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紧缩的新认识及其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_经济增长率论文

重新认识通货紧缩及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判断,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通货紧缩论文,我国经济论文,形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1.0文献标识码:B

一、通货紧缩的一般界定

长期以来,人们对通货紧缩的含义一直存在着不尽相同的看法,如何界定通货紧缩关系到人们对经济运行中是否产生通货紧缩现象的判断,也关系到人们对通货紧缩效应的分析,这对我们研究和制定应对通货紧缩的政策措施至关重要。

(一)国内外学者对通货紧缩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通货紧缩的定义,大致分为“价格派”和“货币派”两种:

1.“价格派”的共同点在于用一般物价水平或总体价格水平的下降来定义通货紧缩,他们之间的差异仅在于测定通货紧缩的物价水平下降的幅度或程度有所不同。萨缪尔逊和斯蒂格里茨认为,通货紧缩是指“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戴维·莱德勒则认为,通货紧缩是物价下跌和币值上升的过程。胡鞍钢和谢平(1999)认为,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是指货物和服务价格的普遍、持续下降。

2.“货币派”的学者认为,通货紧缩不仅仅是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同时还包含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降,并伴随着经济衰退。加拿大经济学家G.莱斯根认为通货紧缩是指价格下降、货币数量减少和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以及经济萧条。王煜和高材林(1998)认为,通货紧缩主要是指物价的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持续减少、有效需求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经济全面衰退,GDP负增长或大幅度下滑。

(二)通货紧缩的内涵

通货紧缩的内涵应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与货币量的萎缩。

笔者认为,通货紧缩是否与经济衰退相伴随,属于通货紧缩的效应问题,不应在界定通货紧缩时进行讨论。我们研究通货紧缩,就是要防止经济衰退的发生,如果坚持通货紧缩的经济衰退内涵,则要等到经济运行已经进入衰退阶段才能对通货紧缩做出判断,这不是已经为时已晚了吗?因此从防患于未然的角度来看,我们不应把通货紧缩的内涵延伸到经济衰退。

我们知道,通货膨胀这个词最初是指货币量的膨胀和过度增长,而作为通货膨胀的对立面,通货紧缩也应是一种货币现象,即它首先是货币量的下降。弗里德曼的研究表明,在近百年间,货币量在经济周期波动的扩张阶段都是增加的,而在最严重的萧条时期,是绝对下降的。而且,货币量的变动程度与经济周期的波动大小高度相关。所以,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与货币量紧缩是相对应的,通货紧缩的内涵应该从货币量紧缩与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这两个要素来界定。如果我们仅仅从价格下跌来理解通货紧缩,而不从货币量角度来考察,就可能忽略引起通货紧缩的货币原因,从而不能找到医治通货紧缩的有效药方。

由此得出,通货紧缩的真实内涵应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量的萎缩。

二、通货紧缩内涵与我国经济形势的一致性

(一)我国价格总水平持续下跌构成了通货紧缩内涵的第一层要义

1997年以来,全球性的通货紧缩日益明显,我国也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苗头。从1998年开始,物价低位运行现象显著,而2002年,这种现象仍然持续(可参看表1)。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2001年第三季度物价形势出现反复,物价总水平上涨幅度逐月回落,并再度出现负值。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在2002年4、5月份出现短暂上涨之后,已连续4个月处于下降之中,并且降幅在不断增大。10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下降0.8%,虽然与上月相比上涨0.2%,但2002年1-10月累计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仍比2001年同期下降0.8%。分地区看,全国31个省(区、市)中,有24个省(区、市)居民消费价格比2001年同月下降,降幅在0.1%-2%之间。分类别看,消费品价格比2001年同月下降1.5%,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6%;食品价格下降0.5%,非食品价格下降0.9%。与此同时,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半年多来降幅都在5%左右。这些数据表明,我国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或者说通货紧缩的趋势在加重。

表1 1993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率和价格水平的变化(%)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表示按可比价格计算。

(二)根据我国实际,如何解释价格总水平持续下降和货币量萎缩的一致性

近年来各类货币供应量(M0、M1、M2)都保持较快的增长率,2002年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17%,狭义货币供应量(M1)比2001年同期增长17.9%,流通中的现金(M0)同比增长10.6%,增幅分别比上月末提高0.5、2和2.8个百分点。三者的增速均呈上升走势,其中M1的升势最为明显,增幅已比2001年末提高了5.2个百分点,M0和M2的升幅分别为3.5和2.5个百分点。然而依照上述对通货紧缩的定义,则我国存在一个矛盾现象: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而物价水平却持续下降。这种现象引发人们对我国是否存在通货紧缩的广泛讨论。

笔者认为,考察货币量是否紧缩应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看:货币量紧缩在静态上表现为现实流通的货币量紧缩,在动态上表现为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和实际货币流通量的紧缩。货币供给由现实流通的货币和现实不流通的货币构成,只有现实流通的货币才与现实的市场需求相关,从而直接影响价格总水平。而现实不流通的货币不构成有效市场需求,它只有转化为现实流通的货币才会对价格总水平产生影响。同时,货币流通速度也是影响市场总需求的重要因素,这种关系在费雪交易方程MV=PY中可以看出,与市场总需求相对应的是MV,货币流通速度的高低也会影响实际的货币流通量和市场总需求,进而影响着价格总水平。所以,通货紧缩所反映的货币量紧缩只能是现实流通货币量的紧缩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下降。

现实流通的货币量并不等同于我们一般所说的货币供给量,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与现实流通货币相近的不是M0、M2,而是M1。M1的紧缩状况,构成了我国通货紧缩的重要内涵,它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M1的增长率相对下降(见表2)。M1的增长率由1994年的26.17%下降到2001年的12.65%,累计下降了13.32%,而同期的经济增长率只下降了5.3%。在1998年出现通货紧缩趋势时,M1的紧缩情况最为严重,其年度增长率与上年度相比少增长了10.28%。即便在近几年增大货币投放力度的情况下,2001年M1的年度增长率也只有12.65%,仅高于1998年的11.85%。在M2增长放缓的背景下,M1与M2的增长率之差,只在1997年、1999年和2000年出现了正值,到2001年重新转为负值。

2.货币的流动性减弱(见表2)。主要表现在M1/M2的比值上。M1/M2反映的是现实流通的货币在广义货币中所占的比重,比值上升表明广义货币中用于现实流通的货币增加,反之则是货币的流动性减弱。在出现通货紧缩的1998年,M1/M2的比值最低,仅为37.28,低于1993年的46.68,下降了20.14%。2002年1-9月,M1/M2也只有38.11,仅高于1996年和1998年。

表2 1993-2002.9 M1、M2的增长情况

3.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见表3)。货币流通速度是指货币的收入流通速度,即V=GDP/M1。从1996年起,M1的流通速度开始逐年下降,其中1997年和1999年的下降幅度较大,分别下降了10.19和11.15个百分点,2002年9月仅为1.0731,仍为负增长。

表3 1993-2002.9货币流通速度及其变化率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2002年第3期。

综上所述,货币流通速度逐年下降,加上M1的增长率也在紧缩,货币量和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MV必然以更大的幅度下降,实际的货币流通量呈现出严重的紧缩状态,从而使现实的市场需求发生变化,推动价格水平继续走低。至此,根据我们对“通货紧缩的真实内涵是价格总水平的持续下降和货币量的萎缩”的把握,我们大体可以判定,我国目前事实上已经不同程度地进入了通货紧缩时期。

三、对我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既然我国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为什么经济仍然快速增长?这不是违背了经济学常理了吗?在此,笔者再阐述这两个问题。

(一)我国通货紧缩的效应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率的下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84年开始实行价格改革以后,我国的经济增长率和价格水平之间呈现出基本的同向变动关系,反映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价格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表明,在价格持续下降的现阶段,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率的下降是相关的,至少在短期内,与通货紧缩相伴随的是经济增长率的下降,这就是说我国存在着短期菲利普斯曲线所揭示的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之间的同向变动关系。实证分析的结果也支持上述观点,由表1看出,自1998年我国出现通货紧缩现象以来,GDP的增长率基本上在下降,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变化率一直为负值,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虽然在2000年和2001年出现小幅增长,但也只是恢复性增长,而2002年1-3季度又重新转为负增长。近几年,多数学者也认为我国每年“七上八下”的经济增长率已持续低于潜在增长率(根据我国实际,一股估计为9%-10%),这必然会导致物价水平的持续下降。由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实现工业化阶段,政府力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巨大,而且发展潜力还有很大空间,所以在通缩的情况下维持经济快速增长是可能的。

(二)通货紧缩与经济增长并存并不违背经济规律

根据奥肯定律,经济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着逆向关系,即经济增长率越低,失业率就越高;而菲利普斯曲线则揭示了通货膨胀和失业率之间的替代关系,即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不可能同高或同低。这就是说,如果我国通货膨胀率是很低的,则失业率应是较高的,因而经济增长率就应是较低的(在此并不过多讨论失业率问题)。但我国的情况并非如此,这是否违反了经济规律?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我们知道,任何经济规律都离不开一定的经济环境和条件,奥肯定律和菲利普斯曲线也不例外,它们只是在没有外部冲击条件下通过成熟和完善的市场所体现出的规律,一旦条件不成立,这些经济规律就有被打破的“危俭”。问题就在于此!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和起飞阶段,市场体制还不够完善,劳动就业状况并不反映市场需求,而且随时承受着诸如石油价格和国际市场变化等各种各样的供给冲击。这些恰恰不能满足这两条规律成立的条件,由此就不难解释产生上述矛盾现象的原因了。因此,我国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长并存这种“缩长”现象并不违背经济规律,它是特定经济条件和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通过以上分析,有充分理由认为,我国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至少是出现了轻微的通缩。笔者讨论和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防患于未然,如果通货紧缩成为一种长期趋势,则必然会导致经济衰退,如果等到出现了经济衰退再采取反通缩的措施,那我们的“试错”成本也就太高了。我们一直在讲,要抢抓发展先机,就是要把工作做在前边,少走弯路。对于当前所谓“缩长”并存等复杂的经济现象,我们应深刻思考,究其深层次原因,认识本质,以利于我们制定正确的对策措施。所以,当前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应以反通缩为主要目标,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进一步放松金融政策,并将它们与扩大就业、刺激消费结合起来;应加快供给和需求结构的调整,深化以金融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以求从根本上治理通货紧缩。

标签:;  ;  ;  ;  ;  ;  ;  ;  ;  ;  

通货紧缩的新认识及其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_经济增长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