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经济发展前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南亚论文,发展前景论文,金融危机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80年代以来,东南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但自1997年以来,由于泰国金融危机爆发和蔓延,东南亚地区经济深受影响。那么,这次金融危机有什么特点,对东南亚经济将产生何种影响,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前景如何?这些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
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特点
1997年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宣布放弃泰铢对一揽子货币的固定汇率制,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国铢贬值20%,标志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从这次东南亚地区的金融危机看,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长期潜伏性。以泰国为例,早在一二年前,其金融危机已露端倪,1996年起开始趋向明朗化。当年末,泰国的经常项目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房地产业盲目发展,各种贷款不断增加,造成楼宇大量空置。因银行贷款无法及时收回,致使各种金融机构的坏账不断增加。据英国怡富公司估计,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新加坡的银行坏账总额达到730亿美元, 约占这些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的13%(注:[美]《商业周刊》1997年11月17日。)。 到1997年初,仅泰国各种金融机构的坏账已达到300亿美元,相当于同期泰国外汇储备总额。
二是突发性强。1997年初,泰国政府针对“泡沫经济”问题,采取一些措施以图化解。但因大量金融公司存在房地产贷款坏账(估计超过170亿美元), 泰国政府在公布增加金融机构资本金和坏账准备金比率等金融整改措施后,立即引起金融界的剧烈震动,出现了银行存款挤提现象。为避免由此带来的金融业崩溃,泰国中央银行被迫向这些面临破产的金融机构提供数十亿美元的无担保贷款,但在几天内就被挤提一空。泰国政府为此做出了巨大努力,包括在国际市场上通过出售债券收回泰铢等运作。同时,东南亚国家为防止泰国金融危机的蔓延,各国中央银行第一次携手捍卫彼此的货币,一致行动以扶持不断贬值的泰铢,但因屡受国际货币投机者的攻击,加之公众和广大投资者的心理预期,致使这种努力惨遭失败,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
三是波及面广,危害性大。这次金融危机肇始于泰国,并迅速波及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给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企业和银行大量倒闭,外债增加,各国社会财富遭受巨大的损失。据统计,从1997年7月至今,泰国、马来西亚、印尼、 菲律宾和新加坡的货币对美元汇价已贬值4—7成,其中:印尼由5月份的2240 盾兑换1美元降至今年1月9日的10550盾兑换1美元,泰国由26.1铢兑1美元降至54.15铢兑1美元。同时,东南亚国家的外债规模迅速扩大,泰国已超过900亿美元,印尼达到1000 亿美元,马来西亚也达到290 亿美元。加之外资的大举密集外迁(1996 年泰国和印尼股市的外来投资分别占34%、59%),使这些国家的股票市场出现大幅缩水,其主要指标已跌至五年来的最低点(注:《澳门日报》 1998年1月10日。)。
二、金融危机对东南亚经济的影响
东南亚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经济发展泡沫化、产品竞争力下降、过早开放资本市场以及短期外债比重过高等因素引起的。它对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打乱了经济发展计划。为了缓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在紧缩财政支出的同时,普遍取消或暂时搁置了许多大型建设工程。如印尼政府在1997年9月决定冻结81个大型项目(总额165亿美元),并对另外75个项目(总额206亿美元)投资予以延期。(注:[法]《 费加罗报》1997年11月5日。)而这些大型投资项目多数是港口、 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其缓建或停建势必对一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进而打乱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步伐,大大延误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
二是国内社会财富遭受巨大损失。为了捍卫本国货币,保证本币的相对稳定性,东南亚国家不得不在国际市场上大量抛售美元,但在社会预期脆弱和国际货币投机商的大举攻击下,干预汇市的收效甚微,造成外汇储备的大量流失。据统计,东南亚各国为维护本币稳定,动用了数百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其后的货币贬值又使各国的外债规模凭空增添许多。此外,股价大跌造成的市值损失更是难以估量。不少公司纷纷倒闭,尤其是银行业和房地产业的发展陷入空前的困境。由于拯救本币的计划失败,东南亚国家不得不向世界银行等国际货币组织求助,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并被迫接受各种苛刻的附加条件,加重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负担和对外经济依存度,不利于其经济的自主发展。
三是带来了社会的不稳定性。东南亚国家货币大幅贬值后,出现了银行和非金融机构的挤提狂潮,同时也增加了民众的心理负担,造成居民恐慌性的粮食抢购潮,并一度出现示威游行。政府为稳定市场和社会秩序采取不少的措施,也取得初步成效,但由此带来的社会动荡不是短期内可以平息的。
四是降低了经济发展速度。这次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家大型的基本设施建设多数停止或缓建,社会固定资本投资出现大幅下降。据报道,由于建筑业的一片萧条,水泥业的销售量下降了1/4至1/2,其他行业(如钢铁、玻璃、陶瓷等)的情况也差不多。居民的各种收入不断下降,社会购买力降低,造成内需不足,迫使东南亚国家普遍调低经济增长率,泰国甚至可能出现经济负增长。
从长期看,东南亚金融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是短期内可以弥合的。由于投资环境恶化,特别是股市和楼价一落千丈,投资者的信心受到沉重打击,外商投资减少甚至大幅撤资将严重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国际金融协会近日发表的报告指出,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1997年的私人资本流入比1996年减少了1000亿美元(注:《中国证券报》1998年2月9日。)1997年泰国资本外流净额达到164亿美元, 这无疑大大加剧东南亚国家的资金短缺程度。
三、东南亚国家经济发展前景看好
这次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家普遍加大了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并在金融监管等方面采取相应对策,国际社会和本国民众对其发展前景仍具信心。
首先,东南亚国家经济基础比较牢固。经过多年来的发展,东南亚国家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已成为新一代的工业化国家。如新加坡1997年的经济增长率达到7.6%;马来西亚连续10年保持经济高增长, 通货膨胀率不到4%,财政收支一直略有盈余,银行界仍保持活力, 几乎没有失业人口;印尼和菲律宾等也多保持在7%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 这次金融危机后,东南亚国家采取积极的政策,使国内的经济形势较快得以稳定,民众对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仍抱有信心。西方大公司仍将亚洲视为将来最有希望的市场,并不断扩大其投资规模。据美国《幸福》杂志分析,福特公司拟将其在东南亚地区的销售额由占全球销售额的1 %增至2005年的10%;德国戴姆勒公司计划在五年内使其销售收入的25%来自东南亚市场,而目前这一比率仅为8%。此外,瑞士ABB公司也将采取类似行动(注:[美]《幸福》杂志,1997年10月。)。日本企业也十分看好东南亚市场,并将之视为“世界最大的投资基地”。所有这些均表明东南亚的经济发展前景仍十分广阔。
其次,东南亚国家采取了比较务实的经济发展政策。一是减少经济管制。为缓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印尼政府取消了经济管制的一揽子措施,削减了关税,控制房地产部门的银行信用贷款,恢复13年前曾实行的对部分国内外出口企业减免所得税的做法,中央银行也调低了有价证券利率。泰国实行了包括海关制度改革,促进出口,继续采取管理浮动汇率制度,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等在内的经济重建对策。二是紧缩财政开支。如印尼政府为争取在1998年后国内生产总值出现1%增长, 经常项目赤字在今后两年将控制在GDP的3%以下。泰国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与措施,如将外汇存底维持在250亿美元,1997年再降至3%,通货膨胀率维持在8—9%,努力实现财政收支平稳,稳定金融体系,调高增值税和公用费用等等。菲律宾政府提出了停止所有新项目投资,及限制轿车零部件进口等紧缩性的经济政策。马来西亚政府也提出了紧急措施应付金融危机,宣布了推迟耗资53亿美元的巴昆水坝和北部机场等大型项目建设,削减国防开支,计划在三年内把经常项目赤字占GDP 比值降至2%。三是加大了金融体制改革力度。今年伊始, 泰国中央银行便对坏账累累的京华银行进行大改组,将其董事会成员精减至12人,并命令其削减110亿铢(约21.15亿美元)的注册资本。1月30日, 又命令4 家经营不善的中小银行在一个月内重新调整资本,消除坏账,否则将由中央银行接管,并宣布将拍卖已被关闭的65家金融机构的资产。印尼宣布了建立银行重组机构,负责改造那些不健全的银行,还相继关闭了16家私人银行,合并了几家国有银行,并要求其他小规模的私人银行联合经营。同时,为恢复公众的信任,政府决定对所有具有法人资格的国内银行的转账、存款、储蓄及国内银行开具的信用证提供担保。马来西亚也拟实施银行合并计划,提高整体金融素质。同时,公布了一项针对私营部门的计划,旨在促进“良好的企业管理、增加透明度和责任感,并实行高度公开原则。”(注:〔马来西亚〕《南洋商报》1997年12月5日。)
再次,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已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为防止经济危机的蔓延,出于自身经济和国家安全利益的考虑,美国政府改变了初始的旁观态度,转向积极参与,并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向亚洲金融危机的国家提供紧急资金援助,以帮助投资者恢复对东南亚的信心。此外,国际社会也实施了一揽子的援助计划,目前已向泰国、印尼和菲律宾等国提供巨额贷款,其中,已承诺向泰国和印尼分别提供172亿美元和400亿美元贷款,以帮助它们渡过难关。美国、日本、中国和澳大利亚等国也组成“第二道防线”,以防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扩大化。东盟内部第一次携手捍卫本国货币,在1997年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召开年会之际,以东盟为主的亚洲各国提出“亚洲货币基金”设想。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发表了包括旨在加强东盟产业基础和竞争力在内的几个协定,成立了培训人才基金,相互之间加强了团结(注:[日]《产经新闻》1997年12月17日。),并就有关金融形式发表了联合声明。1997年底召开的亚太财长会议批准成立区域性融资机构并建立监控机制,加强各国(地区)之间的政策协调,以便类似的货币危机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防范。今年2月7日马哈蒂尔的东南亚三国之行,旨在寻求加强地区金融合作的途径,其中包括推动东盟成员国内部使用本国货币进行贸易结算,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最终建立东盟货币体制。
最后,具有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联合国贸发组织报告指出,1997年世界贸易增长幅度明显加大,贸易总额比1996年增长9.2%。 预计今明两年世界贸易总额的增长率将分别回落至8.2%和7.4%,但依然保持自1980年以来年增长率超过5%的高水平(注: 联合国贸发组织《经济前景》杂志,1997年12月。)。同时,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区域经济合作不断加强,1997年11月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部长会议批准了环保产品、渔类产品、林产品、医疗器械、能源、玩具和化工产品等9个领域提前降低关税,以实现自由贸易和投资自由化的目标。这种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有助于东南亚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总之,这次金融危机是在东南亚经济高速增长中产生的,属于周期性调整,可看作是对经济高速增长中出现的各种弊端的一次强迫性的“自我调节”。经过一个时期的自我调整后,东南亚国家将加紧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只要上下同心协力,执行振兴经济计划,那么,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将会重新出现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