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火力发电厂污水处理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文献综述)
李翊君[1](2021)在《超大型污泥干化焚烧工程自控系统设计要点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高速增长,污泥的安全处理问题日益严峻。污泥经干化后单独焚烧的工艺因其减量化、无害化和稳定化较为彻底的优点被国内逐渐接受并推广。但我国污泥干化焚烧工程建设起步较晚,尚无成熟的设计标准,无超大型工程的建设案例。以上海市白龙港污泥处理二期工程(规模2 430 t/d,含水率80%)为实例,借鉴国外建设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对超大型污泥干化焚烧工程自控系统设计要点进行分析,给出了自控系统总体架构、车间拓扑、主要调节及保护设置等具体实现方案。目前,该工程已建成投运满一年。运行结果表明:自控系统设计安全可靠、灵活适用,可以很好地保障生产安全,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控制,满足"泥水协同"的运管调度需求,对同类工程的自控系统设计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
段云丰[2](2020)在《文昌燃气电厂建设方案及其对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海南电网电源分布不均,“大机小网”,负荷峰谷差不断扩大,电源调峰调频能力不足,电网整体频率抗扰动能力较弱等问题突出。因此,在海南电网增配适当比例具有调峰调频功能、事故备用的电源,对保障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是非常必要的。燃气电厂是一种利用燃气轮机、蒸汽轮机及发电机共同组成的联合循环系统,燃气轮机排出的功后高温乏烟气通过余热锅炉回收转换为蒸汽,再将蒸汽注入蒸汽轮机发电,具有整体循环效率高、调峰调频性能好、低碳环保等显着优点。燃机从启动到带满负荷运行,一般不到20分钟,热态快速启动时间更短,是城市备用电源和调峰调频机组的最佳选择。随着燃机技术发展,以及国家能源结构变化和对环保要求的提高,燃气电厂建设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文昌市位于海南岛东北部,紧邻海口市,北濒琼州海峡,东、南临南海,西北与海口相邻,西靠定安,西南接琼海,地理位置优越,水资源充沛,港湾众多,交通便利;220KV电网系统健全,电源接入方便;油气资源丰富,天然气主要有中海油和中石油两大供应商,气源充足、管网发达,建设燃气电厂自然条件优越。文昌燃气电厂建成后,主要用于承担电力供应、调峰调频、事故备用等任务,对改善海南电网能源结构,促进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动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海南文昌燃气电厂一期(2×460MW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海南电力系统实际,从电厂建设必要性、建厂条件、建设方案、对海南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谨以此文为其它燃气电厂建设提供具体可行的设计思路,对燃气电厂的调频性能分析提供科学有效的研究方法,以供参考。
张建斌[3](2020)在《燃煤电厂节水及废水零排放探讨》文中提出《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出:到2020年,全国水环境质量将逐步改善,严重污染的水体将明显减少,一些重点区域禁止污水排放。国家生态环境部于2017年6月1日发布了《火电厂污染防治可行技术指南》,明确了火电厂工艺过程的水污染防治技术,提出了各类废水一水多用、梯级利用的技术手段。对工业用水和排水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燃煤电厂具有循环冷却水排水量大的特点,从节约水资源考虑,对其进行节水及零排放显得至关重要。本文以某燃煤电厂为对象,首先进行全厂水平衡试验,通过试验摸清电厂各个系统用水量、排水量、水质和运行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存在问题进行诊断,根据不同系统提出不同节水优化方案;接下来对添加优选阻垢缓蚀剂的循环水通过模拟连续运行试验,判定系统是否有结垢和腐蚀倾向;最后,对电厂末端废水水质水量进行分析,探讨末端废水处理工艺。主要结论如下:为摸清电厂用排水情况,针对电厂进行冬夏两季水平衡试验。水平衡试验结果表明:该电厂冬季全厂取水量为816.8m3/h,单位发电取水量为1.81m3/(MW·h),总排废水为175.7m3/h,复用水率为97.3%。夏季全厂取水量为1179.7m3/h,单位发电取水量2.69m3/(MW·h),总排废水为276.9m3/h,复用水率为97.8%,单位发电取水量和复用水率均满足相关要求。根据电厂的运行状态制定切实可行的废水回用方式,充分利用各系统用排水的水质特性,做到梯级利用、一水多用。针对循环冷却水浓缩倍率偏低的问题,讨论不同浓缩倍率下循环排污水量及节水率的变化,进行循环水阻垢缓蚀剂筛选和模拟现场试验连续运行528h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号阻垢缓释剂为筛选最佳药剂。添加优选阻垢剂加药量为6mg/L和10mg/L的循环水在浓缩倍率5.0±0.2倍情况下均未发生结垢现象,316L不锈钢和20G碳钢腐蚀率最大分别为0.00034mm/a和0.00098mm/a,腐蚀率均满足相关要求。部分循环冷却系统改造后,循环水浓缩倍率可从2.03.0倍提高到4.0倍以上,循环水浓缩倍率提高后,仅处理210m3/h循环排污水可实现循环排污水不外排。通过对电厂脱硫废水和树脂再生酸碱水组成的末端废水进行水质水量分析,确定末端废水总量。针对脱硫废水具有悬浮物含量高,钙镁离子、重金属离子、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含量高等特点,进行废水零排放处理工艺探讨。结论如下:末端废水总量约为21.5m3/h,通过低温多效蒸发减量到5m3/h,减量后的废水最终进行旁路烟道蒸发结晶固化到除尘器内,实现废水零排放。
余娇[4](2020)在《基于“水—能—碳”关联的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研究》文中提出城市水系统碳排放是城市重要的碳源。快速城市化过程伴随着高强度的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导致了城市水系统对水、能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城市水系统运行过程中的碳排放问题也日益突出。因此,从“水—能—碳”关联视角开展城市水系统碳排放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水系统中水资源流动、能源消耗过程与碳排放的内在关系机理,还有利于统筹协调城市水、能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城市水系统低碳运行和管理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本文基于“水—能—碳”关联视角构建了城市水系统碳排放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采用2008~2017年郑州市取水、给水、用水、污水处理等环节的能源消耗数据,评估了郑州市水系统运行全过程的碳排放,探究了影响城市水系统碳排放的因素,并结合情景分析法分析了不同运行情景模式下郑州市水系统的碳减排潜力,最后提出了基于水能协同优化的城市水系统低碳运行的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一)2008~2017年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总体呈上升趋势,从2008年的583.58×104t增长到了2017年的833.16×104t,年均增长率为4.04%,这主要归因于快速城市化引致的居民和公共生活用水的不断增加;在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中,用水系统碳排放占主导地位(碳排放贡献率91.31~92.65%),剩下依次为给水系统、取水系统、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二)郑州市水系统不同运行环节的能源强度差异较大,其中,能源强度最高和最低的分别是居民生活用水(17.931kWh/m3)、引黄供水(0.090kWh/m3),其余环节的能源强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公共生活用水、工业用水、雨水回用、污水回用、制水过程、农业用水、配水过程、污水处理、地下水供水、蓄水工程、提水工程、南水北调供水,由于能源强度最高的三个环节均属于用水系统,这也是造成用水系统碳排放占据了郑州市水系统总碳排放90%以上的主要原因。(三)2008~2017年,郑州市单位GDP水系统碳排放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08年的0.19t/万元下降到了2017年的0.09t/万元;郑州市人均水系统碳排放变化较稳定(0.74~0.86t/人),其年际变化趋势同水系统整体碳排放基本一致;研究期内,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对全社会能源消费碳排放的贡献率在9.85~14.15%之间波动。(四)从“水—能—碳”关联视角分析郑州市城市水系统碳排放影响因素,实质上是探究水系统中“水”和“能”变化的影响因子,影响城市水系统碳排放的因素主要包括城市的水源类型与条件、水质标准与水处理工艺、用水设备的类型与能效等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类用水行为习惯、水能资源利用的相关政策等。(五)通过对2030年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的情景分析发现,高度低碳情景下的城市水系统运行模式的减排潜力最大,较基准情景可减少629.91×104t的碳排放;此外,在城市水系统的内部子系统中,用水系统的碳减排潜力最大,特别是表现在生活用水环节,因此未来应重点考虑该环节的节水节能以推动城市水系统碳减排。(六)综上研究,建议城市水系统低碳运行应重点考虑以下策略:(1)面向节能减碳目标开展城市水系统低碳设计;(2)健全节水体制机制,引导水系统节能减排;(3)优化节水节能过程,推动水系统低碳运行;(4)加强资源综合管理,促进水能协同优化和碳减排。
刘世念[5](2020)在《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用于火电厂及优化用水的研究》文中提出火电厂既是工业用水大户,也是废水排放大户。自2015年起,国家环保政策法规要求具备使用再生水条件但未充分利用的火电项目,不得批准其新增取水许可。火电厂与所在地区分抢淡水资源,以水限电、以水定电日益严重。水资源紧张已凸显为我国火电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火电企业迫切需要通过开发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技术以开辟水源,并通过优化厂内用水以节约用水,形成经济实用的火电厂工业用水技术体系,系统解决火电厂面临的用水难题。臭氧氧化反应可快速破坏大分子有机污染物的结构,将难降解有机物转变为可生化性小分子物质,而臭氧氧化生成的新鲜氧则有利于后续的好氧生物处理。生物固定床具有高效、稳定、操作简便、易实现连续运行及自控等优点,针对寡营养的城镇污水厂尾水,采用微生物友好的牡蛎壳填料生物固定床可最大限度维持生物反应的微生物量,确保生物处理的稳定运行。膜生物反应器(MBR)对胶体悬浮物(SS)、有机质等具有良好的截留作用。据此,本论文提出了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Ozone-oyster shell biological fixed bed reactor-MBR,简称OOFBR-MBR)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尾水经该工艺处理后用作火电厂工业用水原水;从运筹学角度,提出了火电厂优化用水策略,编制了基于回用水质标准、水平衡模型与分质用水的火电厂优化用水技术方案。开展了工艺及工艺机理、应用方案等研究,得到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OOFBR-MBR工艺深度处理城镇污水处理厂一级B标准的尾水,主要影响因素为臭氧投加量和水力停留时间(HRT)。随臭氧投加量的增加,OOFBR和OOFBR-MBR的COD和TP去除率均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COD最大去除率分别为66%和83%,TP最大去除率分别为58%和65%;NH4--N去除率不断增加。随进水流量增加,OOFBR和OOFBR-MBR的COD和TP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COD最大去除率分别为45%和73%,TP最大去除率分别为27%和43%;OOFBR的NH4--N去除率迅速下降,而MBR的NH4--N去除率仍保持很高,平均去除率达92%。OOFBR-MBR适宜的工艺参数为,臭氧投加量40~70mg/L;进水流量3~6L/h(HRT 25~50h、容积负荷0.0096~0.019 kg COD/(m3·d)),最大冲击负荷为0.0192kg COD/(m3d)。对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的尾水,在臭氧投加量70 mg/L、HRT 25h(进水流量6 L/h)的条件下,OOFBR工艺段对COD、NH4--N、TP和浊度去除率分别可达66%、90%、45%和68%;MBR工艺段对COD、NH4--N、TP和浊度去除率分别可达41%、87%、15%和91%;OOFBR-MBR联合工艺对COD、NH4--N、TP和浊度去除率分别可达81%、99%、65%和97%。尾水经过OOFBR-MBR处理后,出水p H为7.47~7.85,浊度<0.2 NTU,COD<9mg/L、NH4--N和TP均<0.3 mg/L,优于火电厂锅炉补给水系统的RO装置进水水质要求。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水质分析以及氮平衡计算结果表明,OOFBR-MBR系统对于城镇污水厂尾水中碳氮磷具有很高的转化效率。OOFBR中先是臭氧氧化难降解有机物为可生化性小分子有机物后,被牡蛎壳上的生物膜降解掉,MBR除了有效截留残留的有机物和胶体悬浮物(SS)外,还能进一步去除残留的NH4--N和COD。约90%的NH4--N在OOFBR中被好氧氨氧化菌和亚硝化细菌转化为亚硝酸盐氮,再进一步氧化为硝酸盐氮,产生硝酸盐氮在OOFBR-MBR反硝化作用下部分(约15%)转化为氮气。TP通过聚磷菌(PAOs)好氧吸磷形成富集污泥,并随着污泥的排出实现TP的去除。采用16Sr 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分析了OOFBR-MBR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投加臭氧前后,OOFBR和MBR反应器污泥中菌群丰度发生显着变化,OOFBR菌群保留了原污泥中29.2%的OTU(Operation taxonomy units,简称OTU),总OTU数目相对减少了28.5%,MBR中则保留31.3%的OTU,总OTU数目变化不大,臭氧对OOFBR-MBR中的微生物有明显的选择作用。OOFBR内异常球菌-栖热菌(Deinococcus-Thermus)以及浮霉状菌(Planctomyctes)细菌显着增加,有9种高丰度菌或对去除有机物污染物贡献较大,而MBR内厚壁菌(Phylum Firmicutes)、放线菌(Actinobacteria)以及浮霉状菌(Planctomyctes)细菌显着增加。OOFBR-MBR内的主要好氧氨氧化菌为亚硝化螺菌(Nitrosospira),亚硝酸盐氧化菌主要为硝化弧菌(Nitrospira)、硝化细菌属(Nitrobacter),反硝化菌则主要包括根瘤菌(Bradyrhizobium)、生丝微菌(Hyphomicrobium)等菌属。针对水中残留难降解有机物、NH4--N和TP等污染物,OOFBR-MBR的优化调控策略为,在适宜的范围内,当进水COD、NH4--N和TP升高时,宜增加臭氧投加量,提高难降解有机物的转化率及溶解氧;延长HRT以延长微生物的接触时间,有利于臭氧抗性微生物的积累和生物降解,从而提高COD、NH4--N和TP去除率;当进水COD、NH4--N和TP降低时,宜相应减少臭氧投加量和缩短HRT,保证各污染物指标在OOFBR-MBR各反应器中的高效去除。针对水资源短缺的现状以及火电厂耗水量大的特点,推荐了OOFBR-MBR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工艺;针对火电厂用水流程复杂、水质要求差别大的特点,通过分析火电厂水量分配、消耗及排放之间的平衡关系,建立了优化的水平衡模型;从运筹学角度,制定了一种多水源及多用户之间配水优化方案,提出了火电厂一水多用、梯级使用、循环利用的用水系统运维策略,以及用、排水系统节水,分类处理分质回用含盐废水等优化用水技术措施。以湛江某2×600MW电厂为例,达标城镇污水厂尾水经OOFBR-MBR系统深度处理后,完全满足火电厂工业用水水质要求。采用优化用水技术方案后,全厂总取水量可从6849m3/d下降至3560m3/d,平均单位发电量取水量可从0.297m3/(MW·h)降低至0.143 m3/(MW·h),末端废水外排水量为512 m3/d。工程投资为7672.61万元,项目年化收益为1187.5万元,投资回收期为6.46a。
王似玉[6](2019)在《内蒙古自治区某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自治区气候干旱、降雨量少、水资源较匮乏,该厂区用水较为紧张,此外,部分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对厂区周围环境造成了影响,在此情况下,通过完善厂区内外生活和工业用水的收集,改扩建和提高收集污水的处理后出水标准,并将其回用,实现污水资源化是很有必要的。该电厂原厂区内设置一体化生活污水处理装置,利用接触氧化法处理污水,目前其处理能力为240 m3/d。然而厂区和厂前生活区产生的污水量约为900 m3/d,且COD、BOD、氨氮以及悬浮物较高,该一体化处理装置不能使污水全部得到有效处理,也未实现处理后出水回用。为此,对电厂周围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调查,通过实地调查,并结合企业和周边生活区的未来发展,确定了新改扩建处理规模为1000m3/d生活污水处理厂。通过对比多种国内外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方案和工艺的比选,确定了改污水处理采用的工艺是:进水→格栅→调节池→缺氧池→好氧池→膜生物反应器→消毒→回用,通过该处理工艺处理后出水将满足《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以及《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规范》(GB/T50050-2017)规定循环冷却水系统的补水的限值。处理后的出水将作为电厂生产过程循环水源,实现了水资源的充分利用,减少了电厂的运行成本,形成了“零排放”的良好运行模式,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
梁仕杰[7](2019)在《某垃圾焚烧发电厂电气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多,国民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断增长,每天制造的生活垃圾也在不断增长。过去我国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主要采取垃圾填埋的方式处理,但是随着垃圾量的增多,需要用于填埋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以至于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为此需要改变生活垃圾处理方式,节约土地资源。结合发达国家的垃圾处理经验,将垃圾处理方式改为焚烧发电,以实现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是一个主流大方向。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作为设计人员参与了国内某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的工作,总结并阐述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设计步骤与内容,以及其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某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本期建设1台600t/d焚烧炉配置1台12MW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并规划预留有再安装1台同型号垃圾焚烧锅炉的条件,最终规模为日焚烧垃圾总量1200t/d。主要负责处理该地区的生活垃圾。为使垃圾焚烧处理能顺利进行,本文从电气一次系统和电气二次系统两个方面进行阐述设计内容。电气一次系统的设计首先进行负荷统计,根据负荷统计的结果确定用电规模,从而确定电气主接线的方案,通过校验主接线在最大运行方式下的短路电流,确定个母线段的短路电流水平,从而确定导体及设备选型。进而完成雷击过电压保护与接地等方面的设计。在确定用电设备的布置及供电方式确定后,确定本厂的控制系统结构,重点讲述分散式控制系统电气部分及电气综保控制系统的设计。接着到远动通信、电气传动及继电保护配置的设计。最后,通过与实际竣工情况的结合,提出了以后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电气系统的设计展望。
王宏伟[8](2019)在《H公司面向环保水监测市场转型的营销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国家环保力度加强对高耗能的企业进行了严格的管控,H公司主要的客户火力发电企业面临着市场萎缩的威胁,与此同时,水质监测行业供应商之间竞争日益激烈,加上H公司自身产品线单一,企业出现了增长乏力的状况。在此背景下,通过对潜在目标市场进行分析,对新的目标市场客户进行调研,结合企业自身优势,从而为H公司构建新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以实现H公司持续稳定增长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本文首先对H公司主要客户所在行业发展趋势进行了描述,对同行业之间的竞争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公司的经营现状,得出H公司业绩增速放缓,面临增长乏力的困境。接下来通过对水质监测行业新市场机会环境的分析,评估水质监测行业各细分市场的潜力,通过使用五力模型对细分市场结构吸引力进行评估,对企业自身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最后,对未来潜在用户进行了调研,主要针对新潜伏用户的需求特点、品牌偏好等方面进行调研,将调研数据与相关理论相结合,从而得出结论,为H公司构建进入新市场的营销策略提供支持。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基于H公司所在水质监测行业的现状,通过分析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行业现状,评估新目标市场的潜力,从而为H公司构建新的营销策略提供依据和参考。与此同时,文中的对于H公司所处行业的数据分析结果与一些相关理论,也可以为处于同样背景下的其他企业提供借鉴和参考。
纪志昊[9](2018)在《炭黑尾气综合利用项目安全评价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5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炭黑生产国。国家及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文件鼓励企业提高尾气利用率。山东耐斯特炭黑有限公司新建尾气综合利用系统能量优化项目,利用炭黑生产过程反应炉产生的高温尾气生产蒸汽进行并网发电。目前项目建设完成,并顺利试生产,准备进行验收。本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家主席令第13号)、《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第36号令,第77号令修订)等规定并依据《安全评价通则》(AQ8001-2007)、《安全验收评价导则》(AQ8003-2007)的要求,采取文献综合法、现场调查法、定性定量分析法等方法,对项目进行了安全验收及评价。本文根据项目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布局、生产工艺等情况,结合安全评价指标确定的原则,制定了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评价体系中各部分所具有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危险、有害特征进行分析,确定项目存在的主要危险、有害因素,并对主要危险物质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确定安全分析和管理的重点;在此基础上,根据单元划分原则,将评价项目划分十个评价单元;运用安全检查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事故树法,对对项目发生事故、事故隐患和职业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进行定性、定量评价。其中安全检查表法定性分析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定量确定系统主要危险有害因素的等级,事故树法明确指出触电事故发生的原因和预防途径。论文定性、定量评价的结果符合工程实际,有针对性的提出的改进术和管理措施对保证企业安全生产有指导意义。
张薛雯[10](2018)在《火力发电厂循环水在线监测与节水管理系统的设计》文中指出火力发电厂从来就是工业用水的主要用户。在发电正常运行过程中,循环冷却水系统几乎占到全部用水的70%80%。所以为了让循环冷却水尽可能地重复利用,本文设计了火电厂循环水在线监测与节水管理系统,在保证循环水不出现结垢、不对管道产生腐蚀的前提下,尽量提高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浓缩倍率,以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首先,本文对循环冷却水的结垢机理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影响循环冷却水结垢的核心参数:碱度、浓缩倍率。但是,由于在现有技术水平基础上无法实现对碱度和浓缩倍率的直接在线测量,为此本文借助软测量技术,论证了以p H值表征碱度的可行性、以浓缩倍率表征节水管理的可行性、以电导率表征浓缩倍率的可行性。接着,为了实现对火电厂循环冷却水的在线监测,本文采用Protel 99SE软件设计了下位机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下位机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有两个功能:一是,把冷却塔液位、补给水温度、补给水电导率、循环水温度、循环水电导率、循环水p H值等传感器的数据采集上来,同时,通过串口通信协议发送给上位机监控软件,并在上位机监控软件上显示出来;二是,接收上位机监控软件设定的补给水执行器和排污水执行器的开度,操纵补给水执行器和排污水执行器。本文设计了上位机监控软件对火电厂循环冷却水进行管理,从而达到节水的目的。监控软件是通过Visual Basic 6.0软件以及Microsoft Office Access2003软件共同设计的,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把下位机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采集上来的数据实时显示出来,并绘制成曲线,以便实时反映循环冷却水的水质变化趋势;二是,借助软测量技术和PID算法,对下位机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采集上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算出补给水执行器和排污水执行器的控制量,并通过串口通信协议发送给下位机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操纵补给水执行器和排污水执行器,以实行对循环冷却水的自动控制。最后,本文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进行展望。考虑到火电厂的酸碱环境,有线连接线路很容易受到环境的腐蚀影响,导致信号传输失真。随着科技的发展,可通过无线网络传输数据,从而避免恶劣环境对线路的腐蚀,保证信号的有效传输。
二、火力发电厂污水处理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火力发电厂污水处理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1)超大型污泥干化焚烧工程自控系统设计要点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污泥干化焚烧工艺概况 |
1.1 总体工艺 |
1.2 污泥干化系统工艺 |
1.3 污泥焚烧系统工艺 |
2 自控系统设计要点 |
2.1 车间分散化选址、集约化布置 |
2.2 “泥水协同”统一运管、协同调度 |
2.3 干化系统的调节控制 |
2.4 干化系统的安全保护 |
2.5 干化污泥存储中的安全保护 |
2.6 焚烧系统的控制及保护 |
3 自控系统设计实现 |
3.1 自控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
3.2 处理单元自控系统拓扑设计 |
3.3 各级控制室设计 |
3.4 干化系统调节控制设计 |
①干化出泥含水率调节(床温调节)。 |
②干化处理能力调节(蒸汽输入量调节)。 |
3.5 干化系统安全保护设计 |
①干化机循环载气氧含量保护。 |
②流化床温度保护。 |
③其他保护。 |
3.6 干化污泥存储安全保护设计 |
3.7 焚烧系统调节控制及安全保护设计 |
4 结论 |
(2)文昌燃气电厂建设方案及其对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背景 |
1.3 写作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文昌电厂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2.1 引言 |
2.2 海南经济及能源情况 |
2.3 海南电力系统现状 |
2.4 海南电力发展规划 |
2.5 电源电量与调峰平衡分析 |
2.6 电厂建设的必要性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文昌电厂建设条件分析 |
3.1 引言 |
3.2 接入方案 |
3.3 燃料供应 |
3.4 厂址环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文昌电厂装机方案分析 |
4.1 引言 |
4.2 机组选型 |
4.3 主设备选型 |
4.4 主机性能参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文昌电厂建设方案分析 |
5.1 引言 |
5.2 热力系统 |
5.3 燃料系统 |
5.4 电气部分 |
5.5 电厂化学 |
5.6 控制系统 |
5.7 环境与生态保护 |
5.8 投资估算 |
5.9 经济与社会影响 |
5.10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文昌电厂对海南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分析 |
6.1 引言 |
6.2 电力系统频率影响分析 |
6.3 燃气轮机控制系统建模 |
6.4 海南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仿真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燃煤电厂节水及废水零排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水资源状况 |
1.1.2 火力发电厂用水需求 |
1.1.3 火力发电厂节水要求 |
1.2 火力发电厂取水量和排水量分析 |
1.2.1 电厂取水量要求 |
1.2.2 锅炉补给水系统 |
1.2.3 冷却水系统 |
1.2.4 脱硫工艺用水系统 |
1.2.5 除灰渣和输煤系统 |
1.2.6 其他用水系统 |
1.3 火力电厂取水水质和排水水质分析 |
1.3.1 取水水质分析 |
1.3.2 排水水质分析 |
1.4 课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燃煤电厂水平衡测试及问题诊断 |
2.1 试验目的 |
2.2 水平衡试验 |
2.2.1 试验原则和方法 |
2.2.2 试验过程 |
2.2.3 测试结果 |
2.2.4 测试结果分析 |
2.3 各用水系统问题诊断 |
2.3.1 原水预处理系统 |
2.3.2 除盐水系统 |
2.3.3 循环冷却水系统 |
2.3.4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2.3.5 脱硫废水处理系统 |
2.4 小结 |
3 燃煤电厂节水分析及优化 |
3.1 燃煤电厂节水的主要途径 |
3.2 原水预处理系统节水分析及优化 |
3.3 锅炉补给水系统节水分析及优化 |
3.4 凝结水精处理系统节水及优化 |
3.5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节水及优化 |
3.6 循环水系统节水及优化 |
3.6.1 开式循环水系统改造 |
3.6.2 节水量与循环水浓缩倍率的关系 |
3.6.3 循环水药剂筛选试验 |
3.6.4 循环水动态模拟试验 |
3.6.5 循环水动态试验结论 |
3.6.6 循环排污水减量处理 |
3.6.7 循环水系统水务管理 |
3.7 其他系统节水建议 |
3.8 小结 |
4 燃煤电厂废水零排放技术探讨 |
4.1 末端废水水质和水量分析 |
4.1.1 末端废水水质分析 |
4.1.2 末端废水水量分析 |
4.2 末端废水处理技术路线 |
4.2.1 工艺回用 |
4.2.2 浓缩减量 |
4.2.3 固化处理 |
4.3 电厂工艺选择 |
4.4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 |
作者简介 |
(4)基于“水—能—碳”关联的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水系统运行的碳排放是城市的主要碳排放源之一 |
1.1.2 快速增长的城市用水需求导致了水能资源消耗的快速增长 |
1.1.3 基于水能协同的城市水系统碳减排是低碳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3.3 研究进展评述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区概况 |
1.5.1 郑州市自然条件 |
1.5.2 郑州市社会经济条件 |
1.5.3 郑州市水能资源消耗及碳排放现状 |
2 理论框架、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理论框架与机理分析 |
2.1.1 城市水系统概念界定 |
2.1.2 城市水系统碳排放核算边界及其机理分析 |
2.2 数据来源 |
2.3 研究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3 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核算 |
3.1 碳排放系数的确定 |
3.2 取水系统碳排放核算 |
3.2.1 蓄水工程供水碳排放核算 |
3.2.2 地表水提水工程供水碳排放核算 |
3.2.3 引黄供水碳排放核算 |
3.2.4 南水北调供水碳排放核算 |
3.2.5 地下水供水碳排放核算 |
3.2.6 非常规水源供水碳排放核算 |
3.3 给水系统碳排放核算 |
3.3.1 制水过程的碳排放核算 |
3.3.2 配水过程的碳排放核算 |
3.4 用水系统碳排放核算 |
3.4.1 农业用水碳排放核算 |
3.4.2 工业用水碳排放核算 |
3.4.3 居民生活用水碳排放核算 |
3.4.4 公共生活用水碳排放核算 |
3.5 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核算 |
3.5.1 污水收集碳排放核算 |
3.5.2 污水处理碳排放核算 |
4 郑州市水系统不同环节碳排放特征分析 |
4.1 取水系统碳排放特征分析 |
4.1.1 蓄水工程供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1.2 提水工程供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1.3 引黄供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1.4 南水北调供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1.5 地下水供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1.6 非常规水源供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1.7 取水系统各环节碳排放对比 |
4.2 给水系统碳排放特征分析 |
4.3 用水系统碳排放特征分析 |
4.3.1 农业用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3.2 工业用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3.3 居民生活用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3.4 公共生活用水碳排放特征分析 |
4.3.5 用水系统各环节碳排放对比 |
4.4 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碳排放特征分析 |
5 “水—能—碳”关联下的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总体特征分析 |
5.1 城市水系统不同环节能源强度对比 |
5.2 城市水系统全过程碳排放特征分析 |
5.2.1 城市水系统“水—能—碳”的关联特征分析 |
5.2.2 单位GDP水系统碳排放变化 |
5.2.3 人均水系统碳排放变化 |
5.3 城市水系统碳排放贡献率 |
5.4 城市水系统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 |
6 郑州市水系统碳减排潜力分析 |
6.1 郑州市水系统不同运行模式的情景设定 |
6.2 取水系统碳减排潜力分析 |
6.3 给水系统碳减排潜力分析 |
6.4 用水系统碳减排潜力分析 |
6.5 排水及污水处理系统碳减排潜力分析 |
6.6 郑州市水系统碳减排潜力综合评价 |
7 城市水系统碳减排政策建议 |
7.1 面向节能减碳目标开展城市水系统低碳设计 |
7.2 健全节水体制机制,引导水系统节能减排 |
7.3 优化节水节能过程,推动水系统低碳运行 |
7.4 加强资源综合管理,促进水能协同优化和碳减排 |
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创新点与研究不足 |
8.2.1 创新点 |
8.2.2 研究不足 |
8.3 研究展望 |
硕士研究生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用于火电厂及优化用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臭氧氧化处理废水研究进展 |
1.2.1 臭氧氧化原理 |
1.2.2 臭氧氧化废水深度处理研究与应用现状 |
1.3 生物固定床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
1.3.1 生物固定床原理及应用 |
1.3.2 生物固定床填料 |
1.3.3 生物固定床废水处理研究与应用现状 |
1.4 MBR处理废水研究进展 |
1.4.1 MBR原理及应用 |
1.4.2 MBR废水处理研究与应用现状 |
1.5 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回用火电厂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5.1 火电厂工业用水现状与水质要求 |
1.5.2 单一尾水深度处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5.3 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联合工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
1.6 火电厂用水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
1.6.1 城镇污水厂尾水深度处理用于火电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
1.6.2 火电厂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
1.7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
1.7.1 研究目的 |
1.7.2 任务来源 |
1.7.3 主要研究内容 |
1.7.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深度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的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供试尾水及水质 |
2.2.2 试剂与材料 |
2.2.3 实验装置 |
2.2.4 实验方法 |
2.2.5 指标及测定方法 |
2.2.6 数据处理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OOFBR-MBR工艺启动运行 |
2.3.2 OOFBR-MBR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 |
2.3.3 OOFBR-MBR工艺运行的适宜条件及处理效果 |
2.3.4 OOFBR-MBR联合工艺的控制步骤与参数调控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深度处理污水厂尾水的工艺机理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供试尾水及水质 |
3.2.2 试剂与材料 |
3.2.3 实验装置 |
3.2.4 实验方法 |
3.2.5 测定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OOFBR-MBR处理污水厂尾水中难降解有机物的转化 |
3.3.2 OOFBR-MBR处理污水厂尾水中氮素转化 |
3.3.3 OOFBR-MBR处理污水厂尾水中磷去除 |
3.3.4 OOFBR-MBR内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
3.3.5 OOFBR-MBR微生态的优化调控策略 |
3.3.6 OOFBR-MBR的工艺机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火电厂优化用水策略与技术措施研究 |
4.1 引言 |
4.2 火电厂用水要求 |
4.2.1 城镇污水厂尾水作为火电厂水源要求 |
4.2.2 火电厂各用水工段的概况及水质要求 |
4.2.3 火电厂废水零排放要求 |
4.3 火电厂水平衡模型建立 |
4.3.1 依据与方法 |
4.3.2 模型构建方法与指标 |
4.4 基于水平衡模型的电厂各用水工段水平衡与评价 |
4.4.1 各用水工段的水平衡 |
4.4.2 水平衡模型分析 |
4.5 火电厂用、排水质的评价 |
4.5.1 锅炉补给水系统废水水质评价 |
4.5.2 生活污水系统水质评价 |
4.5.3 含油废水水质评价 |
4.5.4 含煤废水水质评价 |
4.5.5 脱硫废水水质评价 |
4.5.6 机组排水槽排水水质评价 |
4.5.7 凝汽器坑排水水质评价 |
4.6 火电厂优化工业用水策略 |
4.6.1 火电厂优化用水模型 |
4.6.2 火电厂优化用水方法 |
4.6.3 火电厂优化用水措施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火电厂优化用水技术方案及评价 |
5.1 概况 |
5.2 尾水深度处理回用方案 |
5.2.1 OOFBR-MBR深度处理工艺装置 |
5.2.2 反渗透处理装置 |
5.2.3 离子交换处理 |
5.3 优化用水方案 |
5.3.1 全厂取水、耗水和排水分析 |
5.3.2 全厂废水排放水量及水质 |
5.3.3 优化用水技术方案 |
5.4 优化用水技术经济性评价 |
5.4.1 尾水回用经济性评价 |
5.4.2 分质用水技术与经济性评价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6)内蒙古自治区某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我国水污染现状 |
1.2 我国城市污水处理工艺 |
1.3 项目概况及意义 |
1.3.1 项目背景 |
1.3.2 地质条件 |
1.3.3 气候条件 |
1.3.4 生活污水处理现状 |
1.3.5 存在的问题 |
1.3.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确定厂址 |
1.4.2 污水厂处理工艺选择 |
1.4.3 污水厂处理工艺流程设计 |
1.4.4 污水厂处理构筑物设计 |
第2章 工程方案论证 |
2.1 污水处理厂厂址的选择 |
2.1.1 厂址的选择原则 |
2.1.2 厂址的确定 |
2.2 污水可生化性分析 |
2.3 污染物去除方式 |
2.4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比选 |
2.4.1 处理工艺的选择原则 |
2.4.2 方案选择原则 |
2.4.3 处理方案的比选 |
2.5 污水厂工艺设计 |
2.5.1 出水水质水量要求 |
2.5.2 工艺流程 |
第3章 工程设计 |
3.1 总体设计 |
3.1.1 设计依据 |
3.1.2 总平面设计 |
3.2 新建构筑物建筑设计 |
3.3 污水厂电气设计 |
3.3.1 工作范围 |
3.3.2 设计标准及依据 |
3.3.3 负荷计算 |
3.3.4 电气一次 |
3.3.5 主要电气设备选择 |
3.3.6 电气总平面布置 |
3.3.7 电气二次 |
3.3.8 保护措施 |
3.3.9 照明及检修 |
3.4 污水厂自动控制系统设计 |
3.4.1 新增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监控概述 |
3.4.2 仪控规程和规范 |
3.4.3 新增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控制方式和自动化水平 |
3.4.4 仪表与控制系统及设备选型 |
3.5 污水厂采暖通风设计 |
3.5.1 采用的规范和标准如下: |
3.5.2 设计参数 |
3.5.3 各建筑物采暖、通风 |
第4章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
4.1 投资估算 |
4.1.1 项目概况 |
4.1.2 建设工期 |
4.1.3 资金来源与资金使用计划 |
4.2 效益分析 |
4.2.1 经济效益分析 |
4.2.2 环保效益分析 |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7)某垃圾焚烧发电厂电气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1.2 国外垃圾焚烧发电的现状 |
1.3 国内垃圾焚烧发电的现状 |
1.4 垃圾发电的优缺点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电气一次系统理论方法分析 |
2.1 系统概述与设计原则 |
2.2 负荷类别划分与统计方法 |
2.2.1 负荷类别划分 |
2.2.2 负荷统计方法 |
2.3 厂用电配电方式 |
2.3.1 明备用与暗备用 |
2.3.2 配电系统接线方式 |
2.4 短路电流计算方法 |
2.5 导体及设备的选型原则 |
2.5.1 线缆类别的确定原则 |
2.5.2 导体截面的确定原则 |
2.5.3 设备参数的确定原则 |
2.6 防雷 |
2.6.1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
2.6.2 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
2.6.3 建筑物的防雷装置 |
2.6.4 建筑物内部雷击电磁脉冲防护 |
2.7 电气系统接地 |
2.7.1 接地分类 |
2.7.2 高压装置的接地确定原则 |
2.7.3 低压装置的接地确定原则 |
2.7.4 等电位联结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气二次系统理论方法分析 |
3.1 计算机系统控制电气设备 |
3.1.1 控制方式划分 |
3.1.2 分散控制系统电气部分 |
3.1.3 发电厂监控管理系统 |
3.1.4 电力网络计算机监控系统 |
3.1.5 微机五防系统 |
3.2 发电厂自动装置 |
3.2.1 同步装置 |
3.2.2 备用电源自动投入装置 |
3.2.3 故障录波装置 |
3.2.4 励磁系统 |
3.3 继电保护装置配置原则 |
3.4 操作电源系统类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应用分析 |
4.1 本工程简介 |
4.2 工艺流程概述 |
4.3 电气部分设计概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气一次系统设计 |
5.1 负荷统计 |
5.2 电气一次主接线 |
5.3 短路电流计算 |
5.4 导体及设备选择 |
5.4.1 绘制设备平面布置图 |
5.4.2 确定电缆布置与选型 |
5.5 建筑物防雷设计 |
5.6 发电厂接地设计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电气二次系统设计 |
6.1 电气开关控制的方案确定 |
6.2 DCS电气部分设计 |
6.2.1 DCS网络构架 |
6.2.2 电气部分控制策略 |
6.3 电气综保后台设计 |
6.4 远动通信 |
6.4.1 远动信息要求 |
6.4.2 远动装置配置 |
6.4.3 时间同步配置 |
6.4.4 电能量计量及数据传输 |
6.4.5 调度数据网接入设备及二次系统安全防护 |
6.5 电气传动 |
6.6 继电保护配置设计 |
6.7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8)H公司面向环保水监测市场转型的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水质监测仪在火力发电新建项目中的需求在萎缩 |
1.1.2 水质监测仪行业竞争加剧 |
1.1.3 H公司面向火力发电厂的水质监测业务面临挑战 |
1.2 研究目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4 相关的营销理论 |
1.4.1 营销组合理论 |
1.4.2 目标市场战略理论 |
第2章 H公司在火力发电市场萎缩下的生存困局 |
2.1 H公司经营概况 |
2.1.1 公司简介及发展历程 |
2.1.2 H公司的业务架构图 |
2.1.3 核心产品与目标客户 |
2.1.4 目标客户与需求特征 |
2.2 核心业务现状与增长趋势 |
2.2.1 营业收入增速放缓H公司核心业务增长乏力 |
2.2.2 产品线单一市场空间狭小 |
2.2.3 技术革新缓慢难以适应新的市场需求 |
2.3 依托于火力发电市场的核心业务前景堪忧 |
2.3.1 国家政策下火力发电市场日趋萎缩 |
2.3.2 行业竞争加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H公司进入新市场的环境机会与可行性分析 |
3.1 水质监测市场的环境机会 |
3.1.1 水质监测仪市场构成与特征 |
3.1.2 环保水质监测领域前景广阔 |
3.2 环保水质监测的细分领域及其市场潜力 |
3.2.1 三大细分市场及其特征 |
3.2.2 三大细分市场潜力评估 |
3.3 基于五力模型的三大细分市场的结构吸引力评估 |
3.3.1 竞争者 |
3.3.2 替代品 |
3.3.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3.4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3.5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4 H公司进入三大细分市场的资源条件与竞争优势 |
3.4.1 资源条件 |
3.4.2 竞争优势 |
3.5 H公司基于三大细分市场的SWOT分析 |
3.6 针对三大细分市场需求的营销调研 |
3.6.1 调研设计 |
3.6.2 调研的实施 |
3.6.3 调研结果分析与主要发现 |
3.6.4 三大细分市场需求特征与差异 |
3.7 本章小节 |
第4章 H公司面向环保水质监测市场的营销策略 |
4.1 基本思路 |
4.2 营销策略的构建 |
4.2.1 提升产品品质鼓励研发创新 |
4.2.2 巩固老客户发展新需求 |
4.2.3 增加新的销售模式扩大市场范围 |
4.2.4 控制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 |
4.2.5 加强市场调研力度及时掌握行业动态 |
4.2.6 增强市场宣传力度增加客户了解度 |
4.3 本章小节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访谈提纲 |
致谢 |
(9)炭黑尾气综合利用项目安全评价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炭黑尾气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
1.3 安全评价的概述 |
1.4 本文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2 项目情况及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2.1 验收项目概况 |
2.2 项目厂址、总体布局及建构筑物情况 |
2.3 主要生产及辅助系统情况 |
2.4 安全管理现状 |
2.5 项目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3 主要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及评价单元划分 |
3.1 危险、有害因素的定义及辨识过程 |
3.2 主要危险、有害物质及特性 |
3.3 厂址、总体布局及建构筑物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3.4 生产过程危险、有害因素辨识 |
3.5 重大危险源辨识与分析 |
3.6 评价单元的划分 |
3.7 本章小结 |
4 炭黑尾气综合利用项目定性与定量评价 |
4.1 评价方法的选择 |
4.2 周边环境、平面布置及建构筑物单元评价 |
4.3 生产系统各单元及其设备评价 |
4.4 发电机及电气系统单元评价 |
4.5 辅助系统各单元评价 |
4.6 安全管理单元评价 |
4.7 定性、定量安全评价总结 |
4.8 本章小结 |
5 安全对策研究 |
5.1 制定安全对策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
5.2 项目的安全对策措施 |
5.3 补充充安全对策措施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火力发电厂循环水在线监测与节水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循环冷却水系统控制方案 |
2.1 循环冷却水的结垢机理 |
2.2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控制参数 |
2.2.1 以PH值表征碱度 |
2.2.2 以浓缩倍率表征节水管理 |
2.2.3 以电导率表征浓缩倍率 |
2.3 循环冷却水系统的控制方案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下位机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的设计及实景图 |
3.1 数据采集与控制模块的组成及功能 |
3.2 模拟量输入调理电路 |
3.2.1 模拟量输入调理电路的作用 |
3.2.2 模拟量输入调理电路的设计 |
3.3 A/D转换电路 |
3.3.1 A/D转换电路的设计 |
3.3.2 A/D子程序的设计 |
3.4 主电路和辅助电路 |
3.4.1 CPU电路的设计 |
3.4.2 直流稳压电源的设计 |
3.4.3 时钟电路的设计 |
3.4.4 复位电路的设计 |
3.4.5 主程序和辅助程序的设计 |
3.5 D/A转换电路 |
3.5.1 D/A转换电路的设计 |
3.5.2 D/A子程序的设计 |
3.6 模拟量输出调理电路 |
3.6.1 模拟量输出调理电路的作用 |
3.6.2 模拟量输出调理电路的设计 |
3.7 串行通信电路 |
3.7.1 串行通信电路的设计 |
3.7.2 串行通信子程序的设计 |
3.8 下位机实景图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上位机监控软件的设计及实景图 |
4.1 监控软件的开发环境 |
4.2 监控软件的组成及功能 |
4.2.1 监控软件的组成 |
4.2.2 监控软件的功能 |
4.3 数据库的创建与访问 |
4.3.1 数据库的创建 |
4.3.2 数据表的创建 |
4.3.3 数据库的访问 |
4.4 监控软件的程序设计 |
4.4.1 用户信息程序的设计 |
4.4.2 串口初始化程序的设计 |
4.4.3 数据接收与发送程序的设计 |
4.4.4 控制算法程序的设计 |
4.4.5 曲线绘制程序的设计 |
4.5 上位机实景图及运行曲线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四、火力发电厂污水处理监控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大型污泥干化焚烧工程自控系统设计要点与实现[J]. 李翊君. 自动化仪表, 2021(09)
- [2]文昌燃气电厂建设方案及其对电网频率稳定性影响分析[D]. 段云丰.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3]燃煤电厂节水及废水零排放探讨[D]. 张建斌.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水—能—碳”关联的郑州市水系统碳排放研究[D]. 余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臭氧牡蛎壳生物固定床-MBR处理城镇污水厂尾水用于火电厂及优化用水的研究[D]. 刘世念.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6]内蒙古自治区某电厂生活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D]. 王似玉. 吉林大学, 2019(03)
- [7]某垃圾焚烧发电厂电气系统设计与实现[D]. 梁仕杰.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8]H公司面向环保水监测市场转型的营销策略研究[D]. 王宏伟.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4)
- [9]炭黑尾气综合利用项目安全评价及对策研究[D]. 纪志昊.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10]火力发电厂循环水在线监测与节水管理系统的设计[D]. 张薛雯. 江苏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