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困境及其出路

论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困境及其出路

欧林宏[1]2001年在《论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困境及其出路》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债券市场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IS—LM模型、资产需求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及我国实际推断出,我国应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的结论。但是,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一直比较滞后,相关的理论和政策与实际还有较大距离,这对经济的发展十分有害。当前,我国企业债券正陷于双重困境之中,这体现在不仅存在市场供求结构不合理、供需矛盾突出、市场体系不配套等结构性问题,还存在市场规模小、管理混乱、中介机构行为不规范、金融风险严重、金融创新乏力等运行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有受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制约、发展中的战略失误、管理水平低下、微观基础不扎实等。为此,本文提出在我国应确立市场化、健全化、安全化、可调控化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思路,建议制定并实施科学的企业债券市场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调控体系、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积极推进法制化管理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等具体措施。

李海燕[2]2000年在《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兼论发展资本市场》文中研究指明当前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正面临重大的突破 ,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性改组 ,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实行股份制改革 ,将使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进行深层次改革 ,转换经营机制 ,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但目前中国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 ,我们应充分认识中国资本市场对国企改革的重要意义 ,抓住历史机遇 ,采取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 ,促进中国资本市场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郭小兵[3]2012年在《民国《财政评论》(1939-1948)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财政评论》是民国时期一份以财政金融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专业性权威刊物,发表了许多经济学家财政金融方面的学术成果。《财政评论》的刊行为中国经济理论界探讨中国的财政经济问题、传播与借鉴国外的经济理论尤其是财税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财政评论》自1939年元月创刊至1949年停刊,历时十年之久,经过了抗日战争和国内战争两个阶段,且其所涉内容庞杂,既有对财政经济理论和经济思想的研究和介绍,也有对国内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可以说较为全面的反映了民国时期的经济思想。因此,本文选取《财政评论》为研究对象,以期通过对该期刊的梳理和归纳,对民国特别是战争条件下的财政及经济思想有所认识。民国时期尽管在所有制方面与我们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但在市场取向的改革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民国又是一个为中国未来的思想与制度建设而服务的“创造前提的阶段”,研究民国经济思想史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立足于民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应用现代经济学和史实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财政评论》本身及其所体现的主要经济思想,全面地回顾、分析、解剖民国后期的经济思想,以期能为今天的经济思想研究提供借鉴与启迪。文章首先对《财政评论》的总体概况进行了分析。1939年元旦,民国期刊《财政评论》(1939-1948)在抗战的炮火声中创刊于香港,到1948(1948年第19卷只出版1-3期)年共计出版发行19卷,为月刊的形式进行出版,每卷6期,共计111期。《财政评论》以“进化论”为哲学理论基础,以“民生史观”作为发展观,以古典、新古典为研究范式,秉承“不急不随”的学术立场,以渐进与改良为其政策取向,对于经济问题的分析较少有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而更加崇尚价值中立的原则是其一贯的宗旨与办刊方针。《财政评论》的作者群体涉及十分广泛,其中不乏有各经济学界名人和政界要员。《财政评论》虽然以“财政”命名,但它涉及的研究主题甚为广泛,是一本以财政金融为特色的综合类学术期刊,其文章涉及经济学诸多领域,其反映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思想史、经济理论与流派、财政学、金融与贸易问题、国际经济问题、中国经济问题、工业化问题等。在对《财政评论》的整体框架描述之后,作者对《财政评论》所涉及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即实现民族独立和实现以工业为核心的现代化,这两个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依存,民国时期的学者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的思考与研究是渐进的,是随着经济现实的发展而发展的。《财政评论》的内容也大体围绕这一时期的主题来编排期刊。战时阶段,无论是税制改革还是统制经济的实施,抑或专卖的实施都是服务于战时的财政与经济的;战后无论是国际贸易问题还是金融领域的信托问题的探讨,都是围绕工业化的总体目标,可以说工业化是战后学者共同的理论指向。因此,本文的主体内容即围绕此“两大主题”,在第二章至第七章以“专题”的形式对于《财政评论》所涉及的有关内容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第二章基于战时经济的角度分析《财政评论》体现出的财政思想,分别探讨了战时财政论、自治财政论、战时公债政策、战时租税政策以及在战时被国民政府特别倚重的战时专卖制度。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当时的学者们运用和借鉴西方财税理论对于战时财政所提出的观点,对国民政府解决战时财政困难、筹措战费从而争取抗战胜利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尽管实施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另外,学者们能够提出利用战争时机着力推进直接税,进而改造我国的租税体系的思想相当可贵的。第叁章对《财政评论》中文章体现的公共财政思想进行分析和总结,主要包括:新公债哲学的评介、分税制改革思想、公共财政与宪政、财政管理与监督思想。其中两个方面的评介最为重要,一是民国财政学界分税制改革的思想,另一个是民国时期宪政与财政关系的思想,对于它们的讨论可以为今天公共财政的构建提供一定的启发。除此之外,本章还关注了公共领域非常重要的问题——财政管理与财政监督问题,民国时期这方面的制度许多是开创性的,正是学者们的思想推动了民国时期财税制度的变革。第四章主要对《财政评论》的税收问题进行了考察。本章首先评介了租税原则与中国税制,租税原则是税收的理论基础,尤其是了瓦格纳的租税原则将社会公平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甚至凌驾于财政原则之上,主张累进税率,他的租税原则论对财政政策的影响很大,其思想特别受到民国经济学人的关注与钟爱,直接催生了我国民国时期的直接税改革,十分注重税收公平是民国时期的学者们共同的价值观,这一点与上述思想不无关系。其次对民国时期税制改革的两种目标模式做了剖析,近代中国在税制目标模式的选择上直接税为主体的模式的提出体现了税收公平与财政的现代化特征,但“双主体”的选择反映了民国税制改革思想逐步趋于理性与现实。第叁节是税收改革思想分论,笔者重点选择了该期刊中关于直接税中的遗产税、间接税中的关税思想作为分析对象。主要是考虑遗产税在均平方面特殊的意义,加之在当今的中国遗产税也是呼之欲出,或许可以提供借鉴;近代中国税收制度与思想的一个重要的主题就是关税自主,该期刊所体现的思想可以代表民国学者的共同特征,即努力寻求自由贸易与保护关税的结合点,而骨子里却倾向于保护关税。第五章是总结概括《财政评论》中体现的货币金融思想,该期刊涉及金融问题的文章很多,主要是货币数量论、购买力平价说、通货膨胀问题、信托问题。在对这些介绍和评价西方经济思想的文章进行的梳理和总结中,可以使我们看到民国时期的经济学者对于国外理论所持的态度是一种的“批判的接受”,这也是每一位学者所需要的治学态度;另外,民国时期的学者们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对现实的经济状况和问题也十分关注,适时的提出了若干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与意见,对于解决战时出现的诸如通货膨胀、国际货币制度、法币币值等问题均有所裨益。第六章对于战后国际贸易理论与思想作了梳理与总结;主要包括外汇政策与汇率问题、贸易政策与制度问题、国际收支问题。从理论视野的角度来看,国民政府后期的对外贸易研究的视野更加广阔。现代贸易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如关税问题、汇率问题、对外贸易政策等,在该时期的对外贸易研究中均有涉及。特别是关税与汇率两个问题,在这一时期受到应有的重视。尽管知识界和学者们对于对外贸易政策所持的主张不尽相同,但无论是主张自由贸易的还是主张贸易保护主义的,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仅仅将贸易政策视为服务于中国工业化目标的手段,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二者都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发展民族经济作必须采取的手段。政策只是手段,而发展才是目的,无论是自由还是保护,都要服务于发展工业这一根本目标。第七章是对《财政评论》所涉及的其他经济问题进行评述,主要是工业化思想以及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与模式选择的论争,重点述评了统制经济与计划经济思潮以及对计划经济思潮的反思,特别介绍了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对于工业发展优先顺序的考虑符合中国国情的,他们认为,中国工业发展应该秉承“轻重工业应该同时并进”,应该说很好地处理了轻重工业的辩证关系。但学者们对于工业化过程中处理国营与民营的关系时,对于国营企业的弊端和效率认识不足,他们的这种主导思想决定了他们国营化的政策取向,这点尤其值得我们引以为鉴的。第八章是文章的结语部分,笔者对《财政评论》进行了总体总结与评价,进而得出借鉴与启示。笔者分析了《财政评论》积极影响因素,即它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以及现实启示,同时也考察了《财政评论》存在的局限性,以期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

贺华[4]2010年在《金融危机根源的系统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不断恶化,次贷危机逐渐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进入2008年以后,雷曼公司宣布破产,百年老店美林也被托管,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逐渐不断的增加,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造成了美国房地产、股市、银行、金融业的大崩盘,全球市场需求疲软,导致了世界经济的总体衰退。本次全球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根源是什么?弄清楚整个世界经济是怎样被陷入这场危机之中,并发酵而成为一场全球金融危机。这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现实意义。本文是以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为研究对象,站在系统科学的视角分别从个人、企业、国家、全球和制度五个层次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进行了分析。在个人信用层次上,揭示了美国的大金融家的贪婪,暴露了这次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问题,还是一场道德危机。在企业层次上,又从五个方面寻找金融危机的根源。第一:过度的金融衍生品的创新严重违背了金融学原理;第二:企业内部信用体系的丧失;第叁:金融监管不到位推动了全球危机的滋长;第四:金融业系统的内在脆弱性,导致了美国金融模式的不稳定性;第五:企业薪酬制度的缺陷。在国家层次上,从六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美联储在2000年实行的货币政策给美国提供了大了的廉价资金,推进了房地产市场的膨胀;第二:宽松的金融监管机制和美国政府对金融业的监管不到位;第叁:美国的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衡,虚拟经济超过了实体经济的一定比例;第四:美国人民大众的生活过度的消费模式导致国内发行了大量的货币进行了大量的借贷;第五:新自由主义市场的缺位;第六:美国的民主政治结构的矛盾冲突。全球层次又从四个方面分析。第一:美元为主的世界货币体系处于金融霸权主导地位;第二:全球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失衡;第叁:国际超级金融垄断及其高度虚拟化违背了价值规律;第四:在全球经济资本化中资本具有的贪婪本质。制度层面上,系统地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分析社会制度根源,认为由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资本主义矛盾所导致的生产相对过剩和市场的无序化是此次金融危机的制度根源,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是与生俱来的,是一种基因病、制度病、周期病。本篇文章的创新之处是系统地分析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从五个层次渐进的分析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解释了单个因素和多个因素是无法全面的解释的难题。以及指出这次金融危机是多层面、多因素非线性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用系统的眼光看待金融危机的根源。美国金融政策的成功与失败对当前中国金融改革有很大的借鉴作用。特别是在这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影响下,中国也受到了冲击。只有了解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才能为中国金融未来的发展提供了方向。认清这次危机的根源,也有助于我们从这次危机中得到有益的经验与教训,重新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和完善金融行业的制度提供的坚实的前提。

郭俊[5]2013年在《民国《银行周报》(1917-1949)研究》文中提出1917年5月在上海创刊发行的《银行周报》“为我国银行界最早之言论机关”,也是民国时期最为权威的一本金融类刊物。它依托于上海银行公会,按照学术期刊的格式进行编排,其间不乏对学术问题的探究,也有对实务问题的分析,不乏对金融知识的介评,也有对其他经济问题的分析。它重视前沿金融理论的介绍,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论。它关注发达国家金融问题,通过研究欧、美、日等发达国家金融问题来吸取经验。它注重我国金融问题的分析,探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机构、新金融制度以及金融改革。它关注我国宏观经济政策,通过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来解读民国时期政府的宏观政策能力和宏观政策手段。本文试从期刊创办的情况以及所涉及的内容,对其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分析,以期来展现民国时期我国金融思想脉络和特点。将史料与经济学的方法相结合,来考察期刊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极其现实价值。文章首先对《银行周报》进行了总体概况分析。《银行周报》于1917年5月创办,至1950年3月停办,以周刊的形式出版,期间从未有任何间断,共发行34卷1635期。周报以“报告金融消息,研究经济事情,俾供银行业者之参考。”为其宗旨,将金融实务与经济学、金融学理论相结合,体现出实用性与学术性相容的办刊特色,体现出《银行周报》在民国时期的金融学界的权威地位。《银行周报》有其强大的编作者阵容,编者团队大多具有银行工作的实践经验,作者群体涉及十分广泛,大都具有海外留学背景。《银行周报》的文章涉及诸多领域,其反映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理论、西方国家金融问题、我国金融问题、我国宏观政策问题以及合作经济问题、农村经济问题、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问题等。在对《银行周报》的整体框架描述之后,本文第叁、四、五、六、七、八章分别对上述《银行周报》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剖析出其反映的金融思想、经济思想。第叁章分析对象是《银行周报》中关于金融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期刊涉及金融理论的考察和金融思潮的分析。笔者就分别对此进行研究,并从这些文章的介绍和评论中,寻找出当时这些金融基础理论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路径,以及这些理论对当时学术界的影响和对现实学术研究的启示。笔者以为,就历史作用上来看,《银行周报》上关于金融基础理论的文章能很好地反映民国时期现在金融思想发展的变化;就现实价值来看,《银行周报》上关于金融基础理论的文章,为我们现在研究金融思想提供了极大的史料支持。第四章以我国金融机构与金融业务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期刊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我国金融机构概况的考察、金融业务的分析。笔者分别从这两个方面对我国的金融业务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评述,并以此勾勒出当时我国金融的整体状况。关于我国金融业务方面问题的研究,笔者以为有以下叁点启示:一是《银行周报》上关于我国金融机构问题研究的文章,为研究现代金融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二是《银行周报》关于金融业务问题的研究,为研究现代合作金融和农村金融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文章的第五章以我国金融体制与金融改革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分析。期刊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我国新金融制度的考察以及我国金融改革的分析。关于我国金融体制与金融改革问题的研究,笔者以为有以下叁点启示:一是《银行周报》上关于我国新金融制度问题研究的文章,为研究现代金融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二是《银行周报》关于金融改革、金融制度分析,其中不乏有直到今天还有可供参考的意义。文章的第六部分分析了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问题。期刊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我国货币政策研究的考察和我国财政政策研究的分析,并期望通过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业务析,来把握民国时期我国宏观调控的思想脉络。通过这一章的分析,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启示:其一,现代宏观调控不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产物,早在民国时期已有较为完备的宏观调控手段;其二,民国关于通货膨胀的调控手段和方式,放在当前政府宏观调控中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第七章以其他国家的金融问题为分析对象进行分析。所涉及的国家区域或国家主要有:日本、欧美以及俄国等。笔者以这些区域或国家的金融问题为考察对象,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从中总结出这些区域或国家的先进的金融思想。对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给笔者有以下两点启示:一是西方发达国家较为完备的金融机构体系为其国家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西方国家的金融体系为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第八章对《银行周报》所反映的经济问题进行了分析,笔者分别对经济理论问题、我国合作经济问题、农村经济问题以及国际贸易与国际金融问题进行了分析。通过这一章的分析,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启示:一是《银行周报》上关于经济理论的文章能很好地反映民国时期现代会计理论的传播的情况以及新兴学科财政学传播的情况;二是合作经济形式在民国时期已较为发达,厘清它的发展脉络,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合作经济。在文章的结语部分,笔者对《银行周报》进行了总体考察,分析了《银行周报》积极影响因素,即它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以及现实启示,同时也考察了《银行周报》存在的局限性,以期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

莫清华[6]2011年在《广东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房地产的不同发展阶段,都离不开房地产金融的同步发展,可以说,没有现代房地产金融业务的发展,就没有房地产行业的今天和明天。长期以来,中国地产行业资金来源主要依赖银行信贷,其他融资渠道(如房地产信托、房地产基金、海外融资和股权融资等)由于受到各种限制,融资规模很小。最近,国家出台些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对原有的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的供应产生较大影响,亟须寻求其他资金来源补充。此时加快金融创新,积极培育二级市场,扩大资本市场上融资、REITs融资、利用外资以及抵押证券等融资方式为辅的多元化融资体系势在必行。通过资产证券化渠道融资,从住宅开发向城市综合体、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商业地产领域转型,是房地产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REITs能将未来租金收益快速变现,降低了企业负债,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能够为开发商提供较好的退出机制,将改变了目前商业地产开发过程中融资渠道单一、只能靠分拆出售套现的局面。本文正是基于这个现实,采用统计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和案例分析方法,结合国外REITs的发展经验,研究分析了我国发展REITs的紧迫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对广东抓住有利时机进行金融创新、率先在商业地产领域发展REITs融资的模式和政策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对目前发展REITs的制约因素以及可能出现的风险提出了解决思路。本文以在香港上市的中国大陆第一只房托基金“越秀REITs”为案例,分析其运作实践,将给其他房地产企业以REITs上市融资提供了借鉴意义。

杨鹏[7]2011年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若干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研究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若干法律问题。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从局部发展到全球,在世界各地疯狂肆虐。从发达国家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将整个世界经济拖入衰退的边缘。由于我国经济过去几年快速增长主要依赖出口和投资,对海外市场的过度依赖使我国经济对外部需求疲软反映强烈,加上国内民间投资周期进入下行阶段,导致制造业产能过剩,生产资料价额波动,房地产市场回调,失业率上升,经济下滑。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危机,各国纷纷采取措施尽量减轻危机对本国造成影响。美国出台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市方案和787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欧盟出台了总额高达2000亿欧元的经济刺激计划,我国政府推出4万亿元的救市计划,旨在通过扩大需求、调整经济结构以缓解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过度依赖投资、无法形成良性循环、消费需求不足、居民边际消费水平过低、经济结构失衡、法律制度不健全和权力滥用等问题。我国也面临着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自由与秩序的关系、效率与民主的关系等关系处理的困境。解决这些问题,为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寻找出路,走出困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通过对此次金融危机原因和对我国造成的影响分析,我们了解了积极财政政策出台的背景;通过与美国、欧盟应对政策的比较分析,我们发现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中存在的若干法律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问题与困境,借鉴欧美应对政策的经验与教训,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取向提出一系列建议,以期待能够有助于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走出困境。本文的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了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着重阐述金融危机爆发的法律层面的原因和对我国造成的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美国、欧盟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借鉴了欧美应对政策的经验与教训;第叁部分阐述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揭示了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的若干法律问题;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取向提出一系列建议和应对措施。

高璇[8]2011年在《民国《经济评论》(1947-1949)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民国时期中国经济研究所主编的《经济评论》是民国后期经济学界较为权威的一本刊物。它依托于中国经济研究所,仿照伦敦《经济学家》杂志的版式进行编排,即既有对时政问题的分析,又有对经济学术问题的研究,使其达到时论与学术的完美融合。它重视经济思想和先进经济理论的介绍,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评论。它关注国际经济问题研究,通过对欧美发达国家经济问题的介绍从中获取经验,通过对远东国家经济问题的介绍从中吸取教训。他注重中国经济问题分析,将国际经验教训融合先进的经济理论,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本文试从期刊创办的情况以及所涉及的内容,对其进行全面地、系统地分析,从而来展现民国后期的经济思想脉络和特点。将史料与经济学的方法相结合,来考察期刊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及其现实价值。文章首先对《经济评论》的总体概况进行了分析。《经济评论》于1947年4月创办,至1949年4月停办,以周刊的形式进行出版,逢周六出版,共计出版5卷97期。《经济评论》以“着眼现实,服务公众”为指导,将经济学专业性与时政结合起来,突显其期刊的时政与学术相容的特色,从而体现出《经济评论》在当时经济学界的权威地位。《经济评论》有其强大的编作者阵容,编者团队主要是中国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员,作者群体涉及十分广泛,大都具有海外留学背景,其中不乏有各经济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经济评论》的文章涉及经济学诸多领域,其反映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理论、国际经济问题、中国经济问题、经济学研究方法、经济学教学环境等。在对《经济评论》的整体框架描述之后,本文第叁、四、五、六、七章分别对上述《经济评论》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剖析出其反映的经济思想。第叁章分析对象是《经济评论》中的关于西方经济思想流派方面的研究。期刊涉及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国家干预经济思想、马克思经济思想以及当时美国数理经济思想等各种经济流派的经济思想。笔者就分别对此进行研究,并从这些文章的介绍和评论中,寻找出当时西方经济思想流派的理论特征与经济思想史的演变路径,以及这些思想对当时学术界的影响和对现实学术研究的启示。作者以为,就历史作用来看,《经济评论》上关于经济思想流派的文章能很好地反映民国后期的经济发展过程,能反映从民国初期追求的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到民国后期凯恩斯的经济思想占主导地位这一变化;能反映从一味追求西方主流经济思想到对马克思主义经济思想的接纳和宣传这一变化;就现实价值来看,《经济评论》上关于经济思想流派的文章,为我们现在研究经济思想史提供了极大的史料支持。第四章分析了《经济评论》中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文章。文章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宏观经济领域的理论、金融领域的理论、国际经济学领域的理论这叁个方面。笔者就分别从这叁个方面对《经济评论》关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文章进行了评介,并从中描绘出西方经济学理论在当时中国传播情况。第四章的分析,给笔者几点启示:其一,《经济评论》上所介绍的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文章,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即以国家干预为前提条件,学者们希望通过对这些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介绍和评价,为当时政府制定解决经济危机的政策提供一定依据;其二,凡经济学理论,其最终目的是为现实服务的,理论脱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失去了其生命力;其叁,期刊关于西方经济学理论的介绍并不是全盘接受的,作者们更多地考虑西方经济学理论本土化问题,使之更适合中国国情。第五章以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为分析对象进行分析的。所涉及的国家区域主要有:欧美国家、远东地区以及东欧国家。笔者就以这些区域所包含的一些国家的经济问题为考察对象,进行分析和评价,并从中总结出这些国家解决经济问题的措施和方案。对其他国家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给笔者有以下两点启示:其一,在对待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问题上,从那时起就有了明确的说法,即资本主义国家也存在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国家也有市场经济,这两者只是管理经济的手段问题,不能作为断定国家性质的因素;其二,有时为了更深入的看清我国经济问题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研究其他国家特别是具有类似经历的国家的经济问题,能给我们更好的启发。第六章分析了《经济评论》中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文章。期刊所涉及这方面的文章,主要包括经济危机问题、充分就业问题、对外贸易问题、农业问题、国营事业问题、中国经济道路选择问题这六个方面的内容。笔者分别从这六个方面对我国的经济问题进行了评述,并以此勾画出当时我国经济的整体状况。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笔者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其一,《经济评论》上关于民国后期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其中不乏有直到今天还存在的经济问题,当时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为我们现在解决该问题,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内容;其二,《经济评论》上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研究的文章,其形式上来看不仅有专论的形式,还有相当一部分是讨论的形式,相较于专论形式,讨论形式更有助于深入地研究某一具体问题,该种形式是应该在当今的学术研究中所大量提倡的。第七章分析了《经济评论》中关于经济学研究方法和学术环境的文章。笔者也分别就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经济学的学术环境进行了分析,并想通过此种介绍来清晰当时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强调经济学术独立的重要性。通过这一章的分析,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两点启示:其一,现代经济学分析过程中,统计分析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这一方法我们应在我们现在经济学分析中大力提倡;其二,与民国那时的经济学术环境相比,现在我国的经济学术环境在独立性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但仍然没有完全独立。在文章的结语部分,笔者对《经济评论》进行了总体考察,分析了《经济评论》积极影响因素,即它的学术贡献、历史影响以及现实启示,同时也考察了《经济评论》存在的局限性,以期达到客观评价的目的。

黄敏[9]2011年在《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矛盾的重要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因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已然成为当前的重大问题。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是多门社会人文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许多学科都从不同维度对此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还有待深入,特别是从哲学高度作出综合梳理,还是一个富有新意的课题,而这方面的研究,将为社会危机应对与危机处理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而,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对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作一些尝试性研究,力求深化对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的全面认识。本文分为五章,各章主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第一章是导论。本章说明了研究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的依据与意义,分析了理论界对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的既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本课题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与研究的主要方法。第二章是哲学视域中的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本章首先考察了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概念的历史演进,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界定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并分析了它们的产生、功能与限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的内涵与外延,本章认为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是社会发展中的一对重要矛盾,即社会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对立、对抗阶段,而社会控制是社会矛盾的诉诸缓和与解决阶段。第叁章是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本章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的关系,在“中央-地方-市场-社会”框架下探讨了我国的新社会冲突,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生成根源在于权力、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生成的具体原因,认为群体性事件是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第四章是社会转型中社会冲突的类型与特征。本章研究了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经济利益冲突、政治冲突与宗教信仰冲突;并从两种角度分析了经济利益冲突,即一般性利益冲突与特殊性利益冲突、直接利益冲突与非直接利益冲突。本章剖析了当前社会冲突的性质,认为大多数社会冲突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强调要警惕腐败等因素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它们有可能导致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敌我矛盾。本章描述了社会冲突的几组范畴:普遍性与特殊性、自发性与组织性、突发性与累积性、扩散性与变异性;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特征是利益冲突为主导、政治冲突风险增加等。第五章是社会控制的思路与方法。本章分析了改革前后社会控制方法的转变与存在的问题,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控制的问题在于:政治控制过度、法律控制滞后、经济控制失调、社会组织控制薄弱、意识形态控制过多、道德控制乏力、信仰控制失灵。本章指出了社会控制的目标就是促进经济、政治与文化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从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多个维度进行有效社会控制的方法,即:社会客体控制与社会主体控制的相统一,自上而下的控制与自下而上的控制相结合,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相结合,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相结合,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相结合,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相结合。

宁文晓[10]2010年在《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热情空前高涨。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除了参政与组党外,更多的则选择了以报刊论政,以言论报国。文人论政遂成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施展才学、实践理想的重要途径。《观察》周刊作为这一时期着名的时政刊物,既是文人论政的重要阵地,也是宣扬“自由主义”的一面旗帜。本文以《观察》周刊为研究对象,探究抗战胜利后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的发展脉络。阐明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政治理念不断修正的心路历程。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是《观察》周刊的基本情况。通过对《观察》创刊的背景、栏目、办刊宗旨和撰稿人等内容的介绍,揭示《观察》的成功为研究20世纪40年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文化性格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第二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民党态度的演变。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抗战胜利后将实现政治民主的美好夙愿寄托于国民党政府,随着国内局势的发展,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态度历经了从希望与信任——幻想与不满——批判与指责——痛恨与绝望的变化过程,最终确认通过国民党走民主之路是彻底失败的。第叁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共产党态度的演变。全面内战爆发后,随着联合政府主张的夭折,内战的扩大以及国共力量此消彼涨的变化,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从民族和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共产党的态度经历了从批评和指责——理解和同情——团结和合作的变化过程。这种变化折射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自身政治理念的修正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最终选择。第四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抗战胜利后全国发生的学生运动,引起了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高度关注,他们客观分析学生运动的起因,明确表达对学生运动的态度,深刻认识到学生运动的重大历史意义,强烈呼吁政府深刻反省失误的同时必须迅速做出真实的努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20世纪40年代后期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民主运动和精神状态。第五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美国观。抗战胜利后,一心希望中国能成为美国式的现代化强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随着美国采取的一系列对华政策,对美国的态度历经了从亲美到反美的转变过程。从中也可以分析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所倡导的外交政策。第六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对中国经济建设道路的思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影响着中国政治道路的发展方向。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客观分析了抗战胜利后中国经济所处的境况,理性提出解决经济问题的根本办法,主要设计了社会民主主义经济和新资本主义经济的中国未来经济建设蓝图。第七章是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观察》围绕“自由主义”的内涵、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特点、作用及前途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对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命运问题主要产生了困惑悲观和较为乐观的两种态度。总而言之,抗战胜利后,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具有坚定的自由主义信念,力图建立民主政治和自由经济。尽管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理想没能实现,但他们独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对民主、自由、理性、进步的认识和追求仍值得我们尊重和充分肯定。

参考文献:

[1]. 论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困境及其出路[D]. 欧林宏. 湖南大学. 2001

[2]. 论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兼论发展资本市场[J]. 李海燕. 学术探索. 2000

[3]. 民国《财政评论》(1939-1948)研究[D]. 郭小兵. 武汉大学. 2012

[4]. 金融危机根源的系统分析[D]. 贺华. 太原理工大学. 2010

[5]. 民国《银行周报》(1917-1949)研究[D]. 郭俊. 武汉大学. 2013

[6]. 广东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发展研究[D]. 莫清华. 华南理工大学. 2011

[7]. 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积极财政政策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 杨鹏. 山西财经大学. 2011

[8]. 民国《经济评论》(1947-1949)研究[D]. 高璇. 武汉大学. 2011

[9]. 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D]. 黄敏. 中共中央党校. 2011

[10]. 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研究[D]. 宁文晓. 东北师范大学. 2010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论当前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困境及其出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