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PICC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护理及临床价值论文_王红丽

王红丽

(扬州大学护理学院 扬州大学附属医院乳腺、神经外科 江苏 扬州 225001)

【摘要】 目的:分析PICC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护理及临床应用价值情况。方法: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接受乳腺癌化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依照就诊顺序,将病患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应用常规化外周静脉输液,观察组使用PICC静脉置管输液,分析相关结果。结果: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84.00%,观察组为96.00%,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PICC置管能为乳腺癌化疗病患提供安全有效的化疗通路。值得进一步推广。

【关键词】 PICC置管;乳腺癌;化疗;护理要点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1-0291-02

上世纪70年代末,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一类静脉高营养途径,进而被应用于临床。在既往几十年内,相关文献证实了PICC的安全性,开展PICC置管,能够进一步缩短病患的住院天数,避免化疗药物刺激外周血管,对血管加以保护,降低局部坏死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因为乳腺癌病患术后患侧肢体接受淋巴结清扫以及存在静脉网流障碍等相关原因,患侧上/下肢无法实现静脉输液[1]。健侧肢体手背血管和下肢血管不宜作为静脉化疗通路。外周静脉数量减少,化疗药物本身对血管组织造成损伤,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乳腺癌者外周静脉化疗难度[2-3]。当前,PICC作为一种癌症患者化疗药物给药方式,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临床治疗之中。为了全面分析对于乳腺癌患者化疗中应用针对性护理的实际效果,结合实际情况,本文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接受乳腺癌化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对部分病患开展了针对性护理,得出心得,现将具体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50例接受乳腺癌化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病患均需要接受化疗,现依照就诊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每组25例。对照组年龄区间为35.25~69.36岁,平均年龄为(48.05±2.25)岁。左侧乳腺癌15例,右侧乳腺癌10例;观察组年龄区间为36.35~70.25岁,平均年龄为(49.63±3.25)岁。左侧乳腺癌16例,右侧乳腺癌9例;置管长度40~52cm,平均置管时间平均(117.52±25.25)d。

两组受试者基线资料无明显差异,有均衡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外周静脉输液治疗。

观察组病患,在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术,对穿刺部位皮肤使用酒精、碘伏完成消毒,在B超引导下,使用浓度为2%利多卡因开展局部浸润麻醉。在穿刺点位置,刺入穿刺针头,当回血后,使用左手妥善固定针头,右手将导丝缓缓送入,退出针头,扩皮,置入血管鞘,移出导丝,将导管自血管鞘缓缓送至预先所量置入长度,后移出导管内导丝,连接正压接头,在其中注入肝素生理盐水(10U/ml)。后利用碘伏对导管四周皮肤再次消毒,而后使用敷料进行固定。胸片示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患者通过PICC导管完成化疗。

1.3 观察指标

(1)分析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2)使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析两组病患的护理满意度,可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三项,总满意度=(满意+较满意)/总人数×100.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实验使用SPSS21.0软件包,对计量资料使用t值计算,计数资料使用χ2计算,当P<0.05.视为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 两组护理满意度情况

详细见表1。

3.护理要点

3.1 置管前护理

置管前,相关人员对患者开展健康教育,告诉病患PICC置管的操作的方式以及相关作用,同时进行术前常规检查。

乳腺癌术后化疗者对于化疗存在恐惧心理,针对于这种情况,相关护理人员应当加强和患者的沟通,全面消除内心恐惧心理,提升战胜疾病的依从性,与此同时,和患者以及家属签署PICC置管同意书,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护患纠纷[5]。

3.2 PICC置管中护理

进行PICC置管中,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观察穿刺点位置皮肤是否存在渗液、渗血以及红肿现象,查看导管暴露在体外的长度,以免出现肢体肿胀。

开展正压封管,在输液前,使用20ml的0.9%NS溶液,对导管进行静脉脉冲式冲管,保证导管畅通。

3.3 置管后护理

穿刺位置护理。在置管之后,分析穿刺点位置皮肤是否存在异常,如存在异常,应及时处理。置管8h之后,在穿刺点上方10cm位置湿敷,每天4次,每次30min。湿敷能全面扩张静脉血管直径,加快静脉血液循环速度,加速静脉内膜组织代谢速度,进而起到预防静脉炎的作用。每7天对PICC置管部位进行换药并更换肝素帽。聚氨基甲酸乙酯是PICC的主要材料,其有着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顺应性。经PICC开展静脉输液,具有简单快捷、安全性高,病患损伤小,留置时间长等优势。当前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中、长期静脉输液、肠外营养、化疗等领域内。效果显著[6]。

4.讨论

4.1 开展PICC置管能全面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

本实验结果证实: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患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明显较低,P<0.05.化疗用药对病患的周围血管会产生较大刺激,引起局部疼痛。浅静脉颜色、性质改变,出现静脉炎的概率较大。进而对病患的后期治疗造成风险。开展PICC置管之后,化疗药物经导管抵达中心静脉后在短时间内被稀释,进而全面保护外周静脉,防止了对于周围血管损伤,另外也能更好的避免药液外渗以及局部组织坏死发生率。提升乳腺癌化疗之安全性[7]。

4.2 PICC置管能提升病患的护理满意度

本文证实,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更高,P<0.05.由于外周静脉穿刺会出现诸多并发症,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病患痛苦以及经济负担。开展PICC置管,能降低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减少高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伤害,对外周静脉起到保护作用[8]。所以说,PICC置管能为乳腺癌化疗病患提供安全有效的静脉通路。

【参考文献】

[1]李丽娟,李星.乳腺癌患者化疗应用PICC导管围管期的护理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7(S01):310-311.

[2]李鑫.PICC导管应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临床应用及护理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6):199-200.

[3]朱秀英,邓璀敏.乳腺癌90例术后PICC置管化疗的临床护理措施与并发症预防效果分析[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a01):603-604.

[4]冯文艳.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在双侧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设备,2017(B07):312-313.

[5]刘丽娟,王海燕.护理干预对降低乳腺癌化疗患者PICC置管感染发生率的应用体会[J].中国医药导刊,2017,19(2):203-205.

[6]王蓓,周琴,王莉莉,等.乳腺癌POWER PICC导管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的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24):3486-3488.

[7]邓璀敏,何育兰.超声引导下的PICC置管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6(s1).112-113.

[8]侯红,栾晓,王炳高,等.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感染率的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7,21(9):1539-1541.

论文作者:王红丽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7月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

标签:;  ;  ;  ;  ;  ;  ;  ;  

观察PICC在乳腺癌患者化疗中的护理及临床价值论文_王红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