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建设:促进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力手段_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礼仪建设:促进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力手段_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礼仪建设:推进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力手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全社会论文,荣辱观论文,礼仪论文,手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当前,全社会都在开展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并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反响。胡锦涛总书记从八个方面的“荣与耻”的对比,阐述了一个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来说是非常重要和富于现实意义的思想主张。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在知荣明辱立雅德,重在拒斥“八耻”、弘扬“八荣”。当前,在人们的精神领域,最严重的、最值得关切的问题就是极端利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倾向的盛行,其根本原因在于无力理性处理个人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关系。因此,培养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高度重视这两种倾向的产生根源及其危害,采取切实有力的手段,坚持不断地倡荣拒辱并笃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全社会倡导、培育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必须重在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重在人文素养的提升、重在公民理性的培养。而这些,均须通过坚持不懈、与时俱进的现代礼仪建设得以体现、得以坚守、得以巩固。

一、培育公民理性——体现以“礼仪”而“知荣明辱”的核心价值

第一,要明确公民理性的内涵。

公民理性指现代国民必备的基础性修养,也是现代民族精神之魂。公民理性是近代文明的思想产物。公民理性包括公共观念、法制观念、责任伦理、义务感、志愿意识、自律性等内容。

第二,要反思我国公民理性的历史缺失。

中国的传统文明一直缺失公民理性,且是关键性的缺失。诚如梁启超、梁漱溟这二位中国近代文化的先觉者的评论:“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吾中国道德之发达,不可谓不早”。然而,“偏于私德,而公德阙如”、“无公德则不能团,虽有无量数束身自好,廉谨良愿之人,仍无以为国也” (梁启超)。由是,梁启超认为,因“不知公德”,故导致只“享权利而不尽义务”。而且,“吾中国数千年来,束身寡过主义(指明哲保身,但求无过),实为德育之中心点”。“公德是大目的,既在利群,而千万条理即由是生焉!”对之,梁启超在大力提倡公共道德观念的培养时还强调“自律意识”。

梁漱溟则将“公共观念”、“纪律习惯”、“组织能力”、“法制精神”均纳入“公德”一词,而且认为“公德,就是人类为营团体生活所必需的那些品德,这恰为中国人所缺乏”,“人们的品性,固皆养成于不知不觉之间,但同时亦应承认,公共观念不失为一切公德之本。所谓公共观念,即指国民之于其国,地方人之于其地方,教徒之于其教,党员之于其党,合作社员之于其社……如是之类的概念。”

当下,在社会价值多元化趋势下,人们一面是选择空间和自主性不断拓展,一面却也易对基本的价值判断产生困惑与迷茫,以致在诸多的价值尺度和价值供给中感到无所适,从而妥协而模糊原有的一些基本的道德判断。而因历史文化因素,原就缺失或弱势的公民理性则越加成为制约社会环境健康发展的“瓶颈”。

第三,要以“礼仪”推进公民理性的培养。

社会公德是国家公民在社会生活交往中应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则是从职业领域和家庭领域对公民的道德要求。相对于“三德”的要求,“三礼”(社会礼仪、职业礼仪、家庭礼仪)建设势在必行并须重力推之。这“三礼”、“三德”的要求均包含了公民理性的基本内容。

二、明确规范要求——体现以“礼仪”而“行荣拒辱”的基本尺度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礼仪的本质乃治人之道,通过对人们日常行为的规范,从而保证社会秩序的健康、有序、稳定。古人云:“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则而不宁。”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明礼”是《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20字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崇尚礼仪既是社会对其成员的要求,也是社会成员自己的精神追求。

狭义的“礼仪”指表示尊敬和敬意而隆重举行的礼宾仪式。广义的“礼仪”则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符合社会公共道德的各种行为规范,本文所指的及目前社会通指的“礼仪”主要指广义的“礼仪”。它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敬人、自律、适度、真诚、宽容、随俗、女士优先、遵时守约、遵纪守法。

如何设置和规范符合新时代新要求的“礼仪”?笔者以为应重点在四个方面的基本尺度上狠下功夫。

第一,要明确“个人礼仪”的基本要求。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仪也。”“个人礼仪”要求每一位社会成员要自觉地按社会文明的要求,调整行为,摒弃陋习,注重仪容仪表。如头发、面容、表情、手足、衣着、体态等,要清洁、得体、自然、从容、合意,体现“男以刚为强,女以曲为美”。如《礼记》所言:“礼仪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做到坐如钟、站如松、睡如弓、行如风。

第二,要明确“社会礼仪”的基本要求。

《礼记》云: “君子有风乎,为礼为义者。”当前,重点要解决行路、交往、通讯、涉外礼仪等方面的问题。

一是要文明行路:重在遵守交通规则,体现相互礼让、礼貌问路和让老弱病残者先行,做到文明驾车(骑车、停车)、文明乘扶梯(电梯)和文明乘坐各类交通工具,做到排队候车、先下后上、主动买票、爱护环境、不影响他人。

二是要文明交往:主要是按职位、资历、身份、年岁、性别不同而做到文明敬礼、文明握手、文明介绍、文明餐饮,有礼有节;要根据对象和事态的不同,做到文明用语;还要做到文明观赏(赛)、文明阅览、文明购物、文明住宿、文明就诊(探视)、文明用厕等。

三是要讲究通讯礼仪:重点是文明接打电话、文明使用手机、文明上网。其中,“文明上网”的优劣更是体现了虚拟空间的真实荣辱。因为,在最隐蔽的时候最能看出人的品质,在最微小处最能显示人的灵魂。互联网上的活动使得人与人间的深度交往拓展,一些侮辱别人又作践自己的行为也时有发生, “黑白黄”害人的现象比比皆是,如传播恐怖信息、侵害知识产权、色情淫秽信息泛滥等。这就要求“博客”、“播客”、 “BBS”们要加强社会责任感,注重自律把关,做到“君子慎其独也”。即,有君子之德者,即使在独处时也会慎重行事,不会因他人不在场或不注意而做违德之事。

四是要注重涉外礼仪:重在准确称呼、“八不问”(年龄、婚否、收入、经历、住址、个人生活、宗教信仰与政见、对他人看法)、日常交往、数字忌讳等方面遵循各国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等要求。

第三,要明确“家庭礼仪”的基本要求。

“家庭礼仪”主要涉及夫妻礼仪、长幼礼仪、手足礼仪、睦邻礼仪等,主要体现尊老爱幼、谦让、互帮、合情合理等要求。其中,睦邻礼仪对于建设和谐社区、提升社区文明建设水平尤为重要。正所谓:“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也(《论语·颜渊》)?

第四,要明确“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

“职业礼仪”也要求体现很强的公民理性,主要包括同事礼仪、上下礼仪、接待礼仪、会汉礼仪、办文礼仪、服务礼仪等。其中会议礼仪、办文礼仪和服务礼仪尤应强调。

一是要强化会议礼仪和办文礼仪。会风、文风体现党风。要通过强化会议礼仪、办文礼仪推动会风、文风的正行和完善。会风忌低效、空乏、拖沓、嘈杂、散漫等,对与会者均有明确的礼仪要求。文风忌假、大、空和言不顾行。忌台上讲空话,台下说鬼话;忌口行善而身行恶;忌谎言满篇;忌避实就虚;忌空话大话;忌成绩夸大、问题缩小等。

二是要注重服务礼仪。服务礼仪主要指服务行业中礼仪的具体适用,表现在服务人员的仪容、仪表、语言和服务岗位(态度、知识、技术)、措施、制度、环境等方面的规范要求。同时,根据人际交往的心理特色,对服务的人际距离如“服务距离”、“待命距离”、“信任距离”以及“微笑服务”、“接待三声”(迎宾、介绍、送客)等也有明确的要求。

三、大力倡导督行——体现以“礼仪”而“褒荣贬辱”的基本途径

第一,要注重改善心智模式。

礼仪建设是一种约定俗成并不断与时俱进的先进文化,需要不断改善心理因素和思维方式中不科学、不合理的部分。

爱因斯坦说:“我们的理论决定了观测的结果。”这里所说的“理论”,不仅指一般意义上的立场、观点、方法、视角等,更是泛指人的心智模式。每个人都有他的“心灵地图”,这地图绘得是否准确、建设得是否生态、能否建成“美丽的家园”,首先取决于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改善心智模式而更好地践行礼仪。一是能正确认识礼仪,改善认识中不科学、不合理的心理因素和思维方式;二是善于反思。有时候,一些之前有用的经验也会出问题,不能“唯经验论”;三是开放心理,善于沟通交流。

第二,要建立社会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大家共同愿望的景象,是包含在人们心中的一种令人深深感召的力量,这种力量遍布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使各种活动融汇起来,使社会成为众人、众人成为社会。重点是:一是建立个人愿景;二是建立基本组织愿景;三是建立社会团队组织的整体愿景。其要素在于:明确什么样的目标、体现怎样的价值观、应具备何等的使命感和对组织的及对社会的奉献心。

第三,要加强团队共同学习。

团队学习的要旨在于建立团队合作关系,强化协调和整体感,增强团队的思考和行动能力。团队学习必须持续、全方位地进行,这有助于营造礼仪教育和实践的良好环境。个人学习是团队学习的基础,但团队学习是将团队作为一个整体和主体看待。个人的成功必须建立在一个有效的工作团队之上,如此才能取得1+1>2的效果。团队学习的重点是:一是学会深度会谈。这是关键,即大家在无拘无束中摆问题,相互反思、探询、支持、启发;二是讲究深度会谈方法。主要是分析问题,提出和选择、规划方案,贯彻落实及评估;三是强化最小单位(班组、科室等)的学习。

第四,要推进整体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督行的核心。即以整体的系统的联系的观念考虑问题,重在纵观全局、把握重点,找出复杂问题的症结,形成和贯彻较为持续有效的对策。重点是:一是注重整体、动态、本质思考;二是凡事学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三是深刻认识“蝴蝶效应”和“青蛙现象”。1979年洛伦斯教授在华盛顿作报告,他经研究发现,巴西的一只蝴蝶翅膀挥动了一下,会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形成飓风——“蝴蝶效应”。其含义在于:有些小事可以糊涂,有些小事如经过系统会被放大,这对一个单位、行业、社会、国家很重要,不能糊涂。而“青蛙现象”(19世纪末康奈尔大学几个教授做的实践)反映,一些突变事件,往往能引起人们警觉,而易致人于死地的却是在自我感觉良好的情况下,原因在于对于逐渐变化的情况不敏感,未警觉,一旦危机临头想挽救已晚也。这就要求我们从具体问题抓起,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防微杜渐,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正所谓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

四、不断强化修炼——体现以“礼仪”而“扬荣抑辱”的时代诉求

第一,要在礼仪建设中注重公民社会的道德诉求。

随着市场经济力量的不断壮大,当代中国的公民社会逐渐生成,即公众逐渐成为社会的主体,并集政治性(国家定)、公共性(公代领域决定)、私人性(私人领域定)三属性于一身,共同构成公民社会对现实的三种发展沂求:自由与平等、民主与法治、公开与公正。这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需要。

国家的基本价值在于提供公共服务、担当社会职责及履行政治职能,在现实生活巾体现为政府、执政党和执政者,其墓本载体便是集中在政府活动和执政能力上,而反映在价值观和道德领域则集中表现为“官德”即执政主体的道德素质。因此,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培育和树立首先是针对广大党政于部的。践行礼仪,必须从领导、从党员干部做起,积极示范带动。

公共生活领域通俗指非官方组织或社会第三部门。其基本性质是公共性与公益性及奉献性,反映在道德层面和价值取向上则是集体主义的基本理念。因此,不同个体之间的公共交往和公共需求必须有符合公民社会健康发展的统一的尺度,共同遵守和维护。

公民道德和礼仪建设成为最基本的社会公共生活和公民个体生活的道德诉求。一是要求全体公民遵守底线性道德:如自由平等、诚实守信、法制意识,这是市场经济得以维持的基本道德条件;二是遵守导向性道德,如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民主意识和创新意识,这是建立和谐社会所倡导和竭力追求的理想目标。

第二,要在礼义建设中强化人文精神的培养。

当代的礼仪建设是建没一种先进文化,应着重体现“五种精神”:一是科学精神。这是一种如何认识自然、;社会、人及把握自己,努力实现创造的精神。科学精神不等于科学文化知识;二是民族精神。即自强自立精神,体现对民族的责任以及如何做人等;三是时代精神。指创新精神;四是红船精神。指敢为人先,拼搏奋进;五是地方人文精神。重在人文的养成,指“一代更比一代强”的与时俱进的先进的文化。如浙江精神,指诚实劳动,与时俱进。嘉兴人文精神的要义是崇文厚德、求实创新。其中特别包含了一种感恩精神。

第三,要在礼义建设中培育高素质的公民群体。

要通过坚持不断的礼仪建设,努力促使人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成为社会认可的、与时俱进的、高尚的人。通过扎实的礼仪建设,使人们日渐在说话中展示礼仪,在仪表上展示活力,在举止间展示修养,在活动中展示风采,在交往中展示和谐。

时代的诉求必然要求强化礼仪建设。礼仪建设是形式与内容有机融合并相得益彰的工程。既有强烈的“视觉效果”,又有强大的“内涵力量”,并能很好地体现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水平,是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职业、家庭领域的具体反映。因此,通过礼仪建设,要着重推动社会各阶层公民去“八气”(媚气、官气、暮气、邪气、小气、俗气、蛮气、阔气),讲“八气”(骨气、民气、朝气、正气、大气、雅气、和气、廉气),树新风。并通过对主流价值话语的不断重申和践行,实现对新时期社会风尚的引领和不断改善,从而不断提升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文明程度,推进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标签:;  ;  ;  ;  ;  ;  ;  ;  ;  ;  

礼仪建设:促进全社会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力手段_社会主义荣辱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