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人怎样生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太空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3年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英雄航天员杨利伟和他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绕地球14圈之后,成功降落在内蒙古中部草原。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壮举,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在备感自豪的同时,人们不禁要问:太空人怎样生活?
和在地面上生活一样,宇航员早晨起来也要刷牙、洗脸、梳头,有时还要把胡须剃光……那么究竟遨游太空的宇航员是怎样在太空中生活的呢?
地面上通常的刷牙方式在太空是行不通的,因为它很难使水不飘浮。所以,宇航员是用湿毛巾刷牙,在手指头上缠上一段湿毛巾,蘸点清洁剂,伸进嘴里,反复地摩擦牙齿。这一方面可以起到清理牙齿的作用,另一方面,对牙齿也起到了按摩作用,所以效果很好。除了采用上述方法刷牙外,不少人还通过嚼特制口香糖以代替刷牙,效果也不差。
洗脸的方法则是用一块浸泡着护肤液的毛巾来擦脸,或者用浸过润肤液的纸巾来“洗脸”。
梳头是用一块纸巾铺在特制的电动梳头器上,用以梳理头发。经过梳理的头发很干净,头皮屑都沾在了纸巾上,而且头部得到了按摩,宇航员感到特别舒服。
在失重的太空剃须需要特制的剃须刀。宇航员使用的电动剃须刀上带有专门用来吸胡须渣的匣子,以免在刮脸时胡须渣在舱内到处飘浮而影响生活。
宇航员在太空也要大小便,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在航天飞机上或空间站上,都设有专门的厕所。这当然和地面上的不一样,要用到特别的设施。通常厕所设在废物管理舱的房间里。厕所内有一个呈漏斗状的收尿器,收尿器内通气流,可把排出的尿吸收进内部的收集袋里。收集袋每天要换一次。收集时要将空气排出,这样尿液就不会飘来飘去。舱壁上还镶嵌有一个渗透力很强的滤水袋,每用一次更换一个。滤水袋通过气流,使粪便沉淀固化。为了掌握宇航员在太空的生活情况,宇航员每次上天都要将自己的一部分大小便冻结成标本,在返回地球时供科学家们分析研究。
奇妙的睡姿
在太空失重的环境中,宇航员是不能躺在床上睡觉的,因为这样身体会自动飘浮起来。因此必须钻进睡袋并固定在舱壁上。座舱内非常嘈杂,除了通信说话的声音外,还有机器设备的响声。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宇航员的睡眠,使他们难以熟睡,睡眠中经常被吵醒。
在载人航天的初期,宇航员的睡眠条件相当差。那时宇航员只能在座椅上睡觉。为了防止无意中手碰到开关,睡觉时要求把双手束在胸前。科学家为宇航员设计了多种样式的睡袋,有长方形的,也有椭圆形的,有水平放置的,也有垂直放置的。因为在失重条件下,无上下之分,躺着睡和站着睡感觉一个样。有的宇航员说:“在太空睡觉,会有一种掉进万丈深渊的感觉。”这主要是因为身体下面没有任何支撑的东西。这种危险感大约要持续二三天才能消除。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科学家在航天飞机上安装了专门用于宇航员休息的卧铺,类似火车上的卧铺。卧铺分上下两层,在卧铺上睡觉,可以减少噪声干扰,还可以防止其他宇航员的干扰。可惜仍然有一些宇航员不习惯睡卧铺。他们有的愿意在驾驶舱的座椅上打盹,有的则在睡袋中休息,也有的躲在双层床下铺床板的反面睡觉。宇航员入睡后也会做梦,但大多是地面梦和黑白梦,就连酷爱绘画的宇航员也做不成彩色的梦。
在失重状态下,当完全放松时,身体会自然形成一种弓形姿势。大多数宇航员认为,在太空中睡眠,身体稍微蜷曲成弓状,比完全伸直要舒服得多。手臂可以放在睡袋里,也可以伸在外面任其自由。据说曾经有一个苏联宇航员在睡眠时因为没有将手臂缩回睡袋里,而让其自由摆动。当他醒来时,在黑暗中发现有两只手向他迎面扑过来,使他大吃一惊,吓出一身冷汗。后来发现这就是他自己的手。飘浮在半空中睡觉是别有情趣的事。有的宇航员愿意领略这种滋味:他们用一根绳子将睡袋的一端吊挂在舱壁上,让他在半空中飘来飘去。不过大多数宇航员不喜欢这种睡眠方式,因为当航天飞机的姿控发动机发动时,睡袋如果不固定在舱壁上,就会与舱壁相碰撞。
有的人喜欢将睡袋紧贴着舱壁睡觉,这样就会使人感觉像睡在床上一样。据说用这种方式睡觉,后背可以伸直,有利于预防腰背痛。如果是这样的话,也可算是一大“发现”。
欧洲宇航局最近设计出一种新的睡袋,在袋的外面有些管道,当管道充气时,睡袋被拉紧,从而向人体施加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可以使人感到像在地面上睡觉一样舒适。此外还可以消除一种飘飘然式的自由下落感。
别具一格的淋浴方式
人在宇宙中长期生活也需要定期洗澡。
洗澡,在太空中是比较麻烦的。如果是短期飞行,宇航员一般用浸有特制清洁液的毛巾擦身以代替洗澡。长期逗留在太空的宇航员一般每10天入浴一次,平时也都是擦身。有的用毛巾捧起一团水,放在皮肤上,水就会贴着皮肤“淌”遍全身,人也会感到舒适。真正入浴时,则是进入一个特制的浴桶,但事先要花费半个小时做准备工作。待调校好所有机关后才能入浴。最后利用真空吸力吸走身上的皂液和水。
宇航员洗澡时,首先要把通到浴室外的呼吸管套在嘴上,用夹子把鼻孔夹住,避免从鼻子和嘴中吸进污水。接着开动电加热器,把水箱中的水加热到适当的温度,然后打开喷头,温水即从上面喷下来浇到身上。此时和地面上的淋浴完全一样。浴室的污水从地板上的许多微孔流到下面的废水箱内。废水箱满后,会自动报警,并将废水自动送入水处理系统。
在宇宙空间洗澡,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工作。水的控制需要有加压和抽吸的外力。当然还不能忘记节约用水。而当淋浴完毕,由桶内走出来时,由于太空中空气十分干燥,身上剩余的水分极快速地蒸发,会令身体无法控制地颤抖1分钟。
在未来的空间站上洗澡,其洗澡程序比现在要简单得多。人们进入浴室,只需要用手指轻轻按一下开关,水就会自然地附在身上,如果稍稍多用了一点水,就会产生很多大小不一的闪闪发光的水珠,像星星一样绕着身体不停地旋转。在身上浸透了清洁液后按下旁边的开关,就会有一股向下的气流,把清水淋向全身。大约5秒钟后,向上的气流就会把身体吹干。
吃喝要讲究“技巧”
在太空吃喝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由于没有重力,宇航员在空间就不能像在地面上那样进餐。
一般来说,宇航员必须站着吃,靠鞋子上的吸盘把身体吸在地板上。如果没有特殊的座椅,千万不能坐着吃。如果坐下来,上半身就会自然地朝后仰,吃饭就很别扭。
由于处在失重状态下,所以吃饭要求做到“文质彬彬”,轻手轻脚,不可以冲撞碗、碟、匙、叉。否则,饭菜就会“毫不客气”地从你嘴边飞走。在一般情况下,宇宙食品要做成一口大小的块状,使其有适当的口味和稠度。这样,宇航员在进食时就比较安全方便,能避免碎屑飘浮。而只要是带点卤汁的湿态食物就很容易粘留在碗、碟的底部。另外,吃饭时,匙和叉也最好拣小的使用,因为盛饭时,匙和叉的四周和底部会粘上饭菜,变成很大的一团,很难入口。食物失重以后,也不容易滑入食道。所以,饭要一口一口地吞,水要一口一口地喝,菜要细嚼慢咽,切忌狼吞虎咽。否则的话,食物残渣和汤菜撒掉后就会到处乱飞,有可能被宇航员吸进肺里,从而酿成事故,影响航天任务的完成。因此,航天吃喝要学会相应的技巧,平时吃饭不讲文明的人是绝对不能当宇航员的。
太空观日出
日出的壮观景象令人们向往。其实在地球上任何地方看日出,都比不上在宇宙空间飞行时看日出那么壮观。在太空中生活的人,一天可以看到数次日出。一次看不清,过90分钟左右可以再看一次。所以在太空轨道站上工作的人,24小时之内可以看到16次日出。
在太空看日出,不受气候影响,不像在泰山、黄山那样,下雨、大雾、有云就看不清楚了。由于太空没有气象上的云雨天气,因此太空日出的景色是十分灿烂的。
在太空太阳出来时是打雷似地一跃而出。太阳跃出之前,首先出现鱼肚色,接着是几条月牙形彩带,中间宽,两头窄,两头隐没在地平线上。突然,耀眼的太阳从彩带最宽处一跃而出,一切彩色顷刻消失。太阳落山时也一样迅速地隐去。每次日出日落只有几秒钟时间。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你至少能看到8条不同的彩带出没,它们从鲜红变为最亮最深的蓝色。24小时能见到16次日出日落,而彩带没有一次是相同的。彩带不像彩虹,彩虹是7种颜色搭配,只要是在地球上就到处都相同。而彩带的颜色是每次都在变,其宽度每次都不同。实际上,彩带是空气污染的惟一证明。宇航员们见到的最壮观的日出日落景色,就是出现在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