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形成与完善的历史进程_共同富裕论文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形成与完善的历史进程_共同富裕论文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过程论文,历史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提要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作为一个理论体系,有一个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作者根据邓小平同志在各个时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的探索所取得的认识成果,主张把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酝酿准备时期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形成和完善时期。后一时期又分为产生、形成、日益完善三个阶段。

关键词 邓小平 社会主义观 理论体系 历史过程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是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的科学回答,是对社会主义本质和道路问题的正确解决,因而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和突出贡献。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最具有根本性质的问题。我们以往发生的失误,说到底是理论上的失误,而理论上的失误主要又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不那么清楚,或者不完全清楚。因此,在当前开展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十分重要。了解它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对于我们全面系统地掌握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科学内容和理论体系,把握《邓小平文选》一、二、三卷之间的思维轨迹及其内在联系,学习邓小平同志在创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过程中,所依凭的基本立场、主要观点和全新方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对于我们始终贯彻执行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作为他的一种信念,很早就有了。可以说,自从他接受马克思主义的那时起,他就坚信社会主义一定能成功。坚定的信念是他对社会主义事业执着追求的动力源泉,也是他创立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但作为一个理论体系,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有一个酝酿、产生、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酝酿准备时期(1975年—1978年)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诞生前的直接酝酿,我们认为可以追溯到1975年的全面整顿的指导思想的提出。1975年,邓小平同志处于独当一面、总揽全局的地位,形成了与毛泽东晚年错误不同的一系列新思路和新观点,这就是全面整顿的思想。这些思想实际上是对党的八大正确路线的恢复和坚持,是“文革”后我们进行拨乱反正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先导。《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从1975年选起,正是反映了这个历史事实。收入该卷中的9篇重要著作都是讲整顿的, 整顿的指导思想同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文革”的指导思想已经分离开来,对立起来,预示着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即将诞生。

1975—1978年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事情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第一,全面整顿的指导思想的提出。邓小平同志的这一思想完全是针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观念和错误作法而提出来的。他多次讲,“文化大革命”那件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1975年他主持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日常工作,针对旧体制的弊端,面对强大的“左”的思想的干扰,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指导思想。他“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作为掌握全局和总揽各项工作的纲,提出了整顿工业企业,加强工业管理等观点,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条例。在《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问题》一文中,突出地强调了责任制在企业规章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全面整顿的主张、思路和纲领,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第二,要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同志提出了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问题,坚决反对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主义割裂开来的错误作法,主张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前进,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先后提出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任务和进行科技体制改革问题,发表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著名论断。第三,支持真理标准的大讨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当时负责中央工作的领导同志仍坚持“两个凡是”的观点,形成一种对人的思想的新的禁锢。要冲破“左”的思想羁绊,必须解放人们的思想。邓小平同志积极倡导和支持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经过这一场大讨论,实践是检查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思想深入人心,人们走出了禁区,开始对过去进行系统反思,加快了思想解放的步伐。这为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诞生作了理论上、思想上的直接酝酿和充分准备。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酝酿准备时期的理论标准是提出了通过恢复生产秩序,把经济搞上去的思想,这个思想包含在当时全面整顿的指导思想里面。由于邓小平的这一思想深得人心,所以在当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正如邓小平指出的那样,每整顿一项就见效,非常见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的这一思想进一步明确为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的思想,在实践上,整顿发展为改革。当时的整顿与今天的改革相比,虽不可等量齐观,但它毕竟是改革的前奏曲。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发展经济的思路是一脉相承又日渐深入和清晰的。因此探讨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无视这个酝酿准备时期是不对的。正是经历了这个时期,邓小平同志对发展经济有不可动摇的坚定性。反复强调,一切要服务、服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能干扰妨碍这个中心。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形成和完善时期(1978—1992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全面的拨乱反正的开始,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始;它也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形成和完善的开始,标志着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认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发生了质的飞跃。这一时期,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产生阶段(1978年底—1984年6月前)

这一阶段是全党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阶段,是改革开放由起步到开始加速推进阶段。我们之所以把这一阶段称为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产生阶段,是由于邓小平同志在此期间非常鲜明地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并在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他的全部理论都是围绕这个问题展开的,都是在这一阶段取得的认识成果的基础上深化和扩展的。

长时期以来,有两大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一是社会主义在理论上究竟说不说得清楚?二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上有没有优越性?邓小平同志成为我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以后,在端正思想路线的基础上,以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开始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他说:“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3页,以下引文只注卷数和页码)。 他通过对中外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认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挫折,不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带来的,而是我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不正确造成的。因此,共产主义的理想没有错,必须坚持,但社会主义在实践中有失误,必须改革。这样,才能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他针对过去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一系列糊涂和错误观念,郑重地提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最早的一次是1980年。他在《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一文里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第2卷第312页)。这个问题提得最明确的是1984年6月那次。 他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楚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如果说我们建国以后有缺点,那就是对发展生产力有某种忽略,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第3卷第63—64页)。 以后邓小平同志还多次提到了这个问题。经过这些年的思考,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观的认识已明确了两点:一是发展生产力,二是消灭贫穷;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他提出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根本指导原则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规划了前进的方向;二是提出了要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认为这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任务能否完成、目的能否达到的关键,从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提出打下了根基。

这一阶段是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产生阶段,其理论标志是: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邓小平同志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的高度,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高度,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高度,论述了社会主义要发展生产力的必要性;他还从我国的实际,从世界的实际,着力强调把生产力摆在突出地位的重要性,既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又有崭新的时代内容。这表明他已经把社会主义与发展生产力紧紧联系在一起,这是对多年来我们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不恰当观点的一个突破,是对长期以来经济工作中存在的“左”倾错误的彻底否定,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的根本性拨乱反正,这也是邓小平同志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观的根本出发点。与此相联系,邓小平同志强调了新时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社会主义不能贫穷等思想。邓小平主要联系中国的实际,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向前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二)形成阶段(1984年6月—1988年5月)

在此期间,针对改革和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邓小平同志在他的许多谈话和中央文件中,又提出了一些新的理论观点,即反复强调要坚持公有制和共同富裕这两个社会主义根本原则。这样,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答案越来越明朗化了。

这一阶段是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到以城市为重点的全面推进并显示出巨大活力的时期。这一时期一方面由于改革的全面展开和深入,要求理论思考的深入,迫切要求我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作出明确的回答。从某种意义上说,全国人民都投入了这一探讨。另一方面,改革的实践产生了许多新经验,为我们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提供了可能。1984年10月,邓小平同志对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第3卷第91页)。 这个决议最主要之点是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理论。这的确是邓小平思想发展史上很重要的一笔,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探索中第一次大突破。1986年9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原则, 一是发展生产,二是共同富裕。这样,他更加明确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两个关键内容,比以前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又发展了一大步,由过去的“消灭贫穷”变为实现“共同富裕”,与以后的本质概括更加接近了。1986年12月,邓小平同志再次强调指出:“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第3卷第195页)。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经过这些年的探索,邓小平同志已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和道路问题有了一个比较深刻、全面的认识。到1987年10月,他作了一个总结。他认为,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摆脱贫穷,就要找出一条比较快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成果属于人民,实行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1988年5月, 他在谈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后指出:“不要固守一成不变的框框。过去我们满脑袋框框,现在突破了,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过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我们现在才解决”(第3卷第261页)。

从以上回顾可以看出,在这一段时间里,邓小平同志多次正面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虽然每次论述的角度不同,详略有别,但都谈到了发展生产力、防止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这些要点,以及实行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要有较快的发展速度等重要特征。并且揭示了这几者之间的关系,即发展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共同富裕是目的和结果,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实现条件。搞社会主义一定要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但不是说只要生产力发展了就是社会主义,还必须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如果放弃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即使生产力发展起来,只是极少数人富裕,大多数人贫穷,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这不是社会主义;如果不发展生产力,即使有了公有制,也实行按劳分配,那只是共同贫穷,这也不是社会主义。在这里,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心,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必须服从于生产力发展要求这样一种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为的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在1985年9月指出:“在改革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 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第3卷第142页)。同年10月,他又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矛盾,要充分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二者结合起来,加速生产力发展;1986年他强调,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强调既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要坚持改革开放政策;并提出了分三步走的经济发展战略。在这里,邓小平为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既规定了发展目标,又提出了具体切实可行的措施。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形成时期的理论标志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这是全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根本问题上初步形成的规律性认识,从而使我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确定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有了一个科学的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的理论支柱。

(三)日益完善阶段(1988年6月—1992年初)

在此期间,一方面,邓小平社会主义观接受了实践的检验。在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指导下,我国在国内风波和国际局势的考验面前,站稳了脚跟,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表明它是一个成熟、完善的理论;另一方面,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概括进入到了一个表述更严密、内容更丰富、层次更高,理论性更强的阶段,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本质和道路的认识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作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结束篇的南巡谈话,就是代表邓小平社会主义观走向成熟,达到完善的集大成之作。党的十四大报告作出的科学概括,使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思路更加清晰明确。

这一阶段,在改革和建设迅速推进的形势下,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这些矛盾能否解决,成为改革和建设能否向前发展的关键。从 1988年6月起,邓小平同志围绕着改革开放,反复思考姓“资”姓“社”、解放思想与加快发展、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等问题,在1992年初的南巡谈话里,他又从理论的高度,对这些问题作了新的、深刻透彻的概括。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关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新概括,关于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的新概括,关于社会主义也能实行市场经济的新概括等,都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理论上作出的新回答。这是他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理论升华,是他在长期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结果。关于社会主义本质问题,1980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第2卷第313页)。这是他第一次使用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1985年8月,他指出,改革开放“搞活经济, 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第3卷第135页)。这是他第二次使用社会主义本质概念,肯定了改革开放在社会主义发展中的巨大作用。1987年2月, 他针对我国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指出:“有些人脑子里的四化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不同。我们脑子里的四化是社会主义的四化。他们只讲四化,不讲社会主义。这就忘记了事物的本质,也就离开了中国的发展道路”(第3卷第204页)。这是他第三次使用社会主义本质概念,强调搞四化不能忘记社会主义本质。1990年12月,他又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第3卷第364页)。这是他第四次使用社会主义本质概念。1992年初,他在南巡谈话里谈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第3卷第373页)。这是他针对姓“资”姓“社”的争论,第五次使用社会主义本质概念,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统一,第一次给我们提供了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完备的理论概括。从这些论述可以看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倾向的斗争中,在不断揭示“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成熟的。这是邓小平同志对发展科学社会主义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往的社会主义思想家,都没有深入到社会主义本质这一层次上去认识社会主义,而只是停留在社会主义特征的浅层次上,或者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特征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不加区分,只笼统地称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这就不能准确地揭示“社会主义”这一概念的内涵,也就无法从理论上弄清楚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基本的理论问题,也就无法在实践中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揭示,第一次划分了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特征这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迎刃而解。

邓小平在这一时期对我们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主张。他在1992年春南巡谈话里,谆谆嘱咐“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第3卷第370—371页)。 他提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观点,为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导。他在总结了我们党在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面一度出现的一手硬,一手软的经验教训后,反复强调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指明了方向。这一切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指导意义。这都是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的指导分不开的。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完善阶段的理论标志,是南巡谈话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理论的提出。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主要是从经济方面来概括的,这无疑是最深刻的。因为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制度,经济是基础,政治和意识的上层建筑是反映和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这种概括既把在社会主义诸多重要特征之中具有本质意义的东西突出出来,又没有排斥社会主义在其他方面重要特征的概括,这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深化和发展;与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相一致,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要敢于冲破“左”的束缚,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展开和具体化,是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深化和发展。总之,南巡谈话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在理论上的一次大突破,表明我们已经揭示出了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全过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东西,表明我们已经找到了合乎中国实际和时代发展的正确作法。

从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形成和完善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它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通过总结中外经验教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的论述,一次比一次深刻,一次比一次全面,从而使社会主义本质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社会主义发展动力观等理论日益成熟和完善。邓小平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基础上,解决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形成了他的社会主义观的基本框架和理论体系。我们相信,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邓小平社会主义观还将不断充实、完善。

标签:;  ;  ;  ;  ;  ;  ;  ;  ;  

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形成与完善的历史进程_共同富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