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技术引领,被纳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必将深刻变革经济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互联网+教育+培训的发展模式将大放异彩。教研部门作为轮训、培训骨干教师的主阵地,必须跟上“互联网+”的浪潮,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地发挥教师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互联网+”为教师教育培训和教育科研工作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推进教师教育培训模式创新。五华区基础教育科研中心就“互联网+教研”做了一些探索。
一、搭建平台,开启“教研”管理新模式
五华区基础教育科研中心积极开展“互联网十教研”模式探索,充分利用网络提高教研管理效益和教研工作的针对性。
1.简化管理流程、提高管理效率。
2016年五华区基础教育科研中心与云南省钟兴名师工作室合作,联合搭建教师学习共同体“教育超市”网站(kmwhzx.com),网站由教研、科研、科普、名师工作室等版块组成,能为教研员、教师、名师工作室、学校提供交流、学习平台,能够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除为广大教师提供学习平台和系统培训机会外,还开通了在线调查、科研项目网络评审等功能,提升了教育科研管理工作效率,教师只需要简单注册,就可以在网站上交流教育、教学心得、上传教学资源、传递教育信息。目前,网站已经创建265个课程资源,近500万字的原创教学资源,点击量达151968人次,注册人数达1884人。
随着平台的搭建,一些繁锁的教研管理变得简单轻松,如每学期教研员下校听课情况统计,原来需要1天的时间进行统计、计算才能得出我区30多所学校听课优良率,现在利用网络30分钟就可完成。
2.强化队伍管理,促进相互交流。
教研员的工作相对独立,不便统一用指标衡量,为了对教研工作进行更为细致的精准管理,我们搭建了教研管理工作平台。对教研员周工作规划、听评课、教研活动开展情况、片区教研活动、学校教研活动等进行规范管理,教研员通过填写教研工作规划、听评课计录,系统自动对各项工作进行归集、统计,使各学科教研工作一目了然,达到互相学习、相互借鉴的目的,帮助教研员疏理工作思路,使教研管理更具针对性。
三、借助互联网平台推进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1.塔建教师成长共同体平台促进教师相互交流学习。
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教师一般以学科为界限,大多数情况下,教师都是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教学和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专科老师,由于学科专业性强,专职教师少,兼职教师较多,队伍不稳定,大部分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为此我们塔建了教师学习共同体平台,教师利用这个网络平台,能更好地相互学习、相互交流。
教研员借助互联网平台、多渠道提供培训接口,做到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无缝衔接的学习通道,开展互联网十教育人才培养尝试。例本学期开展的《教师如何做科研》系列培训,让教师系统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开展自我学习,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整体提升。
此外,我们还利用网站开展国培计划《教师如何做科研》《陶行知教育思想》《综合实践活动概论》等系列线上培训学习,收到较好的社会效益。
五、利用网络开展教育科研项目评审尝试
在通过网络与线下集中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的同时,我们对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科研课题管理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搭建了科研课题管理平台。
教育科研课题评审是县区教育科研规划办的一项重要工作,每学期至少有100至200个项目课题评审,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利用网络开展教育科研课题评审,不但节约了时间,做到了评审与培训的有机整合,而且使评审工作更具针对性。以往教育课题评审都是现场评审,要请专家进入相对封闭的场所,对一个个课题依次评审,既耗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利用网络开展教育科研项目网络评审,专家登录后,可利用空闲时间进行课题评审,既省时又省力,而且能进一步提高评审的公正性和专业性,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论文作者:钟兴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1
标签:互联网论文; 教师论文; 平台论文; 网络论文; 教研员论文; 教育科研论文; 科研课题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