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卡迪罗与卡迪洛学说_玻利瓦尔论文

浅谈卡迪罗与卡迪洛学说_玻利瓦尔论文

略论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义论文,考迪罗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ismo )主要是指拉丁美洲独立后考迪罗实行统治的一种政治制度。

考迪罗主义是具有一定特色的军事独裁制度。19世纪初至70年代,它成为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采取的一种普遍的政治形式,构成了由连年混战和政权更迭频繁为特征的所谓“考迪罗主义时代”。从19世纪70年代以后,考迪罗虽然逐渐在政治舞台上开始消失,但它仍象幽灵一样始终在拉丁美洲游荡着,深刻地影响着拉丁美洲政治社会的发展。

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的内容复杂,涉及面广,本文仅就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的涵意以及评价等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是国内外史学家研究的一个热门课题。但至今在许多问题上仍众说纷纭,其说不一。从当前国内外学者对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的研究来看,主要围绕着两个问题发生分歧意见:一个是关于考迪罗的涵意问题;一个是对考迪罗的涵意问题;一个是对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的评价问题。

国内外有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考迪罗就是独裁者的同义语,考迪罗就是独裁者。〔1〕他们还把独裁者的范围延伸, 把本来不是独裁者的独立战争中的革命领袖亦称为“独裁者”。由此,就把拉丁美洲各个不同时期的独裁者与独立战争中一些革命领袖一起通称为“考迪罗”。例如,他们把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时期的杰出领袖玻利瓦尔、圣马丁、伊达尔戈与军阀派斯、桑坦德尔混同一起,称为“早期独裁者”(即早期考迪罗);把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墨西哥的迪亚斯与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巴西的瓦加斯和阿根廷的庇隆混同一起,称为“当代独裁者”(即当代考迪罗)。〔2〕等等。如此推而广之, 有的学者还把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墨索里尼亦称为“考迪罗”。〔3〕于是, 在拉丁美洲的历史著作中便出现了“早期考迪罗”、“古典考迪罗”、“当代考迪罗”、“革命考迪罗”、“法西斯考迪罗”等等名目繁多的考迪罗。另一种意见认为,考迪罗是指19世纪初至70年代拉丁美洲中央至地方的那些强人和军人,〔4〕但缺乏论证。两种意见分歧很大。

在对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的评价上有3 种不同意见:一种是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大多数‘考迪罗’,不管当初他们如何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他们一旦掌握政权就立即或者终于变为彻头彻尾的反动的。”〔5〕另一种意见是持肯定态度,认为考迪罗经常同人民群众结成联盟, 反对寡头政府”〔6〕甚至委内瑞拉的一位统治者在本世纪20 年代中叶还重申:“我正致力于给委内瑞拉人建立这种政府形式(即考迪罗主义——本文作者加)……在我们未成熟的年代,我们仍旧需要缰绳”;〔7〕还有一种是持既不肯定又不否定的态度, 认为考迪罗一词不一定都是贬义的,它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这就是说,“考迪罗主义”这个概念只表明一种政治手段,并无价值褒贬的意思”。究竟如何对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作出正确评价,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考迪罗既具有时代的特征,又带有阶级的印记。所以,要弄清楚考迪罗的涵意,我们认为必须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全面考察考迪罗产生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另方面要对其进行阶级分析,赋予它一定的阶级内容。

考迪罗不是悬空产生的,也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而是拉丁美洲19世纪初叶特定的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

19世纪初叶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后的情况与美国独立革命后的情况迥然不同:美国是由分散的殖民地逐渐趋向为统一的民族国家,而拉丁美洲则有原先联合的殖民地逐渐趋向为分裂的国家。19世纪初叶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推翻了西班牙和葡萄牙300余年的殖民统治, 先后成立了共和国和帝国,取得了很大的胜利。但就其运动本身来说,这是一次不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这次革命基本上没有触动原有的封建势力。相反地,由于拉丁美洲推翻了殖民统治,各国土生白人地主却春风得意,趁机发展自己的势力,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影响。特别是那些掌握军队的一批强人纷纷登上了中央至地方的政治舞台,各霸一方,为所欲为。强者占领首都,建立所称的“中央政权”,以号令全国;较弱者占领城镇和农村,建立“地方政权”,实行封建割据。建立中央政权者一般称为考迪罗,建立地方政府者一般称为卡西克(Caciques)。在地方卡西克中,包括农村中的封建卡西克(Feudal caciques)、 印第安部落的卡西克(Tribal Caciques)、军队中的卡西克(Condottieri caciques)以及其他地方首领。无论是考迪罗或卡西克,这些地方性和宗派性的割据势力的首领后来都被通称为考迪罗。在19世纪初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普遍出现了这种考迪罗统治的局面,巴拉圭有弗朗西亚(1914—1840)、墨西哥有桑塔·安娜(1828—1844)、哥伦比亚有桑坦德尔(1832—1837)、危地马拉有卡雷拉(1839—1865)、委内瑞拉有何塞·派斯(1830—1846)以及阿根廷的龙多(1819—1820)等等。

19世纪上半叶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为什么会出现考迪罗割据的局面呢?

其一,拉丁美洲长期以来存在着自给自足的封建大庄园制。长期以来,农业是拉丁美洲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大庄园则是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大庄园主严格控制家族、总管、仆人、债役农、佃农等,享有绝对权威,实行家长式的统治;大庄园主可以听取下属的申诉,执行法律,一般还可以开庭审判,俨然是国中之国的君主;大庄园一方面有大量耕地、牲畜和各式农具,从事农牧业生产,另方面还有木工、铁工、面包师、裁缝和蜡烛匠等手工业者,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其产品几乎可以满足整个庄园的需求,一般只有少量贵重物品和奢侈品需从国外购买,是一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典型的自给自足经济形态。庄园同外界联系很少,只有一条小路连接邻近的庄园、村落和城镇。大庄园主在19世纪初动乱的年代里,为了财产和生命的安全,或请求考迪罗保护,或自己组织私人武装,保护庄园并扩大自己势力,成为考迪罗式的人物。拉丁美洲的大庄园是19世纪初产生考迪罗的温床,也是考迪罗获得支持、赖以生存的基础。

其二,拉丁美洲存在严重的宗教势力,主要是罗马天主教势力。天主教会是拉丁美洲封建统治制度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天主教不仅是拉丁美洲精神意识上的统治者,而且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获得了重大权益。它在政治上是一个封建堡垒,在经济上是拉丁美洲最大的大土地所有者。在19世纪初叶革命烽火燃遍拉丁美洲的关键时刻,他们同考迪罗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正如一位美国学者所指出:“毫无疑问,在独立战争期间和以后混乱的年代里……教会是同军人和土地贵族站在一起,以反对进步立法和民主政府”。 〔8〕

其三,随着独立战争的胜利,西班牙殖民统治被推翻,拉美西班牙语国家迅即出现了政治真空。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由于拉丁美洲地区土地辽阔,地形复杂,交通不便,加之资本主义经济不发达等原因,西班牙各总督区之间,各总督区之内的各地区之间,均缺乏一种横向联系,殖民统治者主要是通过上自西班牙王室下至市政委员会纵向联系的方式进行其统治。随着殖民统治的相继垮台,传统式的纵向联系的统治方式迅速中断,于是拉丁美洲上层出现了“政治真空”,下层形成了一盘散沙的混乱局面。在这种形势下,究竟谁主沉浮?由谁来填补这个政治真空?明显地摆到了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各国的各阶级、各集团代表人物的面前,在缺乏政治调节机制下,以暴力夺取政权,就成为势所必然。原葡萄牙殖民地巴西与此相反,葡萄牙王室看到巴西独立已不可避免,便随风驶舵,甩开葡萄牙议会,与巴西的大地产主、高级军官和天主教会等势力结成联盟,因势利导地宣布了独立,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葡萄牙布拉根柴家族的统治,从而避免了出现政治真空,也就避免了考迪罗。两种不同的态势,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可见,拉丁美洲的西班牙语地区出现政治真空对考迪罗出现有多么重要的关系。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西尔斯指出:“从其历史观念来说,考迪罗主义只有在中央政权消失或倒台时才能出现”,它是“一种社会消亡时的政治产物”。 〔9〕

其四,在新独立国家中,暂时出现了阶级与阶级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的均势。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在统治阶级内部,国家政权一般又是由占优势的集团来掌握。在暂时出现“政治真空”的形势下,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到底有哪一个阶级或哪一个集团来填补政治真空、掌握国家政权呢?这是独立后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知道,在独立运动中,以玻利瓦尔和圣马丁为代表的拉丁美洲新兴资产阶级曾领导广大劳动群众一举推翻了殖民统治,但在同封建地主阶级的较量中最终败下阵来,不过因为它是新时代的代表,劳动人民的救星,所以仍保持着相当大的潜在力量。拉丁美洲地主阶级在殖民统治时期同样处于被统治地位,缺乏政治经验,况且地主阶级内部又相互火并,亦没有力量来彻底镇压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于是在拉丁美洲西语国家便构成了以地主阶级、教会和军阀为一方,以资产阶级和劳动人民为另一方的阶级均势。与此同时,独立初拉丁美洲西班牙语国家的地主阶级内部亦没有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驾驭其他集团之上的政治集团,独立初各国几乎出现了群龙无首的政治局面,这种集团之间的均势,必然会出现考迪罗之间的相互厮杀。要打破以上两种均势,出现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一个政治集团驾驭另一个政治集团的局面,需要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独立后出现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混乱时期,从阶级状况和地主阶级内部情况来说,则是以上两种均势所造成的直接结果,也是一种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所以,“考迪罗主义的产生,与其说是拉丁美洲人先天的无能,不如说是由于19世纪拉丁美洲社会政治尚未成熟的结果。”〔10〕

其五,拉丁美洲地区长时期以来有着军人干政、军人参政的历史传统。军队始终是拉丁美洲政治体制中的组成部分,在历史上起着重要作用。早在殖民时期,西班牙就对拉丁美洲进行军事征服,尔后实行带有军事性质的殖民统治。西班牙王室在拉丁美洲相继建立总督区、都督区等殖民行政区域,这些行政区域的长官总督和都督等等,基本上都有西班牙军人充任。到18世纪60年代,卡洛斯三世开始建立殖民地民团,才正式任用土生白人地主为民团的军官,从而构成了殖民地的武装队伍。在独立战争期间,战争又造就了一批新的殖民地武装。以上这些武装队伍大部分投入到独立战争中去。独立后他们为填补政治真空就投入终日不休的混战之中,成了考迪罗。

拉丁美洲地区出现考迪罗除以上五种因素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例如帝国主义的入侵和支持考迪罗等等。这里就不详细加以论述了。由此可见,19世纪初拉丁美洲国家之所以产生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不是这一种或哪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这诸多因素也就构成了拉美产生考迪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的基本内容。

为了弄清考迪罗的真正涵意,除指出产生考迪罗的特定条件外,还必须以阶级分析的方法,分析一下考迪罗的阶级实质,看其究竟代表哪一个阶级的利益。

首先,我们从考迪罗军队的构成来加以分析:考迪罗大致有3 个主要来源,一是殖民地民团军官,二是原殖民地的市政委员会的官员(凭借军人力量),三是独立时期出现的革命军军官。原殖民地民团军官主要是出身在拉丁美洲地主家庭,根据史书记载,“在地区民团中,一个地区有声望和权威的主要人物,通常是最大的土地所有者,戴有相当于上校的民团司令头衔”。后来,“他们往往成为地方的强人或考迪罗”〔11〕原殖民地市政委员会官员亦与殖民地民团军官一样,一般是地主家庭出身。“市政会议员起初由拥有土地的市民选举产生,以后越来越多的成员通过购买或世袭得到职位,或由国王任命”。〔12〕能够通过“购买”和被国王任命的当然基本上是地主家庭的成员。而在独立运动中能担任革命军军官的,亦不例外。不过,我们必须指出,这里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出身于地主家庭,但接受了资产阶级思想,逐渐成为革命领袖,例如玻利瓦尔等等;另一种则象桑坦德尔那样出身于地主家庭,并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后来变成了考迪罗。除此之外,还有象派斯一类人物,虽然出身寒微,但他后来背叛了自己的家庭,站到了地主阶级的一边,也成为考迪罗。

其次,我们还可以从考迪罗执政后的表现来进行考察:一般地说,考迪罗要依靠教会和土地所有者的支持而上台;考迪罗上台后都给予教会和土地所有者各种权益。例如桑坦德尔一上台,就竭力为地主辩护,要给地主委以重任,说地主“往往都是优秀的共和分子”。〔13〕为此,桑坦德尔受到了玻利瓦尔的批评:“革命业已发动,谁也不能阻挠”〔14〕但恰恰是玻利瓦尔的预言错了,桑坦德尔掌权后不仅反对解放奴隶、反对土地改革,保护教会和大地产利益,而且还在政府中全面排除了玻利瓦尔原来的部属,夺取了革命胜利果实。考迪罗们在独立后与地主和教会反动势力沆瀣一气,狼狈为奸,结成拉丁美洲历史上臭名昭著的“三元寡头统治”,直至他们垮台为止。

很清楚,考迪罗是地主阶级的代表和鹰犬。美国学者约翰逊曾正确指出:“由于社会和经济背景以及政治传统的作用,使考迪罗变成了土地所有者的工具”。〔15〕由此可见,考迪罗有两个根本特征:一是它的产生具有“特定的条件”,二是它具有“特定的阶级内容”。所谓“特定的条件”,就是产生考迪罗的这些条件在其后拉丁美洲地区或世界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不可能重新出现。所谓“特定阶级内容”,就是从考迪罗的阶级属性来说,是属于地主阶级,它只代表地主阶级而不代表任何其他阶级。

通过我们对考迪罗产生的特定条件和特定阶级属性的考察,可以看出考迪罗实际上就是拉丁美洲在19世纪初期特定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条件下所产生的、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们。所谓“军阀”,根据我国《辞海》的权威性解释,即“拥兵自重,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军人或军人集团”。〔16〕《辞海》对“军阀”的这种解释基本上是符合考迪罗本身的涵意的。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革命领袖玻利瓦尔同样指出过:“在此以后,谁都会在自己小小的‘祖国’里大力建立带有军阀统治鲜明特征的‘文明秩序’(重点符号是作者所加)”。〔17〕玻利瓦尔与考迪罗是同时代人,考迪罗派斯和桑坦德尔原来又是玻利瓦尔的部将,他对考迪罗“特征”的揭示,当然是正确的。

考迪罗与独裁者既有共同之点亦有相异之处。考迪罗是独裁者,但独裁者不一定是考迪罗。考迪罗是具有一定特点的独裁者。有些独裁者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如庇隆和瓦加斯等等,他们同考迪罗除采用“暴力与独裁”统治方式上有共同之点外,就其产生条件与阶级属性根本不同;有些独裁者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他们与考迪罗的阶级属性有共同之处,但其产生的条件与考迪罗亦不一样。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考迪罗是19世纪初拉丁美洲政治、经济和社会条件不成熟的产物,而独裁者往往是上述诸条件较为成熟的产物。地区性的考迪罗统治被其后的独裁者所代替,这是拉丁美洲社会发展的规律。至于墨索里尼等法西斯头目们,虽然他们是独裁者,但就其产生的条件及阶级属性与考迪罗亦完全不同,更不能与考迪罗相提并论。

应该特别指出,由于一些学者对考迪罗和独裁者的涵意缺乏正确认识,把考迪罗一词随便引申、套用,以致将19世纪初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的许多杰出领袖人物玻利瓦尔、圣马丁和伊达尔戈等等,都视作考迪罗,这显然是错误的。这些领袖人物,他们代表当时拉丁美洲新兴资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利益,反对殖民主义,倡导宗教改革,提倡解放奴隶并进行一定程度的土地改革,要求限制军人参政,主张主权在民并建立民主政权等等,为此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乃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对于这些领袖人物,我们完全可以这样地说,他们决不是什么考迪罗,而是反对考迪罗的先锋。

至此,对于考迪罗问题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考迪罗主要是指19世纪初至70年代拉丁美洲出现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军阀们,而不是指其后出现的那些独裁者,更不是指那些独立运动中的革命领袖。至于19世纪70年代以后的独裁者是不是考迪罗,这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们既要考虑到考迪罗统治的延续性,又不能一概而论。所以,象墨西哥的著名独裁者迪亚斯,究竟是不是考迪罗至今还有所争论;二、考迪罗是拉丁美洲的独特现象,象拉丁美洲那样普遍出现并长期存在考迪罗是世界任何国家或地区所没有的。

上面对考迪罗涵意的阐述,基本上弄清了有谁来治国的问题。下面我们再来考察考迪罗主义问题,也就是要弄清如何治国问题。拉丁美洲国家取得独立初期,基本上出现了两类国家政治体制:在巴西、墨西哥和海地实行的是君主制政体,而在其他国家均实行的是共和政体。可是由于考迪罗掌权(除巴西外),无论是君主制还是是共和制国家都发生了异变,实际上这些国家都建立了考迪罗式的“准军事政府(Guasi- military Goverment)”。所谓“准”就是“类似”、“半”的意思, 即组织上“不健全”或具有“半官方”性质的军事政府。这一政体就是19世纪初至70年代拉丁美洲地主阶级在动荡年代、各种条件不成熟情况下所选择的一种政权形式——“军阀独裁政府”。

考迪罗主义的政治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它具有极端个人主义的自私性和贪婪性。考迪罗颂布宪法,但从不执行,缺乏明确的政治思想原则。考迪罗把夺取政权视为最大的战利品。在夺取政权之前就想方设法地夺取它,夺取以后就千方百计地维护它。政权一旦到手,考迪罗就与大地主和教会结合起来,通过征税、纳贡、直接剥夺以及向各国贷款等方式,鲸吞人民财富。在考迪罗执政期间,墨西哥教会在农村的地产和在城市的财产占全国房地产总值的一半。在阿根廷,罗萨斯在1832年发布命令,就把大约90万公倾的土地全部给了他的家族、亲戚和获得罗萨斯信任的军事人员。考迪罗还大批提升军人官衔,以使军人们获得更大的荣誉和赏赐。在1873年,仅委内瑞拉的卡拉波波一省就有将军449名、上校627名、少校867名、上尉818名、中尉504名和少尉85名,委任的军官不少于3450名, 约占当时该省现役军人的15%以上。拉丁美洲军队获得的国家预算平均在50%以上。从1812至1845年,墨西哥军队开支有14次超过政府的总收入。〔18〕这一时期,拉丁美洲国家财富更加集中,贫富更加悬殊。

第二,在政治组织上具有严重的地区性、宗派性和松散性。考迪罗组织党派,但缺乏象资产阶级政党或其他政党那样的严密组织原则。考迪罗往往凭借个人魅力和声誉,组织家庭、亲戚或同一地区的地主、流氓、冒险家和其他亡命徒为核心,胁迫债役农、佃农等农民组成私人性质的地主武装。考迪罗与追随者之间,贯彻一种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原则。考迪罗要求追随者们绝对服从自己。正如一位考迪罗所说:“我既不要,也不喜欢那些进行思考的大臣们。我只想要写的大臣,因为唯一能思考的是我,唯一能进行思考的也是我。”〔19〕在同一国家内,考迪罗彼此却视为仇敌,占地为王,称王称霸。考迪罗一般属于保守派,有些亦属于自由派。有些考迪罗此时属于保守派,彼时属于自由派。有些考迪罗表面唱的是自由派的调子,实际上作的是保守派的事情。一位智利作者曾生动地描写道:“保守党人称自己是进步分子。自由党人坚决声明自己是一个皇家大主教徒。天主教徒对自由起誓。民主党人祈求独裁,并要维护奴隶制度”。“保守党人、红党人,自由党人,民主党人,中央统一派人,联邦党人,他们全部与独裁制度相拥抱。”〔20〕可见,考迪罗结成的各种党派组织,是类似一种缺乏定见的地区、宗亲的派别组织。

第三,其统治手段具有残酷性和恐怖性。考迪罗实行统治的手段极其残酷恐怖。一般来说,考迪罗总是依恃暴力、通过“宫廷政变”的方式进行夺权,并依恃暴力来维护其政权。考迪罗统治期间,始终实行暴力加恐怖的政策。有的考迪罗建立特务组织,设立告密制度。实行“意见统计”,将反对自己的人列入黑名单,并将黑名单交给反动组织,进行镇压;或罗织各种罪名,予以流放、监禁和驱逐出境。据统计,罗萨斯从1839至1843年期间就消灭反对派2万人以上,其中有2000 多名是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在考迪罗统治期间,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经常发生考迪罗之间的相互厮杀和格斗。胜者总是要把败者斩尽杀绝。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充满着暴力和一片白色恐怖。克罗在其《拉丁美洲史诗》一书中曾这样地描写阿根廷独立初期的情况:“每一个地区都在一个‘考迪罗’统治之下,而每一个考迪罗又都是至高无上的。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血腥战争成为了每日的生活规律。持带着长矛、大刀和短刀的凶猛牧民,活象一群猛虎,互相残杀。被俘者则象野兽一样被割裂喉管。假若一个‘考迪罗’被俘,他的头会被砍掉,置于长竿上放在最近城内示众。”〔21〕

第四,在其政局上出现历史上罕见的不稳定性。考迪罗既定的夺权政策和残酷统治,一则必定要引起国内人民的反抗,激起无数次暴动和革命;另外又必然引起考迪罗之间争夺政权的争斗,导致政权的频繁更迭,从而引起国内政局动荡和不稳。各个考迪罗统治时间长短不一,有些只有几小时,有些几天、有些几月和几年,能统治十几年或几十年不被推翻的属于罕见现象。在墨西哥,从独立到19世纪末叶有72位执政者,其中有60个是通过考迪罗式政变上台的。多米尼加1844年宣布独立后的40年间,差不多每隔一年,即有一次暴乱发生,历次执政者和各次暴动的领导者都是将军。秘鲁从1829至1845年更换了5位总统。〔22 〕委内瑞拉1830年以后的70年间,共发生50次暴动,其中有12次暴动更替了原政权。据统计,从独立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拉丁美洲共和国共发生115次成功的“革命”,很明显还有更多的不成功的“暴动”。〔23〕对这种现象,玻利瓦尔独立初期曾试图加以克服,但亦力不能及,为此他曾悲痛万分地说:“我确实看到确保国家稳定是不可能的”。“这一代人已无法挽救哥伦比亚和整个美洲了”。〔24〕考迪罗统治拉丁美洲期间的暴动之多,政权更迭之频繁,是世界历史上少见的。

以上就是考迪罗主义的基本政治特征,包括考迪罗统治拉丁美洲的政权形式、思想政治组织原则、手段及政局等等。不管是这种或那种考迪罗,几乎毫无例外的具备这些政治特征。揭示这些,有助于我们对考迪罗主义本质的认识,有利于我们对其作出正确评价。

对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如何进行评价?我们认为首先必须把它们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来进行考察。从当时世界发展的态势来看,世界已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正蒸蒸日上,封建主义正日落西山。正是在这种形势下拉丁美洲新兴资产阶级在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巨大影响下,趁西班牙—葡萄牙宗主国危难之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独立运动,推翻了宗主国的殖民统治,充分显示了新兴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力量。而经济上实力较强、政治上长期处于被统治地位的地主阶级不甘心退出政治舞台,迅即依恃既得权益,纠集队伍,企图填补政治真空。在缺乏政治调节的机制下,就支持考迪罗采取暴力方式,与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进行较量。在较量中,一方为地主、教会和考迪罗;另一方为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可谓阵线清楚、营垒分明。在这里,究竟应该不应该有“褒”、有“贬”?褒谁?贬谁?不是很清楚了吗?

与此同时,我们在上面对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考迪罗是19世纪初期至70年代拉丁美洲特定条件下登上政治舞台的地主阶级的帮凶和刽子手,而考迪罗主义则充分反映了考迪罗刚登上拉丁美洲政治舞台的地主阶级那种极端个人主义的自私性和贪婪性、统治手段的残酷性和恐怖性、组织上的涣散性和宗派性以及政局的不稳定性。可以说,考迪罗是独立后拉丁美洲历史上最凶残的反动军人,而考迪罗主义则是拉丁美洲政治制度史上最坏的一种制度。〔25〕正因为如此,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理所当然要被人们所否定,要被人民所唾弃。

勿庸置疑,有些考迪罗由于这种或那种原因,特别是那些被人们称之为“平民考迪罗”的考迪罗,他们曾作过一些好事。例如巴拉圭的弗朗西亚、海地的布瓦耶等等。他们有的没收一部分天主教会和地主的土地,分配给农民们耕种;有的制订发展工业、交通运输等政策,发展民族经济;有的为了民族的独立和领土完整,同外国侵略势力进行过一定斗争,如此等等。对于这些考迪罗功绩,我们当然不能视而不见,应该予以肯定。但肯定这些,并不能由此得出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既不能“褒”亦不能“贬”的结论,更不能否定我们对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的总的评价。

拉丁美洲国家不需要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考迪罗们一出现,独立战争的领导人就看到了考迪罗的危害性,并同其进行针锋相对地斗争。圣马丁曾提出过这样著名的论断:“军队是一只狮子,必须把它关进笼子,直到战争爆发才能把它放出来。”〔26〕而玻利瓦尔亦早就指出:“让独裁者习惯于独断专行,就必然会使人民习惯于唯命是从”,〔27〕所以他主张建立一种“民权基础上”的新政体,并同派斯和桑坦德尔展开了尖锐的斗争。看看与考迪罗同时代的领袖们的这些指示,听听他们的声音,人民群众对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的态度不是很清楚吗!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在拉丁美洲存在较短时间而逐渐开始消失,正是人民群众坚决反对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的结果。

综上所述,考迪罗是19世纪初期拉丁美洲特定历史和社会环境的产物,是地主阶级进行统治的工具。考迪罗主要指19世纪初至70年代拉丁美洲政治舞台上的大小军阀们。考迪罗与一般独裁者既有相同点亦有不同之处,考迪罗是独裁者,但独裁者不一定是考迪罗。考迪罗与革命领袖有着根本区别,两者不可混淆。对于这种特殊的涵意,不能随便引申。我们应该坚持从历史实际出发,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务求揭示其内容实质,对其内涵和范围有所界定,简单地罗列若干特征进行类比,不断引申这样就无助于对问题的探讨研究。考迪罗主义是拉丁美洲独立后地主阶级采取的最坏的一种政治制度。

对于考迪罗和考迪罗主义应该从总体上加以否定。但对某些考迪罗的成绩亦不能一笔抹杀。

注释:

〔1〕〔2〕福斯特:《美洲政治史纲》,三联1957年版,第378 —388页;德·欧·布拉丁:《在墨西哥革命中的考迪罗和农民》(D ·A·Brading,Caudillo and Peasant in the Mexican Revolution),剑桥1980年,第38页。

〔3〕勃·卡内:《美洲百科全书》(B·Cayne,Encyclopedia Americans),第6卷,1978年版,第90页。

〔4〕德·尔·西尔斯:《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David·L ·Sills,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第1卷,纽约1968年版,第348页。

〔5〕福斯特:《美洲政治史纲》,第383页。

〔6〕斯·勃·李斯和庇·克·李斯:《拉丁美洲历史上的人们、 国家和社会》(Sheldon B·Liss and Peggy K·Liss, Man, Stateand Society in Latin American History),伦敦1972年版,第129页。

〔7〕西尔斯:《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349页。

〔 8 〕阿·古尔特期·威尔古斯等:《拉丁美洲史纲》( A ·Curtis Trilgus,Outline History of Latin America),纽约1943年版,第141页。

〔9〕西尔斯:《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349页。

〔10〕阿·奎瓦:《拉丁美洲资本主义的发展》(Agustin Cueva,El Desarrollo del Capitalismo en America Latina), 墨西哥城1977年版,第32页。

〔11〕〔12〕E·布拉德福德·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 湖南1989年版,第74、79页。

〔13〕〔14〕·L 梦尔塞多·巴斯塔多:《博利瓦尔:一个大陆和一种前途》,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89页。

〔15〕西尔斯:《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348页。

〔16〕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上册,上海1979年版,第851 页。

〔17〕巴斯塔多:《博利瓦尔:一个大陆和一个前途》,第259 页。

〔18〕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第158页。

〔19〕伯恩斯:《简明拉丁美洲史》,第156页。

〔20〕转引李春辉:《拉丁美洲史稿》上册,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212—213页。

〔21〕转引福斯特:《美洲政治史纲》,第381—382页。

〔22〕杰·佛·里配:《拉丁美洲近代史》(G·F·Lepan,Latin America:A Modern History),美国1958版,第269页。

〔23〕西尔斯:《国际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第348页。

〔24〕巴斯塔多:《博利瓦尔:一个大陆和一种前途》,第253 页。

〔25〕从拉丁美洲文武官员治国的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一般地说,文官治国要胜于军人治国。资产阶级军人政权要胜于地主阶级军事独裁统治,而军事独裁统治要胜于军阀独裁统治。军阀独裁统治为军事独裁统治所代替,军事独裁统治为军人政权所代替,而最后由文职政府代替军人政权的发展规律亦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6〕斯·勃·李斯等:《拉丁美洲历史上的人们,国家和社会》,第181页。

〔27〕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拉丁美洲史论文集》,北京1986年版,第145—146页。

标签:;  ;  ;  ;  ;  ;  ;  ;  ;  ;  ;  ;  

浅谈卡迪罗与卡迪洛学说_玻利瓦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