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_课堂教学论文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_课堂教学论文

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体作用论文,课堂教学中论文,学生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衡量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的标准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考查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换句话说,衡量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的标准是什么?在过去乃至今天,有很多教师把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时间,把学生回答问题的多少作为评价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的标准。认为这节课学生参与的人数较多,学生活动的时间较多,回答问题的个数多,就是一节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课。本人认为实则不然,学生参与的人数多少,活动的时间长短,回答问题的个数多少,固然是衡量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程度的指标,但不是最主要、最根本的。因为,如果学生所回答的问题都是很浅显的,用不着怎么动脑筋进行思维活动,即思维含量很低,那么即使回答的问题个数再多、参与的人数再多、活动时间再长,也是不能说明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因此,学生的充分参与,不仅仅是看学生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时间,也不仅仅在于回答问题的多少,更要看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性,看学生在教学过程自主进行学习活动、思维活动的广度和深度,也就是要看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和质量,看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提高的能力,以及情感的变化,在多大程度上是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获得的,尤其要看学生思维含量的大小。形象地讲,一节课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很活跃,但如果不是思维活跃,就不能说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好。反之,一节课尽管没有热闹的场面,但学生始终围绕一个或几个问题积极动脑,思维很活跃,那么就应该肯定这是一节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得很好的课。那种简单的量化掩盖的往往是学生主体作用的缺失。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措施

(一)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

心理学研究认为:“害怕(怕犯错误)的压力会禁锢儿童的智力活动,阻碍儿童通向新思想的道路;不安全感(担心受到批判指责)会导致儿童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塞选择答案的途径”。实行教学民主,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是保证学生主体地位真正实现的重要条件。

实施教学民主,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平等地关注和尊重每一个学生,给他们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及表现、发展能力的机会。老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奇异想法要妥善地选择适当角度予以评价,鼓励标新立异。要摒弃传统教学中将学生的思路强行纳入老师设计的轨道、束缚学生思维的做法和以严厉的语言中断学生思维过程的做法(即使是错误的见解,也要允许学生把话说完),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这是建立和谐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的前提条件。

实现教学民主,传统的“操纵—依附式”的师生关系,急需让位于平等、民主、朋友的关系。一是教育者要改变居高临下的权威姿态,真心诚意地与学生平等交往与交流,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协同完成教学任务。二是实现角色的转换,老师由权威知识的传授者、教学活动的主宰者和教学结果的评判者转变为引导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授体转变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二)树立问题意识,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中心内容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心理学认为:疑,易引起定向的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可应运而生。孔子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历史要力戒墨守成规,沉入书本中不能自拔。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树立一种问题意识,才能活学活用,使历史成为活的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学的设计,还是教学的实施,都要围绕问题展开。转变“解惑”观念,以“生疑”为己任。一是置疑,老师提出能引导学生对某些现象进行纵深思考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变换角度、变换方向、变换思路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有了问题,师生共同探究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这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历史的过程。只有不断地“生疑”,激活了大脑,促进了思维的发展,才可能有所创造。在课堂上,探究的方式有很多,如自学、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争论等,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下面着重谈一下如何保证探究的质量。

在课堂上,很多教师能够提出或引导学生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但却存在探究时间不够用或“冷场”等现象,那么怎样调控探究时间,保证探究活动的充分展开,是我们通过探究问题,激发思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探究需要一定的时间作保证。学生们要有时间研究教材、沉思默想,要有时间整理思路、组织语言,要留出“犯错误”、不断修正错误的时间,还要有时间来开展相互讨论,甚至争论。这在课堂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应当给予高度重视。第一,控制知识总量。教师要在课前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筛选,对教材作出创新处理,其关键是要突出重点、难点,一节课深入探究一两个问题,“有所为,有所不为”。什么问题都想去探究,最后往往什么问题也探究不了。第二,改进教学手段。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充分发挥其辅助功能,可以用尽可能少的时间有效地完成必须的教学内容;可以使探究的各个环节紧凑衔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如快速出示问题,演示相对较多的背景材料等,提高探究的效率;可以把知识、问题变得更直观、更形象,在关键时刻可以减少思维障碍,提高探究的有效性。第三,重视课前指导。要让学生明确他们课前要做什么,尽量减少课上熟悉教材、准备探究的时间;甚至可以要求学生就所要探究的问题去搜集资料,预先考虑。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有个通盘计划,不但要知道本节课怎么上,而且要考虑到下节课怎么安排。第四,及时点拨引导。在探究过程中,难免有思维不畅通的时候,这时教师的适当点拨至关重要,否则,即使花费了较多时间也不见得有多少效果。当然,点拨引导并不是全盘告诉学生,而是给学生一个台阶,便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取得理想的探究效果。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凡富有兴趣的东西,多能引起人们的思维和联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因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的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学生有了兴趣,想学、愿学,在老师的帮助下就没有什么学不会的了。

1.历史课堂教学中,利用情感效应激发学生的兴趣。历史教师要有强烈的情感意识。历史知识丰富的情感因素,为实施情感教育提供了大量素材。历史现象有好有坏,历史事件有美有丑,历史人物有善有恶。爱憎分明、喜怒有别是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需要,要使学生情感的波动随着教学内容发生变化,教师就要给学生喜怒哀乐的不同刺激。在教学过程中,缺乏情感意识的历史教师,是难以“深入”历史和置身历史氛围之中的。以旁观者的角色讲授历史,必然游离于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之外,使教学变得单调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情感意识的历史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讲授历史,就能饱含感情,准确、形象、具体地再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内心体验。

2.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通过模拟教学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讲《鸦片战争》一课时,让学生通过扮演鸦片战争爆发前后各种势力代表,通过集体讨论后进入历史情景,使过去的历史现实化,抽象的历史具体化。由于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的时空拉近,并产生了感情,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辅助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用实物投影仪对出土文物以及各种图片进行投影,让学生直接感受历史的真实,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声像资料,让学生听其声见其面,调动各个感官参与历史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制作CAI课件,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密度。

4.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扩大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历史课外活动有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所以,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课内,还要充分利用课外,课内外结合起来,就能激发学生更多的爱好、更高的学习兴趣,历史教学课一定会取得好的效果。

标签:;  ;  

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