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城市频繁发生内涝,而且普遍存在水资源匮乏的危机,另外,城市中雨水径流所带来的污染也日益严重。为了能够从源头解决城市内涝灾害,减弱城市雨水径流污染的负荷,实现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则需要引入海绵城市理念,使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弹性,具备吸水、蓄水、渗水和净水等功能,实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念;城市道路;设计
1海绵城市理念下的城市道路的设计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道路和建筑物的覆盖面越来越大,这使得硬化地面变得越来越多,而其雨水的渗透性便逐渐降低。到了雨季,造成了城市非常容易出现内涝的现象。比如一个城市排水系统没有做好,稍微下一场暴雨,城市的低洼道路就已经不能行走了。而且随着雨水的增多,很容易把下水道的污物都冲到地面上来,这些都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而且这样的情况还容易造成热岛效应,使得极端的天气和水文情况更加容易出现。随着城市占地面积的增多,其实城市对雨水的收集和再利用是一件非常可观的措施,但是在实际工作中,这样的水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所以需要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对道路进行设计,提高城市的蓄水能力和对雨水再利用的能力,并且提高城市对雨水的排放能力,避免城市出现内涝的情况,保证城市可以稳定的发展。
2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市政道路设计要点
2.1城市道路路面材料的选择
在进行城市道路建设中,一般采用的材料主要就是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为了海绵城市进行有效的建设,所以在对城市道路进行建设中,应该科学的选择道路施工材料。采用透水沥青路面的组合形式来进行设计。一种是路面雨水可以从路面进行到基层,然后进入到排水系统中。一种是路面水进行到表面层在进入到排水系统。这两中方法虽然可以很好的起到排水作用,但是没有对水做任何处理。并没有很好的做到城市蓄水和雨水的再利用。还有一种组合方式,就是雨水通过路面逐渐渗透到路基,这种方法只适用于一些小区或者公园等轻荷载的道路,因为这种排水能力相对缓慢,而城市的主干道经常有车辆经过,不适合采用这种道路设计方案。为了促进城市道路更好的建设,工作人员应该加强对道路材料的研究,尽量在道路建设中可以用质量和环保性都能得到保障的施工材料。
2.2道路横坡及绿化带设计方式
在传统的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主要以道路由中间向两边倾斜的模式为主,在道路两侧设置排水口,雨水经过道路排水口后汇集于雨水管系统中来,而绿化带则以凸起的模式为主,往往会高于道路一定的距离。这样的设计就无法实现雨水的渗、滞、蓄、用和排的问题。在海绵城市理念下,具体设计时可以将道路做成中央绿化带信任的模式,将雨水排入到绿化带中,绿化带以凹型低于道路的模式存在,这样为收集雨水带来诸多的便利。另外,可以在将碎石盲沟设置在绿化带下方,碎石层设置在盲沟底面并超过路基工作面的深度范围内。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尽可能的采取智能开关控制模式,减少雨水管径及道路雨水口篦子。只有在路面雨水量较大而且无法排除时打开雨水篦子开关,及时将收集雨水至雨水管排水系统中来。科学对道路横坡和绿化带的设计,实现了雨水的渗、滞、蓄功用。
2.3科学设计路面结构层
在传统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为了满足道路的承载力及耐久性,普遍采用不透水或者仅面层透水结构层,保护路基不受雨水侵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但在海绵城市设计理念指导下,要求市政道路在满足使用功能及安全性前提下,能最大限度提高蓄水、渗水能力,因此需结合道路功能及位置确定合适的透水结构层。
2.3.1人行道
市政人行道承载力要求低,要尽量采用全透水结构,面层可以采用透水混凝土、透水沥青及透水环保砖,基层采用级配碎石或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来铺设人行道。如果实际地下土壤的渗水性能比较差,可以适当的在地下合理布置排水管。
2.3.2车行道
在设计市政道路车行道的过程中,面层主要以沥青结构为主,一般渗水性能比较差。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下,可采透水沥青路面结构,可以很好地缓解城市暴雨内涝、地表水径流二次污染和城市热岛效应的问题,还能补充地下水资源。透水沥青路面是指由透水沥青面层、透水良好且空隙率较高的基层、底基层和土基组成,在保证一定的路用强度和耐久性的前提下,使雨水能够顺利进入路面结构内部,通过具有临时贮水能力的基层,直接下渗入土基或进入路面内部排水管排除,从而达到雨水还原地下和消除地表径流等目的。根据结构形式共分为三种类型:面层透水结构、基层透水结构、全透水结构。透水面层为透水沥青,透水基层采用透水沥青稳定碎石,透水底基层采用级配碎石或骨架空隙型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为常规的水泥稳定碎石。相应材料需满足规范规定强度及级配要求。(1)全透水路面结构。适用于小区道路、公园道路、校园道路、非机动车道、停车场、城市支路等;这些位置道路承载力要求相对较低,采用全透式路面,能满足道路承载力及耐久性需求。(2)基层透水结构。适用于次干路机动车道,这些道路路面结构承载力及稳定要求较高,采用基层透水式路面,承载力及稳定要求高,因此在设置透水基层的同时,需设置半刚性基层或底基层,满足路面承载力要求。(3)面层透水结构。适用于城市主干道、快速路机动车道,这些道路交通量大,路面结构承载力及稳定要求高,一般仅设置透水面层,满足路面承载力及耐久性要求。
2.4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道路工程中的应用要点
在当前城市道路设计过程中引入海绵城市理念过程中,需要针对各地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具体的处理。这其中所选择的道路铺装材料尽可能要具备利于易透水性,这样不仅有利于城市雨水的渗透、收集和利用,而且能够有效的保障城市道路的安全性,实现资源的节约,具有较好的环保性。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应用于海绵城市理念时进行路面排水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使用绿化植被的作用。在雨水天气情况下,道路雨水的排放情况会对道路路基的稳定性和路面的完整性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城市道路工程必然要对雨水的排放给予充分的重视,以此来尽可能的减轻雨水积蓄可能会对路基和路面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可以针对当地的雨水量和雨水的分布情况来合理布置绿化带,在选择绿化带植物时,尽可能的选择本土植物,同时植物还要具备较强的耐污染性、耐淹性和耐盐性等。
结论
总之,通过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应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优化各个市政道路设计各个环节,增强道路对雨水的“吞吐”能力,最大化利用雨水资源,有效缓解当前我国部分城市存在的内涝问题,减小城市排水管网压力,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资源。但海绵城市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统筹考虑,科学布局,实现城市道路中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的设计理念,需落实相关的政策与措施,完善相关配套设施,不断提升城市市政道路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宁,吴连丰.厦门海绵城市建设方案编制实践与思考[J].给水排水,2015(06).
[2]胡楠,李雄,戈晓宇.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06).
[3]李永亮,顾楷,王理.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方式探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4).
[4]龚卓群.浅谈城市道路中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运用[J].城市建筑,2015(14).
论文作者:马悦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7年第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24
标签:透水论文; 城市论文; 雨水论文; 道路论文; 海绵论文; 路面论文; 承载力论文; 《防护工程》2017年第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