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地下车站交汇换乘模式分析论文_张宁波

地铁地下车站交汇换乘模式分析论文_张宁波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陕西西安 710000

摘要:以地铁地下车站换乘形式的合理性和可实施性为研究目的,以换乘车站的换乘模式为研究对象,从车站功能( 包括换乘功能) 、客流组织、车站和区间的工程实施难易程度、综合投资、运营安全以及社会效益等方面论述介绍交汇换乘模式下的“十”、“T”、“L”形换乘、通道换乘的主要特点及适用条件,总结交汇换乘形式合理选择和设计中的要点,以及如何减少对安全运营的影响。

关键词:地铁车站;交汇换乘模式;换乘形式

1 地铁车站交汇换乘的模式

由于地铁线网交织的特点,交汇换乘属于现阶段较常见的换乘形式,国内外已运营的或在建的换乘车站大部分采用此种换乘形式。两站换乘的平面组合根据线路敷设走向的不同可形成“十”形、“T”形、“L”形和通道换乘。

2 两线交汇换乘模式

2.1 两线的节点换乘

两换乘线路通过相互之间的交织,形成“十”形、“T”形和“L”形3 种换乘形式。在2条线路交叉处,将两线车站重叠部分的结构做成节点,采用楼扶梯将2 座车站站台直接连通,乘客通过楼梯、扶梯进行换乘。

2.1.1 “十”形节点换乘

“十”形节点换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地下单层侧式—地下2层侧式“十”形换乘。此形式车站地下1层为站厅、站台层,地下2层为另一条线的侧式站台层。

(2)地下单层侧式—地下2层岛式“十”形换乘。此形式车站地下1层为站厅、站台层,地下2层为另一条线的岛式站台层。

存在的问题:因地下1层站厅被另一线分成2个独立的共用站厅,需在地下1层的每个侧站台上增设

1~2处消防疏散通道,以满足地铁新规范的消防要求。在这种情况下,此换乘形式的缺点将进一步放大,适用性将明显减小。

(3)地下2层侧式—地下3层侧式“十”形换乘。此形式车站地下1 层为共用站厅层,地下2,3层均为侧式站台层。

此换乘形式的主要特点为:①采用四点换乘,换乘距离短,换乘客流均匀,相互干扰较小,可采用扶梯换乘,服务水平高,换乘量大,换乘方便,换乘功能好;②车站埋深较深,车站综合投资高;③两线车站相临区间工法受限制,造价较高;④站厅层非付费区的沟通只能通过出入口通道间的连接来实现,乘客使用不太方便;⑤侧式站台需考虑过轨问题,电、扶梯数量多,运营成本高。由于两线车站规模均较大,投资较高,且区间工法受限制,所以一般情况下不推荐采用此形式。

(4)地下2层侧式—地下3层岛式“十”形换乘。此换乘形式车站地下1层为共用站厅层,地下2层为侧式站台层,地下3层为岛式站台层。

(5)地下2层岛式—地下3层侧式“十”形换乘。此换乘形式车站地下1层为共用站厅层,地下2层为岛式站台层,地下3层为侧式站台层。

上述2种换乘形式适用于换乘客流量极大,服务水平要求高,且侧式车站相临区间可以采用暗挖或明挖法施工的换乘车站。

(6)地下2层岛式—地下3层岛式“十”形换乘。此形式车站地下1层为共用站厅层,地下2,3层均为岛式站台层。

此换乘形式的主要特点为:①全部客流可实现台—台的换乘,换乘距离短,换乘均匀,换乘量较大,换乘功能较好;但采用一点的楼梯换乘,服务水平较低,且高峰时段容易造成换乘客流的拥堵;②车站埋深较深,车站综合投资较高;③两线车站相临区间均可采用盾构法施工,造价适中;④站厅层非付费区的沟通方便,客流易于组织,乘客使用及运营管理均很方便。此换乘形式因换乘功能较好,客流组织、乘客使用及运营管理方便而得到较多运用,适用于换乘客流不大的2个换乘站。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7)地下2,3层均采用一岛两侧式的“十”形换乘。此换乘形式车站地下1层为共用站厅层,地下2,3层均为一岛两侧式站台层。此换乘形式的主要特点为:①换乘节点宽度大,上行均能实现扶梯换乘,服务水平较高,换乘功能好;②出站客流和换乘客流均为单向客流,客流之间不发生交叉,客流组织好;③两线车站相临区间均可采用盾构法施工,造价适中。此换乘形式虽换乘功能好,客流可实现单向流动,且客流均可实现扶梯换乘,服务水平高,但因其车站综合投资高使其的推广运用得到限制。

2.1.2 “T”形节点换乘

(1)地下2层岛式—地下3层岛式“T”形换乘。此形式车站地下1层为共用站厅层,地下2,3层均为岛式站台层。此换乘形式的主要特点与岛—岛“十”形换乘的特点基本相同,只是换乘楼梯由“十”形变为“T”形,所以其中一线换乘距离较长,换乘较不均匀,换乘客流较大时需通过站厅层进行组织。

此换乘形式因换乘功能较好,客流组织、乘客使用及运营管理方便,且可将两线站台脱离设置,将换乘楼梯做宽,适应更大的换乘客流,而得到广泛运用,是目前国内业界普遍认同的一种换乘方式。

(2)地下2层侧式—地下3层岛式“T”型换乘及地下3层侧式—地下2层岛式“T”形换乘。此2种换乘形式车站地下1层为共用站厅层,地下2,3层为站台层。

此2种换乘形式的主要特点与侧—岛“十”形换乘的特点基本相同,只是换乘楼扶梯由“十”形变为“T”形,换乘点由4个变成了2个,换乘能力较“十”形略差。

2.1.3 “L”形换乘

“L”形换乘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1)地下2层岛式—地下3层岛式“L”形换乘;2)地下2层侧式—地下3层岛式“L”形换乘;3)地下3层侧式—地下2层岛式“L”形换乘。

主要介绍地下2层岛式—地下3层岛式“L”形的节点换乘。此换乘形式的主要特点与岛—岛“十”形换乘的特点基本相同,只是换乘楼梯由“十”形变为“L”形,所以两线换乘均需到站台端部换乘,换乘距离较长,换乘客流不均匀,换乘客流大时,易出现交通“瓶颈”问题。此换乘形式适用于车站受周边条件限制多,不能采用岛—岛“十”形和“T”形换乘,只能采用换乘效果一般的岛—岛“L”形换乘。

2.2 两线通道换乘

通道换乘的定义是指换乘的2条线路其车站结构完全脱开,用通道将2条线的车站连接起来,供乘客换乘。通道换乘的原则是同一票制必须是付费区至付费区的换乘;不同票制采用非付费区换乘的方式。

通道换乘的主要特点:(1)换乘基本采用“厅—厅”的付费区或非付费区的通道换乘,距离较长,旅客形走距离较长,换乘功能较差。(2)车站分期,近期投资低。(3)车站布置较为灵活。

两线通道换乘适用于换乘线路建设时序差异远,远期线路及站点不稳定,为减少投资风险而采用的一种折中的换乘形式,一般情况下近期站为远期站预留换乘条件。

3 结论:

通过对地铁地下车站交汇换乘模式的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在运营安全的前提下,车站功能及换乘功能是第一位。(2)根据各线换乘建设时序和两端线路走向,车站所处环境,施工等条件,合理选择换乘形式,并判断换乘方式是选择站台—站台、站厅—站厅(包括暗挖)或者是组合换乘等方式。(3)根据各站前后区间的施工工法、换乘量的大小,分析确定车站的站型是岛—岛换乘还是岛—侧换乘,确定换乘车站的上下关系。(4)换乘的走形时间不宜大于2分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5)在增加工程投资较少的情况下,应尽量把换乘节点做得宽敞、舒适。(6)换乘客流应尽量避免交叉,客流组织尽可能做到单向流动,服务水平应提高。(7)近期线路应为远期线路预留灵活、可实施性强的换乘件。

参考文献

[1]王继山.地铁换乘车站型式浅析[J].铁道标准设计,2009(10):30-32.

[2]吴敏慧.地铁车站换乘方式比较[J].大众科技,2009(7):92-94.

[3]李国清.北京地铁换乘站设计现状及建议[J].隧道建设,2010,30(8):434-438.

论文作者:张宁波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2

标签:;  ;  ;  ;  ;  ;  ;  ;  

地铁地下车站交汇换乘模式分析论文_张宁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