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市场景气指数计算与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景气论文,中国论文,旅游市场论文,指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旅游业是产业关联度很高的产业,其发展会带动交通运输业、旅馆业、餐饮业、农业、制造业、娱乐业、环保业等的发展,是服务业中的特殊行业,对国民经济具有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旅游业在消除贫困、解决就业、帮助弱势群体中也具有特殊作用。
尽管受到各国重视,但由于不是生活必需品,旅游业极易受到外界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图1为中国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值,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这个比重的趋势不断增长,但是在1985-2005年间旅游收入明显受到两件突发性事件的影响,出现较大的波动:1989年的动乱和2003年的非典。
图1 1989-2005年间中国的旅游收入占GDP比重(可比价)
从图1中还可以观察到,每一次突发事件之后,中国旅游市场都需要好几年才能恢复元气。这说明,主管部门对突发性事件造成的危机,无法进行有效的干预以加速产业的复苏。而缺乏必要的监控工具和手段,对这个产业的中长期趋势缺乏准确的把握,是主管部门“弱”效的主要原因。
旅游市场景气指数可以正确反映出旅游市场的经济波动、周期状况和发展繁荣度,是一种有效的行业监控工具。开展旅游业经济景气的监测和研究工作,对提升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提供政府决策依据、引导产业未来发展、指导企业经营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这个方面的研究尚处起始阶段,虽然有少量著作和专题研究报告涉及景气周期问题,如匡林(2001)和戴斌(2005,2006),但尚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景气指数,因此其编制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中国旅游产业景气指标的选取
除了旅游业自身的产业活动以外,其相关上下游产业的经济活动以及投资、物价和收入等宏观领域广泛的经济活动均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反映旅游产业的景气波动情况。由于中国对旅游产业的全面统计工作历史不长,如果过于强调月度数据和季度数据,会缩短景气指标的统计年限。为了尽可能观察到中国旅游市场多年来繁荣度的变化,本文采用1985①-2005年间21年的年度数据,并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剔除各种价格影响,将数据调整为可比价格数据。
中国旅游市场的收入来自国内旅游市场(中国人的中国游)和入境旅游市场(外国人的中国游)。最初的考虑包括64个指标,用以反映方方面面的影响,在经过具体的经济分析之后,剔除了那些信息重叠较大的指标,又不得已去掉那些没有统计数据或者只有少量年份数据的指标,最后精选了10个指标,分为一致指标、先行指标和滞后指标,具体见表1。
表1 中国旅游产业景气指标组
指标组一致指标滞后指标 先行指标
国际旅游外汇 外商直接 GDP
指标
收入 投资实际 城乡居民人民币储
国内旅游收入 利用额固 蓄存款
国内旅游人数 定资本形 居民消费支出
入境旅游人数 成总额全国居民消费水平
旅游繁荣度投资热度 收入和消费水平
一致指标采用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国内旅游人数和入境旅游人数,可以准确反映当年旅游市场的繁荣程度。由于旅游作为消费品受到收入影响,因此采用在经济意义上代表收入和消费水平的GDP、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居民消费支出和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先行指标。考虑到中国国情,滞后指标采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这是因为在发展中国家的政策选择中,投资首先将流向制造业,服务业只有在证实其价值和地位的基础上才能吸引到大量投资。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未违背上述一般情况,尤其在20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旅游业的对外开放,入境游快速增长导致基础设施出现严重短缺,因此此处将投资指标作为滞后指标并无不妥。
通过观察这些从经济角度选取的指标,可以较全面的分析旅游产业的发展态势,帮助主管部门准确掌握旅游业未来的发展动向。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变化和旅游业数据的积累,未来在指标的选取上还可以不断改进和完善。
三、景气指数方法简介
国际上通用的景气指数方法有扩散指数(Diffusion Index,DI)方法和合成指数方法(Composite Index,CI)。扩散指数可以有效分析和预测经济波动的转折点,但是不能说明经济波动的程度,因此本文将采用合成指数方法。
国际上常用的合成指数计算方法有多种,本文采用如下合成指数计算方法②:
1.单指标的对称变化率和标准化
对称变化率的计算公式为:
C[,it]=((d[,it]-d[,it-1])/((d[,it]+d[,it-1])/2))×100=(200(d[,it]-d[,it-1])/d[,it]+d[,it-1])
其中C[,it]表示第i个指标第t年的对称变化率,用百分数表示。d[,it]和d[,it-1]和分别表示第i个指标第t年和第t-1年的原始数据。用A[,i]表示第i个指标对称变化率时间序列的序时平均数,N表示标准化的期数,则有:
A[,i]=|C[,it]|/(N-1)
用S[,it]表示第i个指标t期对称变化率的标准化数值,则有:
S[,it]=C[,it]/A[,i]
2.多指标对称变化率标准化后的加权平均数
R[,t]=
其中S[,it]表示第i个指标第t年的对称变化率的标准化数值,R[,t]表示多指标综合的平均对称变化率,W[,i]表示第i个指标的权数,i=1,2,...,k表示指标项目数。
3.平均变化率以同步指数标准化
标准化因子F的计算公式是:
F=(N-1)]
其中R[,t]表示超前指标或滞后指标的综合平均对称变化率第t期的数值,P[,t]表示一致指标的综合平均对称变化率时间序列的t期数据,N表示期数。
平均变化率以同步指数标准化的计算公式是:
r[,t]=R[,t]/F
其中t=2,3,...,m表示期数。
4.计算合成指数
首先还原为原始指数的时间序列即环比原始指数,令I[,1]=100,则计算公式为:
I[,t]=It-1·(200+r[,t])/(200-r[,t]),t=2,3,...,m
用表示所选基准年份的平均值,由此得到合成指数CI[,t]为:
CI[,t]=(I[,t]/)×100%
四、中国旅游产业景气分析
1.计算结果
根据合成指数编制方法,利用统计软件SPSS11.0,指定基准年份为1985年,可计算出景气指数数值结果(见表2)。先行指标主要由宏观指标构成,受突发事件影响较小,其变化较为平缓。一致指标由旅游业收入和游客人数构成,显著受突发性事件影响,且在突发事件后的第二年陷入低谷。滞后指标由投资构成,对突发事件也较为敏感。
表2 中国旅游市场景气指数
年份 一致指标 先行指标 滞后指标
1986
101.5 100.8 101.2
1987
123.1 112.6 129.5
1988
115.4 112.6 113.3
1989
110.4 107.9 103.9
199079.4 103.8 100.1
1991
117.8 112.4 122.6
1992
116.2 113.9 124.0
1993
116.4 114.8 178.0
1994
150.9 112.9 167.7
1995
121.9 113.1 142.7
1996
114.1 114.1 108.3
1997
107.1 112.2 109.0
1998
109.9 107.8 106.6
1999
107.5 107.8 105.4
2000
109.4 107.7 98.5
2001
107.9 107.3 105.5
2002
105.4 107.8 113.7
2003
107.3 109.3 114.5
200492.3 109.2 110.3
2005
125.0 109.2 111.8
原始数据大部分来自各年度《中国统计年鉴》,其余部分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和入境游人数来自中国旅游网③,部分国内旅游收入和国内旅游人数来自《中国旅游业50年》④。
计算过程中可比价数据调整过程如下:旅游总收入(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加国内旅游收入)用GDP指数调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利用额和固定资本形成总额用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居民消费支出和全国居民消费水平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GDP用GDP指数调整,由于统计数据不完整,其中1986-1988年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代替,1985-1990年的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代替。
此外,加权平均数的权重由主成分分析方法确定。一致指标通过第一主成分的提取,可以保留原有三个指标96.0%的信息,并得到旅游总收入权重为0.336,入境旅游人数权重为0.331,国内旅游人数权重为0.334。先行指标通过第一主成分的提取,可以保留原有四个指标96.2%的信息,并得到GDP权重为0.246,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权重为0.256,居民消费支出权重为0.259,全国居民消费水平权重为0.259。滞后指标通过第一主成分的提取,可以保留原有两个指标的92.5%的信息,权重分别为0.5。
2.景气分析
旅游景气指数与GDP指数之间具有对应关系,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部门,其发展不仅对国民经济起到拉动作用,而且也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大环境的制约。
以一致指标为例,将其与GDP指数(上一年=100)画在同一张图上观察(图2),可以看到旅游景气指标波幅大于GDP指数波幅,在同一个国民经济周期中,可以有几个旅游周期,说明旅游业较易受到突发事件的影响。此外,景气指标的状况明显以GDP指数为核心发生波动,说明旅游业的发展最终受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图2 1985-2005年间GDP指数和景气指标的对照
3.未来发展
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旅游业高增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伴随中国“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全球旅游市场快速增长,旅游业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发展潜力巨大。
根据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WTTC)2001年的预测,中国旅游产业和旅游经济到2011年对GDP的贡献将达到3219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10.6%;旅游出口将达到8901亿元人民币,占当年全部出口总值的11.0%;旅游资本投资将达到10749亿元人民币,占当年全部资本投资的9.2%;旅游产业将提供1865.3万份工作,旅游经济将提供6230.9万份工作,分别占全部就业机会的24%和7.9%。这个乐观的估计,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中国旅游市场巨大而深刻的发展变化。
在未来,加强旅游产业抵御突发事件风险的能力,扩大旅游产业规模和产业领域,延伸和完善相关产业链,对拉动经济带动就业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在加强对旅游产业的宏观调控的同时,适时发布旅游景气指数,不仅对微观企业具有指导作用,对整个旅游经济的健康发展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
注释:
①1985年是中国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旅游业确立自身在国民经济中地位的转折点。该年1月31日,国务院批转国家旅游局《关于当前旅游体制改革几个问题的报告》,5月11日,又发布中国旅游产业的第一部行政法规《旅行社管理暂行条例》,12月20日,原则批准《全国旅游事业发展规划(1986年至2000年)》,决定把旅游事业发展规划列入国家的“七五”计划。1986年,《“七五”计划》把旅游业列在第三十七章中,指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外汇收入,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这首次明确了旅游业的产业地位,成为其发展的重要标志。鉴于这个原因本文的数据序列将1985年作为起始点。
②袁寿庄,赵彦云,高敏雪.国民经济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1994.434~437.
③中国旅游网.http://www.cnta.gov.cn/tongjibanlan/2005/2.htm.2007-8-1.
④中国旅游网.http://www.cnta.gov.cn/ziliao/lyjjyj/50-4a.asp.200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