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写作道德缺失的特点、成因及矫正策略_人文精神论文

高中生写作道德缺失的特点、成因及矫正策略_人文精神论文

高中生写作道德缺失的特征、成因及矫正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因论文,缺失论文,特征论文,道德论文,策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世纪80年代以降,高中生在写作中呈现出大量的“假、大、空”等非道德现象,严重影响到中学作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以“文德”思想和现代教育理论为理论支撑,立足于学生人文精神和道德缺失的高度,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下考察现象和产生的原因,矫正时弊,廓清阴霾,构建科学的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已成当务之急。

      一、高中生写作道德缺失的主要特征

      (一)内容虚假、责任缺失

      远离生活、内容失真。学生由于缺乏对生活的观照和真切的体验,没有积累丰厚的生活素材,写作时取材虚假,或胡乱编造、生拉硬扯,致使内容虚假、逻辑错乱,似是而非,经不起推敲。

      认知错乱、责任缺失。学生的作文缺乏完整的视野与驾驭问题素材的能力,材取非道德的生活,导致认知的非道德。认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痞子主义等错误的价值观,或者出于一己之私指斥天地、谩骂诅咒;或者放大社会问题,以偏概全;或者情感偏激,无端攻击他人人格;或者造谣生事、无中生有等,都暴露了学生玩世不恭的心态和写作道德的缺失。这种被异化作文,成为公序良俗的离经叛道者,甚至有违法律[1]。

      (二)主体缺失、情感造作

      “游离”事外、主体缺失。“写作被称为心灵的舞蹈,是作者以‘自我’为中心的富有创造性的精神表达活动。所谓‘言由心生’,它强调作者要‘在场’,要具有充分的写作主体性,要以‘我’手写‘我’心。”[2]反观部分学生的作文内容主体性严重缺失:学生像一个世外超人一样,“游离”“人生场”之外,简单续写一个生活故事,缺乏“我”的思考和情感;或者客观冷静地叙写他人的故事,而独独缺乏“我”的情感流变,缺失一个积极的写作主体,缺少真诚、深挚、积极的生活体验与反思的“我”。

      泛泛抒情、虚情假意。部分学生出于功利主义思想,胡乱编造虚假的生命历程,泛泛抒情,虚情假意,以骗取高分。主要特征是,无中生有,装腔作势,抒发虚假的情感;或者故意制造悲情,编造破碎的家庭、父母的双亡、出身孤贫、离奇的人生等悲情故事来“感动”人心;或者把平凡小事、小体验无限拔高到崇高的、伟大的、神圣的情感来骗取廉价的眼泪。

      (三)抄袭套作、思维僵化

      抄袭套作、缺乏原创。以极其不严肃的作文态度胡乱仿写、抄袭、嫁接、改造、重组文章。人云亦云,邯郸学步。主要特征为:全文抄袭,一字不改;基于原文,稍作变动;套用原作的思路、主题和材料为文;数篇文章重新组合成一篇新文章,等等。

      思维僵化、结构固化。记叙文类的基本套路是“刘墉体”、“小故事大道理体”、“一波三折体”、“片断组合体”等[3];散文体的基本套路是“秋雨体”:故事+诗性语言+文化感叹[4];“杨朔体”:基本格式为三段论结构:物+人+理,或者景+人(事)+情[5]。议论文类基本写作步骤是:引论部分,排偶议论开始呈现论点,开门见山并展示文采;本论部分,将论点肢解为两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至少要举证一个论据,采用纵式、横式或正反对比论证结构;结论部分,再用排偶句重复论点收尾。

      (四)语言虚假、装腔作势

      模仿成人、装腔作势。部分学生的写作,语言上或生硬枯燥地空谈;或居高临下地说教;或如历尽沧桑的老人,如泣如诉道出世间艰辛、人生的苍凉;或扮作哲人,指点江山,道尽历史演变的规律,其深重的历史沧桑感和人生况味,令众多资深作家为之汗颜。然而,掩卷深思,其稚嫩、装腔作势以及故作深沉之举仍清晰可见[6]。

      随性而发、有失规范。部分学生的作文语言是“自由体”,没有高雅语言和低俗语言之分、书面语和生活用语之别、规范用语和随意表达之分野,只要性之所至,必无所顾忌:或口无遮拦,出语粗俗,快意恩仇;或愤世嫉俗,牢骚满腹;或胡乱用怪异的符号行文;或运用大量网络用语等。把写作当成一种文字游戏,只求快意人生,焉思恶劣后果。

      (五)弱化文体、书写潦草

      弱化文体、非驴非马。部分学生写作彻底抛弃了“文体意识”,脱离规范的文体,毫无章法地写作。文体分野界限不清,文体特征不明,文章结构混乱。还滥用文体,如“文言体”、“病例诊断书”、“数学推断法”、“说明书”、“招标书”、“访谈录”、“招生简章”等,甚至还出现了“甄嬛体”等。

      书写潦草、卷面脏乱。近几年,学生作文书写质量急剧下滑:书写不认真,字迹潦草难以辨认;大量错别字;乱用异体字;书写格式错误;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如一逗到底;随意涂抹,乱写乱画,卷面脏乱等。这种为所欲为、貌似“张扬个性”的外衣下,掩藏的是文化传统的断裂,文化人格的卑微,写作道德的沦丧。

      上述高中生写作道德缺失的种种表现,所引发的严重后果是,学生弱化了思维能力,泯灭了创造能力,颠倒了是非观念,扭曲了人格精神,最终会畸形发展。

      二、高中生写作道德缺失的原因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的探究,但忽视了从学生人文养成缺失的高度来综合看待写作道德缺失的深层原因,故而没能切中肯綮,从而引发“疗救”之功效。这里,笔者谨就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角度,谈谈学生写作道德缺失的原因。

      (一)宏观角度:文化传统的断裂、应试教育的畸形,成为中学生人文精神缺失的重要原因

      1.文化思想坍塌,信仰缺失

      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人文思想传统。然而,一场浩劫,彻底摧毁了这一人文传统,社会道德与伦理失去了强有力的筋骨支撑,而新的文化结构却还没有构建,在这种状况下,一旦国门洞开,面对形形色色、纷至沓来的各种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信念动摇,理想破灭,伦理坐标坍塌。在市场竞争机制和追逐最高利润的目的驱动下,物欲横流,私心贪欲膨胀,享乐主义肆虐,拜金主义盛行,社会责任心淡薄,公共道德沦丧,孜孜于眼前小利,传统价值观念崩溃……这一切,严重摧残了20世纪80年代刚刚复苏的人文精神[7]。这一切都会自上而下,自社会和学校传导于思想尚未成熟的中学生。

      2.应试体制畸形,人文精神式微

      学校教学存在着因应考而造成的模式化、教条化那种使学生思维僵死的问题。对文本的阐释是唯一的、机械的和非人道的,拒绝个体的发挥和个性化解读。文本里面没有人的丰富感情,没有对人的处境的体验、同情、理解、悲悯。大一统的意识形态的要求渗透在教育中,使得所有的受教育者甚至施教者都不得不成为两面人,成为人格分裂的人。这些问题导致了中学生人文素养贫乏、人文精神“贫血”。

      统一的表达、标准的答案钳制了思想的发育。全国众多的教师、教参编写者,都统统按照统一的“模板”阐释课文;学生沦为背书机器和考试机器,作为一个社会人应有的地位、价值、情感、尊严可怕地消失了,人文精神更是消泯殆尽。学生的作文几乎成了八股的翻版,虚假的感人事例或空阔的高调总能获得老师的认可。学生写作不得不屈从于去揣摩评价者的意志、看眼色说话做事。

      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使得人文精神沦丧。学校的功能、价值已产生严重的扭曲和变异:教师成为僵硬的“操作工”,学生成为冰冷的“机器”,教室成为沉闷的“车间”,书本、试卷成为硬邦邦的“训练工具”,分数成为众人趋之的“产品”,进而异化成“商品”。文明化身的教师不再有智慧和灵性;天真活泼的学生已丧失了他们的本真。而缺失最严重的是人文精神和育人文化。

      (二)微观角度:教师人文精神的缺失,作文教学的功利化和技术化,使学生丧失人文素养

      1.受诸多因素的钳制和浸渍,当前部分语文教师缺乏高尚的人文情怀,人文精神日趋式微

      一是缺少特立独行的品格,缺失教育理想。部分语文教师逐渐丧失了自由的思想和教育的“特立独行”,自我泯灭教育追求,丧失独立的人格和可贵的探索精神,内心空虚,满足现状。没有高蹈的教育理念,没有自己的教育品牌,缺乏精湛的教学艺术,缺乏教学个性和才情。不能教学生一些普世的价值和理念,无法培养学生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和批判的意识,更不可能培养出学生深沉的人文情怀。仅仅把工作当作挣工资、维持生计的“营生”,没有理想的职业精神追求,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自甘平庸。如此,焉能培养出人格健全的学生?

      二是缺乏深广的专业背景,“匠”气十足。太多语文教师几十年如一日,逃避学习培训;语言干瘪,表情木讷,机智不足,激情消退,以至让课堂变得古板严肃、毫无生气、令人昏昏欲睡;不能举一反三,引经据典;把富有人文性的语文课简化成技能训练的场,枯燥乏味。面对学生的诘问,有的语文教师或模棱两可,或捉襟见肘,常常被逼得“王顾左右而言他”。作文教学时,俗招连连,把作文教学演变成了八股文教学。如此种种,焉能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情怀?

      2.语文教师功利化的作文教学思想和高度技术化的教学策略,使学生远离人文精神

      一是教学功利化,唆人投机取巧。长期以来,教师受各种竞争的压力和名利影响,作文教学的功利化特质日渐凸显,抛却科学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训练策略,缺乏长远的规划,违背写作能力养成的规律,棋走奇招,剑走偏锋,绞尽脑汁,费尽心思,寻找“终南捷径”,追求“短、平、快”操作模式,一切“唯高分”是用。

      二是写作技术化,致使学生作文“假”“大”“空”。教师大力向学生兜售猎取高分的写作模式。更有甚者,一些资深教师煞费苦心地编写出了“万能写作公式”[8],按文体的不同将文章的写作思路程式化、公式化、模式化,甚至规定什么文章采用什么模式等,这更是将作文教学推向一个技术主义的极端。学生的作文从内容到形式,从头到脚,全部被老师进行了“包装”,苍白、虚假、浮华、虚伪,“声音”完全失真。

      上述种种原因,都会逐渐弥漫开来,逐渐浸渍学生的心灵,使其丧失道德理想,扭曲价值观和审美理想,放弃人文精神养成,写作道德走向低俗。

      三、矫正策略

      基于上述问题,深层次探讨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的内涵,构建符合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的理论框架、科学的写作教学实践策略和方式,廓清写作阴霾,矫正时弊,培育美好的道德情操,优化高中生写作的方法论体系,已成当务之急。

      (一)深层次揭示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的内涵

      广大教师和理论工作者应该以古代“文德”写作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为支撑,深层次揭示古代“文德”思想的内涵,探究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深刻的内涵,为探索构建科学实践写作道德规范的教与学的方式、策略和模式提供理论基础。

      1.深层次揭示古代“文德”思想的内涵

      “文德”指的是一种精神品质,是创作时的临文态度,是我们民族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经过历代文人的传承和发展,“文德”思想日益丰富,已成为中国文人写作时所遵循的重要准则。综合诸多名家的论述,其基本要义是:作家需要以良好的人格修养、秉性、社会责任感、道德意识去创作作品,并通过作品所表现的人生观、价值观、责任感等影响读者乃至整个社会[9]。

      2.探究高中生写作道德规范内涵

      写作道德规范是指写作者基于时代主流的道德标准、价值标准和审美标准,在道德认同、价值追求、情感态度、审美理想、艺术表达等方面所遵循的写作规范和写作准则的总和。具体指向四个维度:(1)文德修养规范:修炼文德,涵养品格规范;(2)写作态度规范:尊重生活、真实写作;(3)写作技术规范:熟练技术、规范写作;(4)审美标准规范:内涵丰富、表达高蹈。写作道德规范具有真实性、人文性、美善性的特征[10]。

      (二)开展基于写作道德规范构建的“立德树人”教育

      开展基于写作道德规范构建的“立德树人”教育研究,重塑高中生人文精神是构建写作道德规范下有效策略的重要思想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维度:

      1.引领学生辩证认识社会和人生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体味人生,辩证地认识社会和人生的矛盾与痛苦、挫折和磨难,把握现实,看清本质,正视问题,畅想未来,形成深刻的思辨能力。

      2.引导学生修炼人格,提升人生的境界

      引导学生自我检讨、自我矫正、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整合中外古今优秀人物修身励志的优势资源,为学生树榜样,立标尺,使之明确人生努力的方向;充分激发学生向善的内驱力,培养其自我修炼的强烈意识;利用诸多途径,搭建学生自我教育的平台,使其勇于自我检讨、自我矫正、自我管理、自我成长,提升人生境界。

      3.探索高中生人文精神培养途径和策略

      教师要坚持科学的育人观,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引导学生读经典名著,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人文精神,充分进行人文精神的熏陶和感染;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正确认知社会和人生,激浊扬清,畅想未来;构建和谐的师生、生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友爱的氛围中丰富情感,培育美好的心灵。

      4.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做人与作文的关系

      引导学生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作文与做人统一于生活的充实之中;作文与做人统一于良好心理素质的形成中;作文与做人统一于求诚品质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中。作文与做人紧密结合、有机统一。做人是作文的基础,做好人是作好文的关键;作文服务于做人这一目标,作好文也是做好人的内容之一[11]。

      5.对学生进行强化责任、文责自负的教育

      引导学生要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培育思辨能力,培植科学理性精神,正确认知生活中的矛盾和痛苦,辩证看待问题和困难,正确取材,负责任地表达。

      6.引导学生为成长而写作

      充分尊重学生的写作主体地位;致力于学生个体情感的本真呈现,推崇个体亲身体验,关注个体真实的语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独抒己见、自由表达,大力倡导本土化、个性化、特色化、原创性、真情化写作。让学生在写作中感悟生命的真谛,陶冶性情,发现自身价值,培育美好的品格,升华自我,并能在写作中实现健康成长。

      (三)指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夯实文学基础、积累写作经验和技术

      实施“名著阅读”工程,构建与作文教学相配套的阅读体系,奠基学生文学素养,夯实文学基础;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素材、独特认知生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读书习惯和写作习惯;指导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文学活动,提升写作的兴趣和写作能力;指导学生积累并掌握写作的经验和技术,形成丰厚的写作积淀;提升联想能力、想象能力和构思艺术能力,奇思妙想著华章;倡导本土化、个性化、特色化、原创性写作;认真锤炼语言,坚持真实写作,真情写作;谙熟文体,依据文体特征规范写作;做到书写优美、卷面整洁,等等。

      (四)构建写作道德规范下的作文评价模式和评价标准

      坚持科学的作文评价原则:发展性评价、多元化评价、自助式评价、合作式评价、互动式评价等原则。探索作文多元化评价模式:成长式评价、互动式评价、自评互评、网络式评价、反复式评价。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制定写作道德规范下的写作评价标准,从学生的人文养成、人格修养、写作态度、写作的训练方式和写作的审美标准等方面对高中生写作提出明确的要求,为中学生写作行为和努力方向提供较为明确的规范和准则,引领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培育美好的道德情操和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写作观;正确并深刻认知客观世界,明辨是非;熟练写作技术,以负责任的态度真实而艺术地写作,创造性地讴歌真、善、美;培养较强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标签:;  ;  ;  ;  

高中生写作道德缺失的特点、成因及矫正策略_人文精神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