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国际意识提高国际运作能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论文,意识论文,能力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1世纪即将来临。人类将送走上一个百年世纪,迎来下一个千年文明。本世纪的最后几年乃至下世纪的头十年,是极富挑战的历史时刻: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将要在未来2010年完成“两个转变”和正在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而世界也正在进入一个更大的转型期——由工业化时代向信息时代的转型,这就是说,中国将面临两种不同空间、不同性质、相互交叉的社会转型的双重压力。这对于处身于世纪之交的中国党政干部来说,无疑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全方位的挑战。笔者认为,就国内与国际两种不同意义的挑战来看,来自国际的挑战也许要比国内的挑战更为严峻,因为,跨世纪的党政干部要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要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要按照国际惯例同世界接轨,因此,增强党政干部的国际意识,显然就成为“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所不容忽视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所说的增强党政干部的国际意识,是指要使党政干部具有放眼世界的国际视野,即善于用国际眼光来观察分析和处理问题的一种思维角度、深度及广度,或者说是能够了解并适应当代世界经济、政治与国际关系大环境的变化,懂得国际运作惯例,从而广泛开展对外交往活动的一种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但我们强调世纪之交的党政干部要增强国际意识的目的,就是着眼于了解与把握当今世界,提高其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国际运作能力,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增强国际意识,对于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组织的共产党和党的干部队伍来说,无论是在夺取政权之前的革命斗争时期,还是在夺取政权之后的经济建设时期,都是十分重要的。熟悉国际共运史的同志都知道,最早于1847年宣告成立的德国“共产主义者同盟”,既是世界上第一个共产主义政党,又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国际组织,是国际主义的产物。而马克思在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宣言中就谈到了工人阶级在国际舞台上的责任,他说:“欧洲的上层阶级只是以无耻的赞许、假装的同情或白痴般的漠不关心态度,来观望俄罗斯怎样侵占高加索的山区要塞和宰割英勇的波兰;这个头在彼得堡而在欧洲各国内阁里有其爪牙的野蛮强国所从事的大规模的不曾遇到任何抵抗的侵略,给工人阶级指明了他们的责任,要他们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用能用的一切办法反抗它;在不可能防止这种活动时就团结起来同时揭露它,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国际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马克思接着又指出:为符合工人阶级利益的“这样一种对外政策而进行的斗争,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一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第14页)。据笔者所知,这是马克思在其著述中第一次提到国际政治,也是第一次强调工人阶级要了解国际政治和增强国际意识,即要求他们在没有掌握国家政权时,应当监督本国政府,使其能够执行一些符合工人阶级利益的对外政策。马克思的意思非常清楚:工人阶级的事业是国际性的事业,因此工人阶级应该关心、研究国际政治,使自己的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有机地联系起来,当然,工人阶级在掌握了国家政权之后,就更要了解国际政治。毋庸置疑,马克思在一百二十二年前讲的这段话,对于我们今天胜利地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们,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同样,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中的核心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他们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的不同时期,也都非常重视对党政干部的国际意识教育与培养。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大会上所作关于《改造我们的学习》这篇著名报告中,就根据我党以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研究抗日战争的具体实践,向全党干部发出了要进一步“研究今天的中国和世界”和“学习国际的革命经验”的号召。他在强调研究中国与世界现状时明确指出:“像我党这样一个大政党,虽则对于国内和国际的现状的研究有了某些成绩,但是对于国内和国际的各方面,对于国内和国际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任何一方面,我们所收集的材料还是零碎的,我们的研究工作还是没有系统的”。为此,他针对“二十年来……我们并没有对于上述各方面作过系统的周密的收集材料加以研究的工作,缺乏调查研究客观实际状况的浓厚空气”现象及那种“‘闭塞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的“极坏的作风”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从而主张“在如此生动丰富的中国革命环境和世界革命的环境中”,“将我们全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一下”(《毛泽东选集》第3 卷第796、797、803页)。 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更是把提高全党干部观察、处理国内矛盾问题和国际斗争问题的能力提到重要的位置。1957年1月, 他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全党都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对立统一学说,观察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新问题,观察和处理国际斗争中的新问题”(《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2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邓小平同志把中国引上了一条“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振兴之路。在1982年9月1日召开的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他指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在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 他又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89年5月31日, 他在同两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中,更是语重心长地告诫党中央领导集体,也是对所有领导干部的嘱咐,要以政治家的风度、用国际战略家的眼光来分析和处理问题,一切着眼于全局和未来。他说:“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胸襟开阔、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我的理解是,邓小平在上述讲话、致词和谈话中鲜明表达的“对外开放”、“学习外国”、“三个面向”、“四个放眼”等思想,其核心就是强调:我国人民和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增强国际意识。实际上,邓小平的这一思想和要求,不仅在改革开放之初的国民教育和干部教育中就被及时地提上了日程,并且贯彻于近18年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整个发展进程。
进入90年代之际,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挑起了带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担。尤其是党的十四大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实现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这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的任务之后,这表明中国经济发展要符合经济日益国际化和全球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已是无可避免的必然选择,而按国际惯例同世界接轨,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则势在必行。因此,江泽民等党的第三代领导人把在新形势下增强广大干部的国际意识,提高国际运作的能力,看作是当务之急的一件大事。1995年4月, 江泽民在上海视察工作时曾特别强调说:“大城市的干部要懂得一点国际问题”(上海《组织人事报》1996年9月26日第7版)。今年7月1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75周年座谈会上又发表了《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讲话。如果联系起来思考,我感到,这是党中央对提高干部素质,尤其是对提高沿海地区大城市干部素质,提出的一个新的更高的要求。江泽民同志提出“大城市的干部要懂得一点国际问题”的涵义,就是提醒我们:包括党政干部、企业经营管理干部、科学技术干部和其他战线干部,尤其是作为大城市的干部,必须要适应当代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形势的最新变化,熟悉国际运作的惯例,使自己成为国际运作的行家,否则,在国际激烈的竞争中将难有作为。
在教育与培养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共产党的干部队伍增强国际意识方面,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和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人的这一思想和实践,在大跨度的历史与现实时空的转换过程中竟然显得这么一致,这是意味深长的,但又绝非偶然。我认为,这主要在于他们都能以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和世界历史总体发展进程有科学的把握,尤其是在于中国共产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领导人能对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的相互关系有全面、正确的观察和认识。而值得注意的是,当今经济日益国际化和全球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迅猛发展,正迫使所有不甘落后的国家在奋起追赶这一浪潮,处在这样一个关键性时期,能否使自己国家的广大干部乃至全体人民增强国际意识,不能不是对一个国家的干部素质及国民素质的教育与培养提出的一种重大挑战。
应当看到,20世纪人类社会的科技进步,在经历了40年代以美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为标志的“核时代”、50年代以苏联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为标志的“太空时代”之后,由于美国在1993年率先向世界宣布在2000年之前将在全美建立“信息超级公路”网络系统,从而又宣告了90年代“信息时代”的来临,这使生存于我们这个地球上的人类都已强烈地感受到:今天的世界已是一个“全球一体化”的世界。正如西方未来学家M·麦克鲁汉所说:“在地球这艘太空船上没有乘客, 我们都是乘务员”。今天的人类也早已不再是受地域限制或民族限制的一个个部族群落;不再是中国古代先秦道家如《老子》所宣扬的那种理想社会中的“小国寡民”之间“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情景;不再是东晋诗人陶潜在《桃花源记》里所描述的桃花源中人——“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那个想象中的与世隔绝、没有遭受祸乱、脱离现实的所谓安乐宁静环境中的生活;而是日益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命运共同体。于是,人们就产生了“全球化”和“地球村”的概念。那些关注人类社会未来发展共同命运的有识之士亦便大声疾呼:“考虑问题要胸怀全球,行动要始于足下”([美]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55页)。
总之,我们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地球正变得越来越“小”,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已空前增多,国际形势的任何变化,都会对每个国家的国内发展进程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国人民之间的命运更加息息相关,它同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更是日益密切。现代化建设要求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又要求我们确立“面向世界”的新观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兴盛与发展也影响着世界。全世界都在注视、期待着中国,中国也自然需要关注和重新认识世界。因此,只有随时了解国际形势的变化,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准确理解我国的对外政策及其在处理国际事务和对外各种交往中所持的原则立场与行动,从而抓住当前“冷战”后有利的发展机遇,加快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争取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而这就要求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增强国际意识,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象江泽民同志所讲的能够“懂得一点国际问题”,做到眼观世界各地风云,通晓国际时事经纬,熟悉国际运作惯例,既了解中国,又了解世界,知识比较完备的党的干部和各级公务员。而广大党政干部从自己参加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切身体验中,也已越来越认识到,增强国际意识,这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也是适应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趋势的需要。
但话还要说回来,我们今天之所以特别强调世纪之交的党政干部要增强国际意识,是旨在了解与把握当今世界,提高其同外部世界打交道的国际运作能力,更好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记得已故的前国家副主席王震将军在《恶魔导演的战争》一书导言中写道:“世界在研究我们,我们也要研究世界。我们要象了解自己一样地了解世界”,惟其如此,我们的党政干部才能说是知识比较完备,才称得上有了较强的国际意识。增强国际意识,了解与把握当今世界,提高国际运作能力,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主要应体现于以下三个方面:
(1)要经常不断地注意观察、分析、研究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把握机遇,把国内的事情办好。
对于我国来说,要实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努力争取一个长期和平的国际政治环境,努力争取一个有利于经济合作、共同发展,即主要有利于我们国家实行对外开放的国际经济环境,无疑是一个根本的前提。因为它可以使我们得以专心致志、全心全意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经济,这是十多亿中国人民的根本愿望。但是当今世界是在“冷战”后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矛盾运动中发展的,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环境也将在这种矛盾运动中不断变化。而且,即使有了一个和平的国际政治环境,也并不等于就随之而自然有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因此,对于两者的观察研究和努力争取,应该都是同等重要的任务。而这就务必要求我们运用“懂得一点国际问题”的知识,经常不断地注意观察、分析、研究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尤其是当出现有利于我的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环境的时候,适时地把握机遇,全力以赴,集中精力,努力把国内的事情办好,在“和平中求发展”。
(2 )要特别重视当今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相互依存的“全球一体化”态势及出现的国际政治经济化和世界经济政治化的趋势,更好地贯彻对外开放的政策。
今天,能否加快实现我国的四个现代化目标,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已经不只是一个经济方面的重大问题,而且是一个决定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这一点恰恰是和当今世界经济越来越趋于相互依存的“全球一体化”态势及出现国际政治经济化和世界经济政治化的趋势相同步的。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努力学习和运用当代国际政治的基本知识,深刻认识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发展的这种态势及新趋势,更好地贯彻对外开放的政策,以加快我国的经济建设步伐。而要办好这件事,须注重两方面:一是要抓好对内工作。例如如何进一步改善我们国内的投资环境和条件,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规;如何培养和提高我们的干部敢闯国际市场的魄力和善闯国际市场的运作能力;如何运用我们国内的“东西南北”,大力推进“东西”联动和“南北”贯通,把对内搞活和对外开放两者结合得更好,积极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等等。二是要抓好对外工作。从审时度势、总揽全局的战略运筹到具体规划、措施的制定。当然,这两方面的工作是密切关联的。所谓对外开放,不仅是意味着对外国资本、科学技术、人才、先进的管理经验以及先进的文化等等的开放,而且必然要使中国的经济(贸易、金融等)越来越大地进入当前的国际分工体系,使中国的市场同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面对国际市场上日趋激烈的斗争,我们不可能不受到世界经济形势发展的影响。为此,应该加强对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形势的观察分析和及时总结经验,重视用世界经济的眼光看国际政治和从国际政治的角度审视世界经济,注意经济与政治的结合,特别要注意经济(市场)的因素在当今国际关系中越来越突出的影响和作用,并主动利用国际政治和世界经济形势发展中各种对我有利的方面,努力消除和克服对我不利的方面,使对外开放收到最大的效果。
(3)要认真借鉴和汲取外国的一些经验教训, 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使中国尽快地振兴起来,强大起来。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在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都有成功的经验,也都有失误或失败的教训。因此,国与国之间都有一个如何学习外国、取长补短的问题。如果我们用放眼世界的国际眼光来审视世界,就可以看到,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50余年中,始终伴随着错综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的斗争。由于各国所选择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战略不同以及各国实行的对外政策和所追求的外交目标不同,有的二次大战中的战胜国、及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其成为同美国并起并坐的超级大国之后,竟然在不长的时间里就走完了它从鼎盛、扩张、衰落过程,直到因改革的重大失误等复杂因素所导致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民族的全面危机中,最终走向剧烈动荡、分裂和崩溃解体;有的在二次大战中被战败和严重削弱的大国,却也在不长的时间里得以重新恢复、迅速崛起和强大起来,并已构成对美国这个超级大国在经济上的重大挑战;有的国家在社会主义道路上行进了几十年,可是在遇到种种内部困难和外部巨大压力下发生剧变;有的国家虽然仍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但由于在经济、政治体制及机制等的严重弊端而使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失去生机与活力的情况下仍不思改革开放或改革开放不力,因而至今在实践中步履艰难,压力重重;有的发展中国家善抓机遇,政策对头,已经或正在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尤其是其中有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已经跻身于当今发达国家的行列;而有的发展中国家则陷于越来越贫困的境地。显然,这里的兴衰成败包含着各种深刻的经验和教训。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必须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国家与民族的不同长处和他们的经验教训,以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使中国尽快地振兴起来,强大起来。
标签:国际政治论文; 工人阶级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全球一体化论文; 政治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问题意识论文; 经济学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