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宁电电力设计有限公司 宁夏 750002
摘要:对于建筑改造领域,从建构出发的设计理念,能够将旧建筑从混乱的形态中整理出来;通过设计手段,合理的使用建筑材料,选择适当的建造工艺,进行空间的营造。这种条理清晰的改造观念,加强了建筑改造本身的技术特征和文化特征的表达;同时,所形成的双重建构体系,将空间营造出丰富的形态。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建构理念下的建筑改造设计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建构理念;建筑改造;设计
1、前言
建构理念下的“再利用”,是以建筑空间的内外界面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材质、结构、构造三个方面来分析研究,在旧建筑成为新建筑的过程中,如何通过新材料、新结构、新构造的运用来体现时代精神、满足功能需求的同时又不失原有的特质,如何达到新旧建筑之间的和谐统一又不失差异性,因此需要注意的是,“再利用”不同于“立面改造”,立面改造只是停留在表皮上,对表皮进行全部重新来过的设计,这与再利用的设计初衷相悖。
2、建筑改造的建构要素分析
改造一栋建筑,需要了解其旧的结构形式与残存状态,这将成为改造设计重要的参考依据。建构的改造观是一种技术的改造观,是旧体系之上的二次附加。而附加的重点,则是突出手法的痕迹。要将旧建筑“信息”文本进行建构与整合,而后置入新的建构要素,这就是建筑改造“要素化”的目的。而改造的手法,是以要素的表达为途径。所以,要素的删减、要素的变化和新要素的产生才是改造设计最直观的表现。
2.1结构要素的改造
建构理念对于建筑结构的态度,往往是强调其本体的呈现。但是建筑设计师有别于结构工程师,它的视线关注于结构体系现下的空间与结构体系的视觉美感。在建构理念的改造设计中,建筑师对待结构体系的责任主要是将其梳理清晰和发掘结构的空间创造力。所谓的清晰,是将新的附加结构与旧结构体系在视觉上建构清晰,突出各自的结构之外,强化改造的手法特征。同时,有效利用新的结构材料,发挥新材料的结构特质,表现当代结构特质的同时,表现一种建筑文化的延续。
2.2维护要素的改造
旧建筑维护要素的改造,就是在旧建筑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一种新的维护组合方式和关系模式。但是,这种重新建立并不是彻底否定,而是应尊重旧建筑维护形式,创造新形式与旧的形式之间良好的匹配关系。因此,在改造之前应分析新旧形式二者之间的关系;现有空间的潜在用途、以往用途与新的意向;可用面积与业主的要求等等。参考功能的设计,而进行的形态的改造。依据形态构成要素的不同,我们将其分为肌体的改造、洞口的改造和构件的添加。
2.3构造要素的改造
2.3.1墙体构造的改造
墙体构造改造是改造中的重要一部分,墙体构造一般的内容为保温和防潮。旧建筑的防潮保温层在一定的时间内由于老化或者其他方面的因素,常常出现损坏或者失效的情况,表现出墙身潮湿、发霉等,严重影响建筑的耐久性,需要更换。
2.3.2屋面构造的改造
屋面是建筑的薄弱部位,屋面的防水构造改造是其改造设计的主要内容。一般经过长期使用的建筑屋面(10年以上),都要进行改造。由于防水层一般仅在保护层之下,所以改造较为方便。可以根据其改造程度的不同,可以分为局部改造和整体改造。
(1)局部改造是针对一些特定部位的改造。由于屋顶的渗漏或起鼓(内部有水蒸气),而进行的局部的修补改造。一般情况下需要先将问题部位切开;待干燥后,将连接界面清理干净,进行防水层修补。需要注意的是对防水材料的接口处的固定和密封,保证其修补部位的密闭性。而常用的材料由卷材和涂膜等有机材料组成。
(2)整体的防水层的改造分为两种处理方式:一种是拆去旧的防水层,清理后再重新进行构造处理;另一种是保留原有防水层,在其表面重新作防水设计。
3、建构理念下的建筑改造设计实例分析
3.1项目背景
国棉十七厂位于上海市杨浦区的杨树浦路,是一个有一定历史背景与文化底蕴的大型国企。工厂搬迁后,厂区留下了一大批20世纪20年代~30年代兴建的重要历史保护建筑,作为上海市级三类及四类历史保护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主要包括大空间的生产厂房和办公楼(见图1)。
注:1—办公楼;2—锅炉房及水塔;3—一厂(后总务科室等);
4—二厂(后二工场);5—四厂(后三工场);6—北厂厂房
(后四工场);7—北厂厂房;8,9,10—厂房;11—办公;1~
7—保护建筑;8~11—保留建筑
图 1 国棉十七厂改造项目
3.2设计指导原则
国棉十七厂在尊重外立面特征的前提下,遵循尽量保留、减少拆除的原则,让原有建筑重新焕发光彩。大量的厂区建筑被保留了下来,这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对旧文化的保护。为了保证建筑的功能和设计要求,部分保护建筑被拆除后重建。新建建筑的风格与保留建筑相得益彰,无论从空间、体量、色彩上都保持了老建筑的一些重要元素,延伸了保护建筑的遗风与韵味。
3.3再利用设计方法
塑造整体氛围为理念的旧建筑再利用是以还原传统建筑空间为前提,采用传统建筑材料和建构方式为手段的一种设计方法,虽然对新建部分也强调差异性,但以创造和谐的整体氛围为目标,主要用于中国传统古建筑。这里具体分析第二种方式———以新旧界面共存为理念的设计方法(见图2)。
图 2 旧建筑再利用
3.3.1材质产生的界面特性
在具体实践工程中,对于形体厚重的旧建筑,可以使用玻璃等轻盈通透的材料,使之形成对比,反之亦然。这就涉及界面的两个倾向———弱化与强化。界面的强化:使用实体材料,强调界面的实体感。通过不同材质的对比,让界面更加层次化,减弱界面之间的联系性,从而增强空间的流动性与可视性。原3号楼保存的保护建筑以一层为主,新建的部分以三层为主,局部一层。新建部分采用浅灰色混凝土和浅灰色金属,方形体量穿插于保护建筑中,使整个建筑层次感更强,新旧界面之间对比更强烈,造就了新旧文化之间的直接对话。
3.3.2内部结构的维护利用
为了符合原真性和可读性的原则,新的承重结构体系应自成系统,反映新技术的特点。南部的一栋办公楼、锅炉房及水塔和四个厂房,它们分别建于1922年~1934年,厂房都是锯齿形平屋,其中除第一厂建厂较早为砖木结构外,其余三个厂均采用钢结构。北厂建于1935年,是一座两层封闭式的厂房,底层是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二层是钢柱钢桁架结构。建筑结构的改造方式有改建和修缮两种类别,改建指既有建筑的改扩建、部分改变原结构但对整体结构影响较大、结构的使用功能及使用荷载等变化较大。修缮指既有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结构构件布置和使用荷载基本不变,建筑仅做装修或整饬性修理。
3.3.3多样的构造方式
构造方式与材料有关,不同的材料产生不同的构造方式。总的来说,也有强化、弱化两个倾向。弱化界面的构造方式以“最小化”为目的,尽量弱化节点处理方式,连接构件能隐则隐,能小则小。如12号楼将原结构体系保留,仅进行修缮,加固部分则采用轻钢结构,节点构造简洁,保证了整体效果。强化界面的构造方式也同样要体现建造的逻辑关系,而不是为了视觉效果而采用繁琐不必要的构件。如其中一单层厂房设计为生态双层表皮,外墙由轻质木结构框架覆盖,形式简洁,没有过多的装饰件,木百叶的设计使空气、阳光仍可以自由渗透至原外墙上。
4、结语
当前建构视角下的建筑设计,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在具体的改造实践中,不应当教条地使用建构理论,而应该基于对建构理论的继承与批判,深入的思考建筑本体所要表达的内涵并将其以丰富的形式表现出来。建构视角下的建筑改造要摆脱材料及建造失语的局限,大胆而清晰的关注材料和构造的建造过程。
参考文献
[1]徐强.材料在旧建筑改造与更新中的应用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2]姚青石.巴蜀地域性建筑创作手法剖析[D].重庆: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杨宇振.中国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2.
论文作者:申磊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27
标签:建筑论文; 结构论文; 要素论文; 界面论文; 方式论文; 防水层论文; 材料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