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本《缁衣》与传世本《缁衣》异文的语法史考察
孙品健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北京100732)
摘 要: 本文从语法史角度解读简本《缁衣》与传世本《缁衣》的三种异文现象。简本的句中语气词“也”在传世本中全都不见,符合句中语气词“也”由战国至汉代逐渐衰微的历史趋势。简本作“此”而传世本作“是”,不完全符合“此”与“是”的发展趋势,很可能是后人依据主观意愿改动所致。简本作“弗”而传世本作“不”,符合“不”替代“弗”的历史趋势,同时也反映出《缁衣》的语言在流传中趋向常规的倾向,以及后人对文意的重新解读。
关键词: 缁衣;出土文献;传世文献;异文;语法史
湖北郭店出土的战国中后期楚简、上海博物馆收购的战国后期楚简和传世文献《礼记》都有《缁衣》篇。郭店简《缁衣》和上博简《缁衣》(1) 上博简《缁衣》,《上海博物馆收藏战国楚竹书(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释文作“〈糸才〉衣”,为行文方便本文写作“缁衣”。 基本相同,很可能是同一传本的不同抄本。而《礼记·缁衣》在分章、章次、文字等方面跟两种简本《缁衣》存在较大出入,形成了丰富的异文现象。两种简本《缁衣》形成于战国,没有被后人改动过;传世本《缁衣》载于《礼记》,《礼记》成书于汉代而流传至今,因此传世本《缁衣》很可能经过后人特别是汉代人的改动。从这一点来看,简本《缁衣》与传世本《缁衣》的异文现象具有丰富的汉语史价值和广阔的解读空间。
本文从语法史角度解读简本《缁衣》与传世本《缁衣》三种异文现象,尝试在语法演变和异文产生之间建立联系。考察范围仅限《缁衣》正文,不包括引用《诗》《书》的内容。所用材料,郭店简《缁衣》以《郭店楚墓竹简》(荆门市博物馆编,文物出版社1998年出版)释文为准,上博简《缁衣》以《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马承源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出版)释文为准,《礼记·缁衣》取自《礼记正义》(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版,中华书局1980年影印)。
师:请同桌互相合作,一位同学摸几何体模型并描述它的特征,另一位同学猜猜它的名字,然后交换进行.老师提两个要求:第一,描述几何体的时候,注意使用数学语言,要有条理的表达;第二,自己选择一个你认为描述最准确最好的几何体,准备汇报.
一、“也”的有无
语气词“也”可以用于句末(单句或分句的末尾),也可以用于句中(单句或分句内部)。简本《缁衣》有句中语气词“也”2例,而传世本对应处全都没有“也”:
(1)
现代创造力研究表明,创造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单一的心理过程.从发现问题、获得知识、收集相关信息,到酝酿、产生想法、组合想法、选择最优想法,最后外化想法,每一个步骤都离不开创造者的辛勤工作.在此过程中,创造性思维贯穿始终,它是产生创造的关键与核心;而创造性的人格和情感也不容忽视,它是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并能坚持不懈的重要动力和源泉.林崇德教授曾提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61],说明创造力的培养要兼顾思维和人格两方面.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以)命,而從(其)所行。上(好)□□□□□□□□□□□上之(好)亞(惡),不可不(誓)也,民之也。”(上博简,第8~9简)
②子曰:“上(好)(仁),則下之為(仁)也 靜(爭)先。”(上博简《缁衣》,第6简)
子曰:“大臣不親,百姓不寧,則忠敬不足,而富貴已過也。大臣不治而邇臣比矣。故 大臣不可不敬也,是民之表也。邇臣不可不愼也,是民之道也。”(《礼记·缁衣》第十四章)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4月在本院脊柱科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脊柱骨关节病伴有腰椎不稳患者30例,病程2~15个月,平均(6.45±2.58)个月。
③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是故邇者不惑,而遠者不疑也。”(《礼记·缁衣》第二十章)
(2)
①子曰:“唯君子能好其駜(匹),少(小)=人剴(豈)能好其駜(匹)。古(故)君子之友也 又(有)向(鄉),亞(惡)又(有)方。此以(邇)者不(惑),而遠者不(疑)。”(郭店简《缁衣》,第42~43简)
②子曰:“隹(唯)(君子)能(好)(其)匹,少(小)人(豈)能(好)(其)匹。古(故)(君子)之(友)也 又(有)(向),(其)惡也又(有)方,此(以)迩(邇)者不惑,而遠者不(疑)。”(上博简《缁衣》,第21~22简)
③子曰:“上好仁,則下之為仁争先人。”(《礼记·缁衣》第六章)
从战国到汉代,句中语气词“也”逐渐衰微。简本《缁衣》句中语气词“也”皆不见于传世本,很可能是这一历史变化的反映。
这个学术研究中的群众路线,有一定效果。今天的马游人,还记得与工作组的人同乐的场景。甚至,当时就有人为他们的工作以及工作方式唱赞歌。
从《左传》到《史记》《汉书》,句中语气词“也”在语气词“也”总量中所占比例、句中语气词“也”在全书中的出现频次,均呈递减趋势。如表所示:
从郭店楚简、睡虎地秦简到张家山汉简,句中语气词“也(殹)”在语气词“也(殹)”总量中所占比例也呈衰减趋势。如表所示:
以上表明,从战国到两汉,句中语气词“也”的使用的确呈衰减趋势。简本《缁衣》句中语气词“也”皆不见于传世本,很可能是这一历史变化的反映。具体情形可能是,在句中语气词“也”衰微的历史背景下,后人感到传世本《缁衣》的句中语气词“也”不太符合当时的语法规范,遂将其删除。
值得注意的是,传世文献《左传》《史记》《汉书》句中语气词“也”在语气词“也”总量中所占的比例,明显低于时代大致相当的出土文献郭店楚简、睡虎地秦简和张家山汉简。这一情况,很可能也是在句中语气词“也”衰微的历史背景下,后人感到传世文献中的句中语气词“也”不太符合当时的语法规范,遂倾向于将其删除所致。
由于学生之间具有较大的性格差异,学习状态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尤其是作文的写作。若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作文写作兴趣,使学生提升自身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教学中,教师能够通过教学内容发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尤其是日常学习状态不好但有自己独特想法的学生,以此留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能够有效提升自身写作能力,有助于教师建立个性化的作文学习模式。
二、“此”与“是”
简本《缁衣》“此”字共5例,其中1例“此物”,传世本对应处作“是物”;4例“此以”,传世本对应处作“是以”(2例)、“是故”(1例)、“故”(1例)。进一步还可以发现,简本《缁衣》只有“此”,没有“是”,而传世本《缁衣》只有“是”,没有“此”。
(一)“此物”与“是物”
简本《缁衣》有“此物”1例,传世本对应处作“是物”:
把数量关系的研究转化为图形性质的研究,或者把图形性质的研究转化为数量关系的研究,这种解决问题过程中“数”与“形”相互转化的研究策略,就是数形结合的思想.
(3)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以命,而從其所行。上(好)此勿(物) 也,下必又(有)甚安者矣。古(故)上之(好)亞(惡),不可不誓(慎)也。民之萰(柬)也。”(郭店简,第14~16简)
①子曰:“上好(仁),則下之為(仁)也 爭先。”(郭店简《缁衣》,第10简)
子曰:“下之事上也,不從其所令,從其所行。上好是物 ,下必有甚者矣。故上之所好惡,下不可不慎也。是民之表也。”(《礼记·缁衣》第四章)
本文认为,“此物”比“是物”更符合汉代的语法规范,传世本作“是物”很有可能是后代编修者依据个人意愿改动所致。
“此物”“是物”是以近指代词“此”“是”作定语,修饰一般名词“物”。在《左传》《史记》《汉书》中,“此”“是”作定语的情况如表所示:
《左传》中,“此”作定语多于“是”作定语,二者可以修饰各种名词语,搭配上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但到了《史记》《汉书》中,“是”作定语多于“此”作定语,且二者在搭配上出现了不同的倾向,即定语“此”多用于修饰一般名词语,而定语“是”绝大多数用于“是+时间词”的固定搭配。《史记》有定语“此”237例,其中142例用于修饰一般名词语,95例用于固定搭配“此+数词+者”;定语“是”632例,其中只有27例用于修饰一般名词语,其余605例皆用于固定搭配“是+时间词”(如“是时”“是日”“是岁”等)。《汉书》有定语“此”273例,其中169例用于修饰一般名词语,104例用于固定搭配“此+数词+名词语+(者)”;定语“是”582例,其中只有63例用于修饰一般名词语,而用于固定搭配“是+时间词”的多达519例。可见,到汉代,虽然定语“是”多于定语“此”,但“此”比“是”更常用于修饰一般名词语,而“是”绝大多数用于修饰时间词语,构成“是日、是时、是岁”等固定搭配,极少用于修饰一般名词语。这意味着在汉代,用“此”修饰“物”比用“是”修饰“物”更符合语法规范。
那么传世本为何偏偏作“是物”呢?有两种可能。一是传世本所依照的古本,本就作“是物”,这一古本与郭店简、上博简《缁衣》不同;二是传世本的“是物”确系后人修改所致,只不过修改者依据的是个人的主观意愿,而不是当时的语法规范。本文认为第二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这是因为,传世本《缁衣》正文在近指称代方面,通篇用“是”而不用“此”,如此整齐划一的运用,并不符合秦汉古籍的实际情况(《左传》《史记》《汉书》都是“此”、“是”并行的),极有可能是后人依据主观意愿,将《缁衣》全篇的近指代词统一改成了“是”。传世本“是物”恰是这场统一改动的结果。
(二)“此以”与“是以”
简本《缁衣》有“此以”4例,传世本对应处有2例作“是以”,例如:
中东地区当前的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可追溯至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那场战争严重破坏了中东地区的地缘政治平衡,打破了1992年海湾战争后难得的10年平静局面。中东地区什叶派势力不断扩张,形成所谓“新月带”,引起了以逊尼派为主的阿拉伯国家甚至世界的不安。
(4)
子曰:“大人不新(親)其所臤(賢),而信其所戔(賤),(教)此以 遊(失),民此以 (變)。”(郭店简,第17~18简)
子曰:“(輕)(絕)貧戔(賤),而厚(絕)(富)貴,則好(仁)不硻(堅),而亞(惡)亞(惡)不(著)也。人唯(雖)曰不利,(吾)弗 信之矣。”(郭店简,第43~44简)
子曰:“大人不親其所賢,而信其所賤,民是以 親失,而教是以 煩。”(《礼记·缁衣》第十五章)
(5)
子曰:“君子言又(有)勿(物),行又(有)(格)。此以 生不可敓(奪)志,死不可敓(奪)名。”(郭店简,第37~38简)
子曰:“君子言又(有)勿(物),行又(有)。此 (以)生不可敓(奪)(志),死不可敓(奪)名。”(上博简,第19简)
简本《缁衣》有否定副词“弗”3例。传世本对应处有1例仍作“弗”,例句从略;有1例作“不”,例如:
“工作坊”英文为“workshop”,最早源于德国包豪斯学院现代建筑设计奠基人之一格拉皮乌斯的“工厂学徒制”教育理念[6]。“工作坊”是一种开放的交流方式,其构成要素包括:主题内容;学习方法;活动序列和社会环境[7]。“工作坊”的运行包括四个环节:工作坊创设-分组实训-成果交流-实训评价[8],具体形式包括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集体分享、团体讨论、头脑风暴、教师点评等[6]。
有1例作“故”,例如:
(6)
子曰:“大臣之不新(親)也,則忠敬不足,而(富)貴已(過)也。邦(家)之不(寧)也,(則)大臣不台(治),而(褻)臣(託)也。此以 大臣不可不敬,民之(蕝)也。”(郭店简,第19~21简)
子曰:“大臣之不(親)也,則忠敬不足,而(富)貴(過)。邦家之不(寧)也。□□□□□□□□□□□□□□不可不敬也,民之(蕝)也。”(上博简,第11~12简)
1.1.6 静脉血栓 术后锁骨下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 3%[9]。Trohman 等[10]认为,双腔起搏器(顺序起搏心房和心室)比单腔起搏器(只起搏心房或心室)更易导致静脉血栓。
GE Ying-nan, MA Kai-xuan, CAI Wen-peng, ZHANG Shui-miao, DONG Wei
首先,小额诉讼置于简易程序之中,导致小额诉讼没有独立的程序,难以满足小额诉讼的特殊需求。因为立法虽规定小额诉讼,却没有小额诉讼程序,这不仅使得小额诉讼无法可依,而且还可能使它难以发挥其制度设计之初的功能,比如及时快捷地化解大量的小额纠纷。
还有1例作“是故”,例如:
(7)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駜(匹),少(小)=人剴(豈)能好其駜(匹)。古(故)君子之友也又(有)向(鄉),其亞(惡)又(有)方。此以 (邇)者不(惑),而遠者不(疑)。”(郭店简,第42~43简)
子曰:“隹(唯)(君子)能(好)(其)匹,少(小)人(豈)能(好)(其)匹。古(故)(君子)之(友)也又(有)(向),(其)惡也又(有)方,此 (以)迩(邇)者不惑,而遠者不(疑)。”(上博简,第21~22简)
子曰:“唯君子能好其正,小人毒其正。故君子之朋友有鄉,其惡有方。是故 邇者不惑,而遠者不疑也。”(《礼记·缁衣》第二十章)
本文认为,简本《缁衣》作“此以”而传世本作“是以”“故”和“是故”,是固定短语“此以”衰微不用的表现。
“此以”“是以”“是故”都是表示原因的固定搭配,“故”则是典型的表原因的因果连词。“此以”在先秦便很少使用,到汉代已经衰微不用了——出土文献方面,本文只在郭店楚简中调查到6例(《缁衣》4例,《唐虞之道》《成之闻之》各1例),包山楚简、睡虎地秦简、马王堆汉墓帛书皆不见用例;传世文献方面,《左传》见到3例,《史记》《汉书》不见用例。相比之下,“是以”“是故”“故”从先秦到两汉都非常常见。调查情况如表所示:
以上表明,到汉代,“此以”已经衰微不用,而“是以”、“是故”和“故”却非常常用。因此,简本作“此以”而传世本作“是以”“是故”“故”,应是时人以常用的“是以”“是故”“故”替代衰微不用的“此以”的表现。
三、“弗”与“不”
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 生則不可奪志,死則不可奪名。”(《礼记·缁衣》第十九章)
(8)
子曰:“大人不(親)(其)所(賢),而信(其)所賤,(教)此 (以)遊(失),民此 (以)(變)”(上博简,第10简)
子曰:“(輕)(絕)貧賤,而(厚)(絕)(富)貴,則(好)(仁)不臤(堅),而惡惡不也。人隹(惟)曰不利,(吾)弗 信之矣。”(上博简,第23简)
子曰:“輕絕貧賤,而重絕富貴,則好賢不堅,而惡惡不著也。人雖曰不利,吾不 信也。”(《礼记·缁衣》第二十一章)
还有1例作“不能”,例如:
(9)
全新欧陆GT敞篷版首发时,提供两种科技选配套件:适合市区出行的“都市套件”(City Specification)以及适合长途驾驶的“旅行套件”(Touring Specif i cation),均旨在最大化提升客户体验。当然,和所有其他宾利车型一样,客户可以将自己的全新欧陆GT敞篷版委托给宾利汽车个性化定制部门Mulliner技艺不凡的专业工匠,来满足自己的定制需求。
子曰:“宋人又(有)言曰:‘人而亡(恆),不可為卜也。’(其)古之遺言(與)。龜猷(猶)弗 智(知)而皇(況)於人(乎)。”(郭店简,45~46简)
子曰:“宋人又(有)言曰:‘人而亡(恆),□□□□□□□□□(2) 《上海博物馆收藏战国楚竹书(一)》注:“人而亡恆”之下,简断缺,据郭店简及简之长度,可补“不可为卜筮也,其古”八字。 (上博简,第23简)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為卜筮。古之遺言與。龜筮猶不能 知也,而況於人乎。”
在出土文献语言和传世文献语言的对比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注意到了出土文献作“弗”而传世文献作“不”的现象。董琨(2001)提出,简本《老子》、帛书《老子》的“弗”在后世传本中几乎都改作“不”,“这说明汉代以后,否定副词‘不’、‘弗’不再有所区别,基本可以通用,而趋势当然是以‘不’取代‘弗’”[1]。张玉金(2013)也认为,简本《老子》、帛书《老子》的“弗”在今本大多改作“不”,是因为“弗”在后人的口语中已经成了古语词,后人便用同义的“不”替换掉了“弗”[2]。本文认为,简本《缁衣》与传世本《缁衣》的“弗——不”异文,虽有“不”替代“弗”的大背景,但更有自身的特殊原因。
(一)“弗信之”与“不信”
调查显示,简本“弗信之”在当时即属罕见用法,传世本“不信”才是先秦两汉以至后代的惯常用法。简本作“弗信之”而传世本作“不信”,反映出《缁衣》语言在流传中趋向常规的趋势。
简本“吾弗信之矣”与传世本“吾不信也”的差异,不仅是否定副词不同,还涉及动词宾语“之”的有无。前辈学者指出,否定副词“弗”“不”后谓语动词带宾语的情况,是“弗”与“不”的主要语法差异之一。何乐士(2004)对春秋至两汉的“弗”作了调查,结果显示,“弗”后谓语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只占“弗”字句总量的3.4%(34例),这当中仅有9例是以代词“之”作宾语的,占“弗”字句总量的0.8%[3]。魏德胜(2000)[4]、周守晋(2005)[5]、张玉金(2014)[6]对战国至两汉多种出土文献否定副词“弗”的调查也呈现这一局面。前辈学者的调查表明,先秦两汉时期“弗”后谓语动词绝大多数不带宾语,以代词“之”为宾语的情况更加罕见。
而另一方面,“不”后的谓语动词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没有明显的倾向性。何乐士(2004)调查显示,《左传》“不”后谓语动词带宾语的情况占64%,不带宾语的情况占34%[3];魏德胜(2000)[4]、张玉金(2014)[6]调查了出土战国文献的“不”,发现“不”后谓语动词带宾语和不带宾语的用量基本持平。本文对《史记》“不”后谓语动词的宾语情况的调查也显示,带宾语的情况占51.9%(1470例),不带宾语的情况约占48.1%(1443例),二者基本持平。
综上所述,从战国到汉代,“弗”后谓语动词一直以不带宾语为常,带宾语特别是带代词宾语“之”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而“不”后谓语动词带宾语和不带宾语比较均衡,没有明显的倾向性。所以,简本“弗信之”在当时即属罕见用法,而传世本“不信”才是春秋两汉的常规用法。传世本作“不信”,反映出《缁衣》的语言在流传中淘汰“异类”、趋向常规的趋势。
(二)“弗知”与“不能知”
简本“弗知”与传世本“不能知”的结构相同,皆为状中结构,但语义并不相同,“弗知”表示对“知”这一现实事件的否定,而“不能知”表示对“知”的能力的否定。可见“弗知”与“不能知”的不同,主要是语义上的不同。这种不同,应是简本的作者/编修者与传世本的编修者对文意有不同的理解,从而使用了不同的词语。
顾客满意了才会形成顾客忠诚,顾客忠诚才会成为企业中的长期客户,这不仅仅能够实现企业持续稳定的收入,还会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形象,产生品牌效益。顾客的满意评价是实现企业宣传的最佳途径,真实有效的体验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这对于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顾客满意营销在企业的市场营销中是非常重要的。
四、结 语
本文从语法史角度考察简本《缁衣》与传世本《缁衣》三种异文现象,可归纳为四点:①异文反映了战国至汉代的语法演变;②异文反映了传世文献语言在流传中趋向常规的趋势;③异文反映后人依据个人意愿对传世文献的篡改;④异文反映后人对文意的重新解读。
事实上,出土文献与传世文献的异文现象均不同程度地指向以上四个问题,表现出丰富的语言学价值和文献学价值,也提示着我们利用古代文献进行语言研究应注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董琨.郭店楚简《老子》异文的语法学考察[J].中国语文,2001,(4):347-384.
[2]张玉金.谈《老子》中被替换的虚词[J].中国语文,2013,(3):230-237.
[3]何乐士.《左传》虚词研究(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524-578.
[4]魏德胜.《睡虎地秦墓竹简》语法研究[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55-168.
[5]周守晋.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71-192.
[6]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不”和“弗”的区别[J].中国语文,2014,(3):268-277.
Language Differences between Bamboo Versions and Handed Down Version of Ziyi in Historical Syntax
SUN Pin-jian
(Institute of linguistics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732,China )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 on languag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bamboo versions and handed down version of Ziyi (缁衣)in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l syntax.The absence of Ye(也)inside the sentences in handed down version is according with the decline of Ye(也).The Shi(是)in bamboo versions all become Ci(此)in handed down version is not entirely consisten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hi(是) and Ci(此).The Fu(弗)in bamboo versions all become Bu(不)in handed down version is according with the historical substitution of Bu(不)for Fu(弗).
Key words :Ziyi ;unearthed text;handed dwon text;language differences;historical syntax
收稿日期: 2019- 05- 06
作者简介: 孙品健(1988-),男,汉族,河北承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后。研究方向:汉语历史语法。
中图分类号: H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5102-( 2019) 04-0139-05
(责任编辑:李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