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论文_王颖

浅谈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论文_王颖

山东省昌邑潍水学校 261300

数学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是思想教育和学科学习的辩证统一,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德育也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四有”新人。因此必须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基础,是学生树立信心、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的前提。心理学家罗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让人感觉到合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环境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表现。因此,教师必须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性,在数学课堂中实施民主教学,创造宽松、和谐的参与环境,才能够提供学生以足够的心理安全感,激发他们产生学习的需求和兴趣,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从而培养他们的参与意识。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的板书设计、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数学课,老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老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拿数学教学来说,我们经常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法,这种学习方法必须共享一个观念: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的一致性。这样的话,学生们一起学习,既教会了别人,又提高了自己,从而产生合作共赢的目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这种情境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另外,在合作过程中,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巧妙地对待学困生,如何对待同学的不同意见等等,这些,都可以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培养尊重他人和谦让宽容的品质。

三、努力培养学生审美素质

审美素质是形成一个人良好的思想修养、道德行为的最重要的因素。数学是一门既美又真的科学,不但拥有真理,而且具有至高的美。如许多几何图行就闪烁着美的风采;有些数学内容则蕴藏着更深层的美:符号美、抽象美、统一美、和谐美、对称美、形式美、奇异美等等。教师应该充分把握教材内容,抓住其中的美学因素,恰当地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的培养。学生通过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升华美的过程,提高了审美素质,也发展了审美能力。

四、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在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抛物线》知识与飞船运行轨迹有关,我列举嫦娥三号成功登月的实例。这样的例子在教学中还很多,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都可以使学生受到教育。

五、通过学习老一辈数学家的光辉历程,培养学生勤劳勇敢、追求上进的作风及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在我们现行的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版数学教材中,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在教学中适时地、自然地利用它们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指导学生阅读《有关几何的一些知识》、《中国最早使用负数》、《勾股定理》等阅读教材后,告诉学生,我国自古在数学研究应用方面就有辉煌的成就,如祖氏公理的发现早于世界其它国家1 1 0 0多年,杨辉三角的发现先于其它国家4 0 0多年;祖冲之对圆周率二值的计算、负数的使用、方程组的解法都比欧州早1 0 00多年,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令世人瞩目。现代,我国科学的丰硕成果同样也令世界各地的炎黄子孙自豪,如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发起、推广的优选法,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和科学试验,创造了很大的经济价值;陈景润成功地证明了数论中“(1十2)”定理,被誉为“陈氏定理”;美籍华裔科学家杨振宁、李政道、吴健雄因在科学上的巨大成就而荣获诺贝尔奖等,这些真实典型的数学史实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和民族自豪感,而且也激励起学生学习的进取精神。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德育,犹如“春雨润物细无声”,在学生纯洁无暇的心田里种下美好的种子,必须开出绚丽的花朵。这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是其他德育方法无法代替的。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提高渗透的自觉性,把握渗透的可行性,注重渗透的反复性。我相信只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的接受能力,在教学中点点滴滴,有机渗透,一定能够达到德育、智育双丰收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小学数学》。

[2]《中国德育报》。

[3]《山西教育》。

[4]《中国教师报》。

论文作者:王颖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5月总第26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7

标签:;  ;  ;  ;  ;  ;  ;  ;  

浅谈德育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论文_王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