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霞 (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272011)
【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静脉留置针置管后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并提出护理对策。方法 对我科2012年6月-2012年12月108例小儿静脉留置针置管患儿非计划性拔管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针对原因,寻找对策。结果 小儿静脉留置针置管后非计划性拔管多发生于3月-3岁小儿。主要原因是被小儿抓脱,留置针滑出等。主要应对措施包括在护理过程中加强宣教,注意留置部位的选择,妥善固定,适当约束等。结论 小儿静脉留置针置管及维护全过程任何一个环节不规范均可导致非计划性拔管。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及时发现可能的并发症,加强培训和健康教育可以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减少患儿重复穿刺的痛苦,减轻经济负担,减少护士工作量及医患纠纷,提高满意度。
【关键词】小儿静脉留置针置管 非计划性拔管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9-0039-01
小儿的静脉穿刺一直是护理技术中的难点,随着浅静脉留置针的广泛应用,因其具有提高工作效率,减轻患儿痛苦等优点,得到了患儿家属和护理人员的广泛好评,大大提高了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1.2]。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留置时间未能达到预期时间(72小时)造成非计划性拔管,致使其优点不能得以体现,有时还因此而引发医患纠纷。非计划性拔管是指管道意外脱落,或未经医护人员同意患者将管道拔除,也包括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所致拔管[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小儿静脉留置针置管非计划性拔管患儿108例,其中男62例, 女46例,年龄3月-3岁;头皮静脉置管者75例,四肢置管者33例。于置管后1-2天拔管。
1.2 材料
采用,采用BD公司生产的24G留置针,3M公司生产的6 cm×7 cm无菌透明贴膜。
1.3 结果
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共108例,其中被小儿抓脱、挣脱留置针54例;固定不牢自行滑出血管或直接滑脱10例;局部静脉炎症被迫拔管2例;固定所用敷贴、胶布致患儿局部皮肤损伤被迫拔管6例;药液外渗局部肿胀导致拔管15例;堵管导致拔管18例;其他原因3例。
2 原因分析
2.1 被小儿抓脱、挣脱
因小儿年幼不懂事不配合、烦躁哭闹、害怕所以故意抓扯以致脱落,此种现象常发生于穿刺后短时间内,有的甚至穿刺后固定的过程中即被挣脱;还有的抓脱现象发生于穿刺后间隔一段时间,尤其多发生于夜间,因小儿易出汗,汗液对皮肤的刺激以及患儿皮肤娇嫩对敷贴胶布敏感等,使小儿局部皮肤瘙痒,或因固定过紧患儿不舒适,使患儿反射性的搔抓以致脱落,因其常发生于夜间不易被及时察觉,常造成医源性失血引发患儿家长的不满和纠纷。
2.2 套管针自行滑出血管或直接滑脱 因固定方法不当、松紧不适宜、小儿头发过长过多、大量出汗导致敷贴胶布局部或整体松动以致针芯滑出、滑脱,最多见的是针芯滑出大部分形成“Z”形,仅残留很少的针尖部于皮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3 局部静脉炎症被迫拔管
表现为穿刺局部发红、补液不滴或滴速过慢、液体进入后患儿哭闹或主诉沿静脉走向疼痛。上述情况应及时拔管[4],主要由于:
(1)套管针随关节运动来回移动造成静脉内膜损伤而导致机械性静脉炎;
(2)汗液使局部易于滋生细菌;
(3)穿刺时消毒、无菌操作不严。研究显示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和局部皮肤感染与家属的文化知识和对留置针护理的认识有着密切关系[5]。
2.4 固定所用敷贴、胶布至患儿局部皮肤损伤被迫拔管因小儿皮肤娇嫩,多数患儿留置后期被胶布固定局部皮肤有发红现象并伴有痒感,通过更换敷贴胶布同时涂擦0.5%碘伏可以缓解,但少数患儿属极敏感皮肤,留置后短期内就会出现上述症状,经过处理症状不能缓解,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症状逐渐加重,出现密集的红疹、水泡、破溃、渗出,所以需及时拔针。
2.5 药液外渗局部肿胀导致拔管
此处单指留置针外观位置正常但补液后肿胀渗出被迫拔除者,多由于血管太细穿刺进针时血管内壁被损伤、关节部位活动过多留置针在血管内来回移动损伤血管内膜、输注高渗刺激性药物等使血管通透性增高。
2.6 堵管导致拔管
留置针位于血流缓慢的静脉窦附近,或高凝患儿易发生血栓;过度活动剧烈哭闹者静脉内压力增高易致血栓形成;不正确的封管如推注速度过快、量太少等也是造成堵管的原因之一。
2.7 其他原因
包括家属更衣时方法不当不小心至套管针滑落、更换敷贴时未将患儿固定好以致脱落、家长或患儿嫌留置针不便劝阻无效坚决要求拔除。
3 护理对策
3.1加强宣教
使用留置针前应对家长及稍大的患儿进行宣教,详细介绍留置针的作用、优点、操作方法、操作时配合要点、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发生脱管的应对措施等,留置后再次讲解示范注意事项,其中需特别强调加强监护、注意冷暖适度避免患儿出汗、留置关节处尽量减少弯曲活动 。
3.2 严格消毒,无菌操作
消毒前先剃尽局部毛发范围不小于消毒范围,手足较脏应先行用肥皂洗手擦干,消毒方法正确,消毒直径大于8厘米,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3.3 妥善固定,松紧适宜
敷贴需紧贴皮肤没有气泡、卷边;置管成功后,用透明敷贴固定穿刺部位,再用弹力绷带环形固定留置针2-3圈,弹力绷带弹性好、透气性好、固定牢固、不易发生过敏。????????
3.4 及时更换敷贴
敷贴里有汗液、出现卷边、松动、胶布明显污渍、皮肤轻微发红、患儿有痒感等应及时更换敷贴,更换时需先以针眼为中心再次消毒皮肤,针眼处除外,如皮肤有轻微发红现象则选择0.5%的碘伏溶液消毒。但更换时一定要注意固定好患儿,否则极易在撕脱原敷贴时留置针被滑出。
3.5 加强巡视
按时巡视病房,加强对留置针的观察,发现具有造成非计划性拔管隐患的及时处理,如对具有更换敷贴、胶布指征的及时进行更换重新固定,发现家长有照护不当的应随时予以纠正等。
3.6 适当约束
手足关节部可予夹板固定,并将两手、两足隔开,避免未留置的手、脚抓扯或蹬脱留置针;留置头皮静脉的应将手用手套套住。
3.7 正确封管
采用脉冲式正压推注法推注封管液3ml-4ml封管,使血管内压力和留置针内压力趋于平衡,使封管液充满留置针内,减少回血现象发生,避免堵管的发生 。
4 小结
我院正逐步加大推广使用静脉留置针的力度,通过对108例患儿非计划拔管事件分析,我们加强了护理安全管理,护士在工作中树立以患者为中心、预防为主的安全护理理念,善于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解决存在和潜在的护理问题,尽可能避免及控制不安全因素,降低非计划拔管率,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及家长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同时也可减轻患儿的痛苦,减轻经济负担,保护好患儿的血管,提高使用效率。做好患儿家长的健康宣教工作,防范各种并发症及护理问题,努力将静脉留置针的优越性发挥到最大。
参考文献:
[1]刘晓红,张艳,张启臻,等.静脉留置针在儿科中的应用.中国医药指南, 2011, 9(31): 430-431.
[2]庞继艾.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技术研究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 29(1): 39-41.
[3] 王晓弥, 沈富女.ICU气管插管病人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 .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 6 ):433-434.
[4] 张坤,尹君,高彬.彩超定位下颈内静脉长期导管置管57例体会[J] . 中华全科医学,2010, 8( 2 ) : 203.
[5]宗小敏.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科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干预措施.中国全科医学, 2010,13(S1): 86-86.
论文作者:陈霞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8
标签:静脉论文; 患儿论文; 计划性论文; 小儿论文; 局部论文; 胶布论文; 皮肤论文; 《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39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