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19)10-118-01
曾几何时,陪孩子写作业成了许多家长的“功课”,常听家长们抱怨,“作业写到十一二点钟,”“做个事情拖拖拉拉,一点条理性没有”,“马虎的坏习惯总也改不好,”可是,孩子身上的诸多坏习惯归根究底到底是谁造成的呢?是孩子吗?
答案显而易见,不是!
这次的语文考试,有很多孩子没有考好,在我眼中的没考好,主要是看孩子们的考试态度和考试习惯问题,因为考试内容有难有易,不能仅仅以分数定论。
批改完试卷后,我发现仅第一题就有五个孩子漏做题目。这一题只有四个词语需要选择正确的读音,而这几个孩子竟然还能漏掉一个。
我真的很好奇,孩子们是看不见这个词语的选项吗?
肯定不是。
我想一开始测验,孩子的心就没在试卷上。写完题目也肯定没有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先看一看题目全做完了吗?把拼音放进句子里面读一读合适吗?如果没有问题再接着做下一道题目。
类似这样的提醒,每次测验前我都会给孩子们说一遍,每种类型的题目如何检查,我也都会反复地说,可是,每次测验完,我都会发现,我的话执行力度被大大打了折扣!而且出错的孩子百分之两百是没有按照我的要求去做!
多次反思,并和办公室的同事交流后,发现我的错误做法就是孩子们错了就错了,并没有下文,顶多是听我训斥几句。时间长了,孩子们依然如故。
我一直知道,孩子的习惯是需要培养的,无论采取怎样的措施,哪怕是“惩罚”。可我总是和很多妈妈们一样优柔寡断,狠不下心来。
所以,这一次又遇到这种情况,我真的很自责。作为一个老师,没有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说白了就是不负责任,是对孩子将来的不负责。
于是,这次我让漏题不做的孩子们重抄一份试卷,重做。
其实这个任务布置下去,我心里就开始打退堂鼓了:这样晚上的作业会不会多啊?家长们求情我该怎样回答呢?但一看到出错的孩子,我就把心一横,今天这个问题必须解决!
不出意料,晚上九点,家长们的微信就来了,
“老师,快九点了,孩子的试卷才写完正面的2/3,反面的短文可以不抄吗?”
“不可以。让孩子自己抄就可以,您该干嘛就干嘛去。不要陪着他。”我如是回答。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要是放在以前,我肯定会说孩子能写多少就写多少吧!
估计家长第一次看到我如此强硬的态度,也只好这样了。
晚上十点四十分,又一个“不错的孩子”的家长发来信息“老师,孩子还没有写完作业!试卷上的短文需要抄写吗?”
看到信息后,我没有回复,因为我明白:孩子知道要抄写,我放学时说的很清楚。家长也知道要抄写,孩子肯定给家长说了。但是还有信息不断地发来,就说明家长们在心疼孩子,想替孩子求情。
俨然,对孩子们的“惩罚”,成了对家长们的惩罚,而我也被家长们进行了“道德绑架”。一旦我松口答应,今天我们所有人做的工作都成了无用功——打折了的惩罚是没有效果的。
看着微信发愣的我,突然想起几年前读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时,里面《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章中就提到过,有一次“圆圆”作业写到了十二点才完事,尹老师在隔壁屋一直竖起耳朵听她的动静,而没有选择去陪她。
同时,尹老师也指出陪孩子写作业的几个坏处,
“一是孩子会在家长面前刻意表现他的痛苦,博得家长同情,这既影响他写作业的专心,又影响速度;
二是家长陪写,会让他觉得不完成作业至少不是他一个人的事,是他和家长共同的事,时间长了,会在心理上对家长形成绑架,养成依赖心,这特别不利于他自我责任意识的形成;
三是家长坐在旁边多半会忍不住唠叨一句,不论是略有不满的说还是善意的提醒,所有这些话对当时的孩子来说都没有意义,还弄得孩子烦。”
想到这,我又想了想今晚的作业量,平时这几个孩子的作业六点多就可以做完,今晚即使重抄一份试卷,依他们平时的写字速度,顶多两个小时就可以完成。也就是正常情况十点前完成,上床睡觉是不成问题的。
可看到家长们的短信,我就清楚了这些孩子是在磨洋工,心底里根本就有想完成这样任务。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人在童年时期就体验过克服自己弱点的满足,那么他就会以批判的态度看待自己。
正是从这一点上,开始一个人的自我认识。没有自我认识,就既不可能有自我教育,也不能有自我纪律。
一个年纪幼小的人,不论他把“懒惰是不好的”这句话记得多么牢,理解得多么清楚,但是如果这种情感没有迫使他在实际行动中管住自己,那么他就永远不会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也正如尹老师所说的,孩子的弱点如果总是通过大人的操纵去克服,那所谓的“克服”就是不存在的虚幻,只能叫做屈服。
屈服是不会成为孩子自我认可的一部分的,只要有机会,他就不想再屈服,就要从约束中挣脱出来。
所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信心,培养孩子在学习或是其他事情上的自觉、独立意识,才是当下的我们急需要做的,该做的!
论文作者:郭杰惠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9
标签:孩子论文; 作业论文; 家长论文; 孩子们论文; 家长们论文; 试卷论文; 老师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月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