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同给药方法对化疗后IV度骨髓抑制的疗效比较论文_孟又胜,白小燕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同给药方法对化疗后IV度骨髓抑制的疗效比较论文_孟又胜,白小燕

孟又胜 白小燕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 611130)

【摘要】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惠尔血)不同给药方法对化疗后IV度白细胞减少症的疗效差异.方法 将68例化疗后IV度骨髓抑制的病人随机分为A组:惠尔血 300ug,皮下,qd和B组:惠尔血 150ug,皮下,bid,观察2组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粒细胞缺乏性发热发生率及持续时间及毒副反应。结果 A组和B组患者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分别为(5.85±1.32)vs(4.82±1.11)(P<0.05),粒细胞缺乏性发热发生率分别为35.5% vs 29.4%,持续时间天数分别为(3.53±0.87 ) vs (2.25±.69)( P<0.05),毒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1%(vs 97% (P>0.05)。结论 对化疗后IV度骨髓抑制分次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优于一次给药,可以缩短白细胞下降时间及减少G-CSF总用量。

【关键词】骨髓抑制 化疗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

【中图分类号】R73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3-0041-02

近年来,随着化疗剂量强度概念的提出及临床应用,化疗有效率在很多肿瘤中不断提高,如乳腺癌、淋巴瘤等,发挥着越发巨大的作用,但随着化疗药物剂量增加及化疗间隔时间缩短,患者严重骨髓抑制的发生率也在增加,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rhG-CSF)已广泛应用于化疗后骨髓抑制,疗效肯定,但其具体用法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本文就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对比研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同给药方法处理化疗后IV度骨髓抑制的疗效和毒副反应,现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1.1一般材料与分组

本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肺癌、乳腺癌、胃癌、大肠癌及非何杰金淋巴瘤等68例IV度骨髓抑制患者,所有的病例均经病理组织学诊断,骨髓抑制按WHO化疗药物所致骨髓抑制分度标准[1]进行,化疗前KPS评分为70~100分,无化疗禁忌症。肺癌方案有GP,NP,TP,DP,乳腺癌方案有密集AC-T,TAC,GP,GEM+Xeloda,胃癌方案有ECF,Xelox, 大肠癌方案有FOLFOX4,FOIFIRI,Xelox, 非何杰金淋巴瘤方案有CHOP、DICE。依据给药方法不同,分为A、B两组,)两组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一般情况见下表1:

表1 患者一般状况

A组B组

例数(n)3434

年龄(岁)54.7±10.355.4±10.8

性别(男/女)19/1517/17

疾病(例)

肺癌108

乳腺癌811

胃癌65

大肠癌87

非何杰金淋巴瘤23

1.2 药物与用法 所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商品名:惠尔血,为日本Kirin公司生产。

1.2.1化疗后出现IV度骨髓抑制:白细胞﹤1.0×109/L,或者中性粒细胞﹤0.5×109/L,开始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A组:惠尔血 300ug,皮下,qd和B组:惠尔血 150ug,皮下,bid。

1.2.2 用药期间依据WBC及ANC计数情况,每日复查血常规。连续两次WBC>4×109/L或一次WBC>10×109/L停药, 不同时使用影响白细胞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1)用G-CSF后白细胞或者ANC恢复正常天数;(2)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发生率和持续时间;(3)骨痛、肌肉酸痛、sweet综合征及休克、间质性肺炎等严重反应发生率。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做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所有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白细胞变化

使用G-CSF治疗,两组患者的白细胞均能有升高,但A组的白细胞恢复天数(5.85±1.32)要长于B组(4.82±1.11),P<0.01,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分次给药比一次给药能更快的提升白细胞,缩短白细胞低下时间。见表2:

表2 G-CSF对WBC的影响

A组B组

化疗前WBC(109/L)6.46±1.106.19±1.05

给药前WBC(109/L0.66±0.200.62±0.19

WBC恢复正常天数(天)5.85±1.324.82±1.11

2.2 粒细胞缺乏性发热发生率及持续时间

A组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发生率及粒细胞缺乏性发热持续时间均高于B组,P<0.05,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分次给药能减少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性发热的发生率何持续时间。见表3:

表3 发热发生率及持续时间

A组B组

发热35.5%(12/34)29.4%(10/34)

发热持续时间3.53±0.872.25±.69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B组的骨痛及肌肉酸痛发生率稍高于A组,但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没有重度不良反应发生,所有不良反应都较轻微,经止痛对症等处理后均好转。见表4:

表4 G-CSF的不良反应

A组B组

骨痛(例)1214

肌肉酸痛(例)1719

Sweet综合征(例)20

休克(例)00

间质性肺炎(例)00

总发生率91.1%(31/34)97%(33/34)

3讨论

化疗作为一种全身治疗手段,在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地位,为了保证化疗疗效,除正确选择方案外,还要保证化疗药物剂量和疗程足够 ,其最常见的剂量限制性毒性是骨髓抑制,主要表现为白细胞下降、感染性发热。严重的骨髓抑制不仅影响患者化疗的依从性和信心,还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和容易并发感染;影响化疗不能按期进行;导致化疗药物剂量和疗程不足影响化疗疗效。研究表明白细胞﹤1.0×109/L连续5天以上导致严重细菌、真菌及病毒感染发生率约90%,而随白细胞下降程度和持续时间延长,其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更高[2]。因此探索一种能明显缩短骨髓抑制时间、更合理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给药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基础研究表明[3]G-CSF主要选择性作用于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使其向成熟粒细胞分化, 从而缩短白细胞和ANC降至正常值以下的持续时间,促进WBC和ANC减少的早日恢复。目前临床粒细胞击落刺激因子给药方法不一,药品说明书及有关文献为按体重计算每日用量, 药品说明多为5~ 10ug / kg . d, 文献报道多为2~ 5 ug / kg . d。有研究表明[4]G-CSF在体内的半衰期和剂量有关,随剂量增加而延长,但当达到3~5ug/kg体重时,其半衰期将不再延长,维持在8小时左右,因此理论上分次给药方式对骨髓能维持更长时间的刺激,疗效更好,本研究发现对IV度骨髓抑制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分次给药方式可以明显缩短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减少粒细胞缺乏性发热发生率和缩短发热持续时间。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常见副作用有骨痛、肌肉酸痛及Sweet综合征,本研究发现两种给药方法的常见副反应发生率无差别,经对症处理或停药后可自行缓解;两组均未见休克、间质性肺炎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总之,对化疗后IV度骨髓抑制使用G-CSF,采用分次给药的方式能明显缩短骨髓抑制时间,减少粒细胞缺乏性发热发生率和缩短发热持续时间,从而较少G-CSF的用量,使患者更快的度过化疗后骨髓抑制危险期和减少G-CSF及治疗感染等相关费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孙燕,石远凯.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42-146.

[2]王椿. 2012 年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8):693-696.

[3]Robinson BE, Quesenberry PJ. Hematopoietic growth factor:Overview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s [J]. Part III Am J Med Sci, 1990, 300(5): 311 -321.

[4]Bregni M, Siena S, Nicola M D, et al. Comparativeeffects of 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and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 after high-dose cy clophosphamid cancer therapy[ J] . J Clin Oncol, 1996, 14(1): 628 -635.

论文作者:孟又胜,白小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1-8

标签:;  ;  ;  ;  ;  ;  ;  ;  

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不同给药方法对化疗后IV度骨髓抑制的疗效比较论文_孟又胜,白小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