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珠三角洲经济发展战略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发展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097(2006)06—0012—04
在中国地图上,沿长江和海岸线划两条线,呈现一个明显的T字型,坐落在T字型交叉点的就是目前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长江三角洲。当前被称为“长三角”经济群的是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的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南通、苏州、无锡、常州及浙江的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台州等16个城市所组成。她位于华东平原,交通便捷,四季分明,物产丰富,这里河网密布,通江达海,从古至今就是商贾云集的繁华和富庶之地。这个地区也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人民生活最富裕的经济区域。而中国另一大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是对外开发最早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这个早在1985年1月就经中央正式确立的经济发展区有4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4市)12县, 包括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以及入海口的广袤地区。它环绕广东省中心城市广州市,南接深圳、珠海经济特区,东遥汕头市,西望湛江市,形成了一个不同层次的对外开放扇面(目前,珠三角目前有三个概念,一个是“小珠三角”,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等9个城市组成,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广东珠三角;另一个是“大珠三角”, 增加了地理上同属一个三角洲的香港和澳门;第三个概念是这两年兴起的“泛珠三角”,包括福建、江西、广西、海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东9省、区, 加上香港和澳门,该区域通常被称为“9+2”模式,为了相对具有可比性,本文中所涉及的珠三角仅指小珠三角)。
众所周知,一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其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后,珠三角与长三角创造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奇迹,成为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最快、投资环境最佳的两大地区,也是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两个区域,这两个三角洲所占国土面积不足2%,人口占全国总人口不足10%,但是,它们确是当前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无论从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利用外资总额、进出口总额,还是从人均GDP、人均利用外资、人均财政收入等指标,在全国均处在前列,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1、表2)。
表1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总量指标比较(以2004年数据为例)
GDP指标
财政收入指标 进出口总额指标 实际利用外资指标
绝对值占总数 绝对值占总数 绝对值 占总数 绝对值占总数
(亿元) (%) (亿元) (%) (亿元)(%) (亿元) (%)
全国136515—
25718
— 11548 — 606
—
长三角地区 28775.41 21.08
6114.01
23.77
3962.86 34.32
311.5951.42
珠三角地区 13572.24 9.942129.38
8.283420.99 29.62
121.2920.15
表2 长三角、珠三角地区人均指标比较
指标全国 长三角
珠三角
平均水平 地区 地区
2004年末人口数 1299888203 3193.53
(万人)
人均GDP 10502 3507942499
(元/人)
人均进出口额1978 7453 6668
(美元/人)
人均进出口额888
4830.99 10712.25
(美元/人)
其中:人均出口额457
2501 5640
人均实际利用46.62 379.85
386.33
外资额(美元/人)
以上数据来源:2004年全国统计公报和长三角各城市统计公报
但是,目前这两个经济发达区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诸如各自为政导致产业缺乏合理分工、行政体制分割,导致整体规划缺乏、倾销式招商、金融合作上的体制障碍等,但是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各自为政、产业同构。
从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来看,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发展阶段,已基本实现了产业结构从适应性调整向战略性调整的根本性转变,正朝着工业化后期阶段迅速迈进。但是,就长三角而言,在产业提升过程中,面临着各自为政的问题。长三角内16座城市分属浙江、江苏、上海三省市,行政隶属关系复杂,地区之间的协调难度很大,城市间缺乏合理的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生产力布局重复、产业结构趋同等问题非常严重,甚至于在对外招商过程中还竞相降低门槛。由于行政区经济的牵引,市场分割和地方保护阻碍了经济资源的自由流动和跨地区的经济合作。从三省市主要出口行业的产值看,名列前几项的主要行业中就有三至四项是完全相同的。这种趋同的行业结构在以行政地域统计GDP的指挥棒下,必然导致恶性竞争,企业间的关联与协作难以开展,区域整体优势无法形成。
另据调查,各城市近10年来的产业调整方向也非常接近。例如,服装及其他纤维品制造业和金属制品业等行业,在各主要城市制造业结构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纺织业和食品制造业则都属于停止发展的行业,调整幅度较大;而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纤维制造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等一些在原有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行业,目前都保持着较大的份额,仍被多数城市列为支柱行业。同时,很多城市的“十五”规划都提出要大力发展信息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目前,在相距不远的16座城市中,有11座城市选择汽车零配件制造,有8座城市选择石化,12 座城市选择通信产业。这种趋势使产业协作力度始终不高。
一些专家和媒体指出,长三角地区存在着严重的产业同构问题。区域内同类产品竞争的内耗过大而外部竞争力不足,影响了长三角整体联动效应的发挥。江浙沪三省市均提出要重点发展汽车、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电子通信设备等产业。长三角地区中14个城市排在前4位的支柱产业均是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 生物医药工程,趋同率达到70%。而在高新技术领域,长三角地区的“十五”高新科技产业发展规划中,集成电路产业的同构性达35%,纳米材料为48%,计算机网络为59%,软件产业为74%。
在珠江三角洲,同样也存在产业同构问题,城市之间的分工和合作还处在各自为战的时代,就以基础建设而论,在珠江三角洲如此狭小的范围内,居然同时存在着深圳、珠海、广州几个机场,现在广州还要再建新机场。而港口建设呢?目前已经有了广州黄埔港、深圳盐田港、珠海高栏港、中山南沙港,而南海还要再建新港。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这中间无疑有着资源的浪费,同时也暴露出一个问题:珠江三角洲的主要城市各有企图,彼此间无法协调和沟通,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缺乏一个大家公认的领头羊城市。无法发挥“龙头效应”,珠三角是一个多中心的格局,深圳是一个中心、广州是另外一个中心,这种战国纷争的结果,造成资源的浪费,无法形成整体力量,其区域经济的竞争优势自然大打折扣了。
为此,两大三角洲在今后的经济发展中,应该如何来协调区域内各城市之间的经济关系,如何来充分发挥两大三角洲在全国的经济火车头的作用呢?
(一)要协同整合地区规划,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作为亚太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长、珠三角洲发展的战略重点都应是如何通过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从整体上取得经济发展的主动,保持其经济体系相对的独立性和完整性。通过培育和强化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理顺地区合作秩序,实现区域产业发展一体化和产业布局合理化,形成若干在全球具有竞争优势的区域产业群落;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区域产业结构高度化;培育和提升区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使长、珠三角洲区域产业发展率先融入世界一体化体系,成为产业发展外向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龙头。
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内部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与国际市场份额。在压缩低档产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较高的优势名牌产品的同时,应积极参与跨国公司的垂直分工,吸纳其产业链中的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对现有支柱产业,应集中有限的资源,着重发展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龙头”行业和产品;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工程、航天航空、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协同发展,整合目前较为分散的智力资源,发挥后发优势,以较低的成本建立起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近的高新技术产业化体系;建立具有相当辐射范围的现代服务业。
对于长三角,由于其16个城市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为地将其分属江、浙、沪三省市,这种行政上的人为分割已经成为其下一步经济发展的绊脚石,因此,有些专家认为应当在这个地区率先实行行政制度改革,减少行政管理层次,依靠经济关系,将其结合成一个以上海为中心,杭州、南京为副中心的经济发展都市圈。
而对于珠三角而言,虽然同属于广东省,虽然不存在行政区域上的分割管理问题,但是,其城市之间重复建设的问题同样存在,而且,这种重复建设、产业同构问题与长三角的产生原因不同,主要是由于珠三角各城市之间缺乏“龙头城市”带来的,为此,2004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即“内地与香港和内地与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为珠三角经济协调发展带来生机。通过CEPA来进行所谓的“大珠三角”区域经济整合发展,将珠江三角洲在经济上和香港进一步融合在一起,这样,香港和澳门将与珠三角一体化发展,“大珠三角”的龙头城市将毫无疑问的为香港,以充分发挥其作为国际化城市和其亚太金融中心的带头羊作用。同时,香港实行的社会体制与珠三角其他城市不同,因此,在发展过程中还要注意由于体制的不同所带来的问题。
(二)协同整合产业优势,培育若干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落
长、珠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和产业缺乏协调的情况,是由于人为的市场屏障和政府对企业决策的干预所致。因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域产业群落要在规范市场和促进竞争的基础上,通过建立资源配置效率高、对市场反应灵敏的企业组织形式来实现。
促进企业组织的优化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建立企业之间的产业联系网络,利用企业外部的垂直联系与水平联系,以网络型的产业组织空间形成产业群落。这就要求打破条块分割,统一竞争规划,给企业以公平的市场环境,保证企业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二是将产业联系内部化,通过关联企业的兼并重组,整合形成若干具有规模经济优势的跨地区企业集团。集团企业作为独立于地方政府的利益主体,能够规避地区分割和不适当的行政分割,在区域内自行优化资源配置,建立产业组织体系,并以跨地区的集团企业为核心形成产业群落。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中国加入WTO后长江三角洲地区应形成以下几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产业群落: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群落;以金融、贸易、交通、信息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群落;以大型电站设备、通信设备、运输设备、工程设备、石化设备为主的现代装备制造业群落;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群落。
而珠三角则在CEPA的框架下努力构建港穗深澳复合型国际都会区,建设港穗深高新技术走廊和大珠三角产业生态圈,把大珠三角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信息中心、国际高科技制造中心和国际旅游娱乐中心,通过珠三角城市群与国际大都会香港的功能叠加,可以形成几个以国际化城市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集群或国际化都会区。
(三)加强政策合作,构筑统一、规范和开放的市场体系
实现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以及产品和服务的彻底开放,除了要弱化地方行政参与经济的力量外,关键在于培育和构建统一、开放、规范的共同市场。而在市场经济中,政府不再对企业的经营进行直接干预,其作用领域转为规范和优化有效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加强政府合作进行市场体系建设是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协同调整的工作重点之一。要在市场规则上尽可能与国际接轨,符合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完善各类市场体系,形成各类市场的共同体,保障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目前,特别重要的是,共建区域性的商品物流共同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力资源共同市场、科技成果及知识产权保护共同市场、基于信息网络平台的信息共享及信用征信共同市场,以及文化旅游共同市场等。特别是人才市场和统一的产权市场。比如,建立经济圈产权交易机构,可以为跨地区产权重组、异地并购、产权交易等活动创造条件。
同时,就长江三角洲而言,要注重强化核心城市——上海的对外辐射功能。通过集聚,在强化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的基础上,发挥扩散功能,带动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群落的形成和发展,这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统一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长江三角洲发挥龙头作用的重要标志。另外,还需加强重点基础设施建设的协调。在区际交通、通讯信息、江河整治、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合作与协调,尤其是强化在区域整体规划上的相互衔接,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础设施的利用率和规模经济效益。可喜的是,长三角人已经注意到了区域内政府和相关地方法规上协调的重要性,因此,定期的长三角16个城市市长会议制度已经建立;交通、旅游、房地产信息、人力资源信息等方面的信息交流制度也已经形成。
同样,珠三角人也借助于CEPA构建港、穗、深、澳的信息互通和管理协调的方面的机制,试图首先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到高新技术、从传染病情况交流到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加强合作,首届粤港联席会议也已召开,会上共达成了12个大项、80多个子项的合作重点。“大珠三角”合作也进入大规模实质性操作的新阶段。这为珠三角的经济进一步腾飞奠定了制度上的基础。
(四)未来要走“全球—本土化”的发展道路
随着城市国际性交往和联系的日趋密切,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中的资金、技术、产业、经贸、人员、机构等方面的国际性因素势必相应增加。从国内环境看,长江三角洲的南北两翼——浙江、江苏两省分别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了未来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浙江省在着力发展以嘉兴为重点的浙江北部地区、以杭州为中心的杭州湾城市群的同时,将努力把宁波构筑成为现代化特大城市;江苏省则在“十五”规划中强调,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把南京、苏州、无锡、徐州建设成为四个大型城市,并依托南京——上海、南京——南通、连云港——南通、徐州——连云港、新沂——扬州——宜兴等五条“聚合型”轴线,聚合起沿线城镇的经济能量以加速区域性合作,同时大容量地接受上海的辐射。此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在长江三角洲的具体体现就是在上海设立地区性总部及研发中心,在长江三角洲其他大中小城市布局生产、加工中心或制造基地,并在技术、管理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的聘用上逐步实现本地化。在上述环境条件的共同作用下,未来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将根据区域经济和地理空间的差异,走大都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的“全球——本土化”之路。
珠三角地区同样也存在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如何发展本土经济的问题,未来的珠三角内部城市的分工合作将至关重要,珠三角人已经为该区域描绘了发展的蓝图,首先就是将原来由9个城市所组成的“小珠三角”,加入香港、 澳门组成“大珠三角”区域,将区域内分成三个都市区,其中中部都市区,以广州为中心,包括佛山、三水、花都、从化、顺德及肇庆的端州区、鼎湖区、四会市、高要市。这一都市区的产业发展基本上是对广州目前的产业的延伸——重点发展科技、金融商贸、咨询与开发、周末度假相结合的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同时发展以汽车制造、电子、机械、饮料及石油化工为主的第二产业;第二为东岸都市区,以深圳和香港为中心,北接广州,南连香港,包括东莞、惠州两大副中心城市,市镇比较密集。这一区域主要发展以外商贸为主的第三产业,工业开发与研究相结合的科研事业及通讯器材、电子仪器、能源化工等工业。中心城市深圳特区和香港,将实现功能互补和结构性对接,共同形成国际性金融、贸易、旅游城市,带动全区的第二、三产业发展。这一区域的国际航空港和对外联系的铁路已基本形成格局,今后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建设的重点将放在港口及相应的疏港交通和高速公路网上;第三为西岸都市区,包括珠江口以西银湖以东的地区,行政范围主要包括珠海市、中山市、江门市的部分地区。由于区内中心城市集聚程度较低,实力较为均匀,各城市发展协调性不强,珠江西岸一直是珠三角发展较为缓慢的地区。为实现珠江三角洲协调发展;将通过发展西岸地区,建立起与粤西、大西南的广泛合作与交流,促进共同发展。今后将从基础设施投入、产业宏观布局等方面对西岸进行倾斜。西岸都市区重点发展依托于港口运输的大工业,如能源、重化工、机械工业及高技术的医药微生物工程,国外和国内并重的旅游业和以物资转运为主的港口贸易等第三产业。
综上所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要想持续高速发展,离不开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分布极不平衡,只有结合本地区的特点,大力促进各地区域经济的发展,才能使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可持续、健康地发展,长、珠三角洲是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最具亮点的地区,因此,更好的研究、分析这两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寻找在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对促进中国区域经济合作、更好地融合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去,具有积极意义。
[收稿日期]2006—04—05
[基金项目]江苏省级研究课题《区域经济发展战略: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的比较研究》
标签:战略分析论文; 城市经济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论文; 经济论文; 三角洲论文; 长三角城市群规划论文; 地区经济发展论文; 群落结构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