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

论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

乔晖[1]2004年在《论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文中提出进入21世纪,综观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可以看出,所有竞争核心最终落在人才的竞争上,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成为衡量新型人才的重要标准,创新教育成为这一时期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焦点。要卓有成效地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素质。实施创新教育应以教师的知识更新为起点、创新意识的形成为前提、创新技能的培养为关键。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学行为正在产生前所未有的变化,新的形势对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此,本文重点讨论了语文教师实施创新教育所必备的职业技能,并提出了职前、入职、职后技能一体化培养模式。本文中“语文创新教育”是指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在新的理念指导下的实践,与之对应的“语文传统教育”是指建国后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之前的语文教育实践。 全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语。正文分四个部分。前两部分侧重于理论探讨,主要揭示创新教育的本质、内容、要求,及其与人的培养、语文教育的关系;后两部分侧重于应用研究,主要研究实施创新教育对语文教师的技能要求,以及语文教师职前、入职、职后一体化的技能培养模式。 引言 介绍国内语文教师职业技能的研究现状和本文写作的意义。 第一部分 人的培养与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及创新人格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创新教育符合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是开发人的创造潜能的需要。它要求教师具备创新教育的意识、知识修养与实施创新教育的技能。 第二部分 创新教育与语文教育从语文教育改革的趋势、语文学习的特点、语文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看,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是必要的。从语言的内核、语文的基本单位、教材内容、教学活动、学科综合性来看,语文教学都包含着促进学生创新的因素,为语文创新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语文传统教育”包括知识型教育、智能型教育两个阶段,与创新型教育阶段的“语文创新教育”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第叁部分 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 根据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语文教师实施创新教育,应具备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研究性学习指导、校本课程开发,以及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等职业技能。 第四部分 语文教师实施创新教育的技能培养 主要是针对新的技能要求改革原有的培养方式,提出建立职前技能培训、入职技能辅导、在职技能提高一体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培训体系。 结语 指出语文教师实施创新教育技能研究的现实意义及其发展趋势。

程洁[2]2004年在《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上海二期课改为主要背景,结合当今时势,对中学教学的现状进行了观照和分析。鉴于我国职业资格体系的规范要求和语文教育教学必然改观的趋向和情势,本文将对“教师职业化”追求与要求视为一项有望改善当前中学教育教学(尤语文学科)现状、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意探索。我们不仅把包括意识言行、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素质要求视作“教师职业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十分强调教育体制方面相应的支持与配合。 笔者以观察法、调查法和访谈形式进行资料收集工作;以总结法、文献法等方式分析材料、提取问题、形成论题。全文以事例为引,按照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架构全文;同时以由点及面的方式对诸如“学会”与“会学”、学生减负、“创新”等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形式、任务等领域作了举要和分析,并带出相应的建议与对策。本文从塑造和养成教师“职业”意识和行为的角度入手,对当前语文教育教学中的一些认识与现象进行勘正与辨析,期望为语文教学工作提供直接而诚恳的建设性的提议。

刘天石[3]2016年在《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课堂提问是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提问方式以及对学生答问的引导行为变得至关重要。面对课堂提问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教师只有应对自如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提问要不断的进行优化。通过翻阅相关文献和对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观察可以发现,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无论在课堂提问方面还是在对学生的引导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问题设计重量不重质、评价语泛化、缺乏引导与鼓励等等。究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学习水平及学习心理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误读和自身能力水平的局限。针对当今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分析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以教学理论、人本主义学习论、创新教育理论为依据提出合理的优化策略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优化策略应该从提问的氛围、时机、问题设计及应对行为等多角度来提出。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不仅能提高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完善其知识建构、促进其探究学习,对于师生情感互动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陈泊蓉[4]2017年在《中小学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与成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转型,一重重挑战接踵而来。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我们需要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人才的成长依靠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依赖于创新型教师。另一方面,随着知识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教师作为教育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教师的素质与成长问题成为了教育改革和教育研究的重要主题。创新型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型教师是适应新时期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急切需要,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潜在追求,是解决基础教育现存问题的必要条件。对创新型教师的研究对培养创新型教师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和成长问题的研究既需要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回答,更需要回到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创新型教师个体和其教育教学实践中。本研究以创新型教师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围绕“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特征和成长历程”这一主题展开研究。首先,采用深度访谈法对创新型教师样本进行深入访谈获得访谈资料,从优秀教师的人物传记中搜集创新型教师的传记文本资料;运用主题分析法对访谈资料以及人物传记的文本资料进行内容分析,通过编码、归纳、概括、总结获得32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素。采用问卷调查法,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出创新型教师素质特征为独立开放的人格特征、发散求异的思维品质、广博精深的知识体系、独特创新的专业特质、乐观包容的情感特征。构建了创新型教师的素质结构,并进行了检验。其次,对收集到的创新型教师成长历程的文本资料进行分析、概括、总结。研究发现创新型教师的成长表现出阶段性,其成长一般经历职前准备阶段、专业适应阶段、自我探索阶段、专业成熟阶段、超越自我阶段等五阶段,每一阶段都反映出教师不同的成长特点。创新型教师是由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推动成长的。内部动力有教育理想和信念、对教育的热爱、自我实现的需求、自主性发展意识,外部动力有教育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创新型教师的成长表现为在外部动力和内部动力的综合作用下以教学问题为起点在反思中不断自我更新。再次,运用主题分析法对影响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因素进行分析,共得到18项影响其成长的因素要素。通过梳理发现,学习和努力是促进创新型教师成长的个人因素,教师对关键事件和重要他人的积极反思是促进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心理因素,宽松自由的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是促进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外部因素。传统的教师权威文化、应试文化、教育复制人才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念以及刻板繁杂的管理制度对创新型教师的成长有制约作用。本研究从创新型人才的视角对创新型教师的素质和成长进行研究,发现人格特征和思维品质是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先天素质,因此在教师资格认定中,应加强对准教师人格和思维的检测。此外,本研究从创设有利于创新教育的文化环境、营造有利于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制度环境以及教师教育创新等方面提出了促进创新型教师成长的对策构想。

刘小龙[5]2016年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无痕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指出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而高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由于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发展再加上教材变化等原因,实践中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具备了自身的特点。但是,长期以来,高中阶段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并不明显,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无痕教学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相结合,主要是针对语文阅读教学中现存的问题以及传统的有痕语文阅读教学所提出来的。无痕语文阅读教学主要是指将阅读教学的教学意图进行有效的隐藏,采用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教学步骤,在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做到环环相扣,首尾呼应,最终在润物无声中对学生的感情进行熏陶,培养学生感悟世界的能力,让学生的学习过程自内而外发生,由被动学习转变到主动学习。本文从无痕教学的产生背景以及概念入手,重点阐释无痕教育的理论基础以及将其运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可行性,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提出建设性的策略。论文主要由以下五个部分组成:绪论。绪论部分主要包括无痕阅读教学的提出背景;无痕阅读教学研究的背景和现状;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内容与重点、难点与创新,以及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第一章。明确无痕教学的概念;对无痕教学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结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总结无痕阅读教学的特点。第二章。通过分析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对无痕教学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进行论证。第叁章。从对老师的素质要求、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方面入手,提出将无痕教学运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策略。结语。对全文进行总结。

周琴妹[6]2016年在《浙江省培智生活语文课堂情感支持的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情感支持作为一种心理支持资源,是课堂中师生互动的重要内容,会影响学生的学业、行为和社会交往能力,影响教学效果和儿童发展。语文课堂上教师良好的情感支持既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能促进学生的语言能力发展、社会交往技能和语文的思维能力。而培智课堂因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需要教师给予更多的情感支持。本研究基于CLASS'隋感支持维度视角,通过团队合作修订《培智课堂情感支持观察表》,以该观察表为工具,抽样观察了浙江省10个市15所培智学校共106位语文教师的课堂,以此分析浙江省培智语文课堂的情感支持现状,并试图探查影响语文教师情感支持的因素。结果发现:(1)浙江省培智低段语文课堂上师生互动中的情感支持总体达中等偏上水平;其中, (2)观察师生间关系亲近程度的“积极氛围”达中等偏上水平;(3)考察师生间消极事件频率和程度的“消极氛围”达高质量水平;(4)考量教师对学生行为的预测意识与反应的“教师敏感性”达中等偏下水平;(5)判断教师是否关注学生兴趣和自主选择表达权利的“聚焦学生视角”达中等偏下水平。教师所教学段、专业和教龄对整体情感支持水平并无显着影响,但高级职称教师与一级职称教师在消极氛围存在显着差异。据此提出建议: (1)增强教师情感支持的意识,整体提升培智语文教师的情感支持水平。包括:增强培智语文教师的情感支持意识;关注学生情感需要,给予情感上的关怀和满足;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 (2)增加师生合作和教师的鼓励期望,进一步提升培智语文教师课堂师生互动中积极氛围的质量。包括:增加师生合作亲近的机会;对学生正向行为及时进行口头与肢体上的表扬;展现积极的期待,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 (3)坚持尊重、包容的教育理念,保持培智语文课堂师生互动中“消极氛围”的高质量。包括:坚持尊重、包容的教育理念,避免发生消极事件;教师在培智学校低段语文课堂的日常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教师合理控制情绪,耐心给予教导。 (4)提高教师敏感意识和个别化支持水平,增强培智语文教师课堂互动的敏感性。包括:教师要提高敏感意识,善于观察学生;合理控制班级学生数量;将个别化教育落实到所有学生(5)注重表达的全面性和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提升培智课堂师生互动中聚焦学生视角的水平。包括:教材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机会;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机会(6)学校要根据教师类型提供合适的专业支持。包括:对新语文教师提供情感支持的入职培训;对一级语文教师加强引导和激励,促进专业成长;对高级语文教师加强新技术理念的学习,多给予展示交流机会。

陈莎莎[7]2015年在《初中语文创新阅读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为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社会,以及人文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文化思潮,我国选择了“以人为本”、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用了“创新活力”“创造力”“创新精神”“创造潜能”和“创造性”等不同的表述贯穿其中。因此,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须与时俱进,力求创新。但在具体实施中,一些操作策略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对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惑也应给予一定的理性思考。为了保证初中语文创新阅读教学的科学、有序、高效实施,我们必须从各个环节入手,对现存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本文以新课改下的语文创新阅读教学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研究、调查问卷、访谈、行动研究和个案分析的方法,回顾历史,审视现状,指出问题,提出建议。全文分为叁个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语,其中正文由叁个部分组成。引言阐述课题研究缘起;界定课题内涵,并指出创新阅读教学最重要的两个特点:新颖性和高效性;综述相关研究的成果;提出研究的设想。第一章为初中语文创新阅读教学寻找理论支撑和现实意义。初中生语文学习心理特点和语文阅读教学自身的特点为创新阅读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创新阅读教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它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第二章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分析数据,了解初中语文创新阅读教学的现状,发现目前主要存在四个问题:教学内容僵化、课堂形式枯燥、教学评价单一、环境支持不足。第叁章为解决调查分析反映出来的问题,重点从创新阅读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凸显评价的发展功能和构建良好的运行机制四个方面探索语文创新阅读教学的有效实施。结语总结全文,明确今后努力的方向。

何双泉[8]2011年在《信息时代下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的探究与培养》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时代的来临,对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的要求有更为深刻的内涵。本文将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划分为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叁个维度,并结合网络调查、微博交流、现实走访等方式对当前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进行调研。调研显示当前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水平总体还在发展阶段,教师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创新人格不成熟、创新思维不够活跃、创新技能有待加强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查阅大量的文献,和有关专家、教师交流,从政府视角、学校视角、教师自我视角叁个角度提出了培养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的一些建议。联系理论和实践,以全国优秀教师上海七宝中学物理特级教师马九克为例,从教育教学、科研、班级管理等角度分析中小学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本文运用了德尔菲法、案例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以案例形式揭示教师创新能力,提出教师应从人格、思维、技能等方面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是本文的创新点。由于教师创新能力的评价量规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发展完善量规是今后的研究重点。

陈朝晖[9]2016年在《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综合素质评价是高中学校教育改革和高考改革的重要路径,有助于个人发展和人才选拔。对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进行研究,既是推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规范与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促进高中学校教育目的实现,使先进的评价理念、政策与制度"落地生根"的关键。综合素质评价是以学生参与各种课内外活动为基础,通过对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记录,采取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方式,分析和评价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素质发展情况的活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发展。从内涵上看,它是以评价促发展的发展性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的多主体评价、基于写实记录的写实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全程性评价。综合素质评价发展历程经历了萌芽时期(1999年-2003年)、探索时期(2004-2013年)、规范与完善时期(2014年以来)叁个阶段,其促进学生发展、发现和培育学生个性的核心理念在各个阶段都被一以贯之,具有政策的延续性。但高中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一核心理念,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没有达到预期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目的。2014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出台之后,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进入到一个规范与完善的新时期。实现综合素质评价的教育功能将是高中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任务。对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是研究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问题的起点。采用对文献资料、案例文本进行分析、并通过问卷与访谈调查来了解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现状。从整体上来看,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积累了很多经验,对高中学生成长变化、教师转变、高中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学校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单一,偏向于为高一级学校招生服务;实施过程被简单化处理,等同于量化评分、评等级和写评语,把过程简化为填写表格与评语,或等同于学生收集与整理成长记录册、开发与填写电子平台。学生自我评价不被重视与自我评价能力不足,教师评价、同学互评中写实性评价欠缺,展示交流不足。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与使用方面也存在偏差等。主要原因在于理论研究薄弱、分数公平论、甄别选拔评价观等传统观念的影响、内外部社会环境的制约以及目标评价模式的影响等。基于以上的调研与分析,研究认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中最核心的问题在于认识问题、实施过程中的操作程序设计问题。因此,试图在厘清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理论基础之上,借鉴部分学校实施中的实践经验,构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模型。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主体性发展理论和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它们分别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提供了哲学基础和教育评价理论基础。主体性发展理论的核心观点在于:人的本质属性是主体性,促进主体性发展是人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追求,主体性发展的基础是实践活动。基于主体性发展理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应该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与使用也需要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强调评价要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的,注重评价的过程性,尊重差异性、注重个性化评价,强调评价过程中的参与、合作与对话。基于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综合素质评价目的要体现发展性,评价过程要重视参与性,评价结果要指向个性发展。实施综合素质评价需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性,评价目的、评价重心、评价方式等方面都要体现主体性发展理论和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政策的推动和学校的典型做法为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模型的构建提供了实践基础。基于此,研究构建了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3R"模型(Record-Response-Ref lect模型,即写实·交流·反思模型,简称3R模型)以替代深受目标评价模式影响的现有综合素质目标评价模型。综合素质评价实施"3R"模型以"学生成长"为核心,这是综合素质评价的根本目的;以"写实、交流、反思"为叁个核心要素。叁者有密切的联系,体现了综合素质评价的核心理念与价值追求。"3R"模型的操作程序为写实记录→展示交流→总结反思→材料使用四大步骤,以取代综合素质目标评价模型的操作程序:内容与指标分解→赋值与综合评定→等级评定结果与使用。随后,研究选取了一所高中学校J校,通过应用综合素质评价实施"3R"模型来开展综合素质评价。个案高中学校应用"3R"模型实施综合素质评价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很多问题。这启示我们进一步思考综合素质评价在高中深入推进的难点,不仅在于操作程序设计的问题,还包括评价主体积极性的调动即内部动力的问题、如何处理好综合素质评价实施与提高学习成绩的问题。个案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难点折射出很多深层次的原因,反映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种制度逻辑和行动逻辑的冲突。在此基础上,提出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的优化策略:转变教育观念;把综合素质评价与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结合起来,坚持常态化实施;处理好综合素质评价学校实施与高校使用的关系;变革应试教育的制度逻辑为素质教育制度逻辑等。有效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使其教育功能得以实现,将引领高中学校教育健康发展,并将丰富我国学生评价理论与实践。

王伟清[10]2012年在《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保障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类正在迈入创造力经济时代,全球竞争形势日益加剧,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已不再是竞争的真正动力,竞争的真正动力源于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源于人的创造性。与此同时,人类也正在面临着许多威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环境恶化、气候变暖、资源枯竭等等,这些问题和挑战的应对,最有力的武器仍然是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诚然,人类落成的第一间茅草屋等文明成果,足以说明创造性人才自古就有。但是,创造性人才的自然生长方式已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创造力经济时代对创造性人才在质与量方面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在专业领域和类型结构方面的需求。因此,必须发挥学校教育,尤其是创新教育在创造性人才成长中的积极作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各行各业、各专业领域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创造性人才,去建设创新型国家以迎接创造力经济时代的挑战。虽然我国有每年数百万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且有“创造教育”与“创新教育”好几十年的历史积淀,然而,创造性人才仍然是严重稀缺的人力资源,杰出的创造性人才更是如此!中国科技人员的数量虽然约是美国的一倍,但总体创造能力、水平无法与其相比。目前科技进步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远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70年代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十分薄弱。特别让人揪心的是,当今我国青少年创造力现状令人堪忧,他们的创造潜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发,中国人才竞争力量后备军严重不足。从资源科学的视角来看,人类任何目标的实现都是需要一定的资源条件,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也不例外。以此来反思“钱学森之问”却发现了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即,培养创造性人才所需的课程资源条件既不为人们所广泛而清晰地认识,也常常难以得到应有的保障,甚至无法实施各种创造性课程。因此,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及其保障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通往创新型国家道路上的不可回避又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站在教育科学(教育经济学、课程论等)、资源科学(教育资源学)、系统科学等学科的视角,运用这些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调查研究与自身多年的创新教育实践,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确定的依据问题、创造性课程资源条件的认识问题、保障的主体问题、保障不足的表现及原因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研究,并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解决创造性课程资源条件保障不足问题的对策。按照上述逻辑思路,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是确定论文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研究目的和意义,并深入分析了国内外关于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保障问题的研究现状,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基本的研究思路。第二章主要通过阐述创造性人才的界定问题和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为后续课程资源条件保障问题的研究提供目标依据。针对目前关于“创造性人才”概念名词的选择和内涵的界定这两方面存在不规范、不科学的混乱局面,从“人才”概念的界定出发,深入分析了“创新人才、创新性人才、创新型人才、创造人才、创造性人才、创造型人才”等概念名词的特点,理性地选择了“创造性人才”,并结合对创造性人才基本要求的分析,对创造性人才进行了概念界定,对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定位分析。第叁章主要是阐述培养创造性人才究竟需要何种课程资源条件,谁来承担培养创造性人才所需课程资源条件的保障任务。主要是站在资源科学(教育资源学)的角度,紧紧围绕着创造性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与资源两个维度,探讨了创造性课程资源条件的认识问题和主体问题。同时也为后续创造性课程资源条件保障不足的表现、原因与对策的分析做了铺垫。第四章主要是阐述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保障不足的各种表现与原因。对保障不足的各种表现主要是分大类进行了分析探讨与总结归纳,对导致保障不足的各种原因主要是从保障主体的视角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研究与总结归纳。第五章主要是针对前面分析的创造性课程资源条件保障不足的各种表现与原因,系统地、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创造性课程资源条件保障不足的各种对策,并在理论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进行了分析与论述。

参考文献:

[1]. 论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D]. 乔晖. 扬州大学. 2004

[2].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D]. 程洁. 上海师范大学. 2004

[3].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研究[D]. 刘天石. 渤海大学. 2016

[4]. 中小学创新型教师的素质与成长研究[D]. 陈泊蓉. 陕西师范大学. 2017

[5].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无痕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D]. 刘小龙. 西华师范大学. 2016

[6]. 浙江省培智生活语文课堂情感支持的现状研究[D]. 周琴妹. 浙江师范大学. 2016

[7]. 初中语文创新阅读教学实践研究[D]. 陈莎莎. 扬州大学. 2015

[8]. 信息时代下中小学教师创新能力的探究与培养[D]. 何双泉. 上海师范大学. 2011

[9].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研究[D]. 陈朝晖. 河南大学. 2016

[10].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课程资源条件保障问题研究[D]. 王伟清. 华中师范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论创新教育与语文教师的职业技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