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县新街镇齐明内科诊所 441322
齐华鸣
作者简介:齐华鸣,男,主治医师,本科学历,毕业于长江大学,现在随县新街镇齐明内科诊所工作。
【摘要】目的 分析和探究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的临床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了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4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开腹切除术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腹腔镜手术治疗,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8.57%,好于对照组的90.0%,同时实验组患者的的疼痛率(2.86%)、术中出血量(4.24±0.45)mL、肛门首次排气时间(22.15±3.24)h、住院时间(7.34±1.22)d、并发症发生率(2.86%)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20.0%)、(18.52±2.13)mL、(51.32±5.43)h、(11.67±2.53)d、(18.57%),而手术时间(67.45±8.76)min高于对照组(43.35±5.42)min,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普外科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为其提供腹腔镜手术,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手术指标,确保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关键词】普外科;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效果
急性阑尾炎属于临床上常见的腹部外科常见病,阑尾管堵塞是其最常见的诱病因素。临床上,如果对急性阑尾炎患者给予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得到比较理想的预后效果,但是由于该类疾病的临床表现不太明显,而且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从而容易出现漏诊和误诊的现象。而且传统的开腹切除术治疗效果不理想,容易诱发一系列的并发症,因此我院尝试为患者提供腹腔镜手术治疗,并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随机抽取了我院在2015年4月-2016年4月收治的140例急性阑尾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39例男性,31例女性,年龄在18-67岁,平均(36.2±1.7)岁;实验组中38例男性,32例女性,年龄在19-68岁,平均(35.9±1.6)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临床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备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之后均给予了全方位的检查,最终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患者。术前要求患者禁食,并为其提供营养液支持治疗,维持患者的酸碱度平衡、水电解质平衡。随后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的开腹切除术治疗,取患者平卧仰卧位,对其实施气管插管式全身麻醉处理。对右下腹部切口周围给予常规消毒,然后逐层对肌膜和皮下组织进行分离和固定,以更好的了解和掌握阑尾的具体位置。对于存在积液的现象,需要对其进行积液吸除处理,然后才可以实施阑尾常规切除治疗。手术结束后对手术区域,借助室温甲硝唑溶液进行冲洗,直到不存在组织残片、血液为止。随后,对患者进行腹部切口逐层缝合处理。
实验组患者给予了腹腔镜下手术治疗,取患者平卧仰卧位,术前需要准确查明阑尾的具体位置,在肚脐上方大概5mm的位置做小切口处理,插入气腹机导管,构建二氧化碳气腹。同时还需要按照要求在患者腹腔镜切口两侧预留一个小切口,将腹腔镜配套手术器材放入其中,这样可以对患者阑尾的病变情况给予系统的观察。切除方法与对照组一致。在结扎患者阑尾末端后,还需要借助电凝刀对其根部进行有效的切除,并实施止血处理。从腹腔内将阑尾取出,并对腹腔与盆腔进行反复冲洗,以确保腹腔内的二氧化碳气体充分排净,避免发生术后碳酸中毒现象。随后,对患者进行腹部切口逐层缝合处理。
1.3评价标准
(1)治愈:治疗后患者未出现明显的疼痛感,而且肛门恢复正常排气,未见不良反应发生;有效:治疗后患者出现轻微的疼痛感,而且肛门恢复正常排气,出现了轻微的不良反应;无效:治疗后患者出现明显的疼痛感和不良反应。总有效率=(治愈+有效)/总数×100%。(2)对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疼痛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进行记录和对比;(3)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记录和对比。
1.4统计学分析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手术指标情况借助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与分析,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选择t检验,如果P<0.05,则说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通过相关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手术指标和临床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其治疗总有效率为98.57%,好于对照组的90.0%,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2.3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统计发现,实验组患者中有2例(2.86%)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切口出血、1例切口感染;而对照组中有13例(18.57%)出现并发症,其中8例切口出血、5例切口感染。两组患者均经过相关处理后,并发症得到改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急性阑尾炎属于临床普外科常见的疾病类型,该类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多样化,而且有些症状不明显,从而影响了患者的最终诊断和治疗。而借助腹腔镜能够对患者的病情部位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从而为其后续的治疗及康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临床上传统的开腹切除术治疗,不仅会给患者的组织器官造成比较严重的机械性损伤,而且还会诱发一系列的并发症,从而影响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效果。同时开腹切除术还会留下比较长的切口,为细菌的繁殖提供了更大的入侵途径,从而诱发术后感染症状。而腹腔镜下切除手术属于微创手术,其通常是在患者腹部部位开三个小孔就可以满足手术要求,该治疗方法的术中出血量较低,诱发的并发症极少,这样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而且还能改善患者的手术指标,确保患者的预后效果。
综上所述,在对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时,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准确的诊断,然后为其提供腹腔镜下切除手术治疗,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确保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李猛.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探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8(6):90-91.
[2]杨小勇,陈玉盆.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的分析探讨[J].医学信息,2016,5(29):144-145.
[3]李毅碧. 普外科临床中急性阑尾炎临床诊治探究[J].中国社区医师,2016,12(9):78-79.
论文作者:齐华鸣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8
标签:患者论文; 阑尾炎论文; 实验组论文; 切口论文; 并发症论文; 手术论文; 阑尾论文; 《医师在线》2017年5月上第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