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百年回顾_化学教育论文

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百年回顾_化学教育论文

中国中等化学教育百年回眸,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化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化学教育始于19世纪60年代。鸦片战争后,清朝政府兴办学堂、设立机器船政局,以培养懂外语和科学技术的人才。1865年设立的上海江南制造局,附设机械学堂,讲授有关制造方面的科学常识,化学便是讲授内容之一。因此一般认为,中国的化学教育开始于1865年。1867年,江南制造局增设了翻译馆,翻译西方书籍,化学方面的书大部分由英国人傅兰雅口译,而后由我国学者徐寿执笔成书。在此期间,徐寿创造了中文化学名词术语,因此,徐寿当之无愧是中国化学教育的启蒙者。

在20世纪初的前二十年,中国化学教育深受日本的影响。教材大多译自日文书,有的以日文书为蓝本加以适当编译而成,不少学校还聘请日本老师讲授化学,且往往是教师照本宣读,学生洗耳恭听,动手做实验的机会很少。

1922年,国民政府制定了“壬戌学制”,化学被列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必修课。

1928年,国民政府重新制定了课程及设备标准,规定在中学实行学分制,化学及物理各定为8学分。 规定还进一步明确了化学教材的内容和要求, 使化学教学从此有章可循。 到1931 年时, 全国有中等学校3043所,学生547207人,教师61322人,按化学课任课教师比例估计,全国中等学校化学教师约3800人。1932年,中国国民政府又公布了化学教育的会考办法,将化学规定为高考必学科目,至此中国近代化学教育初步形成体系。同年,中国化学会成立,并创办了《中国化学会志》。

由我国化学教育家郑贞文1929年编写出版的高中化学教科书,是我国的第一本自编高中化学教科书。该书提纲挈领,由浅入深,既包括化学基本知识,又反映了当时化学最新进展,深受中学师生欢迎。该书出版后风行全国、供不应求、多次再版,成为三四十年代后中国广泛使用的化学教科书。

1934年,《中学化学设备标准》颁行,全国各地化学设备得到改善和补充。在高中开始使用滴定管和精密天平。国内厂家开始生产中学化学器材,大中城市所设中学化学实验设备的改善和充实,推动了化学教育的发展,改进了化学教学方法。

1936年,《六年制中学课程标准草案》颁行,中学化学的教学目标得到进一步明确,初中化学和高中化学周课时被定为6课时和12课时。

1937年,抗战爆发,许多学校被迫停办或内迁,学校的仪器设备和图书损失惨重。抗战胜利后的三年内战,也持续给整个教育事业以严重冲击,所以从1937年到1949年的12年间,是中国化学教育在战乱中艰难维持的时期。

1940年,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我国化学教育家张江树等编写了《中学化学》、《化学问题详解》、《化学史话》、《初中化学》(上、下册)、《初中化学实验教程》、《高中化学》(上、下册)、《高中化学实验教程》、《国防化学补充教材》等。上述教材广为流行,深受各地师生欢迎。

1948年修订中学课程标准将初中的物理、化学合并为“理化”。初中化学教科书很多地方采用孙豫寿编的《化学》(上、下册),高中教科书则多用薛德炯、薛鸿达编译的《最新实用化学》(上、下册)和《勃康最新实用化学》(上、下册)等。在部分大学的附中和一些国立高中,常有大学教授兼课,有的大学附中还自编出版了化学教材和学生实验用书。化学教学中还引进形象化教学手段,复制和拍摄了部分化学教学影片。在此期间,我国与国际社会的学术交流增加,派往欧美各国的留学生有所增加,化学教学体系受美国影响较大。

从20世纪初到新中国成立之前的50年间,因我国一直处在战乱之中,化学教育的发展,深受形势发展的影响。在20年代中后期和30年代的中前期的10多年间,国民党政府尚有一定精力关注教育,对中等教育、师范教育、大学教育分别颁布了一系列管理办法和规定,在纠正重文轻理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对化学课程设置、化学师资的培养、化学实验器材的置备均提出了统一要求,使得近代化学教育在中国得到普及和定型。但抗日战争以及3年内战时期, 化学教育同整个教育事业仅得以勉强维持,间或有局部发展,但步履非常艰难。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化学教育才迈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中等化学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向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大步迈进。

1950、1951年参照苏联十年制教材编译的化学教科书相继出版,并在全国各地试用。1952年4月,教育部在原《化学精简纲要》基础上, 编订了《中学化学科课程草案》。该草案采取初、高中5 年一贯制体制,避免了高中阶段对初中内容的重复。在上述草案基础上,同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以前苏联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为蓝本编订的《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该大纲是新中国的第一部中学化学教学大纲,基本结束了我国中学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各行其道的局面,对统一全国中学化学教学标准、提高中学化学质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1956年6月,教育部颁发《中学化学教学大纲(修订草案)》, 这部大纲与1952年的大纲相比突出强调了基本生产教育,并对实施基本生产教育的目的、要求、内容、方法做了详细说明。这部大纲是向前苏联学习,紧跟前苏联的中学化学教学改革而匆匆提出的,前苏联在50年代初期,能升入大学的中学毕业生越来越多,为了将一部分中学毕业生直接向生产一线分流,1956年提出了实施综合技术教育的要求,为了实现这一要求,除把中小学学习时间从10年延长到11年之外,还规定中学高年级要拿出1/3的教学时间用于生产教育和生产劳动,其结果削弱了基础知识的教学。

1956年,我国开始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译的第三套化学课本,这套化学课本强调了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增加了化工生产内容,介绍了部分生产技术细节。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前苏联教材编译的三套化学教材从总体上讲,基本概念,其本原理交待透彻,教材系统性较强,与实际生产结合得紧密,实验内容与教材内容结合得好,内容编排基本采取了螺旋上升的编排方法。

从1953年开始,全国各省市相继成立了教师进修学院。从1953年至1957年,仅在《化学通报》刊出的教研论文就413篇,1957 年初《人民教育》杂志分4期刊出:“介绍刘荣昆先生的化学教学经验”文章, 成为这一时期系统总结我国自己教学理论的代表作。这一时期,我国化学教学理论工作者结合国情编著了《化学教学法》教材和讲义,为倡导中等化学教学研究起了积极作用。

1958年,在大跃进影响下,教育战线开始进行“教育大革命”。依照部颁教学大纲编写的化学课本一概被否定,各地自编教材扩充了联系生产的内容,有的教材则大大增加了理论深度,把大学普通化学教材的很多知识“下放”到中学课本中,超越了中学生的接受能力,一度为中学化学教学带来混乱,致使化学教育遭受了一定的挫折。

1961——1962年间,根据党中央制订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大、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陆续出台。1960年,教育部在第三套全国统编课本(十二年制)的基础上编写了十年制学校化学试用教材。这套教材充实了元素化合物知识,如增加了硼、铜、锌、铝等元素和高分子化合物内容,同时较多地介绍了生产知识,于1962年出版发行。但这一时期全国大多数学校仍保留十二年学制,所以教育部不得不同时编写一套十二年制学校的化学课本,历经一年时间,于1963年5 月编写出了《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草案)》, 接着编写课本, 并在1963年下半年陆续出版发行。这套课本比较切合中国国情,受到广大师生欢迎,达到建国后第一个化学教材编写的高峰。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我国的教育事业遭受严重破坏,各地区学校实行“开门办学”、“以典型产品组织教学”,各省市自治区都自编教材。1971年前编的化学教材一般叫《工业基础知识——化工部分》。这套教材以化工生产为主线,搞所谓“典型生产引路”,把基础知识纳入生产系统中,较1958年间所编的教材更强调生产实践,对基础知识砍削更为严重。1972年以后,一些省市自治区编写的化学课本更名为《化学》,基础知识稍有增加,但1974——1976年间,又强调农业生产,许多省市自治区把土壤、腐殖酸类肥料、中草药、沼气等内容选入教材,知识体系被打乱,基础知识被压缩。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对我国的化学教育事业造成的摧残异常严重,导致教育质量急剧下降。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后,文化革命宣告结束,中国的科技教育事业进入一个崭新的全面发展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化学教育全面驶入快车道。

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我国科技界和教育界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两次会议。此后,教育部陆续召开了一系列会议,积极探讨恢复和整顿教育事业的一系列措施,同时组织力量制订新的教学计划和新的教学大纲,编写新的教材。

1978年1月, 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将小学学制定为5年,初中和高中学制均定为3年,并从初三到高二设置化学课。同年,颁发了新拟订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化学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并组织力量统编化学课本,新课本1978年秋季开始出版,至1980年全部出齐,并在全国推广。1978年1 月教育部又组织召开了全日制中学化学教学仪器研究会。这次会议依照正在编写的新大纲的要求,制定了中学化学实验规划,编制了化学仪器、药品、模型、标本、电影、幻灯、教具和挂图目录,为恢复化学实验工作、充实化学教具和教学设备提供了条件。

1981年4月,教育部决定将中学学制由五年制向六年制过渡。 同时下达《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和《全日制五年制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的修订意见》。依照上述要求,新编初中通用化学课本从1982年开始出版发行,五年制中学化学课本改编和六年制重点中学化学课本试用本从1983年秋季开始顺次陆续供应,至1985年全部出齐。

1983年11月颁布的《高中化学教学纲要(草案)》对化学课提出两种要求,一种是基本要求,一种是较高要求。对应两种要求编写了甲乙两套课本,甲种本要求高些,乙种本要求低些。甲、乙两套课本的发行,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1986年,国家教委决定对原化学教学大纲进行局部修改,使原化学教学大纲成为一个过渡性大纲。从1987年开始,国家教委积极提倡“一纲多本”,在全国范围内开始编写旨在减轻学生负担、重视学生能力培养、体现分层教学的多种化学教材,我国中学化学教育出现了一个欣欣向荣的新局面。

80年代末期以后,科学教育界发生了重大变革。突出表现在开始实施科学——技术——社会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我国化学教育开始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使每一个公民包括将来并不准备从事化学专业的人获得与社会、生活休戚相关的化学知识,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新近开发的化学课程强调,学术化与公众化并重。化学教育既要培养职业化学工作者,又要让普通公民接受基础化学知识,并理解化学知识在社会中的作用。由此引发了中学化学课程结构的新变化,以学科为中心的格局被打破,课程内容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得到加强。1988年原国家教委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办公室同意全国8 个地区可以自编若干种化学教材。我国化学教材出现一纲多本、统编与自编教材并存的局面。仅上海就编写了20余种主修、选修化学教材。一大批以社会、生活课题为背景,以STS为指导思想编写的化学教材得以涌现。 世界性的以综合理科为标志的中等科学教育课程波及我国。浙江省率先在初中取消分科教学,将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综合为《自然科学》课,使自然科学教育贴近了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化学教学方法与此相适应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迄今在化学教育教学类刊物上报道了60余种改革模式。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已不再局限于单向或双向活动,而呈现出把多种彼此相关的教学方法优化组合起来,以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态势。

考试制度的改革也向着更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1993年,全国普遍实行了高中毕业会考制度,部分克服了以高考升学率评价中学教学唯一标准的弊端,在中学化学各类考试中推行了标准化考试,积极探索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考模式,从1995年起实施3+2的高考模式,现在正逐步推广“3+X”的高考方案。上述各种改革无疑会对我国中等化学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羽右加中

标签:;  ;  

我国中学化学教育百年回顾_化学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