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的中国对外开放——对外开放20年的基本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对外开放论文,中国论文,跨世纪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外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改革相结合,打破了长期闭关锁国的封闭状态,使中国融入国际社会主流,开创了历史的新纪元。2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成就卓著。对外贸易飞速发展,进出口总额由1978年的206.38亿美元、世界排名第32位攀升到1997年的3250.6亿美元、世界排名第10位,占全球贸易总额的比重则由0.78%升至3.3 %。20年对外贸易的增长率(年均增长15%左右)大大高于本已很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年均增长9%), 是拉动国民经济成长的重要力量。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已由1978年的9.8%升至1997年的36.1%。1997年,国民经济增长8.8%,据测算, 仅出口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动幅度就达到两个百分点以上。成功地利用外资,到1997年年底,全国以各种形式实际利用的外资总额累计达3600多亿美元,已连续5 年成为利用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利用外资“八五”期间年均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11%,1997年上升至14.9%,有效弥补了国内建设资金缺口,日益发展的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改变经济社会面貌的强大力量。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双边合作不断扩大,国际旅游业欣欣向荣。对外科技、文化、教育等的交流十分活跃。参加了除WTO 以外的各种国际经济组织。中国已经由封闭型经济成功地转变为开放型经济国家。20年来,对外开放有力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缩短了在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项事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推动了和平统一大业的进程,改善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形象,提高了新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中国成为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一支不可小视的重要力量,国民经济、人民生活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对外开放成为推动中国摆脱贫穷落后,走向现代化富强之路的捷径,中国人民正以开放的姿态,以冲破樊篱、容纳百川的胸怀,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2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为什么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在金融危机席卷亚洲之际,为什么我国经济和对外开放事业仍能继续健康发展?其中有许多值得总结和继承的宝贵经验。
一、以邓小平理论指导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长期闭关锁国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对外开放不断前进的重要保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从提出到每一次重大开放举措出台,都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的结果。
对外开放必须反“右”,但主要是反“左”。“左”的表现集中在姓“资”姓“社”的争论中,凡事都要先问一个姓“资”还是姓“社”,否则就不能越雷池一步,就不能采取任何改革开放措施,惟恐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不能正确对待资本主义。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一切工作的最根本的是非标准,为正确利用资本主义扫除了思想障碍。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实践证明采取这种思想和战略加速推进我国现代化进程,是完全成功的。
对外开放必须遵循国际惯例,按国际惯例办事。这也是邓小平同志的一惯主张。国际惯例是国际交往中被多数国家和地区接受的习惯做法,有些虽不成文,却具有一定的约束力。按国际惯例办事,不仅要按不成文的惯例办事,而且要按我们承认和参加的国际法和国际协定办事,按国际惯例完善我国经济立法,做到依法办事。同时,还要按照国际惯例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运用国际惯例为经济体制改革服务。20年来,我国对外开放所取得的成绩,与我们在对外经济交往中尊重国际惯例并力求按照国际惯例办事是分不开的。
对外开放必须善于抓住机遇。抓住机遇的关键在于解放思想,认真研究和大胆利用资本主义,否则就会丧失良机。50年代和60年代末,前后出现过两次大的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发展经济的大好时机,可惜我们都丧失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我们陷入“左”的错误之中,热衷于“批资”“斗资”,不肯花时间去认真研究现代资本主义。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东亚地区和世界上又出现新的产业结构调整,这一次,我们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对外开放,成功地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国民经济取得了高速成长。进入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和以信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世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我国利用这一机遇,继续扩大对外开放,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目前,在对外开放中仍然存在不少思想障碍,需要我们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继续解放思想,推进开放事业。首先,我国国民经济对外贸的依存度提高(并未达到过高的程度),会受到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特别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对我国经济的消极影响日益显露出来,于是有人对对外开放存有疑虑。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没有哪个国家游离于世界经济体系之外,能封闭起来从事建设而获得很快发展的。凡发展快的国家(地区)都是经济开放的国家(地区),对外开放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既然如此,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就是难免的。我国国内市场广阔,经济回旋余地大,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完善宏观调控,并加强国际间经济协作,可以缓解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受国际经济波动影响绝不能成为放弃扩大对外开放的理由。第二,扩大对外开放,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内资企业受到竞争的挑战。但藉此认为外商投资企业冲击了“民族工业”“民族经济”,并以保护民族经济为理由排斥外商投资企业,是没有道理的。历史上保护民族经济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外国资本不断扩张在华势力、控制中国经济命脉的条件下提出来的,现在继续沿用“民族经济”这一概念,特别是把占外商投资68%左右的台港澳投资,以及中方占控股地位的外商投资企业,都看作“民族经济”的对立面,显然是不合理的。片面地强调保护“民族工业”“民族经济”同当代经济发展与合作潮流背道而驰,会从根本上损害我国的经济利益,违背“三个有利于”的原则。适当保护国内市场是必要的,但并非保护落后,内资企业通过向外商投资企业学习,与之合作、竞争,才能更快发展。第三,在利用外资中,存在着国有资产流失现象。但是,绝不能通过排斥外商投资来维护公有经济的地位。实践证明,大胆吸收外商投资,嫁接改造国有企业,盘活国有资产存量,把国有资金集中到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和项目上,有利于壮大国有经济实力,增加国有经济总量,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导向作用。控制国有资产的流失只能主要依靠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第四,对外开放使中国对国际市场、资金、技术等的依赖增加,但是,这并不会威胁到我国的国家安全。依赖是相互的,中国经济越深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之中,外国对我依赖也越增加。如果中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外国利益也会受到影响。对外开放,使外国有机会分享中国发展的好处,是我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历史经验证明,封闭和落后才是国家安全的最大威胁。
二、走渐进式开放道路
选择什么样的开放道路,关乎对外开放的效果和前途。中国的对外开放是根据国内外条件,充分考虑到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国民经济承受能力,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得失,在先试验、取得成功经验后再稳步前进、全面推广,走出了一条成功的渐进式开放之路。
在区域开放次序安排上,考虑到国家和人民长期生活在封闭经济环境中,群众没有充分的对外开放思想准备,企业缺乏从事国际经济贸易活动的经验和体制、政策基础,首先选择了在沿海开放条件较好的城市设立经济特区,在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体制和灵活的对外经贸政策,创造较好的投资环境,率先对外开放,在总结经济特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扩展沿海开放城市,建立若干个经济技术开发区,逐渐形成沿海开放带,再由沿海开放扩展到沿边、沿线、沿江乃至广大内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这种渐进式梯度开放道路,有效地减少了对外开放的阻力和风险。
在产业开放次序安排上,开放初期,考虑到各产业发展不平衡,承受开放中竞争压力的能力存在差异等问题,优先开放第一、二产业中许多领域,允许外商投资于宾馆、服务设施等少数第三产业领域。1992年以来,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扩大、放宽了外商投资领域,过去视为禁区的商业、外贸、金融、保险、航空、律师、会计等服务领域,已经允许开展试点投资,过去限制投资的土地开发、房地产、信息咨询等第三产业已逐步放开和扩大外商投资,这样,逐渐形成了包括金融等服务业在内的各产业全面对外开放态势。
在人民币走向自由兑换的进程中,首先打破了长期实行的国家统一定价的单一牌价汇率制,实行外汇额度留成制度,设立外汇调剂市场,人民币走上了汇率双轨制;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和国际化,人民币在调剂汇率稳定、双轨汇率差价较小的1994年初实行并轨,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成功地实现了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但是,我国没有急 于开放资本项目和短期证券市场,而是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实现非贸易项目下的人民币自由兑换。这不仅减轻了汇率制度改革中的经济震荡,而且有效阻止了国际游资套汇套利行为对我国金融业的冲击,避免了发生类似东南亚地区的金融危机。
渐进式开放道路还表现在其他诸多方面:从开放初期实行高关税和非关税手段保护国内市场,到分阶段大幅度降低关税总水平,减少非关税保护手段,逐渐放开外贸经营权,实行外贸经营权注册登记制试点;从扩大外贸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外贸承包制转向外贸企业自负盈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从初级产品出口为主转向工业制成品出口为主,逐渐提高机电产品出口比重;从出口产品市场主要面向亚太地区到市场多元化,从吸收港澳台商投资为主转向外商投资来源多元化,重视跨国公司投资;从外商主要投资于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项目转向增加资本、技术密集型项目比重增加,从原则上限制外商投资企业产品内销比例到实行以市场换技术政策,开放国内市场;从发展双边经贸关系到谋求加入多边贸易体制;从对外开放初期的引进为主,转向主动走向世界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
正是由于我国选择了正确的渐进式开放战略,才有效避免了激进式开放可能导致的剧烈社会经济震荡,在金融危机席卷亚洲近邻之时,仍能保持对外经贸稳步发展,国民经济快速成长。
三、对外开放必须抓住重点
对外开放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只有分清轻重缓急,抓住重点和主要矛盾,才能顺利推进开放进程。
从对外开放的内容看,我国始终把吸收外商直接投资作为工作重点,而不是像许多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以吸收国外贷款为重点,对外借款已逐步缩减到只占利用外资总额的20~30%,且多为外国政府和世界银行的中长期借款。之所以作如此选择,是因为外商直接投资不仅能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而且会动态地带来国外先进且适用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培养经营管理人才,推动我国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高度化,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扩大出口创汇,到1998年上半年,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占全国出口的比重已达42%;还会大量替代进口产品,减少进口用汇,促进进出口平衡,并增加外汇储备,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风险的能力;产生巨大的体制效应,引进竞争机制,促进国内企业制度创新,推动市场体系的形成与完善,推进计划、金融、财税、外贸、外汇、投资等体制的改革,促使政府转变干预经济运行的方式,促进开放型经济形成与发展。此外,以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为主,暂不开放短期资本市场,使国际金融投机者无法轻易进入我国市场炒作,可以保持金融稳定。目前,外商投资企业正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从对外开放的区域看,先后把经济特区、沿海城市和开发区、浦东新区及中西部地区列为开放的重点。80年代,我国采取非平衡发展战略,实行地区倾斜政策,以设立和发展经济特区为突破口,使经济特区成为改革开放的试验场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形成了香港——深圳——广州为轴心的华南经济协作区,带动了广东等省对外开放和经济的迅猛发展。90年代初,中国进入了全方位开放和加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有必要在继续重视发挥香港作为全国对外经贸桥梁和纽带作用的同时,在大陆建立和形成我国的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作为90年代以至21世纪中国扩大对外开放的龙头,为此,国家及时作出重大战略决策: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发展。从此,浦东开发开放成为对外开放的又一新热点。进入90年代后期,实行向内地倾斜的开放政策,在加速沿海地区开放与发展的同时,加快中西部广大内地的对外开放,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这是对外开放中一项关键性战略部署。对外开放区域重点的选择和适时推移,有效地实施了渐进式开放战略。
从对外开放的产业领域看,过去,我国一直把第一、二产业作为对外开放的重点。现今,金融、保险、电信和商业等主要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正成为新的开放重点。这既是这些部门自身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国际竞争力以及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四、辩证对待对外开放与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非相互对立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反过来对外开放能够加强国民经济薄弱环节,增加国家经济实力,又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手段。
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立足于自力更生,主要依靠自己艰苦奋斗。对此从未动摇过。只有立足于自力更生,才能保证我们国家在政治、经济上的完全独立,才能更好地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不怕世界政治、经济的动荡,在任何情况下立于不败之地。
自力更生,并不意味着样样事情都要自己干,更不是什么都要从头干起。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素质、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等,都有自己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也不应该把外国的东西照搬过来,简单模仿别国经验。但是,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经济、科技、社会的发展过程都不是同其他国家、民族完全隔绝的。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经济全球化突飞猛进,地球正变成一个村落,各国的经济、政治、技术、文化等领域的交往日趋频繁,封闭起来搞建设,无异于自绝于世界大家庭,脱离世界经济成长的快车道。国际、国内的经验都证明,通过对外开放,积极吸取别人经验,消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并在此基础上创新,不仅完全符合自力更生的精神,也是一条提高自力更生能力的捷径,投入小,成效大。
在对外开放中,我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政策。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出于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决不是因为屈从别国的压力,也不是像旧中国那样以国家主权为代价去换取一点“援助”。对外开放是独立自主的开放,是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基础上的开放,是有利于我们国家和民族自己的事业的。当然,强调独立自主,不应排斥平等互利。我们的开放不仅对中国自己有利,也有利于世界。世界各国可以分享我国开放市场的好处。有人提出在对外开放特别是利用外资中“谁利用谁”的问题。这些人的初衷也许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但却忽略了起码的常识。国际经济交住的基本准则是互惠互利,不允许外商赚钱,获得正常利润,外商怎么会来投资,我们怎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只能我们利用外商,不允许外商利用我们,经济交住中哪有这种事!外商在我国投资获得较高收益,有的是政策允许的;有的是市场竞争中实力较量的结果;有的是我们缺乏发展对外经贸经验,不善于运用国际通行规则维护自身权益造成的;有的则是外商的违法所得。对此,我国政府旗帜鲜明,坚持根据不同情况,区别对待;最根本的,还是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产品的国内外竞争力。为了更多更好地吸收外商投资,我国20年来长期不懈地努力改善投资环境,让更多的外商来华投资,这对双方都有利。所以那些不问青红皂白,笼统地指责外商利用我们获利的论点,是站不住脚的。
五、开放、改革、发展并举
开放需要有体制保障,改革需要有推动力量,改革开放都要为发展服务,这是改革开放取得成功的关键。我们在对外开放中,妥善处理了开放、改革、发展三者关系,使我国能够在日益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的同时,迅速推进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的进程,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创造了中国奇迹。
对外开放本身也是改革。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资源配置方式。对外开放是对闭关自守的否定,是对封闭起来、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配置资源的改革,意味着资源配置的空间、方式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开放符合改革目标的要求,也是实现改革目标模式的必由之路。开放必然会遇到传统的经济体制的阻碍。为适应对外开放的要求,不仅要对涉外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而且要对微观经济制度、市场组织、宏观经济管理方式进行全面的改革。
对外开放有利于推动改革。以开放促改革是20年来中国最成功的经验之一。第一,对外开放可以增强人们的改革意识。从根本上讲,改革是对旧的生产关系和既存的责权利关系的重新调整,必然触动旧体制下形成的权力、利益、责任关系格局,因而会遇到重重思想障碍,对外开放恰恰形成了改革的推动力量。当人们打开窗口,走出国门,同国际社会发生广泛接触的时候,会感到传统体制与国际社会经济运行规则的矛盾,这就促使人们重新认识旧的经济体制,提高改革的主动性,增强改革意识。第二,对外开放有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改革方向。在改革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困扰:某项改革措施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但不知它是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东西。产生这种困扰的原因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当我们向资本主义世界开放的时候,面对的是一个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市场经济世界。商品经济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历史,在资本主义社会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得到了完善,并和资本主义制度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只有对外开放,我们才能充分地认识和了解资本主义世界,了解市场经济的原则,正确区分世界经济中哪些属于特定社会性质的内容,哪些属于市场经济共有的东西。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才能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少走弯路,从而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第三,对外开放有利于我们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经验教训。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有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也有许多失败的教训。对外开放,便于我们了解他们在改革中的做法。这些做法无论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都是值得我们研究和参考的。学习其他国家改革的成功经验,可以加快我国改革的步伐;吸收他们改革失败的教训,可以避免他们所犯过的错误,减少改革的失误,有利于更好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第四,对外开放有利于我们借鉴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方略。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采取了多种多样的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与我国有许多可比的经济条件,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的许多改革措施、策略对我国具有“先期试验”的意义,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可贵的参考资料。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开放,可以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和掌握这些资料,避免或减少改革的偏差,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20年来,我国正是在借鉴别国经济中坚定不移地不断推进改革的。
改革、开放都是为了发展。20年来,我国始终把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放在工作的首位,并且选择了一条通过改革开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道路,在对外开放中,充分注意到开放带来的国际竞争压力要与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相适应,注重在对外开放中增强国民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素质,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中国走向富强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没有改革开放,我国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六、扩大开放与提高开放水平相结合
20年来,我国在对外开放中始终坚持“放”而不是“收”,对外开放领域逐步扩大,开放层次和水平不断提高,目前,正大步迈向开放型经济。
国门打开了,国外的产品、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经验、人才进来了,我们得到了发展经济所必需的东西,跨上了世界经济快车道。但同时,我们也遇到了新的矛盾和冲击。在开放的市场竞争中,与国民经济发展、产业升级、企业总体实力增强相伴而生的是:一些企业衰退倒闭了,一些工人下岗了,一些品牌衰落消亡了,市场占有率下降了……这正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开放的代价、发展的代价。面对冲击,我们对本国工业有选择地适度保护是必要的,也是国际规则所允许的。但适度保护绝不意味着抵制、排斥竞争,更不是保护落后。开放才是主旋律,在开放和竞争中学会生存与发展,才是一个国家、一项产业、一个企业繁荣与兴旺的保证。一大批国内企业、产品、名牌和产业的崛起,正印证了这一点。
开放之初,对外经贸基础差,水平低,多偏重于扩大规模和数量,选择性较小。随着对外开放的发展,开放工作的重心需要适时转移到提高质量、效益和水平上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并不是说开放的“量”已经到位,要限制规模,放慢速度,也不是不要扩大对外开放,不能把提高和扩大对立起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是中央一贯坚持的方针,十五大重申了这一方针。这就是说,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前提,是在扩大基础上,向更广的领域、更高的层次、更深的方向发展,以获得更大的比较利益。
20年来,中国实现了从闭关自守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已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辉煌成就。但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时间毕竟还很短,同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还刚刚开始,我国尚未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的深度和广度还不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还很低,对国际资源的利用尚处于起步阶段,许多国际经贸方面的通行规则我们还不甚清楚,当然更谈不上很好利用,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亟待解决。合资企业中,少数外商单方面控制关键技术,转移利润,逃避税收,侵害职工合法权益;引资存在盲目性,结构欠合理,质量偏低,地区分布失衡,中西部19个省市区实际使用外商投资总额仅占全国的12%;国有外贸企业机制落后,难以适应国际市场竞争;……所有这些都说明,在扩大对外开放方面,我们还大有文章可做。
展望新世纪,世界经济将发生许多深刻变化。其中,已初露端倪的两大趋势,对我国对外开放的影响会是长久而深远的。这两大趋势;一是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发展,二是知识经济时代到来。
经济全球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任何国家都无法回避,也不应该回避。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继续实行对外开放政策,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有利条件和机遇。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加强防范工作,增强抵御和化解风险能力,以切实维护我国的经济安全,更好地发展和壮大自己。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关税总水平会进一步降低,贸易和投资自由度增大、信息电子化成为潮流,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为各国利用外国资源和外国市场提供了更广阔的前景;国际资金高度流动,但投机性冲击力增大,经济基础薄弱、结构不合理、政策存在偏差的国家和地区易发生金融危机,波及有关国家地区,影响世界经济运行;跨国公司力量不断壮大,支配全球经济技术发展;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占有优势,并在国际经济和金融组织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我们应积极参加世界贸易、金融、科技、信息、环保等体系,成为相应国际组织(包括区域性组织)成员,并在已经参加的国际经济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为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而努力。参加世界信息网络,扩大开放航空、水运、铁路、电讯等服务贸易领域,在加强央行监管能力的同时,适度放宽对国外资金流动的管理,对外资进入我证券等短期资本市场应限制其范围、数量,防范其投机冲击,保证我金融安全,稳步推进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建立多元化的外汇储备,以减轻和化解汇率波动频繁带来的风险。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利用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潜在市场巨大、劳动力素质好成本低等有利条件,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发展我国农业、水利、环保、基础设备等薄弱环节和落后地区。在吸收外资中坚持以直接投资为主,特别要鼓励跨国公司投资,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引进先进适用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和营销方式,大力推进跨国公司的本地化,防止跨国公司控制和支配我国民经济。同时,也应逐渐开展对外投资,到国外开发我国稀缺的矿产资源,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建立中国自己的跨国公司。
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同样给我们带来机遇和挑战。知识以各种形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知识的积累与创新活动使经济加速增长和效率递增具有了现实的可能性,如果能有效开发和管理知识资产,发掘人才,国民经济会发展得更好,企业会运行得更好。知识经济将使贸易方式发生重大变革,电子商务作为低成本、高效率的贸易方式,能够有效缩短各国时空距离。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还使世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一般的低技术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与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将大大削弱,经济技术基础薄弱、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低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差距进一步显现,而由于科技进步加速、技术和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使引进成本加大,单纯依赖引进国外技术来缩小差距的局限性增大。我们应该积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抓住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应该积极参与国际间科技、学术、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更加注重培养人才和引进国外智力,使我国成为全球的人才吸引中心,充分发掘人力资源,加强同外国及跨国公司的合作研究、开发,强化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工作,特别要在科技的开发创新上多下功夫,壮大国家创新系统,提高国家的创新能力,加强对国内外知识产权的保护。进一步加强大陆与港澳台协作,在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形成一体,在亚太地区和全世界形成合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更大影响。利用世界产业结构加速调整的机会,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步伐,促使进出口贸易从数量型增长转为效益型增长,按比较利益原则重新审视并改进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淘汰那些在世界市场上已无优势的原料和能源消耗型、低加工度、低附加值的产品,增加我有比较优势的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知识与劳动结合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扩大服务贸易,生产出口产品企业和外贸企业都应以盈利为目的,不过分追求贸易的数量和顺差,基本上保持进出口的平衡。努力改进贸易方式,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继续推进国际市场多元化。根据我国区域上、产业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发达城市及优势产业中,率先实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知识积累的经济增长,并增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力度,积极改善投资环境,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以开放促开发,实现跳跃式发展,缩小地区间差距,实现全民族的伟大振兴。
标签: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