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教学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状分析
在地理教学中,我发现存在着“喜欢地理,但是不喜欢上地理课”的现象,主要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学习地理有什么用,知识点比较零乱,没有用地理学的观点和学说把有关知识串起来,学生为应付考试死记硬背,考完试后就全忘掉了。所以,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必须将课堂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融入社会、融入生活,善于把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与感兴趣的地理事件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依赖于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以下几方面的原则:紧抓“双基”教学不动摇,这是关系到课改成败的关键之一;注意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指导,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研究生活中的地理知识,提供学生生活体验中的地理素材;搞好教学诊断,及时反思教学中的问题。
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目前中学地理教学普遍存在脱离生活的倾向,是灌输式的教育,因此加强“生活地理”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地理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相结合,有其现实可能性,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感性的成份居多,加之他们已有一定的生活实践经验,所以地理生活化教学完全有其现实可能性。
二、地理教学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现实意义
地理教学联系生活实际出发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发展学生探究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能力,有利于树立学生环境意识。
三、地理教学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主要途径
1.充分利用身边事例,促进地理规律的理解。人类生活在地理环境之中,各环境要素又时刻作用于人们的生活,许多地理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典型例证,这些实际生活背景,与学生生活十分贴切,学生看得见、摸得着,也容易理解。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用生活经验来突破学习内容,把地理知识有机地移植到生活中去。例如,西藏的居民做饭都要用高压锅,原因是青藏高原地势高(平均海拔4000米),气压低,水的沸点低,水不到100℃就沸腾了,所以要将饭煮熟就必须用高压锅。用身边的事例挖掘其中的地理规律,引导学生留心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积极开动脑筋,加强思考,十分有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2.注意分析自然现象,培养地理思维的深刻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地理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深入思考各种地理问题,抓住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和本质,并预见其发展的全过程,把握各种影响因素间的联系,全面思考和分析问题。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我们认识到许多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样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分析,又可以加深我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培养地理思维的深刻性。所以,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综合分析各种自然现象,不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利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探求自然现象中所蕴含的科学道理,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1998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涝留给人们的印象是深刻的。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长江流域特大洪涝有自然方面的因素(气候因素、地形因素、河湖因素),也有人为原因(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河流含沙量大,河床增高,水位抬升;围湖造田,湖泊调洪能力降低等等),我们要从多个方面入手。通过各地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启发学生一步步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大量感知中抽象概念、总结规律,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深刻性。
3.积极留意身边现象,提高地理实践能力。学习的目的在于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进而去探索未知世界。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教学实践是一个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更是一个发现问题的过程。对于实践中遇到的难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积极留意身边现象,在实践中摸索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对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多留意,多问几个为什么,积极主动地进行社会调查,可以加深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而通过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深刻理解,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指导生活实际。所以,在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处处留心,敢于提出问题,敢于探究其中奥秘。如探究怎样测定每一天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怎样合理地调整太阳能热水器的高度角,为充分采光怎样设计楼间距离;结合农业地域类型,引导学生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探究,针对该地区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条件讨论地区今后农业发展方向;结合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地方性工业的可行性探究,针对该地区工业生产的自然条件、生产资料、交通信息、农业基础条件等方面因素,对地区今后发展进行课堂讨论,为实践探究打下理论基础。通过留心身边的自然现象,不断提高观察、想象能力,探求自然现象中所包含的科学道理,将所学的地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
四、地理教学的变革与创新,让地理知识接近生活
在教学中,经常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又贴近学生实际的生活素材来替换、改造教学内容,尽可能使学习内容生活化。比如,在进行“天气和气候”这节课前,我要求学生关注每天的天气和禹城市的空气质量日报,并做好天气日志的记录工作,细心观察天气和空气质量的变化情况,并算出每个月的平均气温,作为总结当地气候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我还让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要求学生观察冬天里自家大棚蔬菜的生长情况,到大棚内现场了解大棚内蔬菜生长的温度、湿度,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可以改变局部的小气候,可以利用局部气候为人类造福。
论文作者:杨书涛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5年6月总第178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6-11
标签:地理论文; 学生论文; 现象论文; 自然论文; 深刻性论文; 地理教学论文; 地理知识论文; 《素质教育》2015年6月总第178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