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茶陵县人民医院 湖南株洲 412400
摘要: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接诊的青光眼患者78例,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复合组和传统组,每组分别39例。传统组患者使用传统小梁切除术,复合组使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视力恢复情况、眼压恢复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复合组患者视力提高率为97.22%,高于传统组的77.78%,P<0.05;复合组治疗后患者眼压(15.31±2.11)mmHg,传统组眼压(19.45±2.13)mmHg,P<0.05;复合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传统组为22.22%,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要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能够降低患者眼压,帮助视力恢复,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关键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青光眼;临床疗效
青光眼是目前造成机人类视力丧失的第二大疾病,也是造成不可逆盲的主要原因。青光眼的典型症状是视盘凹陷性萎缩,造成视野缺损减少[1]。目前临床上治疗青光眼的主要方式为小梁切除术,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容易造成纤维细胞增殖留下瘢痕,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使手术失败[2]。本文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接诊的青光眼患者78例,将其分成两组后,分别对其进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比效果,先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接诊的青光眼患者78例,将其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复合组和传统组,每组分别39例。复合组男性患者20例,女性19例,年龄49~70岁,平均年龄(56.9±6.9)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2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8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9例。传统组男性患者21例,女性18例,年龄48~71岁,平均年龄(55.9±6.8)岁,其中急性闭角型青光眼23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7例,慢性闭角型青光眼19例。两组患者的常规资料无对比差异,P>0.05。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小梁切除术,复合组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具体方法:给予患者2%利多卡因+0.75%布比卡因混合麻醉,于上直肌及角膜缘处的缝线进行牵引固定,以穹隆部位作为基地结膜辦,做一4mm×4mm厚1/2巩膜大小的矩形巩膜瓣,剥离直至弹力层;使用丝裂霉素棉片敷至巩膜瓣2~5min,使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残留的药液,进行前房穿刺适量放出前房水,降低眼压,然后切除小染组织和周围的虹膜,恢复虹膜见瞳孔圆,然后将巩膜瓣缝合,在巩膜两侧的边缘分别缝合1针设置调节缝线;将平衡盐液经巩膜瓣注入形成前房。手术后注射大霉素和地塞米松,涂抹典必舒眼膏后包扎。两组手术结束后均使用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同时使用含有糖皮质激素合格非缁体抗炎药物进行杀菌消炎治疗。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方法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后的眼压恢复情况、视野恢复和并发症发生率。视野恢复情况采用OCCULUS Centerfeild视野分析仪,设置程序30°-2,视野各检测点光敏度平均分贝值降低超过4为显效;事业各检测点光敏感度平均分贝值减少在4以内为有效;各检测点的光敏感度平均分别增加超过4为无效[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本次研究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数据以( ±s)的形式展现,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X2检验。若计算结果为P<0.05,提示对比数据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
复合组患者视力提高率为97.22%,高于传统组的77.78%,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青光眼是常见的眼科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了造成人类视功能及丧失的第二大疾病。视功能的丧失对患者的学习、生活都有严重影响,尽早的采取方式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视功能具有重要意义。青光眼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长期持续性高眼压造成的视神经轴浆运输出受阻,使得视盘的供血不足,造成神经组织受到压迫,神经纤维不萎缩,并且发生退行性病变,最终走向走凋亡,青光眼患者残存的部分视功能非常脆弱[4]。因此,青光眼的治疗目的是尽可能减少视网膜上神经细胞的死亡,帮助患者尽可能的恢复视功能[5]。目前临床上治疗青光眼多使用小梁切除术,但是常规的过滤性小梁切除术容易引发剂浅前房或无前房、低眼压及黄斑水肿等一系列并发症,对手术的最终效果有一定影响。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小梁切切除术也有了不断的改进,例如可拆除缝线技术、激光断线技术等等,小梁切除术也已经从传统的小梁切除变成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极大的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同时降低术后的并发症。复合式小梁切除的优点是术中使用的为可拆除缝合线,能够让巩膜缝合的更加牢固,前房的恢复效果好,手术后可将眼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另外,手术中使用丝裂霉素,这是一种抗代谢药物,能够抑制纤维细胞增生,减少滤过口瘢痕的形成。结合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经过手术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复合组患者的眼压控制情况、视力恢复情况明显要优于传统组,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相关研究结果中显示[6],使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发生角膜溃疡、穿孔以及滤泡渗漏等情况,在本次研究中未出现,考虑原因可能与本次手术中使用盐水冲洗有关系。
综上所述,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效果要优于传统小梁切除术,能够降低患者眼压,帮助视力恢复,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参考文献:
[1]黄继琴.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6,36(z1):47-48.
[2]黄燕然.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J].当代医学,2013,(21):82-83.
[3]翟清磊.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J].医学信息,2015,28(50):165-166.
[4]李彬.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18):55-56.
[5]李宾.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J].心理医生,2016,22(10):110-111.
[6]钱静,胡新飞.分析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6):86.
论文作者:冷敏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8
标签:小梁论文; 青光眼论文; 切除术论文; 患者论文; 眼压论文; 传统论文; 巩膜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