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论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逻辑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逻辑论文,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恩格斯曾经说过,不同时代的理论思维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先后产生了两种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认识和结论。它们具有不同的实践基础,因而也就具有不同的理论特征。在这两种认识和结论之间,究竟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进而又形成了怎样的逻辑联系,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一、从抽象到具体是理论思维的辩证发展道路

马克思指出,在人类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条不同的道路:“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①在这里,马克思所指的每一条道路,即是从感性认识(完整的表象)到理性认识(抽象的规定)的发展过程;而第二条道路,则是理性认识自身的辩证发展过程,是理性认识从抽象(抽象的规定)上升到具体(思维的具体)的“思维行程”。如果把马克思的论述加以简化的话,则第一条道路可以表述为从具体(表象的具体)到抽象(抽象的规定)的发展过程,第二条道路可以表述为从抽象(抽象的规定)到具体(思维的具体)的发展过程。这是两条既相联结又相区别的发展道路,其中第一条道路揭示了理论思维的来源(从表象的具体到思维的抽象),第二条道路则揭示了理论思维的发展(从抽象的规定到思维的具体),第二条道路是在第一条道路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无数个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纵向上升,构成了理论思维自身的横向发展。正因为如此,我们说在无数个从具体到抽象(第一条道路)的基础上形成的从抽象到具体(第二条道路)的发展,构成了理论思维辩证运动的实质。

二、马恩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现实基础上的科学抽象

在历史上,理论思维的辩证发展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是一种时代的产物。19世纪以来,马恩在批判吸取德国古典哲学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辩证思维,并以此来考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结果得出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科学结论。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为人类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开辟了广阔前景。马恩正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事实这一感性具体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了人类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第一个科学预测和抽象。在他们的笔下,未来社会主义的特征主要包括生产资料归全社会占有,社会生产有计划地进行,个人消费资料实行按劳分配等诸多方面。

分析起来,马恩对未来社会的科学预测,主要有如下的理论特征:

其一,它是通过批判旧世界来发现新世界,是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察中得出的科学结论。用恩格斯的话说,“是从已知的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的结论”,如果脱离开这些事实和过程,“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②

其二,它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夺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③

其三,它虽然描绘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特征,但对其中的具体细节却始终涉笔不多。1893年,恩格斯在回答法国《费加罗报》记者的提问时,曾经这样指出:“关于未来社会组织方面的详细情况的预定看法吗?您在我们这里连它们的影子也找不到。当我们把生产资料转交到整个社会手里时,我们就会心满意足了。”④

由于马恩是立足于资本主义现实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进行科学的预测,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由于他们还没有取得未来社会直接的实践经验,只能通过设置对立面的方法来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就决定了他们只能够在思维中抽象地描述对象,还来不及在实践中具体地建构对象。因此,他们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在19世纪就只能是一些思维的抽象。用他们自己的话说,还只是一些“抽象的规定”,有必要在今后的实践中加以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

说马恩对未来社会的预测是一些抽象的规定,丝毫也没有否定它们的真理性。这是因为它们乃是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基本结论,揭示了社会主义最一般和最普遍的特征,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因而是对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科学抽象。

不仅如此,由于生产关系的不同是一种社会制度区别于另一种社会制度的显著特征,因此马恩着重对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集中的描述,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这样一些科学的抽象,对于唤起广大无产阶级的无比向往和旺盛斗志,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恩格斯说“当我们把生产资料转交到整个社会手里时,我们就心满意足了”。

三、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是在当代中国具体实践中形成的思维具体

马恩所描述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建立在生产力水平高度发展的基础之上的,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却相继在一些经济政治相对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这些国家的实际生产力水平与马恩当初的设想有着很大的差异,这就决定了由此而建立的生产关系必然会表现出与马恩当初设想的不同特征。对于这些特征,各国共产党人必须根据本国具体情况独立地作出自己的认识和把握,不能一概套用马恩当初的全部设想。也就是说,必须以马恩的认识为出发点,在各自的实践中加以深化和发展,进而得出各自不同的具体结论。这种认识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便是理论思维从抽象到具体的前进运动。具体到中国共产党人来说,这种前进的结果,便是产生了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崭新论断。

邓小平曾经说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拨乱反正,二是全面改革”。⑤所谓拨乱反正,就是纠正“文化大革命”以来的路线错误,重新回到过去正确的理论和实践中去。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批判“两个凡是”、讨论真理标准、重新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制定“历史决议”等一系列拨乱反正的具体实践,并在此基础上得出了“发展生产力”这一最基本的结论。他指出:“我们拨乱反正,就是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发展生产力”,⑥并认为“这是最根本的拨乱反正”。⑦

当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真正发展生产力,仅有拨乱反正的理论和实践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开拓和创新,有改革和开放。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要实行“全面改革”。为此,他又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⑧

如果我们把拨乱反正看作是恢复和坚持社会主义的实践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则是继续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实践。正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这两大实践中,邓小平得出了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的双重结论。他要求我们必须把这两方面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讲全了,这便是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不仅如此,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亦即在坚持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具体过程中,邓小平还得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多重结论。

从发展社会主义的角度来说,在初级阶段就必须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同时并存和多种分配方式互为补充,这就意味着有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剥削和一定范围内的贫富差异;而从坚持社会主义的角度来看,“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⑨因此,要把坚持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结合起来,就必须通过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综上所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崭新论断,其中的每一条都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们不仅体现了坚持社会主义与发展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而且体现了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因而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思维具体。

马克思说过:“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⑩我们说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是思维的具体,就是因为它正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包括上述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样五个基本方面。它们彼此联结,构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共同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它们相互依存,形成一个动态的统一,揭示了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过程。

思维的具体是由一系列的规定和判断综合而成的。它们既相联结,又相区别,一环扣一环,共同构成了一个不断上升的认知体系。在这个逻辑推导的认知体系中,任何判断都既有先行判断,又有后续判断,而它自己则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具体到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来说,发展生产力以解放生产力为前提,又为消灭剥削创造条件。同样的道理,消灭剥削依赖于发展生产力,其结果又会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正因为如此,我们只有把这五个基本方面有机地联系起来考察,才能够真正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

经典作家早就说过,社会主义和其它社会一样,“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11)可惜的是,长期以来,人们在对社会主义进行界说的时候,只看到了其中的既定性,却忽视了它的发展性,把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成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成,自觉不自觉地把高级阶段的发展任务拿到初级阶段来实行,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变革,而忽视了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其中的教训是极其深刻的。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作为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来描述,适用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在思维中再现了社会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辩证过程,因而是思维中的具体。

四、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发展

以上我们考察了马克思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不同结论。如果把马恩当初的科学预测看作是这一认识的历史起点的话,那么邓小平的崭新论断则是这一认识发展的逻辑结果。

从马恩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描述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崭新论断,是一个认识的辩证运动。首先,应该说马恩关于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原则等社会主义特征的描述,是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论断产生的前提和基础。这是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就是按照马恩当初的逻辑设想而建立起来的,如果没有这一设想,我们甚至没有今天的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践,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当然也就无从说起。只不过,现实中的公有制与按劳分配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上,与马恩当初设想的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它们还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必须以其它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从这种特殊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出发,当然也就有一个特定的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12)

其次,必须指出邓小平的新论断在更高的意义上坚持和发展了马恩当初的科学设想。新论断把原来的设想作为认识的前提而纳入每一个具体的环节之中,使之成为新的认识所普遍具有的东西,因而也是新的认识环节彼此联系和相互过渡的中介。可以说,从解放生产力到发展生产力,从消灭剥削到消除两极分化,都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的,而要达到共同富裕这个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更是离不开公有制这个前提。共同富裕本身就包含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标志着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另一方面,它又标志着生产资料的公共占有和按劳分配的充分实现。这时候的生产关系,又回复到了马恩当初的逻辑设想,只不过它是在更高意义上的回复,是包含着差异和发展的回复。

由此可见,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论断,既是发展马恩当初关于社会主义的一些科学设想的过程,同时又是坚持这样一些科学设想的过程。只不过通过这样一个思维的辩证运动,我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已经深刻得多了,具体得多了,全面得多了。正因为如此,我们说邓小平的新论断与马克思的原有设想,不是相左的,而是相继的;不是相反的,而是相成的。

综上所述,从马克思到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反映了不同时代的认识成果和实践特征,表现了理论思维的逻辑和人类认识发展的历史统一。可以说,邓小平的新论断,正是对马克思的科学设想的逻辑发展,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已经从抽象上升到具体,表明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思维已经走向成熟。

注释:

①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10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第419-42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9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628-629页。

⑤⑥⑦⑧⑨(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41、138、141、370、110-111、13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443页。

标签:;  ;  ;  ;  ;  ;  ;  

论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逻辑发展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