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新局面_国民经济论文

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新局面_国民经济论文

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新局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局面论文,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在十五大作的政治报告,为我国跨世纪的经济改革和经济建设事业指出了明确方向,作出了战略部署。贯彻和实现这个部署,必将在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进程中开创出新的局面。

关键时期和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从现在起到下世纪的头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

从国际环境来看。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和平和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世界格局加速走向多极化,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世界科技日新月异,经济持续增长,结构加速重组。我们面临科技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严峻挑战,更有着发挥后起效应,加快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性机遇。能否抓住机遇,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登上新的台阶,对于我们整个事业的前途,至为重要。它不仅关系到能否为解决国内种种问题,在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居应有的位置和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取得更大的主动。机不可失。对此,一定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从国内情势来说。在这10多年里,我们将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目标迈出重要步伐。承上启下,继往开来,关系重大。这个时期,既是经济体制转轨的决胜阶段,也是发展科学技术、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的时期。可以说,我们能否在推动两个根本性转变方面取得决定性进展,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良好的体制条件、结构支撑和技术基础,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这一时期的工作。

统观全局,跨世纪的10多年非常关键。在这个时期,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必须解决好两大课题,即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此,必须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在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完成一系列重大任务。

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化改革,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根本出路。未来10多年最重要的任务,是使改革在一些重大方面取得新的突破,成功地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党的十四大以来,经济改革取得巨大进展。在公有制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多种所有制经济迅速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并进一步展开;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商品价格基本由市场决定,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有不同程度发展,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财税、金融、投资、外贸外汇管理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新的宏观调控体系的框架初步形成,并且在治理通货膨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抓大放小”,国有企业改革和城市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步伐,许多国有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放开放活,涌现出不少有活力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改革发展并不平衡,一些涉及深层矛盾的难点重点问题仍未解决,面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当前经济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攻坚阶段,攻坚的重点,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而这又必须进一步调整、完善所有制结构。

相对于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来说,国有企业的改革明显滞后,这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存在重大缺陷,市场机制的作用不能不受到局限。显然,要解决好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历史性课题,成功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集中精力攻克这个难点。

国有企业改革的实质,在于探索一种能够同市场经济相衔接的新的国有制实现形式,以替代排斥市场机制的国有国营形式。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功绩,就是为解决这个问题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和途径。全会在总结企业改革经验基础上,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在企业资产最终保持国家所有的条件下,让每个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成为享有法人财产权的市场竞争主体。这就把国有制同市场经济结合了起来。经过几年来的试点,企业改革取得可喜进展,一些重点问题开始突破。这项改革的主要难点,是实行政企分开。它涉及到产权关系的调整、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有许多复杂问题需要正确处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于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仍然过多。为了推进改革,必须加大政府部门转变职能的力度,并在此基础上加快政府机构改革。企业也要努力转变观念,转换经营机制,改变向政府“等靠要”的积习,勇敢地面向市场,进入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求发展。

问题的复杂性还在于,国有企业经营困难,并不仅仅因为机制不活,还由于国有经济战线过长、布局分散,结构不合理。在市场作用日益增强,尤其是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以及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国家财政所占比重明显下降的情况下,许多企业受到市场销售不畅和资本金不足的严重制约,不少企业陷入经营亏损乃至停产半停产的困境。国有经济的不合理布局,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经济竞争的形势。这种状况不改变,企业改革很难推进,也不能收到应有成效。因此,搞好国有企业,必须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对国有企业进行战略改组,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调整。抓好大的,放活小的。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放开放活国有小企业;一些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则要按规定程序实行破产。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素质。一些有条件的企业,为了通过市场实行联合、兼并,或者为了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可以改为股份上市公司。在正确进行这些改组、调整的同时,推进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技术改造和科学管理。这样,国有企业才能以一种新的姿态出现在市场上,在竞争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国有经济也将充满活力。

实行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不仅要探索国有制新的实现形式,而且涉及到整个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与完善,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比如:一部分国有小企业要改为集体企业,有的要出售给个人;有的国有企业要实行股份制;有的要改行股份合作制,等等。这样做是不是搞私有化,是不是倒退,会不会削弱社会主义?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如果不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进行大胆探索,而是囿于过去对社会主义的某些片面认识,停步不前,那么,改革攻坚就难以致胜。正因为这样,江总书记在报告中针对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和疑虑,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对这个问题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和精辟论述,这是又一次思想解放,使我们对经济改革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主要是:

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种所有制结构应当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继续调整、完善,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大任务。

第二,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其主要体现是公有制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就不会受到影响。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第三,在这个前提下,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调整。只要有利于巩固和加强国有经济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支配地位,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其竞争力和控制力,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也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第四,集体所有制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认识发展城乡多种形式集体经济对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大作用和对发挥公有制主体作用的重大意义。必须坚持以是否符合和促进生产力发展作为判断所有制形式是非优劣的标准,改变脱离生产力水平,抽象地用高级形式或低级形式来评价所有制的观念和做法。

第五,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前提下,一部分国有小企业改为集体企业,有的出售给个人,有利于集中有限的国有资本支持重点企业发展,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也有利于改制企业更好地发展生产,这不是私有化,而是部分国有资产的结构调整、物质置换;不是倒退,而是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更加适应和促进生产力发展,是前进;不是损害社会主义,而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第六,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实际上掌握企业主要人事、资产收益分配和重大决策的控制权,用部分公有资本控制了企业全部资本的动作,这无疑具有明显的公有性,它扩大了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了公有制的主体作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股份合作制,是一种新事物,生成的渠道多种多样,内容很不规范,还在探索之中,应当加以支持和引导,不断总结经验,逐步使之规范、完善。那种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劳动者的资本联合为主的集体经济,尤其要加以提倡和鼓励。

第七,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要继续鼓励、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十五大报告在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问题上的一系列论述和决策,充分体现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理论勇气和政治魄力,是运用邓小平理论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定不移地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的典范,必将成为推进改革的强大思想武器。

完善所有制结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是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但不是唯一条件。国有企业改革本身就需要有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的配套改革,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则还必须相应地深化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以及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使它们围绕企业改革这个中心,互相配合、互相促进地向前发展,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依靠科技进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这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面对世界科技日新月异和经济结构加速重组的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经济结构的矛盾日益突出。其主要表现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供给不适应市场需求,农业基础脆弱,基础设施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服务业落后,加工制造业素质不高,很多产品的生产能力大量闲置。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生产布局分散、重复,技术水平低,缺少有较强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能力的大企业集团。产品结构不合理,大路产品多,低档产品多,品种老化,质量差,成本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地区结构不合理,盲目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结构趋同,造成大量浪费。所有这些,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迫切要求同深化改革相结合,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从整体上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素质。这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焦点,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

结构调整不仅势在必行,也具备了有利条件。世界科技发展和结构重组,既加重了竞争的压力,也为我们提供了引进技术、资金,发挥后起效应,加快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国内结构矛盾尖锐,不少企业销售困难乃至停产半停产,使人们深切认识到结构调整的重要性、紧迫性,压力正在转为变革的动力;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尤其是近几年宏观调控成效显著,一度加剧的通货膨胀得到控制,国民经济进入适度快速和相对平稳的发展轨道,为结构调整提供了比过去好得多的体制条件和宏观经济环境。应当牢牢把握当前的好时机,坚决改变粗放经营的观念和积习,把精力集中到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取得切实成效。

根据国民经济跨世纪发展的要求和特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总的原则是:(1)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 这是结构调整的目的,也是判断结构是否合理、优化的根本标准。市场需求是不断变化的,结构调整也要经常进行,不能一劳永逸。要十分重视国际市场,从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战略高度,全面考虑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部署,提高国际竞争力。(2)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这是当今世界经济结构重组的基本趋势和显著特点,也是我国结构优化的根本途径。要把结构调整放在采用先进技术尤其是高技术的基础上,促进国民经济适应世界潮流,向着优质、高效的方向发展,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3)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要正确处理全国经济总体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各地区经济发展相互之间的关系,服从全局,统筹兼顾,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以取得较好的效益。根据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短缺的国情,结构调整要有利于节约资源、增加就业和保护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4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结构调整要立足于现有企业的改组、改造,立足于存量资产的重组、优化,增量投入必须同激活存量密切结合。决不能走粗放发展的老路,乱上项目,大铺摊子,引发又一轮投资膨胀和重复建设。

考虑上述指导原则和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总结多年经验,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要把握以下的方向和重点。

第一,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加。这是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政权巩固的基础,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要多渠道增加投入,加强水利建设和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大力推进科教兴农,加大推广适用先进技术的力度,增加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提高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综合发展农林牧渔各业,继续发展乡镇企业,合理规划小城镇建设,引导农业剩余劳力就地转移和有序流动。长期稳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改革粮棉购销体制,实行合理的价格政策。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体系和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减轻农民负担,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

第二,继续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基础工业。这是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不能放松。经过多年来尤其是“八五”期间的重点建设,我国基础设施、基础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它们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明显缓解,但总的说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当继续充实、加强。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的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要预为之谋,及早部署,又要量力而行,突出重点,不能超过国民经济的承受能力;要提高技术起点,积极采用现代先进技术、高技术;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避免不合理重复建设,确保取得最佳效益。

第三,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提高它们的素质。这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环节。基础设施、基础工业固然重要,但如没有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加工工业,就不能生产出物美价廉的最终产品进入消费领域,国民经济就不能实现良性循环和提高竞争力,先进的基础设施、基础工业的作用也不能最终落到实处。要有重点地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这是当今经济现代化的方向和最重要的标志,必须力争取得重大进展。根据市场要求,大力振兴机械、汽车、石化、建筑等产业关联度大的产业,采用先进技术,形成规模经济,注重经济效益,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发挥它们带动国民经济的支柱作用;同时,继续调整、改造、提高轻纺工业。要把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结合起来,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率和缓解劳动就业压力。积极调整产品结构,把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同开拓市场结合起来,尽快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和优势产业。

第四,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第三产业是否发达,是国民经济现代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比重多在60%以上,亚洲新兴工业国家这个比重为40%左右,而我国只有30%多,发展潜力很大。应当以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并形成合理的布局和结构。继续发展商业和生活服务业,发展旅游业和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业,规范和发展金融、保险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第五,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素质。要通过市场,形成和发展一批具有强大实力和竞争力的大企业、企业集团,使它们在科技进步、结构优化中发挥主导作用;同时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向专而精的方向发展,有的可改组成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有的要以多种形式同大企业建立相对稳定的生产技术联系。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调整、改组,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同时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显著提高社会生产的专业化协作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

第六,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这是优化经济结构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东部地区由于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有利的地理位置,加上国家政策支持,发展得更快一些。这对增强综合国力,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都是有利的。随着全国经济水平提高和进一步发展的要求,从“九五”计划开始,国家要从多方面采取措施,加大支持中西部发展的力度,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这样做,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全国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进一步增强综合国力,也有利于从能源、原材料和市场条件等方面支持东部地区发展。不能用限制东部地区发展的办法来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这样做对全局不利,最终也对中西部发展不利;也不能等东部地区实现现代化后再来加强支持中西部加快发展,这对全局也不利,也会制约东部地区的进一步发展。重要的是,审时度势,综合考虑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把握好工作的“度”,使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达到最有利于全局、从而也是最有利于各地自身的配合。应当看到,地区经济差距是历史形成的,缩小差距也必然有一个过程,要进行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

各地应根据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分工合作的原则,发展各具特色的经济,避免结构趋同,以取得最好的比较效益。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和执行产业政策,改革投融资体制,切实解决“大而全”、“小而全”不合理重复建设问题。支持、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加强老工业基地技术改造,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按照经济内在联系,引导形成若干个跨地区的经济区域和重点产业带,优化生产力布局。

优先发展科技、教育,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经济跨世纪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基本保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日益成为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决定性因素。必须把科技进步放在关键位置,从体制和政策上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贯彻执行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的方针。要强化应用技术的开发推广,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和关键技术问题。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快实现高技术产业化,力争在一些重要领域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先进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后发优势实行跨越阶段运用新技术成果的战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从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纵观全局,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制订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需求对科技进步的导向和推动作用。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企业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改造,使之成为科研开发和投入的主体。有条件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要以不同形式进入企业或同企业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解决科研工作中存在的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的问题。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发挥专利制度的作用。

优先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是加快科技进步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要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积极发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特别要不断优化教育结构,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提高素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国外智力。鼓励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以适当方式为祖国服务。

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又处在加速推进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加上粗放的经营方式,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这个问题会更加突出。因此,一定要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十分重视计划生育、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决不能用牺牲环境、浪费资源的办法求得经济一时发展,也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先浪费后保护和节约的路子,那将付出巨大代价,甚至贻害后世,危及子孙,这是决不可取的。坚持开发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严格执行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资源更新的经济补偿机制。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加强对环境污染治理,改善生态环境。要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是对外开放的经济。面对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趋势,为了实现跨世纪的宏伟任务,必须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增强经济的国际竞争力,着力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以促进国内科技进步、结构优化和经济素质的提高。

实行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扩大商品和服务的对外贸易。我们已经实现了出口商品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制成品为主的转变,今后要进一步由粗加工品为主向精加工品为主转变,努力提高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在巩固和发展现有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新市场,同更多国家拓展经贸关系。优化进口结构,进一步降低关税总水平,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坚持统一政策、平等竞争、工贸结合、推行代理制方向,改革完善外贸管理体制。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和全球多边贸易体系。

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着力提高利用外资的成效和水平。扩大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对外开放,有步骤地开放服务领域。合理引导外资投向,使之适应优化经济结构的需要。依法保护外商投资企业的权益,实行国民待遇,加强监管。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以及有条件的企业跨国经营,并建立健全这方面的支持服务体系,更好地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和实施涉外经济贸易法律法规,正确处理对外开放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鼓励它们在体制创新、产业升级、扩大开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面,发挥对全国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改善人民生活,是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根本目的。在发展战略上把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直接联系起来,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大进步。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所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每一步都把经济发展的要求同人民生活改善的要求结合在一起,作为统一的战略目标,从而改变了过去偏重规划生产的做法,为经济发展指明了原则方向和总体结构。已经实现的第一步战略目标,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今后10多年,要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并向第三步目标迈出重大步伐,全国人民要过上小康生活,并逐步向更高的水平迈进。增加城乡居民实际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拓宽消费领域。在改善物质生活的同时,丰富精神生活,美化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特别要改善居住和交通通信条件,扩大服务性消费。重视公共设施和福利设施的增加,提高教育和医疗保健水平。对城镇困难居民实行保障基本生活的政策, 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使10多亿人口安居乐业,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这不仅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社会基础和激人奋进的强大动力,也是对世界和平和发展事业的重大贡献!

标签:;  ;  ;  ;  ;  ;  ;  ;  ;  ;  

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新局面_国民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