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货币能成为经济一体化的“内置”吗?基于欧元区的实验研究_经济一体化论文

统一货币能否“内生”经济一体化?——基于欧元区的实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欧元论文,货币论文,实验研究论文,内生论文,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欧债危机后,欧洲各国在债务泥潭中越陷越深,经济社会矛盾全面爆发。数据显示,福利扩张与经济总量的不协调增长是欧债危机国政府综合债务上涨的主要原因。

高福利的影响不言而喻,但高福利制度下寅吃卯粮的现象仅仅揭示了欧元区部分国家大量举债的主观原因,并未从根本上阐释欧元制度设计的客观缺陷。卢锋(2012)指出,存量意义上的巨额外债必然通过流量意义上的国际收支持续逆差积累而成,两重效应揭秘了欧元体制下欧债积累的特殊机制。一是成员国“竞争力差异效应”通过实际汇率和经常性账户持续失衡派生外部举债需求;二是资本市场“收益率扭曲效应”为部分成员国以低成本外部举债提供现实条件。由于欧债危机的酝酿和发酵均深深印上了欧元内在机制作用的烙印,欧债危机的深化及终结必然伴随欧元体制的实质性改革。可以说,欧债危机一开始就意味着欧元危机。因此,有必要从欧元设计的基础理论出发,探究此次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制度根源。

欧元设计以最优货币区(Optimum Currency Areas,OCA)理论为基础。根据《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最优货币区是指一种“最优”的地理区域,在这个区域内一般的支付手段是一种单一共同货币,或是几种货币之间具有无限的可兑换性,其汇率在进行经常性交易和资本交易时互相盯住,保持不变,并且区域内的国家与区域外国家之间的汇率保持浮动。“最优”是根据同时维持内部和外部均衡的宏观经济目标来定义的,既包括内部的通胀和失业之间的最佳平衡,又包括区域内部和外部的国际收支平衡(姜波克等,2002)。有关最优货币理论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初期,那个时期的主要背景为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下,各国采取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存在普遍的资本管制及欧洲早期的一体化进程等。早期OCA理论主要研究构建最优货币区的准则。例如,Mundell(1961)认为,地区之间要素的自由转移是最优货币区的判断标准。Ingram(1962)在Mundell论文的基础上进行扩展,研究发现金融一体化的自动平衡机制是通货区最优规模的标准。Mckinnon(1963)认为开放程度是组建最优货币区的关键因素。他认为那些开放程度越高的地区,受汇率调整的冲击也越大,越应该组成相对封闭的通货区以稳定宏观经济。Kennen(1969)提出产品多样化程度作为实行固定汇率的标准,认为产品多样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其抵御需求冲击的能力越强,对国际收支和失业的影响就会越小,可以较少地依靠汇率机制进行调节。Haberler(1970)认为,通货膨胀率趋同是形成货币联盟的一个必要条件,当工资刚性、市场分割严重阻碍国际收支平衡的调节机制时,采用浮动汇率以实现经济体的内、外均衡;当经济一体化和要素流动作为价格工资弹性的不完全替代时,固定汇率比浮动汇率更有效率。

自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各国的汇率安排由立足于金本位的固定汇率转向浮动汇率,OCA理论逐渐被淡忘。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OCA理论在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的理论指导作用。为适应形势变化,Mundell(1968)将新古典理论引入OCA框架,首次提出了货币区内生性理论,De Grauwe(2005a,2005b)等在Mundell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并完善了最优货币区的内生性理论。根据De Grauwe的理论,OCA理论一般将各种衡量标准视为外生,而内生性理论认为有关货币联盟形成的事前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在其形成之后得到事后满足。如图1,原OCA理论认为,只有各国达到一定的一体化程度及收入相关度之后,即从A点上升到C点,各国才进入适宜实施共同货币政策的区域。而OCA的内生性理论认为,即使各国一体化程度处于B点,其统一货币后,各国间的收入相关性与一体化程度会得到显著提高,内生地从B点上升到C点。

除此,OCA的内生性理论还认为,统一货币有助于“内生”统一的劳动力市场(Boeri,2005);统一货币有助于货币区内金融(资本、保险)市场的一体化(Bael et al.,2004;Adjaute & Danthine,2003);统一货币有助于成员国间的对称性冲击及经济的同步变动(Melitz,2004;Firdmuc,2003)等。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件》(以下简称《马约》)的规定,加入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The European Economic and Monetary Union,EMU)国家需要满足国债利率、汇率、通胀、财政赤字、债务规模等五大指标。事实上,首批加入EMU的国家,除芬兰外,其余十国或在财政赤字,或在外债规模方面并未能严格达到《马约》的量化标准。

实际上,欧元区成立之初就不乏各种反对声音。1992年6月10日,62位德国经济学家在法兰克福发表题为“欧洲货币联盟——对欧洲决定性的考验”(Currency Union:An Acid Test for Europe)的联合声明,称欧盟尚不具备引入共同货币的条件,冒然行事将给欧洲经济与政治带来双重灾难。第一,欧洲货币联盟正常运行的前提是成员国经济趋同,但这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第二,应该制定更为严格而非宽松的价格稳定机制;第三,由于市场化尚未成熟,欧盟仍非一个最优货币区。这将大大降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第四,货币区内的小国有可能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与失业率;第五,欧洲央行的设计缺陷无法从制度上保障价格稳定的最终目标;第六,物价稳定无法作为各成员国的共识,各国公共财政政策不能完全配合实现统一的通胀目标(Renate,2009)。

欧元在正式进入流通领域10年后,部分欧元区国家爆发了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欧债危机一开始就意味着欧元危机。由于欧元区稳定及正常运作的前提是成员国的经济趋同(Renate,2009),即各成员国经济增长具有收敛性。有关经济收敛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内生增长理论。该理论提出,当要素及货物在区域内可自由流动时,地区经济间差异将会得到收敛。Barro和Sala-IMartin提出了度量国家间增长收敛或发散趋势的两个指标,一个是α收敛,一个是β收敛(林毅夫等,2003)。其中,α收敛指不同经济系统间人均产出的偏离随时间的推移而趋于下降。β收敛指不同经济系统间人均产出增长率与初始人均产出水平之间的负相关关系,主要是对产出增量而言。β收敛包括绝对收敛与条件收敛。当所有经济体具有相同的经济基础时,其差异仅仅存在于初始收入水平的不同,当落后地区经济的增长速度快于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并最终达到相同的稳定状态时,这就是所谓的绝对收敛;当不同经济体的基础条件不同时,如果收敛依赖于一系列反应经济体结构差异的变量,则这一收敛过程被称之为条件收敛,其中,条件收敛受经济结构影响,包括要素结构、贸易结构、对外直接投资等(刘夏明等,2004)。

早期OCA理论认为一定程度的经济收敛,是各国货币一体化的前提条件。而新的OCA内生性理论指出,经济一体化可以在货币一体化后“内生”实现,即经济收敛仅是货币一体化的充分非必要条件。然而,2009年后相继爆发主权债务危机的希腊、西班牙、爱尔兰、葡萄牙及意大利等国,其在经常性账户余额、利率水平、对外直接投资以及国内通胀率等方面,在加入欧元区前后均未出现收敛性。统一货币是否有助于欧元区经济的绝对收敛?若不存在绝对收敛而仅存在含结构特征的条件收敛,那么,何种结构因素在欧元区经济一体化中发挥了显著作用?这种由部分结构因素主导的经济收敛是否具有系统稳定性?以上三个问题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二、欧元区经济绝对α收敛与条件β收敛的经验分析

(一)欧元区总体经济的绝对α收敛

本部分使用绝对α收敛来测度主要欧洲国家人均实际GDP差异在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前后的变化。选取奥地利、比利时、芬兰、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荷兰、爱尔兰、卢森堡、葡萄牙等首批加入欧元区的国家及债务危机始发国希腊作为考察样本。由于绝对α收敛考察人均产出存量的相对偏离变化,这里我们对各样本国实际人均GDP取对数以剔除变量之间的剧烈波动(林光平等,2006)。

此处,Y代表人均GDP,i代表12个欧元区国家,t为考察期,N为样本总数12,σ为标准差即绝对α收敛水平。当时,说明欧元区各成员国的人均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存在收敛。

图2反映出,欧元区12国在1980~2012年间,人均经济水平一直呈发散趋势,并未出现绝对α收敛。比较不同时期发现,统一货币后各国经济规模的发散程度较统一货币前大:由于各时间段的变异系数相等(0.04),可以认为,不同时间段标准差对各样本国之间的偏离具有相同的解释力。

根据以上分析,主要欧洲国家加入欧元区前后,并未出现人均经济水平的绝对收敛。大量的经验分析也揭示了世界范围内不存在绝对α收敛,但存在条件收敛(徐现祥等,2004)。

(二)欧元区总体经济的条件β收敛

本部分进一步考察欧元区成员国含结构特征的收敛情况,指标选用条件β收敛。

根据早期OCA理论,要素市场、金融市场、对外贸易、通货膨胀等主要经济指标具有收敛性是构成最优货币区的充要条件(Mundell,1961)。而OCA内生性理论强调,各成员国经济收敛可以在加入货币区之后“内生”实现。OCA内生性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可信的承诺及有力的纪律约束。显然,2009年爆发的欧债危机表面上欧元区并不存在严格的财政政策约束。即便如此,欧元正式进入流通领域已逾十年,利用主要欧洲国家进入欧元区前后十年的各种经济数据,我们可以初步分析货币一体化在一般意义上是否有助于“内生”各成员国经济的结构收敛。

第一,劳动力市场的收敛性。无论是早期的OCA理论(Mundell,1961),还是新古典增长理论,均认为要素的自由流动会促进地区间要素收益的收敛。通过分析欧洲12国单位要素报酬的离散程度(图3)得出,各成员国劳动力市场在1999年后呈现发散状态,并未出现收敛性。

第二,资本市场收敛性。利率是资金的使用价格,利率一体化程度直接反映了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由于欧元区成立后各国官方利率均由欧洲央行统一制定。在此,本文选取非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作为分析各国利率市场化程度的替代指标。图4显示,无论是企业的短/长期贷款利率,或是居民的住房抵押贷款利率,欧洲12国非金融机构利率水平的偏离程度在1999年后迅速收敛。统一货币对成员国金融市场一体化的效用显著。

第三,对外贸易的收敛性。欧元区成立确实会通过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区内成员国间的双边贸易。图5反映出,无论是加工贸易进/出口,或是一般贸易的进/出口,各成员国区内贸易占总贸易的比重在1999年后显著上升。统一货币有助于加强货币区内各国间的贸易依存。

需要指出,成员国间双边贸易的增加并未促进货币区总体贸易水平的显著收敛。欧元区劳动力要素的发散导致统一货币并未带来各成员国实际汇率的收敛。以单位劳动成本计算的各国实际汇率在1999年后呈显著的发散趋势(图6),导致欧元区总体贸易呈现不平衡增长。

图7反映的是12个欧洲国家加入欧元区前后,货物与服务贸易占GDP比重变化的标准差。很清楚,欧元区的成立并未促进各国整体贸易水平的显著收敛。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2008年后,与美国关系密切的欧元国家整体贸易水平更是呈现不平衡发展,德国、荷兰等国贸易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轻,前者国际贸易占GDP比重在2009年平均下降10%,而后者降幅超过20%。

第四,通货膨胀的收敛性。早期OCA理论认为通货膨胀率趋同是形成货币联盟的一个必要条件(Haberler,1970)。OCA内生性理论认为,这一条件在统一货币后将有所加强(Mongelli,2008)。事实上,欧元区成立后,主要成员国之间的通货膨胀差异不降反升。

图8反映出,欧元区通胀差异变化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9~2002):财政扩张,各国通胀差异加大。欧元正式流通前,各成员国为使本国财政达到公约规定的要求而普遍采取财政紧缩,导致国内出现低生产率与高失业并存的不景气现象(华民等,2005)。欧元正式流通后,为走出经济低迷,成员国又不约而同地大力扩张财政。例如,1999~2002年间,爱尔兰政府的年均消费支出增长高达8.2%、希腊为6.2%、西班牙4.4%、卢森堡5.9%,显著高于同期欧元区平均政府消费支出的年均增长率3.4%。各成员国不同步的财政扩张导致欧元区内通胀差异不断加大,从1999年的0.31,上涨到2002年的0.96。第二阶段(2003~2006):欧央行适度的货币扩张稳定了各国的财政支出,通胀差异下降。为了防止各自为政的财政扩张导致欧元区解体,欧央行采取了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来满足不同成员国刺激经济增长的需要。从2001至2006年全球经济危机前,欧央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年均增长率为7.78%,显著高于1999年的5.7%及2000年的3.8%。适当的货币宽松有效控制了成员国不同程度的财政扩张。在此期间,欧元区政府平均消费增长率出现明显回落,从1999~2002的年均3.7%回落到2003~2006的年均1.7%。同时,欧元区内部的通胀偏离也得到改善,从2002年的0.96下降至2006年的0.5。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全球经济衰退,各国财政刺激与欧央行货币紧缩矛盾凸显,致使部分欧元区国家债务积重难返,危机爆发。2007年的次贷危机使与美国经济关系密切的欧洲陷入全面衰退,为了走出经济衰退,欧元区各国再次采取财政扩张政策。例如,希腊政府2007年的消费支出较上一财政年度显著增长了9.2%,爱尔兰政府支出增长7.3%,西班牙为5.5%。与2002~2006年的货币宽松不同,2007年、2008年欧央行采取了相对紧缩的货币政策,一方面上调官方储蓄率至3%,另一方面,大幅降低货币供应。欧元区流通中现金的增长率从2006的7.9%大幅下降至2007年的3.8%,2008年为3.4%。紧缩的货币政策不仅增加了各国的财政负担,还加重了希腊、意大利等债务率较高的国家的实际利息支付,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这些国家债务危机的爆发。虽然2009年后,欧央行为刺激欧元区经济复苏而大幅降低利率,增加市场流动性,但由于长期无节制的财政扩张导致部分欧元区国家债务积重难返,最终爆发危机。

综合上文的经验分析,可以得出几点初步判断:首先,欧洲12国在加入欧元区后并未出现绝对经济收敛。其次,欧元区要素市场中,劳动力要素发散与资本要素收敛并存。统一货币致使欧元区金融市场在较短时间便呈现较强的收敛性。再次,交易成本的降低促进了欧元区内成员国间的贸易依存,统一货币并未推动各成员国实际汇率的收敛,欧元区总体贸易呈不平衡增长。最后,要素市场结构失衡及财政、货币政策的错配导致反映宏观稳定性的通胀指标发散。

三、实证检验

上文分别对欧元区不同经济指标的收敛性进行了经验分析,本部分分别利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Fixed-Effects Panel Models)和动态面板数据一阶差分的广义矩估计法(First-order Differential Dynamic Panel Data GMM Method)对以上经验分析进行实证检验。

一般而言,固定效应面板估计是进行条件检验最常用的方法。一方面,它能够设定截面和时间的固定效应,综合考虑不同个体的不同稳态值和个体自身稳态值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另一方面,它无需进行变量选择。结构分析中,为了考察不同结构因素对经济收敛的影响,需要在面板回归模型中加入各种控制变量,若呈现显著的收敛性,则可以认为该系统存在条件收敛(或称条件β收敛)。但加入控制变量后,回归方程会出现如遗漏解释变量,以及自变量难以保证严格外生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通用的做法包括使用似不相关回归(seemingly unrelated regression equation)及动态面板数据一阶差分的广义矩估计法。由于只有12个样本面板数据,不适合采用似不相关回归(Caselli et al.,1996;Bond et al.,2001)。在此,本文使用固定效应面板模型与动态面板数据一阶差分的广义矩估计等两种方法对欧元区国家不同时间段的条件β收敛进行检验。

回归方程如下式(2),条件收敛速度λ的计算公式如方程(3):

其中,r为时间间隔1,i为样本国,t为考察时间段(1991,…,2007),λ为条件收敛速度,Y代表人均GDP水平。根据Barro(1992)研究,方程(2)中的x是刻画经济体i稳定状态的一组变量,即各种结构参数。包括要素结构、贸易结构、金融市场结构以及通货膨胀。参考Barro(1992)对一国经济结构参数的设定,本文也分别对包括要素结构、贸易结构、金融市场结构及通胀水平等进行分别设定。其中,模型(1)用于考察要素结构对经济条件收敛的影响。根据新古典模型,影响一国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包括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与技术要素。这里,用各成员国劳动力报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VAConLC),作为反映劳动力要素一体化程度对成员国经济条件收敛影响的指标;用资本收益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VAConKNIT),作为反映资本要素一体化程度对经济条件收敛影响的指标;用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VAConTFP),作为反映欧元区技术水平一体化程度对经济条件收敛影响的指标;模型(2)用于分析贸易结构。本文用服务与货物贸易占GDP比重(TRAD)作为反映各成员国贸易依存度对各成员国经济条件收敛的影响。模型(3)考察国外净直接投资占本国GDP比重(FDI)对经济条件收敛的影响。最后,模型(4)考察各国通货膨胀(INF)对经济条件收敛的影响。随着一国经济增长,各种结构参数也将随之变化。在此,利用这些参数与人均GDP的交叉乘积作为自变量放入回归模型,基本涵义在于,加入各种特定的结构参数后,若β1变得相对更小(β1<0)且更加显著,则可以判断该结构参数对欧元区经济的收敛起正向作用。

为剔除金融危机的扰动,考察时期选取1991~2007。由于欧元从1999年1月1日起正式进入账面流通。这里,我们分别考察1991~2007年及1999~2007年两个时间段,12个主要欧洲国家加入欧元区前后经济的条件收敛情况。数据来源包括EU KLEMS和WDI。其中,有关要素市场一体化的数据,即VAConLC、VAConKNIT和VAConTFP来自EU KLEMS数据库,TRAD、FDI和INF来自WDI数据库。在固定效应面板估计中,采用克服异方差的怀特一致协方差估计。在动态面板数据一阶差分的广义矩估计中,参考Bond et al.(2001)作法,工具变量选取等式(2)右边所有解释变量的二阶滞后项。模型(1)—模型(4)的固定效应面板估计结果如表2,动态面板数据一阶差分的广义矩估计结果如下页表3。

从条件收敛速度看,不同方法估计的结果略有差异,可将两种方法得出的收敛速度作为实际收敛的参考范围。总体而言,1991~2007年,固定效应面板法估计的条件收敛速度区间为[3%,9.2%],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法的条件收敛速度区间为[8.8%,13.3%];1999~2007年,固定效应面板法估计的条件收敛速度区间为[9.4%,10.2%],一阶差分广义矩估计法的条件收敛速度区间为[9.3%,17.3%]。首先,相对1991~2007年,1999~2007年含有各结构参数的条件β收敛模型,其系数,为负且至少满足10%的显著性水平。其次,两种方法估计的1999~2007年样本国条件收敛速度均快于1991~2007年。因此判断,统一货币的确有助于成员国的经济收敛,但这种收敛是具有结构特征的条件弱收敛。

从不同影响因素分析(表4)。很清楚,无论是固定效应面板估计,还是动态面板数据一阶差分后的广义矩估计,技术扩散及FDI是影响欧元区成员国经济向自身稳态收敛的显著因素。其中,FDI的影响最为显著,且收敛速度最快。具体而言:第一,要素市场方面,根据早期OCA理论,货币一体化早期,受迁移和再培训等成本影响,短期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性可能很低(Renate,2009)。第二,相对于新古典经济增长中强调资本的边际收益递减,新增长理论认为,技术的转移和扩散才是经济增长向自身稳态收敛的主要原因。回归结论符合新增长理论。第三,由于各国货币政策非独立,由欧洲央行统一管理的各国官方基准利率使欧元区资本价格在1999年迅速收敛(图4),以至于资本要素对经济收敛的贡献显著。第四,相对于资本要素,劳动力要素的价格在欧元区成立后并未出现收敛。以单位劳动成本调整的各国实际汇率发散(图6),导致部分欧元区国家只能通过对外投资来替代商品贸易。加入FDI参数后,欧元区内成员国之间的经济收敛趋势有所加强。第五,交易成本下降有助于促进货币区内各国间的贸易依存,成员国总体贸易水平并未出现上涨趋势,货币一体化仅存在替代效应。贸易依存度变化对货币区存在弱条件收敛。第六,由于各种结构参数的收敛与发散并存,影响了欧元区整体宏观稳定。衡量宏观经济稳定性的通胀指标对各国经济条件收敛作用并不显著。

最优货币区理论从形成、完善到发展已近半个世纪。在具体指导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由于早期OCA理论无法为欧洲货币联盟提供稳定、明确的基础框架,后逐渐被OCA内生性理论所替代。OCA内生性理论体系主要观点是,统一货币有助于内生包括金融、贸易、要素等市场的一体化,有助于实现货币区内各成员国的对称性冲击及经济的同步波动。事实上,欧元10年的实践经验与OCA内生性理论有不小差距。

第一,欧洲12国在加入欧元区之后并未出现绝对经济收敛。无论是利用固定效应的面板估计法还是动态面板数据一阶差分后的广义矩估计法,货币一体化仅有助于区内成员国经济的条件收敛。

第二,欧元区经济条件弱收敛满足新增长理论。欧元区内不同技术的转移与扩散是各成员国经济增长向自身稳态收敛的主要原因。

第三,引入欧元后,区域内劳动市场并未出现收敛,反而成员国之间外部竞争力的差距呈逐渐扩大趋势。虽然交易成本的降低有助于促进区内国与国之间的贸易依存。但是,由于各成员国劳动成本差距不断扩大,以单位劳动成本计算的实际汇率与外部竞争力出现逆向变动,加剧了欧元区总体贸易的不平衡增长。

第四,欧元的对内调整刚性与对外竞争力缺失,导致资本外逃。部分欧元区国家只能通过对外投资来替代商品贸易。欧元区成员国金融市场表现出较强的收敛性。

第五,货币一体化并未带来欧元区整体经济的宏观稳定。要素市场的结构失衡以及财政、货币政策的不匹配导致反映宏观稳定性的通胀指标发散。

标签:;  ;  ;  ;  ;  ;  

统一货币能成为经济一体化的“内置”吗?基于欧元区的实验研究_经济一体化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