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五十八中学 730060
历史的教学有着多个具体的环节,教材中呈现了大量的插图,种类较多,信息丰富,完全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辅助开展历史教学活动。
一、导入新课
用教材插图来导入新课,一方面是对教材教学素材的充分使用,引起学生对教材的重视。此外,插图的导入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下面我们将用第2课的《古代手工业的进步》里面配用的“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图为例进行导入。
选择“素纱单衣”图作为导入的设计意图:一方面“素纱单衣”图在教材中孤零零地出现,教材中没有对该图只言片语的介绍。另一方面,“素纱单衣”确是汉代丝织业的扛鼎之作,是汉代甚或以后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巅峰之作。
图1. 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
新课导入:上个世纪末,中国考古学家在湖南省科学院进行了考古发掘,在中国东郊的汉墓出土的各种汉代陪葬品之中,基本保存完整的丝织物以及服装就已经达到了一百多件。在这批丝织物中,最抢眼的是“素纱单衣”,现为国家一级文物,有人称其为古代中国丝织业的巅峰之作。
这件随葬品主要反映了西汉初期我国的蚕桑、缫丝、织造等就具有十分精湛的技术。根据严格的计算,这种随葬品的材料每平方米的重量只达到了12至13克,是真正的薄而轻。这种精湛的缫丝技术是令世人都为之惊叹的,现代的复制技术依然无法达到其真正的重量。这种精湛的手工缫丝、纺织技术让我们惊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技术,纺织业一直是长期保持在世界的领先地位。
二、突破教学重点
在第9课《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中,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重大探索——洋务运动就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需要对这则历史事件进行全方面的评价。对于洋务运动的积极方面影响,学生容易理解,但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为什么还无法脱离封建体制的束缚,最终导致失败,学生们难以理解。就洋务运动的性质来说,它本身就是用来维护封建统治而发起的一场运动,这一点就注定了它最终的失败;洋务企业依然受到各种封建势力的奴役以及压迫,这些都阻碍着洋务运动的正常开展;近代企业的生产管理模式和腐朽的封建企业的管理办法不能很好地结合,这也注定了它不会永远地持续下去。教材中没有出现关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工业存在的不足的评述,鉴于这种情况,教材中的“江南制造总局”插图正好可以弥补学生在理解上的困难。
图2. 江南制造总局
通过观察“江南制造总局”插图,可以发现江南制造总局可谓是土洋结合、中西合璧、不伦不类。图中建筑散发着浓浓的中国气息。在企业的管理上,引用了封建政府机关的那样的一种管理方式来管理工厂,江南制造局的办公室在办公室和工厂门口总是会挂着两个挡虎牌和抄工刑具的“火棍”,以此用来警示工人们更加积极地工作。那座高高的烟囱勉强可以当作洋务派向西方学来的工业,中国风的建筑则代表的是洋务运动的环境,这种混搭,正符合洋务派的近代化探索做法:近代的中国企业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同时总是将技术直接地复制到本国的企业管理之中,忽视了中国腐朽落寞的封建制度的社会大背景,洋务派所使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正是导致其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
三、突破教学难点
笔者在讲授第1课《发达的古代农业》时,为了更加形象地阐明耧车的工作原理,凸显其进步性,笔者将“西汉耧车模型”进行分解,展示了“西汉耧车模型分解图”。并结合本人参加农业劳动的经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学生们立刻对此有了浓厚的兴趣,再加上直观的展示,学生对耧车的工作原理也有了新的认识。
图3. 西汉耧车模型 图4. 西汉耧车模型分解图
通过对耧车插图的分析讲解,学生们对耧车这一播种工作有了更加直观、形象的认识,正是由于古代劳动人民的实践经验和生产智慧,不断改进农业生产工具,中国古代农业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才会形成发达的古代农业格局,也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创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品质,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持续不竭的动力。与此同时,激发学生的所具有的民族自豪感,不断的培养学生更加的热爱工作以及珍惜食品的良好的品质。
论文作者:王明玉 郑斌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9
标签:洋务派论文; 单衣论文; 插图论文; 洋务运动论文; 教材论文; 中国论文; 江南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4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