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肝囊肿对肝功能的影响分析论文_董太平

(庄浪县人民医院外二科 甘肃平凉 744600)

【摘要】目的:腹腔镜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肝囊肿对肝功能的影响分析。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接收并行传统术式治疗的25例肝囊肿患者作为价值,另选同期接收并行腹腔镜小切口术式治疗的25例同疾病患者作为乙组,比较两组的临床结果及肝功能情况。结果:(1)乙组手术情况优于甲组,比较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两组AST、ALT、TBil、DBil等指标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均明显降低,但乙组降低的幅度比甲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肝囊肿患者积极采取腹腔镜小切口手术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手术情况,而且还能显著降低其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出院。

【关键词】肝囊肿;腹腔镜;小切口术;肝功能;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6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18-0064-02

对于肝囊肿患者,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治疗,传统的开腹术式虽能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术口大,出血量多,术后恢复质量欠佳[1]。随着腹腔镜技术不断改进及完善,腹腔镜辅助小切口术式逐步得到运用,对肝囊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可弥补传统术式的诸多不足。我院对收治的肝囊肿患者积极采取此方式治疗,均获得不错的效果,现将详细情况总结如下。

1.基本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月-2017年1月接收并行传统术式治疗的25例肝囊肿患者作为价值,另选同期接收并行腹腔镜小切口术式治疗的25例同疾病患者作为乙组。甲组由15例男患与10例女患组成;年龄范围均在23岁~66岁间,平均(50.4±3.0)岁;乙组由14例男患与11例女患组成;年龄范围均在21岁~68岁间,平均(52.5±3.1)岁;两组患者对于此次研究均已经知情,并签订了同意书,对比其基础资料,结果提示差异不显著,可实施下一步的比较,P>0.05。

1.2 手术方法

50例患者术前均8h禁食,并接受常规的体征检测,术中检测心电、血压等。甲组25例均行传统开腹术,在良好的气管插管全麻状态下,于患者右上腹肋缘下行斜切口操作进行开腹,对其肝囊肿进行查看、定位,切除肝脏表层囊壁后冲洗干净囊肿,采取无水乙醇对囊壁内破坏的上皮组织进行擦拭,彻底止血后采取可吸收线对切口进行逐层的缝合,最后关闭腹腔并放置引流管。

乙组25例在腹腔镜辅助下行小切口术,麻醉同甲组一致,将患者患者体位摆正后充分暴露手术部位。在最佳的麻醉状态下采取气腹针于患者脐轮上缘处穿刺,并注入二氧化碳建立良好的气腹,气压控制在12mmHg~14mmHg左右,然后采取10mm套管于腹部穿刺后放入腹腔镜,并以此作为观察孔。通过腹腔镜对患者的囊肿情况详细观察,重点查探囊肿大小、形态、数量以及是否有阑尾病变、胆囊等情况发生。入股患者肝脏表面呈现出乳白色或者灰黑色,且触摸时囊性明显,即可作为囊肿;如果穿刺出现金黄色或者咖啡色的透明清亮囊液,则可能伴随胆汁渗漏或者囊内出血等。借助电剪刀将囊壁及肝组织分离后尽量剔除囊壁,借助超声刀实施开窗引流操作,把伴囊壁结节等病症组织送检。对囊壁边缘电凝止血,若患者其他脏器出现病变,需要在开窗引流之后行相关处理;若患者囊肿大,或者出现感染需配合引流管,待引流液低于30ml,方可拔管。术后甲乙两组患者均给予2d~3d的抗生素治疗,早期下床活动并[2]。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然后对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情况进行比较,如: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 (AL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

1.4 数据统计处理

数据均借助SPSS 19.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χ2检验,若P<0.05,提示对比具备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对比

甲组25例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是(68.9±3.8)ml、(86.5±4.6)min、(27.8±3.0)h、(8.0±0.6)d;乙组25例患者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是(44.7±3.0)ml、(65.8±4.0)min、(19.0±2.2)h、(5.0±0.5)d;乙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甲组,两组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手术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变化情况

治疗前两组手术患者的AST、ALT、TBil、DBil等指标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但是乙组降低的幅度比甲组大,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对比两组手术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肝功能指标水平变化情况(x-±s)

3.讨论

肝囊肿属于临床常见的肝脏疾病之一,也是一种多发疾病,患者的发病原因以先天发育不良所致。该疾病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不显著,因此常常很难及时察觉,待囊肿体积不断增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会对其胃肠道造成一定压迫,进而出现上腹饱胀的表现,严重者甚至继发细菌感染而出现发热、腹痛等症状[3]。

本组中,乙组手术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排气的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显著优于甲组,两组对比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可能是甲组行开腹术后,切口大,出血多,对患者机体带来了不必要的损伤,导致术后机体恢复的时间较长。另外,治疗前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无差异,P>0.05;但治疗后两组均降低,乙组降低幅度优于甲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传统开腹术与腹腔镜术均能改善肝囊肿患者的肝功能指标水平,但腹腔镜术更能对患者的肝功能进行保护。

综上,腹腔镜小切口术能够改善肝囊肿患者的肝功能,促进其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宋辉,周健,秦胜旗.腹腔镜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肝囊肿的效果及对肝功能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7,23(02):353-355+359.

[2]秦胜旗,张忠涛,李建设,等.腹腔镜下小切口术与传统开腹术治疗肝囊肿的优劣对比[J].肝脏,2016,21(05):387-389.

[3]屠政斌.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囊肿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14):280-281.

论文作者:董太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17

标签:;  ;  ;  ;  ;  ;  ;  ;  

腹腔镜下小切口手术治疗肝囊肿对肝功能的影响分析论文_董太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