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及反思论文_张芹峰

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及反思论文_张芹峰

张芹峰

浙江海亮教育集团 311800

摘要:高中阶段对于学生升学来说极为关键,此时高中生在学习 层面总会便对较大的压力。因此,学校以高中生为对象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关键。本文先就高中生心理健康相应现状以及教育意义进行反思,而后对推进心理教育的有效途径进行总结,以期为促使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推进心理教育作出贡献。

关键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反思;有效途径

引言

心理健康主要指在身体、情感等层面和他人对应的心理健康不发生矛盾时,推动个人心境向着最佳状态发展。而就高中生来看,可从如下层面加以衡量:首先,学生身体、情绪等的协调性,可否适应相应的升学或者是成长压力。其次,能够对师生、生生等的人际关系加以有效处理。第三,则是心里是否存有幸福感,也就是对于知识伴有的获取感、别人的认同感等等。下面便就高中生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其途径进行探析。

1.高中生心理健康基本概述

1)现状分析

心理健康会因年龄变化而存有特定波动,通常青少年(12到18岁)对应的心理指数会因年龄增加而不断下降,高中生尤为明显。下面便就相应心理现状进行探析。

1.1学业压力

对于高中阶段而言,学生通常面对繁重的压力。首先便是家庭压力,父母总会给予孩子较高期望,而通常此类期望会渗透在言行举止当中,家长可能不知,但孩子却心知肚明。若自身成绩无法契合父母期望,孩子便会滋生愧疚等消极情绪,也便很难融于学习当中,而学习结果又会致使学生对自身能力产生质疑,进而构成恶性循环,导致压力或者是焦虑的进一步产生。其次则是同学压力,学生面对着诸多模拟考试,总处于和四周同学竞争的状态中,若成绩未能契合预期,甚至发生下滑或者是停滞不前等问题,便会出现焦虑、紧张等状态,进而滋生较多心理问题。

1.2人际关系

在学业层面同学间通常是竞争关系,但于生活中又存在着深厚情谊。因此,如何从学业以及人际关系出发加以有效处理显得极为关键。同学、朋友间对应的复杂关系,使得相处时必然伴有小矛盾,若矛盾发生或者短期很难解决时,也会使学生产生一定压力感,进而对学业造成影响。所以,学生必须以人际关系为对象实现良好处理,也是心理健康的关键内容。

2.高中教育从心理健康出发的关键意义

2.1 紧跟时代以及社会需求

现阶段,高中生伴有的心理问题备受瞩目,他们因学业压力较大进而滋生出较多心理问题,也使社会发展遭受较多影响。因此学校必须以学生心理为导向推进心理健康教育,从社会压力层面出发来分析其带来的心理影响,并借助科学方式来排解相应心理问题,确保学生心理紧跟时代以及社会需求。

2.2 现实需要

不论是学业压力还是人际关系均会使学生心理遭受影响,同时学生因家庭背景不同在心理层面也存有不同问题。比如,独生子女通常会以自我为中心,因此生生相处时会存有各类矛盾;若学生来自农村,则会显得相对自卑同时并不愿交际,进而易被教师以及同学所忽视。学生在心理层面差异显著,教师必须以学生特点为导向实现针对教育,才可引导学生心理实现正向发展,从而契合现实需要。

3.高中教育以心理健康为导向高效开展的有效途径

1、进行专业心理教师的配置

高中学校在心理教育层面很少进行专业教师的配置,很多心理教师均是由其他学科教师进行兼任,其对应的专业素质也极为有限。部分教师并未热爱且重视心理教育,上课时也仅仅做到照本宣科,很难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实现针对教育,进而使得教育质量遭受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学校必须以教育部相应规定要求为导向,以学生心理为导向进行专业心理教师的配置,从而依照学生具体心理问题实施教育,并对其伴有的心理困惑或者是障碍进行区分与鉴别,确保辅导方式更富个性化。

此外,学校还应进行心理教育中心的针对构建,需要设置咨询室、发泄室以及游戏室等疏导学生心理的设施,确保学生依靠不同形式对压力以及不良情绪等进行宣泄、排解。同时,学校还可依靠教育中心来组织心理培训。

2、和压力较大的学生的家长展开沟通

对于原生家庭来说,其相处模式和孩子后天成长联系密切,不论是面临压力还是关系处理层面均会受到家庭影响。学业压力较多源于家长期望,在发现学生存有压力时,不仅要引导其明确压力来源,还应指引他们和家长实现深入沟通。此外,教师还应和家长做到良好沟通,使家长明确家庭教育存有的不当之处。此外,教师还可向家长进行相应心理知识的普及,引导他们和孩子实现有效沟通并对相应矛盾进行规避。若部分家长总是疏于教育,若出现成绩下降或者是孩子厌学等问题时采取打骂或者是苦求等措施的情况时,很可能使得家庭矛盾更为激化。因此,教师必须与压力较大的学生的家长展开沟通,从而于事态严重前展开有效干预。

3、依靠语文教学来推进心理教育

语文学科不论是人文性还是综合性都较强,除了指引学生掌握相应语文知识外,还可对其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等实现正向引导。因此,实施心理教育时便可依靠语文教学来开展,教师应确保教材价值有效融于心理教育当中,依靠教材挖掘来推动学生心理的正向养成。

比如,对《家长和孩子间的爱》进行讲授时,便可从学生心理出发,依靠教材解析来引导学生理解并感悟父爱、母爱相应特点以及本质区别。教师需要借助教学活动来实施亲情教育,从而引导其亲情观的正向养成。因此,课堂教学便可指引学生以文本段落、句子等为导向展开分析鉴赏,从而促使他们明确文章思想并为其养成正向的亲情观夯实基础。例如,教师可提如下句子供学生思考以及交流:成熟的爱相对的原则便是“”被人爱我,是因为我足够爱人。”不成熟或者幼稚的爱则是“我爱你,只是因为我需要你”,成熟的爱则是“我需要你,只因为我爱你。”教师便可以上述句子为导向来引导学生鉴赏,可依靠小组来对鉴赏观点展开交流,从而依靠此类自我以及相互讨论来指引学生明确父母的爱。同时,学生能够也依靠课文教学来对母亲唠叨以及父亲严厉做到正确看待,从而使其心理健康得到正向引导。

4、借助实践活动来推进心理教育

依靠实践活动来推进心理教育,可在突破教材局限的同时,对学生心理加以正向引导。教师可从实践活动出发实现多层面切入。首先,教师可进行讨论会的合理组织。例如,教师可以“如何使生活学习更为积极乐观”为主题来进行讨论会的组织,可借助小组形式来进行自身观点以及看法等的交流,还可于网络进行相应资料的搜寻。学生借助组内以及组间讨论、资料搜集等可以明确乐观态度的内涵,从而使其心理发展得到正向引导。其次,教师还可组织辩论会。例如,教师可以“压力究竟是阻力还是动力”为主题来组织辩论会,依靠班级内的激烈辩论来指引学生明确压力本质,从而做到正确看待。同时促使学生借助辩论来推动学习态度更富乐观、积极性,使其心理得到正向疏导。

[总结]总之,不论是学业压力还是人际关系等均会使学生心理遭受影响,教师必须明确心理教育相应现状,从师资配置、家校沟通、语文教学以及实践活动等诸多层面出发强化心理教育,为学生心理的正向引导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白晔.积极心理学取向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8(03):75-79.

[2]方泽来.网络视野下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J].中华少年,2018(04):142.

[3]王婵娟.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8(01):140-141.

[4]邵昆.探究新时期如何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华少年,2018(01):90.

[5]薛茂文.因生制宜,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J].教书育人,2018(01):34.

论文作者:张芹峰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  ;  ;  ;  ;  ;  ;  ;  

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及反思论文_张芹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