实力、产业结构、经济效益等均呈现出欠发达的经济特征。库区主要经济指标均明显低于川鄂两省和全国的水平,更低于沿海发达省份的水平(表3)。从产业结构上看, 库区以第一产业为主,其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2.27%,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 而且农村工业化程度也很低;库区基本上还处于以传统农业为主导地位的状态,城镇化水平仅为10%。从农村人均收入来看,整个库区目前有550多万人的年均收入不足300元,尚未彻底解决温饱问题,占库区总人口的35.35%,有427万多人处于贫困边缘,180多万人处于温饱水平, 只有25.49%的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表4)。库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大致比全国落后15—20年左右,比发达省份落后20—30年左右(陈国阶等)。
表3 三峡库区主要经济指标比较.1992(人均值:元或kg)
表4 三峡库区农村人均收入及其分布(1991)
贫困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因素,二者是不相容的。因为贫困往往与环境退化相伴而生,并形成贫困——退化——贫困恶性循环,进而阻碍区域的持续发展,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反贫困是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战略要素。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满足人民需要是维护库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2.4 移民社区重建问题
移民是三峡工程建设的直接产物,也是库区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库区移民的主要特点为:①移民数量和规模巨大。 按175m方案,三峡水库淹没陆地面积632km[2],直接受淹人口272.55 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39.29万人,农村人口为33.26万人。按人口增长率计算,最终迁移安置人口将超过110万人,涉及库区的19个县市。 其动迁人口之多与规模之大,为国内外罕见;②移民的时空集中性。三峡移民主要以“就地后靠”为主,移民区域过分集中在水库周围地区,而且,工程一经建设,移民工作就得开始,并须在十年左右的工程建设周期内分期完成,故移民工作十分急迫和艰巨。
随着三峡工程的向前推进,移民及其社区重建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移民社区重建主要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大部分。硬件建设是指移民社区的实物建设,包括城镇、乡村聚落、住宅、道路、基础设施和土地等;软件建设则是指社会体系与组织、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与功能、社会环境、移民心理与行为等的建设(图2)。
图2 移民社区重建的内容
移民社区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社区的重建实质上是一个“社会单元”的重建,因此在重建时,要兼顾“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二者不可偏废。首先,要根据环境生态学和地学原理进行移民社区的选址、规划、布局以及新移民社区界限的划定,并根据区域环境容量和人口承载能力来确定适宜的移民规模,在此基础上,加强移民住宅和各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根据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结合移民的生活与就业需求、文化水平、风俗习惯等,加强软件建设,如移民就业安置、社会生产关系、财权产权关系、行政关系与管理、移民与当地居民的关系、移民心理等的建设。总之,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经济发达、社会功能完善、人民安居乐业是衡量移民社区重建好坏的重要标准。
2.5 生态退化及其恢复与重建问题
三峡库区是一个典型的丘陵山区,山高坡陡,山地成为人们生活的主要基底和载体。与平地相比(表5), 山地是一个较为脆弱的生态系统,由于受重力作用,其物质和能量处于一种潜在的不稳定状态,而且,山坡地上下部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表现为:“整体效应”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某些局地的破坏可能导致整个坡地的生态退化,因而极易导致灾害,并往往以灾链的形式出现。
表5
山地生态系统与邻近平地生态系统之比较(平均状况)
三峡库区脆弱的山地环境背景,加之人们对土地长期的不合理利用,土地超载、过垦,人口压力和土地负荷过重,已导致了严重的生态退化问题,具体表现为植被退化、土壤退化、大气退化、水体退化以及各种层次或水平的生态系统退化。从下面一组数据就可见一斑,库区森林覆盖率50年代沿江各县均在20%以上,目前除鄂西三县外,其余各县仅有7.5%—13.6%,沿江两岸只有5%左右;库区水土流失面积达总面积的83%,中度以上土壤侵蚀达70%以上,平均侵蚀模数达3162t/km[2],是预警线的5.2倍,土壤中度以上退化面积占70%; 库区的水体污染和大气污染也较为严重,据统计,1992年,库区工业废水排放量为5.49亿t,废气排放量为2211.2亿标m[3],废渣排放量为328.2万t (据陈国阶等);耕地生产力衰减,库区粮食平均单产为308kg/亩, 仅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30—50%;自然灾害加剧,各种各样地质灾害和农业气象灾害频繁。根据调查,库区有可能造成严重危害的>1×10[5]m[3]的滑坡、危岩体1120余处,其中>1×10[7]m[3]的崩滑体有32处,>5×10[7]m[3]的有7处,且大多处于不稳定状态;库区泥石流沟总数为271条。其中直接注入长江的有99条,内有19处属灾害性泥石流沟;支流内172条,内有19处属灾害性泥石流沟。区内危害较重的泥石流主要集中在巴东至云阳段,占总数的94%;气象灾害以旱灾和涝灾为主,据多年统计,库区伏旱频率为30—70%,80年代有增长趋势,达到50—70%。
另一方面,三峡水库淹没影响与工程建设将导致大量移民流动和城镇迁建,各种建设与开发活动的力度势必加大,这样就不可避免要造成较大的生态破坏,由此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将更为严重。
生态退化已成为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因此,加强对退化生态系统特别是山地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的整治、恢复与重建已刻不容缓。在恢复与重建过程中,首先要对退化生态系统进行诊断,找出退化机制与退化主导因子,然后“对症下药”,运用环境生态学和社会经济学原理(如生态系统演替理论、食物链原理、恢复与重建原理等),并采用相应的生态与工程技术与方法(如复合农林业技术、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坡改梯技术、生物篱墙技术及微生物技术、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等),改变退化生态系统的逆向演替机制,消除障碍因素,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抗逆能力。恢复生态系统生产力。使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处于正常水平。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是库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一项新课题,尚待系统深入地研究。
2.6 交通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道路作为区域间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通道,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三峡库区虽处黄金水道,但因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其它因素的限制,陆上交通状况很差,运输水平较低。库区19个县中,17个县市不通铁路,也无高等级公路,而且路况差,因滑坡坍塌、泥石流引起的交通临时中断的情形时有发生;航空更加落后,这些条件也阻碍着水运的深度发展。三峡水库建成以后,水运条件将大为改善,但另一方面,许多原有的公路也会因建设或淹没而被迫中断或废弃,因此,若陆上交通建设跟不上,则仍不能缓解库区交通运输的紧张局面。随着三峡工程建设的推进,物资运输量、客流量将日趋增加,库区交通运输负荷势必加重,交通形势将更为严峻。
库区的交通问题早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瓶颈,是库区封闭落后的重要原因。因此,从长远角度看,以道路交通建设为先导,加大道路建设力度,加紧道路(公路和铁路)的规划、恢复与同步重建工作,对改善投资环境,发展外向型经济,加速城市化进程,扩大环境容量与移民安置以及维持区域可持续发展皆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发展的具体思路是:加强连接库区东西部(宜昌——重庆)的铁路干支线和公路干线,以及连接各县市的高等级公路网建设;加强水运港口和航空港的建设以及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道路功能,并使之相互配套协调,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与综合运输体系,发挥联运优势,以便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与崛起起到先导和推动作用。
[1]收稿日期:1996—11—27
SEVERAL IMPORTANT PROBLEMS AND URGENT TASK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Zhang JiaenXu Qi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Academia Sinica.Nanjing.210008)
Abstract
Three gorges area is special district with fragile anddegraded ecoenvironment.underdeveloped economy and societydisharmony of human —land relationship.and highly intensehuman exploitation and disturb.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is confronted with the following important problems andurgent tasks.which include population problem.grain problem.poverty problem.construction of migrate settlement.eco —degradation and its rehabilitation and construction. andtransportation problem.
Key words three —gorge area; sustainable development;problems;urgent tasks.
标签:可持续发展论文; 环境经济论文; 人口问题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社会因素论文; 社区功能论文; 经济论文; 移民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