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行政区的新使命:制度的先进性改革与实验_市场经济论文

特别行政区的新使命:制度的先进性改革与实验_市场经济论文

特区的新使命:体制的超前改革与试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超前论文,特区论文,使命论文,体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特区重要的历史作用

在社会主义中国创办经济特区是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加快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条新路子和有效途径。16年来特区依靠中央给予的带有“含金量”的特殊而优惠政策,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改革,促进了特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现在,经济特区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出口创汇、人均收入和消费水平等方面都居全国前列。

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出口创汇的“基地”,对外联系的“桥梁”和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特区对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从思想认识上,还是从体制建设上,都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越来越多的人在思想认识上理解改革,拥护改革,支持改革,在改革中得到实惠,从改革中看到希望,并能以特区的改革带动全国的改革,以特区的开放带动全国的开放,以特区的发展带动全国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体制改革和体制创新道路,有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和外引内联道路,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协调发展道路;另一方面,特区的超前改革与试验加大了特区经济结构的“外向型”成分,提高了对外开放的层次,增强了特区创新体制的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

二、特区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源泉

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层次的提高,全方位开放格局的形成,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启动特区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优势正在消失。现在,我国有些非特区省市的政策甚至比特区的政策还要特还要优,使得特区不特,特区不优,出现了优惠政策普惠化,特殊政策大众化的新趋势,原先推动特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初始启动机制(优惠政策)的作用正在下降,新的启动机制尚未找到。为此,特区必须寻找新的永恒的启动机制,以维持特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笔者认为,这种特区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所需的新的启动机制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特区经济发展靠优惠政策启动和靠市场机制推动的效应差异。前者必须靠更新更特更优惠政策的不断注入来维持,并且每一优惠政策的时效性有限;而市场机制一旦建立起来,就能成为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向前发展的“永动机”,时间上具有“一劳永逸”的作用。再者,各特区及非特区都向中央政府经常挤争优惠政策还会引起误导作用,似乎特区的发展只是得益于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得益于中央政府的政策倾斜,使人以为,如果某地也有了类似特区的特殊而优惠的政策,经济也能快速发展,其结果是开发区数量攀比,优惠政策攀比,而忽视了体制创新和体制建设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要知道,市场经济体制不是靠争来的,而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不是攀比攀来的,而是靠自己努力建立起来的。如果经济特区有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新体制,让市场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再辅以优惠政策,则能产生更大的体制运行效益,发挥更大的优惠政策作用,对社会的影响也更积极,更具指导作用和普遍意义。

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我国的经济特区除政策特而优外,体制并不怎么特而优,或至少不象人们希望和要求的那样特和优,甚至与内地毫无二致。如果与西方的自由经济区相比,那么可以发现,我国经济特区是计划经济与优惠政策相结合的产物,西方的自由贸易区则是市场机制与灵活管理的结晶。我国经济特最缺乏也是最需要的就是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和环境,而西方国家的自由经济区是在完善的市场机制条件下,再配以优惠而灵活的政策,使资源的配置更优化,资源的利用更有效率,因此,其发展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无论是从最早的意大利热那亚莱克享的自由港(1547年),还是现代的爱尔兰香农国际机场的自由贸易区(1958年),抑或是从当今遍及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各种各样的加工贸易区来看,无不是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为先导,以优惠政策吸引投资为启动,来推动自由经济区的顺利而快速的发展。笔者认为,整个西方世界包括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经济持续稳步向前持续发展的终极原因,就在于它们有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能合理配置稀缺资源,有效组织生产经营,时时降低交易成本,处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地尽其利,不断创造体制运行效率,而这种体制效率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计划经济体制所无法比拟的。

三、经济特区的新优势

现代市场经济新体制是特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到现在为止,可以说经济特区的战略目标除“体制”目标外都已基本实现,现在是主攻体制目标,创建体制优势的时候了。

以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窗口”来说,由于中国长期的闭关自守和外界的不断封锁,使得在改革开放之初,外部世界不了解中国,中国也不熟悉国际市场行情。通过设立经济特区,使国人看到了精彩的外部世界,更看到了与外界的差距,也使外界增加了对中国改革开放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了对中国的信任,来华投资与合作日益增多,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世界上出现了“中国现象”,产生了“中国热”。近年来,中国利用外资的数量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多的,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如1995年就达到375亿美元。为此,经济特区的确起到了重要的“窗口”作用,但是,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开放程度的提高,沿海、沿江、沿边和内陆省份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的逐步形成,对外联系的“桥梁”作用也由经济特区的“一木独桥”发展成为放射状的对外联系多渠道和多桥梁,对外商外资优惠政策的吸引力也已从经济特区这一点扩展到全国各地,再者,虽然经济特区曾起到了出口创汇基地的重要作用,成为我国吸收和利用外资的中心地区,但随着我国外贸体制的不断改革,各类企业外贸自主权的扩大,现在我国出口创汇基地多元化,创汇项目遍地开花,如在1995年全国2808亿美元的进出口贸易总额中,经济特区的出口创汇基地的中心作用也已相对下降。

因此,经济特区在创建之初所确立的四大战略目标——试验田、窗口、桥梁和基地,经特区人16年的不懈努力,“窗口”、“桥梁”和“基地”的三大目标都已基本达到,唯有体制改革“试验田”的任务远没有完成,建立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还远没有实现。现在,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两个具有战略意义的根本转变:即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及对外开放的“领头雁”和“排头兵”的经济特区,应在体制的超前改革和超前试验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争创特区体制改革和体制建设新优势,在体制创新和经济发展上更上一层楼。

如果说,以前经济特区的“特”主要体现在特区经济政策的特殊性和优惠性上,并且正是这种特殊而优惠的政策作为初始启动力是推动了经济特区的快速发展,也为特区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那么,今后特区的“特”与“优”则应主要体现在特区市场经济体制的超前试验和超前改革上,使特区在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试验方面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在法制建设上有更大的独立性和超前性,在政治体制的改革上进行探索性摸索。这是今后特区最重要和最有价值的特殊政策。如果特区有了超前改革和试验的不断成功,那么就会有特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经久不衰的常年优势,就会有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比向中央政府所力争的单纯的优惠政策更具价值,更富生机,也更有意义。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过渡是一个持续而漫长的发展过程,决不可能一蹴而就。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深层次的经济利益关系和权利分配矛盾将更加突出和复杂,更需要经济特区在先行一步的体制超前改革和试验的基础上,提供更为成熟可行的改革经验和开放模式,这不仅是由我国地广人多、层次不一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而且也是由中国改革逐步推进的渐进特点所决定的。历史因素与现实条件都赋予经济特区责任更为重大、任务更为艰巨、目标更为明确的体制超前改革与试验的新使命。具体而言,作为体制超前改革的试验田,经济特区应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超前改革与试验:

1、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路子。众所周知,公司制度是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大中型企业普遍采用的企业组织形式,是一种最为成熟、最为可行和最为有效的大中型企业的组织管理制度,是人类社会经数百年实践,反复试验和摸索的重要成果。它使公司的所有者(股东)、经营者(经理)和生产者(职工)之间,通过公司的权力机构(股东大会)、决策管理机构(董事会)和监督机构(监事会),形成各自独立、权责分明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必须在特区大中型企业中抓紧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将原来国有国营的大中型企业改造成公司制的法人组织,企业所需生产资源和生产要素一律从市场获得;作为市场活动重要主体的企业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机会均等、平等竞争、优胜劣汰,以利润最大化为其最高经营目标,形成激励与约束相配合的经营机制,最终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即以完善的法人制度为基础、以有限责任为特征、以公司的治理结构为代表的新型企业营运制度。

2、探索对外开放的新形式。作为全国对外开放时间最长、层次最高和效果最好的地区,经济特区在发展对外经贸联系、参与国际竞争、利用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巨大成绩。今后经济特区要进一步努力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软环境,提高办事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合理有效和多渠道的引进外国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改善外商投资结构。提高外企技术水平和技术装备程度,优化特区产业结构,进一步开拓对外经贸的广度和深度。改善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外资企业及其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促进特区各类企业的国际化。

特区的各类企业特别是三资企业对外联系多,外向型层次高,经济实力强,具有丰富的外经外贸经验,特区应进一步创造有利条件鼓励它们到国外投资,利用国外资源,搞跨国经营,建立跨国公司,跻身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建立外向型、并符合国际惯例、与世界经济接轨的经贸新体制。

3、开辟与世界经济接轨的新途径。

首先,必须按照国际惯例要求,进一步努力深化特区经济体制改革。国际惯例是世界上大部分市场经济国家市场经济运行的通行做法,具有统一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现在联合国的185个成员国中,多数国家都是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它们形成了世界性的市场经济体系,各个国家都已溶于该体系之中,绝不能独立于该体系之外。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长期游离于该体系之外,现在中国要加入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要加入国际大家庭,扩大对外交流,融入国际经济一体化,就必须使自己的经济体制符合国际惯例,就必须早日与世界经济接轨。因此,特区在如何加快与世界经济接轨步伐方面,必须勇于实践,大胆探索,敢于改革,为全国经济体制与世界经济的顺利接轨提供操作性强的新经验和好办法。

其次,特区要扩大立法权限,加快立法程序,健全法制制度。我们知道,现代资本主义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其本质是开放的、自由的和法制的市场经济。缺乏“游戏规划”的市场只会充满混乱与欺诈,只会扭曲市场行为,增大交易成本,更谈不上市场经济的本质规定——机会均等,公平竞争。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和桥头堡,经济特区应在法制建设和加强法治上走在全国前列。为此,特区必须根据国际惯例,并结合我国及特区的具体实际情况,加快制订和健全各种法律法规措施,并严格司法,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虽然各种特殊而优惠政策曾启动了经济特区的高速发展,更多更特更优惠的政策已是今后经济特区进一步快速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但如果经济特区能勇敢而快速地拿起制度创新的新法宝,在全国率先进行体制超前改革与试验,率先增创特区体制建设新优势,进而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现代市场经济新体制,那么,这不仅可以使特区的经济发展完成由优惠政策启动到新体制驱动转换,特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具备稳步向前发展的永恒的根本推动力量,使特区从政策优势走向体制优势,从体制优势走向发展优势。而且,更为重要的是,特区的体制超前改革与试验将极大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早日建立、发展和完善。

标签:;  ;  ;  ;  ;  

特别行政区的新使命:制度的先进性改革与实验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