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华[1]2002年在《株洲市建成区景观恢复初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带来了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大气污染、酸雨、森林植被减少、土地退化、水污染等等一系列问题,文章拟利用城市景观恢复理论解决这些问题。在生态原则的指导下,文章在系统分析城市景观恢复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景观规划的实践,探讨了解决城市景观被破坏这一问题的方法和措施,对滨水地区的复合开发和可持续开发进行了具体的探讨。株洲市作为一座发展迅速的工业城市,其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重。文章对株洲市城市景观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相应地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在株洲市湘江风光带规划方案中,把生态理论、复合开发和可持续开发的方法进行了实际的应用,在实践中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文章从理论和实践成果证明将我国传统园林技术和现代生态学理论结合起来,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园林建设是解决我国城市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
王智勇[2]2013年在《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框架及其保护策略研究》文中指出中国的快速城市化进程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已成为21世纪最大的世界性事情之一。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区域化及区域城市化趋势明显,城市密集区成长迅速。城市密集区作为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将加速推动城市密集区的快速成长。2005年以来,我国先后批复了20多个地区类似的空间规划和发展政策,实际上佐证了城镇化主战场转向城市密集区的趋势明显。面对城市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城市扩张和蔓延的大潮,尤其是城市密集区人口和空间的快速膨胀,生态空间保护的紧迫性日益凸显,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城市密集区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安全、生态服务质量的好坏已面临严峻挑战。论文从实证案例分析入手,系统探讨了国内外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态势与问题,总结其生态空间保护与控制的经验。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了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态势,并探讨了其快速发展所产生的生态效应。在研究并提出了生态空间状况的测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证案例的测度并分析其生态空间状况,由此判断区域生态空间的合理格局。论文基于博弈论的视角,系统的探讨了生态空间变化的动力机制;构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结构要素及结构框架,并对其加以解析;通过多元的分析视角,从整体上提出未来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的保护策略。本文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国内外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与生态控制的经验借鉴。在系统分析国内外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的基础上,揭示其空间发展的主要矛盾与问题,分析其生态保护与控制的经验得失,并总结出对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及生态保护的启示。第二部分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空间发展态势及其生态影响。比较国内成型期与成长期城市密集区在土地、人口、空间、经济等方面的状况,以明确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的相对优势、现状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并以武鄂黄黄城市密集区作为实证主体,研究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的发展概况及空间发展态势,揭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由于快速发展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第叁部分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测度及评价。以AHP层次分析法和GIS技术建立生态空间状况测度方法,并以武鄂黄黄城市密集区作为案例,在测度其生态空间状况的基础上,提出其生态空间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合理的生态空间格局。第四部分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变化的动力机制。基于博弈论的视角,围绕政府、企业、公众叁方博弈对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分别从政府调控力、经济驱动力、社会生长力来解析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变化的深层次原因。第五部分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构成要素及结构框架。在分析总结国内外对生态用地分类已有研究和规划实践的基础上,探讨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结构要素的构成,提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共通性的生态空间元素,构建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结构框架。第六部分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保护策略研究。分别从优化区域生态空间结构、创新区域生态空间管治、完善生态空间规划体系、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的保护策略。
于露[3]2017年在《城市旧区更新设计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城市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久远的过去。对于城市的含义及其对人类文明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有着不尽相同的认识和理解。人们创造了环境,反之,环境又影响了人。旧城更新改造对自然环境质量、生态景观质量和文化环境质量都会产生一系列影响。这种影响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近叁十多年来,旧城改造中那种一切推倒重建的做法已经停止,很多国家现今又重新评价旧建筑在旧城改造中的意义,并认为,旧建筑是一种储存着的现成可以利用的能源,而建造新的高楼大厦却需要耗费大量能源。同时,人们普遍认识到,城市新旧并存及渐进生长方式有其存在的优点和必然性。在处理新建筑与旧建筑的关系方面,不外乎有协调和对比两种办法。在具体做法上,总的趋势是在力求保护旧城原有结构的前提下,嵌插一些小型的改造的建筑。强调深入研究城市历史,注重调查现状,同时,有层次地进行城——区——街坊——组群——单体的分析。但并不是简单的重建传统、恢复历史。城市环境建设和发展中不同时代的物质痕迹总是相互并存的——“城市本身就应该是一个教育人的、活的、有秩序的博物馆”。同时,城市旧区改造不能只停留在面貌层次上。当前我国最迫切也是最重要的工作首推城市现状调查,重新评价旧城的综合价值构成,越是文化深厚、历史悠久的城市,调查愈要细致,有条件的应把重要街区,乃至单体建筑编制现状图,并将其建造年代、房屋产权、使用条件、立面、保留价值、毗邻建筑环境现状及建议分别建立档案,编制评价记录。其次要尽量与社会科学工作者合作,对该城市的历史演化、文化传统、居民心理、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作出分析。只有在这两项工作的基础上,才能开展进一步的城市更新改造工作。应该认识到,城市保护、改造和更新工作是一项永续的事业,决不可急功近利而铸成大错。城市设计的各种分析方法是开展具体城市旧区更新设计研究和实施项目的必要手段,它为城市旧区更新设计过程的组织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现代城市设计运用的各种分析方法是随着城市设计领域本身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完善的。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化模拟分析、GIS、空间句法、多媒体技术、相关学科的理论模型、GPS乃至互联网等数字化技术分析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应用发展标志着城市设计的数字化科技创新平台正在逐步形成。数字化城市设计技术分析方法提高了从宏大尺度到精细尺度的空间层次和包括社会、经济、环境、人类活动等因素的空间形态综合研究能力,拓展了空间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强化了城市设计的定量化分析,完善了现代城市设计专业的方法体系、工具手段和作业方式,推进城市设计的理性化和科学化,从而从根本上突破城市设计传统经验决策和技术方法的局限,使建立某种客观的评判标准成为可能,将深刻影响城市设计学科的未来发展。空间句法作为一种从城市整体到局部都可以运用的理性分析工具,在中国的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中证明了空间形式与空间功能之间存在着相关性,空间形式对人的使用功能、活动具有反馈与影响作用,形式与功能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性。我们终于不再只能依靠直觉思维来进行空间研究和规划设计,空间句法已经提供了一种理性科学的系统性辅助手段。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和城市发展的转型为空间句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面对越来越多旧城中存量型土地规划与设计中的问题。应用空间句法对旧城区的空间网络和空间视域的分析,在交通网络的织补、土地使用性质与强度的确定、公共空间系统的组织、地区空间活力的提升等多方面进行的前期研究可发挥重要作用,并可对规划与设计方案作实施后成效的预评估,同时它改变了单凭直觉经验进行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方式,为避免造成不尊重建成环境而大拆大建提供了技术支撑。这种方式与方法本身不存在文化与形态的差异性,从实证的成果来看能够适应于中国城市与人居环境的分析研究。为此,论文分为六个逻辑组成部分,共六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明确选题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归纳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并梳理得出研究方法和框架,为后文打下基础。第二章:对城市旧区更新设计的产生及其基本特征等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提出了现阶段我国城市旧区更新存在的问题,为后文分析方法研究部分提供了框架。第叁章:对城市旧区更新设计分析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总结出城市旧区更新设计的一些重要的分析方法及有效的手段,提出数字化定量分析方法的重要性,为后文引出空间句法做铺垫。第四章:对空间句法理论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详细的剖析,总结出空间句法在城市旧区更新设计中的具体应用与技术方法。第五章:设计实践部分,基于空间句法对重庆市沙坪坝中心区进行分析,总结其空间网络结构演变特征及街道网络现状,并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和方法建议。第六章:对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出研究当中存在不足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希望。
参考文献:
[1]. 株洲市建成区景观恢复初探[D]. 何华. 中南林学院. 2002
[2]. 快速成长期城市密集区生态空间框架及其保护策略研究[D]. 王智勇. 华中科技大学. 2013
[3]. 城市旧区更新设计分析方法研究[D]. 于露. 重庆大学.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