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伦理学的和合精神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伦理学论文,中国论文,价值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现代到21世纪,无论西方还是东方,人的传统伦理道德面临着来自自然生态、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五大挑战,这是人类所共同面临的冲突,是东西方文化所面临的共同挑战。 如何回应这些挑战, 是21世纪人类的共同课题。因此,建构新的伦理道德学说,就成为时代的呼唤。所谓“新”,即笔者所提出的和合伦理学。所谓和合伦理学是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以及各文明间的道德关系和原理的和合。
伦理道德的宗旨或目标,便是和合。人一被抛到这个世界,人的生命就与衣、食、住、行的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互相交往活动与冲突;与社会结构的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军事、法律等领域的物质、信息、能量的互动中相互冲突;与他人发生各种需要、利益、权利和价值关系的冲突;心灵和文明间也会发生各种性质和形式的冲突。冲突就是有序的打破、平衡的失衡、和谐的破坏、协调的失控。以致社会动乱,人际乱伦,心灵烦恼,文明紧张。这就需要寻找生命的安身立命之所、人性之善、心灵的净土、文明的乐园,以获得人的生命与自然生态、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的和合。
一、人与自然冲突的道德责任
当前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严重生态危机,如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土地沙漠化,人口爆炸,臭氧空洞,酸雨面积扩大,温室效应加剧,疾病肆虐,就连饮用水也成为严重问题,等等。一切由人类自己所酿成的苦酒,都要由人类自己来喝掉。人类面临着生存与毁灭的严峻冲突和挑战。
生态伦理学是和合学原理在道德和合生存世界层次上的应用。生态伦理学的和合原理有:第一,自然原理,是指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自然而然的法则。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注:《老子》第二十五章。)“自然”作为形容词的名词化的范畴,说明道、天、地、人均应当取法自然原理。这里“自然”非现代汉语中自然物、自然界之义,而是指古汉语中那种追求崇尚自然而然的心境或行为。作为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生态伦理学的自然原理,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是指“为无为”。它不是单一的以“无为”为“自然”,而是以顺应自然而然方式、态度去处理问题,是人与天地(自然生态环境)以自然为原理所采取的一种“为”的形式;二是自然无为的为,非指现代意义上的依自然规律而“为”。老子说:“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方式,这就是老子自己说的“三宝”:“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注:《老子》第六十七章。)。“慈”是慈爱(注:任继愈认为,此慈“不是仁慈的意思”。 《老子新译》, 第207页注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即爱心和同情感, 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友好和谐相处的动力;“俭”是俭啬,指含藏培蓄,不肆为、不奢糜;“不敢为天下先”,乃谦让和不争的意思(注:陈鼓应:《老子注译与评价》,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20页。)。 此“三宝”体现“自然”原理的基本精神,是处理人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最普遍价值导向。
第二,和德原理。是指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生生不息和日新其德的原理。“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违,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注:《乾文言》,《周易正义》第一,《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人与自然生态环境、日月、四时、神妙的屈伸往来等高度和谐、有序、协调。这种和谐、有序、协调是人与天地自然的动态的展现。
合德就是和德。天地德性的内涵是:一是生生不息。在人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中,除了协调、和谐外,最重要的是相互尊重、促进,培育双方生命的生生不息,这便是“和实生物”的和德原理;二是日新其德,天地合德便是在蕴育着新事物的化生。
第三,“诚明”原理。是指人与自然生态环境互位、互育、互参的原理。人与天道的合一,其本在人自身的本性;人性与天本就贯通。这种贯通的中介,就是“诚明”,“性与天道合一存乎诚”(注:《正蒙·诚明》,《张载集》,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版,第20页。)。
生态伦理学的“自然”、“和德”、“诚明”和合原理,体现了道德和合生存世界的价值,它是真实性(“诚明”)、生命性(“和德”)、慈俭性(“自然”)的高度融合。这种生态伦理学的和合价值观,其价值指向,便是人与自然生态环境高度的协调、和谐。
二、人与社会、人际冲突的道德责任
社会伦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文生态的道德关系。当前人类面临着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如国际社会南北贫富不均,东西发达与不发达失衡,转而冲突加深。就战争的数量而言,不一定是减少;而可能是增加,直接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国际难民不断增加。再加上各国的黑社会组织、恐怖组织,贩毒吸毒以及贿赂公行,政治腐败,金权社会等等,社会危机深重。现代人与人之间,个人至上,有我无他,道德失落,行为失范现象比较严重,人人往往只讲私利,不讲公利、他利,争夺权力,置人死地,尔虞我诈,坑蒙拐骗,甚至公然抢劫,谋财害命,杀人放火,无法无天。人与人的关系空前紧张,道德危机越来越深重。
社会伦理学的和合原理:第一,社会正义原理,是指一种公正的道德和价值取向。和合正义原理作为生命、个人、集体、人类、理想五层次道德和合原理,它不仅要合理地调节人的生命生存自由权利;个人平等的自由权利,保障个人在人格和尊严上的平等和给每个人以平等的竞争机会,使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减少不平等差别;国家、社会这个集体保障每个社会成员以最广泛的基本自由的平等权利和权利与义务、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分配的公正;个人对于社会、国家、集体的义务、责任的完成和奉献、人类道德层次各种族、民族、宗教一律平等,富国与贫国的国际分配的平等互利;宇宙道德层次的人与生态的公正。
第二,社会公平原理,是衡量社会发展和社会在满足人的基本权利和需求,以及实现人的和立、和达所达到的水平。公平原理:一是指阐述怎样通过自愿地做各种事情来承担职责;另是指提出了所涉及的制度要符合正义的条件(注:罗尔斯:《正义论》,第332页,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成中英在《论孔孟的正义观》中认为,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有许多问题未提出也未回答,其中之一就是人的正义观念何来?人的正义观念如何完成?”等,他认为中国儒家孔孟对这些问题已作出回答。见《文化·伦理与管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98~223页。)。这里所说的“职责”,是指人在社会合作中所公平承担的份额或负担。把公平简单地理解为经济竞争的平等和收入分配的平等是片面的,它应该涵摄政治的、经济的、伦理道德的平等,这才是和合学的社会伦理学的公平原理。
第三,社会仁爱原理,是社会正义、公平原理的人性根基。人人互爱,兼爱博爱,是人能够和合为群体的内在道德根据,是人类能够组织化为社会的外现的文化特征。人与人相互怨恨,只能发生冲突,导致战争,甚至毁灭人类。人己关系本是和合社会关系网络上的结构要素和功能单元,只有放在人类和合体内部,才能按和合人文精神,协调好个人与个人、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以及身、家、国、天下彼此之间的交往关系。
社会伦理学的正义、公平、仁爱三原理,从更深的层次上讲,是人际冲突,善恶波动;社会对抗,治乱循环的原因之一,在人的自主性与依他性之间的不和谐,失平衡。每一个人、家庭、民族、种族、国家、社会和人类,要自我生存,自我完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有两个和合条件需要满足:一是自己的自主性要充分发挥出来,既要自作主宰,振作精神,又要自我反省,约束冲动,做到自由和自律的内在融突而和合。二是个体的依他性要系统明确起来,既要依靠他人,求得资助,又要周济他人,博施恩惠,即做到依他与利他融突而和合。
三、人的心灵、文明间冲突的道德责任
道德是以规范、原则、理想的方式指导人的动机与行为的实践精神活动。当前人类面临着精神危机和文明危机。现代人际疏离,家庭解体,老小失养,孤寡无依;加之竞争激烈,生活紧迫,压力重重,人际紧张,使得人的精神世界极度空虚和孤独。心灵的苦闷、痛苦、烦恼、焦虑、悲哀、愤怒、冤屈、压抑等等,无穷无尽、无处倾诉、找不到爱护。人类文明自古以来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儒教文明、佛教文明、伊斯兰教文明和基督教文明。由于各教的经典、教义、教规、仪式的差异以及风俗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方式的不同,就会发生冲突,各教内部各派别之间也有冲突,以致战争。
道德的知情意活动,构成道德心灵活动。人心灵的痛苦、烦恼、孤独、迷惑,在道德知、情、意实践精神活动中得以协调、和谐。心灵伦理学的道德认知活动的主客体统一原理、实践原理和价值原理;道德情感活动的中和原理、仁慈原理和善恶原理;道德意志活动的自主原理、自律原理和自制原理等,是完善心灵伦理学真、善、美的诸原理。道德主体的美好心灵,各文明主体的崇高精神,是各个主体的实践精神理性通过反复的反馈控制原理磨炼出来的。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概括了这一反馈实践原理,系统而全面。“克己”是积极的,能动的否定自我的“小我”,或小我文明;“复礼”是实践精神理性在人文和合道路上的履行。
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养心之术”,“心斋”,“三省吾身”,“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注:《里仁》,《论语集注》注二。),“君子以仁存心”(注:《离娄下》,《孟子集注》卷八。),“尽心”、“养性”,“善养吾浩然之气”,“虚一而静”(注:《解蔽》,《荀子新注》,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351页。), “内视反听”,“内省反听”(注:《同类相动》,《春秋繁露义证》卷十三,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360页。),“格物致知”,“正心诚意”, “剥落心病”(注:陆九渊说:“人心有病,须是剥落。”《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58页。), “存心、养心,求放心”等主张,都是对道德主体自我心灵和文明主体自我行为的约束机制的不同角度与侧面的理解和说明。
心灵伦理的道德自主、自决、自律、自制必须有一种权衡的尺度,这个尺度是为了实现道德和目标,完善自我心灵,提升道德境界,实现心灵和谐、平衡、和乐,而“止于至善”,这便是心灵道德和文明道德和合的价值和合标准。
四、化解人类五大冲突的五大全球伦理
如何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笔者在1989年提出了和合学。和合是中国文化人文精神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生命智慧。和合的“和”是指和平、和谐、详和;“合”是指结合、合作、融合。和合是指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中诸多元素、要素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事物、新生命的总和。
和合是中华文化人文精神的精华。和合二字都见于甲骨金文。《国语》、《管子》、《墨子》都提出“和合”范畴。《周易》讲阴阳和合,《诗经》讲“和羹”,孔子讲“和为贵”,《老子》讲“知和日常”,《易传》讲“保合太和”,《太平经》讲“和合阴阳”,佛教讲“因缘和合”等。成为中华多元文化中“同归而殊涂,一致而百虑”的同归一致之道。
如果要把一个和平发展、合作繁荣的世界带入21世纪,和合是优化的价值导向。和合学的五大中心价值或曰五大全球伦理,可获得世界的共识:
第一,和生原理,是“天地之大德曰生”的伦理精神。人和自然、社会、他人、心灵、他文明的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权利,任何一方的生命受到危害或威胁,另一方的生命亦会遭到威胁和危害,而不可逃。只有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村”或“太空船”中,才能使各自的生命延续得到保障,而建构共生意识。和生意识即以共生意识为基础,说明共生之所以为共生,便是和,所以称“和生”。和生不仅蕴涵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之间的和生,亦蕴涵各民族、种族、国家、文化、集团之间,都应和生。和生才能共荣共富,否则就导向共亡。和生必然有竞争、斗争、冲突,如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等。但这种竞争、冲突,可导向和谐、融合,即融突而和合,意蕴着在新的生命基础上的荣和富。换言之,共生意识提升为和生意识,使生态环境、生态社会人文环境,生态人际心灵环境、生态文明环境,皆依和生伦理而实现。
和二,和处原则,这是“和而不同”的伦理精神。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心灵、文明都处在各种形式的共处之中,并在共处中生活活动。人类一旦离开了共处,即不存在。由于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风俗习惯、文化素质、宗教信仰的差异,亦会发生冲突和竞争。人对于自然、社会、他人、心灵、文明,都应以“和而不同”的精神共处,应以温和、善良、宽容、同情、恭敬的态度互相共处。这种共处意识已超越了不自觉的他为层次,而成为人类自觉的责任,所以称其为和处意识或和处伦理。
第三,和立原理,这是“己欲立而立人”的立己立人的伦理精神。任何事物,包括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都有自己独立的、特殊的存在形式、方式和模式。对此,必须建立和立意识,绝不能唯我独优,唯我独尊,强加于人,搞霸权主义,而应该让各个事物自立、独立、自作主宰,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这种和立意识,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是以开放、宽容、同情的胸怀,接纳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按其适合于自己特性的生存方式、模式而立于世界之林,以及适合于自己实际的发展道路而建立自己的制度。不要搞一律,一个模式。世界的多元化和多元的世界化,才能进行多元文化的交流和文化多元的互补,并发展为多元的和生、和处、和立,这便是和立意识或和立伦理。
第四,和达原理,这是“己欲达而达人”的己达达人的伦理精神。人与自然、社会、他人、心灵、他文明都应共同发达。尽管自然生态环境各有优劣之分;社会制度、社会发展亦有先后、贫富的差异;人我之间有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分殊;文明的特征、风格、信仰也相距甚远。但既共同生存于一个地球村、太空船,就要允许差异的存在。各个人、国家、民族、文明既有权利选择自己发达的道路和模式,亦要有和达意识。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转型中国家,都应具有共同发达意识。如果东西南北发达与不发达,贫与富的差距愈拉愈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相互冲突愈烈,积怨愈深,世界就会发生动乱,“太空船”就会翻船,富国、发达国亦不会安宁、太平。和达意识是在当前多元文化、多元发展、多元模式等错综复杂情境中求得协调、平衡、和谐,以达到共同发达。这便是和达伦理。
第五,和爱原理,这是“泛爱众”、“兼相爱”的伦理精神。和生、和处、和立、和达意识的基础和核心是共爱,即和爱意识。如墨子那样,对于他人、他家、他国都像爱自己的人、自己的家、自己的国那样地去爱,推而广之,对于自然、社会、文明,也像爱自己一样地去爱。这就是说,人类要懂得爱,学会爱,这是人类生命存在的第一要义,这样就可以化解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冲突。人类再经过若干世纪的共同努力,可以逐步实现大和理想社会。
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伦理,亦即五大全球价值,是21世纪人类重要伦理和重要价值。中华民族和合文化将在化解人类所面临的冲突中,走向世界,并将逐步被世界所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