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元29年来中国西部天山县南平镇残存量研究_唐会要论文

唐开元29年来中国西部天山县南平镇残存量研究_唐会要论文

《唐开元二十九年西州天山县南平乡籍》残卷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南平论文,天山论文,二十九年论文,唐开元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小引:1988年,因编辑《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5辑中的《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一文,承张玉范女史的好意,我有机会抄录了北大图书馆所藏属于同组的三件唐人户籍残片及背面文字,但当时未暇详考。1990年访学东瀛,池田温先生邀我到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讲演,因检出残卷录文,加以考证,比定出背面的《礼忏文》,因得恢复三残片的接合关系,并据文书登载特征,判定为唐开元二十九年西州籍。1991年初转赴伦敦,编纂英国图书馆藏未刊敦煌汉文写本残卷目录,无暇他顾。回国后,课业繁重,东大讲演稿也就束之高阁。今夏,一次逛琉璃厂中国书店,购得天津古籍出版社重印的《艺林旬刊》,于其中不仅见到北大图书馆现藏三残片的影本,而且还有与之可以缀合的另一稍稍完整的残片,上书“天山县南平乡”。此残片已不知所在,所幸前稿所考户籍出自西州不误。得此残片,颇受鼓舞,因检出旧稿,再制新篇,拾遗补缺,以求教于通人。

一、唐代户籍研究的成绩及遗留的问题

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户籍文书,是研究唐朝律令国家体制下均田、赋役、丁中等制度的基本资料,向来为中国古代史、法制史的研究者所重视,即使是片纸只字,也弥足珍贵。池田温先生在所著《中国古代籍帐集录》①和《中国古代籍帐研究》②中,收录了仅存一个半字的大谷5162号文书,其珍视程度可想而知。目前看来,这一个半字虽然不能说明什么问题,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各残片之间存在着缀合的可能性。因此,从长远的研究观点来看,再小的残片也不应舍弃。

1984-1985年,日本东洋文库出版了山本达郎与土肥义和先生共编的《敦煌吐鲁番社会经济史文书集》第二卷《户籍编》,在池田温先生上述著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了世界各地收藏的敦煌吐鲁番户籍文书,做出精心的校录和解题。③此书汇集散藏各地的资料于一编,极便研究者使用。与此同时,自1983年至1990年,文物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唐长孺先生领导的整理小组编辑的《吐鲁番出土文书》第四至九册,其中收载了近四十年吐鲁番地区发现的唐代户籍文书多种,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新材料。由于这些资料迄今尚未辑在一起,所以我把已刊的唐代户籍文书按年代顺序编成简目,并注出处,附录于本文之后,以便参考。表中还就笔者所见未刊的英国图书馆和芬兰赫尔辛基大学图书馆藏敦煌吐鲁番文书作了补充和订正。

对于已刊的敦煌吐鲁番唐代户籍文书,学者们已经做了许多艰苦的工作,取得了富有成效的研究成果。但随着吐鲁番新出土文书的陆续公布,对于这些户籍残片之间的关联性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考察。同时,由于户籍用纸一般质地都较优良,在官府保存一定年限后,大多被用来抄写佛经、儒家经典或制成其他材料附葬墓中。因此,相对来讲,户籍文书在佛寺遗址和墓葬中出土较多,以后仍将不断有新资料的出土,而且,还有已出土而未公布的资料有待访查。本稿拟介绍、刊布属于后一种的《唐开元二十九年西州天山县南平乡籍》,并就有关户籍文书的缀合整理工作,提出一些看法。

二、文书的外形与内容

在1990年发表的张玉范女史所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敦煌遗书目》中,著录了三件户籍残片:

二○五 户籍残片 唐开元二十九年(七四一)写

残存三片,纸墨相同。最大者长卅二厘米,高十二厘米。有“开元贰拾玖年籍”、“亩永业”、“拾步已受”、“贰伯步未受”、“户主大[女]索屯女年叁拾贰岁”等字样。当是户籍簿残纸。④

据笔者对现存的三件残片原物的考察,由纸张、笔迹、内容来看,正面户籍文字属于同一文书无疑,背面所写的佛教文献也同样是一篇文章。第一件残片(简称A)正面文字前后上部均残,残高13cm,宽34cm,纸缝间写“开元贰拾玖年”字样,残存文字九行,开首空白处,钤“北京大学藏书”印一方。第二件残片(B)前后下部均残,残高15.5cm,宽5.7cm,残存文字二行。第三件(C)前后上部均残,残高14.4cm,宽11cm,残存文字二行。三件残片背写佛教文献一篇,A片存十三行,B片存二行半,C片存五行。

1928年10月11日出版的第29期《艺林旬刊》第一版上,刊出《唐天山县户籍残本》影本,下题“赵星缘君赠”,并有未署名者的跋文:

右唐户籍,清季出土鲁番胜金口废城。天山县,唐属陇右道西州,即今吐鲁番地。《唐六典》户部尚书职,每岁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凡定户以仲年(子卯午酉),造籍以季年(丑辰未戌)。《唐会要》开元十八年敕,诸户籍三年一造,起正月上旬,县司责手实计账,赴州依式勘造,乡别为卷,总写三通。其缝皆注某州某县,某年籍。州名用州印,县名用县印,三月三十日纳讫。此本前段残缺,必系户名,其后列母男妇等。《六典》:凡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唐志》:天宝三载,更民十八以上为中,二十三以上成丁。母张氏年六十八,故书老寡。男惠顺,女法戒,皆在十六以下,故书小男小女,皆不在受田之列。男惠一四岁,下书小男开元二十六年账后新等字。户籍三年一造,知此乃开元二十八年庚辰之籍也。以大历(历)四年河(沙)州敦煌县户籍比较,知新字下应有编附二字,此已残矣。中缝书天山县南平乡,与《唐会[要]》所载正同。钤有“天山县印”二颗,年久黯淡,未能摄出。唐给田之制,丁男中男以一顷,老男笃疾废疾以四十亩,寡妻妾三十亩,若为户主,则减丁之半。此户主名已缺,然母年六十八,则户主尚在丁男之列,依制受五十亩,而云应受田七十六亩,不知如何分配,边地或有异耶?《唐志》,丁中人一顷,八十亩为口分,二十亩为永业。后云一段二亩永业,前后皆残,亦莫得而考矣。

下有《唐户籍背纸写经》影本,有记者识:

此佛经中发愿之文,边地纸贵难得,乃用旧户籍背后写施。无年月,不详何人书,然笔致遒劲,非宋以后所有。

在1929年7月1日第55期《艺林旬刊》上,又刊出《唐开元户籍残本之二》的影本,亦题“赵星缘君赠”,无名氏跋云:

此唐天山县户籍残本之二,在清季出土甘肃土鲁番胜金口废城。唐朝户籍之制,已详见本刊第二十九期。前为开元二十六年造,此开元二十九年造,揆诸《唐六典》,户籍三年一造,正合。此本有下下户不课一名,唐制天下人户,量其赀产,定为九等。《通典》开元二十五年户令云,诸户主皆以家长为之,内有课口者为课户,无课口者为不课户。诸视流内九品以上官及男年六十以上、老男废疾、妻、妾、部曲、客、奴婢皆为不课户。此下下户系第九等,而又无课口者,故谓之不课户也。唐之政治,务望宽大,而有司又不以经□驭远为意,所在□漏,是以极盛之时,总天下户凡八百九十万四千七百九,而不课户竟占三百五十六万五千五百一,边方僻县,其不实更可知矣。

下亦为《唐户籍背纸写经》,跋云:

与本刊第二十九期所写,同为一种,一手所书。

这位没有署名的跋文,今天看来虽然有些内容不够确切,但它属于敦煌吐鲁番户籍研究的最初成果之一,故全录如上,以存其学术史上的价值。《旬刊》所载开元户籍残本之二,实由三件残片组成,审其内容,即北大图书馆所藏者,从照片上看三件残片已经缀合,但残片背面的佛典内容不连贯,其缀合有误。最有价值的是《旬刊》第29期上所载的一大片(简称D),其上的纸缝处写有“天山县南平乡”,使我们很容易地把它和另外三片缀合,即上述六字应当与A片纸缝上的“开元贰拾玖年籍”上下相对,背面的笔迹内容亦同。D片尺寸不明,正面户籍存字九行,背面佛典存十二行半。

由于户籍文书中各户的登录内容基本相同,仅从正面残存的文字很难看出ABC三件残片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我们首先考察背面的佛教文献,利用背面所写文献来判定正面残文书的关系,是敦煌吐鲁番文书研究中一种可行的方法。

背面所写佛教文献,提到“忏悔”一词,根据敦煌发现的《礼仟文》写本,可以判断出这篇佛教文献是属于《礼忏文》一类作品的抄本。该抄本字体较大,每行字数不统一。从内容上看,上记录文第1-6行为《忏悔文》,7-9行为《归依文》,10-12行为《发愿文》,13-14行为《梵呗文》,14-16行为《说偈文》,17-20行为《三归依文》。B片相当于录文第3-5行的上半截,第3行仅存半字。C片相当于第1-5行下半截。B、C两片文字完全连贯,其中第4行没有缺字。A片与B、C两片间似缺一行(第6行)。A片相当于第7-20行《归依文》以下的下半截。D片相当于8-19行的上半截,与A片上下对接。现将缀合后的四残片所存文字录出,并据敦煌《礼忏文》及其所依据的《七阶佛名经》,⑤把残缺部分补足,以明了四残片的缀合关系。

1[南无过现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前归

2[命忏悔 至心]忏悔

3[一切业障海皆从妄]想生若欲忏悔者

4端坐观实相众罪如霜露惠日能消

5除是故应至[心勤忏]六根罪忏悔已

6[归命礼三宝]

7[众罪皆忏悔诸福]尽随喜及净佛

8功德愿成无[上智去]来现在佛于众

9生最胜无[量功德海]归依合掌礼

10至心发愿愿众等生生值诸佛世世恒

11闻解脱音弘誓平等度众生毕竟

12速成无上道发愿已归命礼三宝

13普诵 处世界 如虚空 如莲花 不

14着水 心清净超于彼 稽首礼无

15上尊 发愿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

16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17一切恭敬自归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

18发无上意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

19[经藏智]惠如海自归依僧当愿众生

20[统领大众一切无碍]

现存敦煌《礼忏文》诸写本之间存在着某些差异,执敦煌诸本与此本相比较,其文字多寡不同,顺序也略有参差,最大的差别在于此本第1行文字与敦煌本《礼忏文》不同,而同于敦煌本《七阶佛名经》。另外,在敦煌本《礼忏文》中,往往是《礼忏文》后接《发愿文》,再接《归依文》,次序与此本不同,这可能是因为此本是西州所用《礼忏文》的缘故。从文意上看,A、D片与B、C片之间应当仅缺一行文字。

将缀合的佛典断片翻转过来,我们就可以复原户籍文书原本的形态,现将缀合后所存文字录出:

1母张年陆拾捌岁老寡空

2男惠顺年拾叁岁小男空

3女法戒年拾伍岁小女空

4男惠一年肆岁小男开元贰拾陆年帐后新生附

5——天 山县————————南平乡————开元贰拾玖年籍————-(纸缝)

6 伍亩永业

7伍亩肆拾步已受

8 应受田柒拾陆亩肆拾步居住 园 宅

9[] 贰伯步未受

10壹段二亩永业官田 西至渠 南支贞 北曹行

11[]辛西令狐直 南至道 北冯操

12[] 西至渠 南左住 北索方彦

(中缺一行)

13壹段肆拾步居住园宅

14户言大女索屯女年叁拾贰岁 丁 [] 下下户 不课户

15 [] 步已受

此四残片共存两户的残缺记录。A、D片存某户家口、已受、未受田数及四至部分。B、C片与A、D片间仅残缺一行文字,亦当为该户四至记录,而B片首行的居住园宅地的记录,也应是该户的情况。该户应受田七十六亩的记录,为西州均田制的特性添一条新史料。⑥

三、文书的时间与地点

在新找到的D片纸缝上,明确记载着“天山县南平乡”字样,从《旬刊》解说中知上面还钤有“天山县[之]印”。1979年吐鲁番县五星公社村东北古墓发现的《唐永徽五年(654)董□隆母令狐氏诏版》,确证天山县南平乡位于唐西州州城(高昌故城)西南让布工商(Lampu-gunshang)古城,即吐鲁番文书中的南平城一带。⑦即使我们没有见到D片,也可以根据本籍的书式看出它是西州籍,而不是沙州籍,据池田温先生归纳的两地户籍在书式方面的不同点,⑧我们可以列举出以下证据。

第一,本文书“户主”二字高出其它文字书写,是不见于沙州籍的西州籍特征。

第二,户主“大女”二字,也是西州籍特有的用词。

第三,用“应受田”而不用“合应受田”,也是西州籍而不是沙州籍的写法。

第四,计量土地的单位,本籍用到“步”,不见于沙州籍,“肆拾步居住园宅”正是西州给田制的特点之一。

天山县南平乡与西州城郭附近不同,是属于西州境内的宽乡地带,⑨因此本籍在研究西州田制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新材料。

关于文书的出土地,《艺林旬刊》称出土于“土鲁番胜金口废城”,当是胜金口佛寺遗址中。按胜金口在高昌故城北山谷出口处,非南平乡地。据背面所写《礼忏文》推测,在户籍文书废弃后,又被佛教僧人利用为抄写佛典的材料。所以,这件文书出土于佛寺遗址是不难理解的。

本文书正面纸缝上明确写有“开元贰拾玖年籍”字样,可知为唐开元二十九年籍无疑。《唐会要》卷八五籍帐条记:

武德六年三月令:每岁一造帐,三年一造籍。

同条又载:

开元十八年十一月敕:诸户籍三年一造。

《唐六典》卷三户部记:

每定户以仲年(子、卯、午、酉),造籍以季年(丑、辰、未、戌)。

根据附录表列的敦煌吐鲁番户籍文书资料,从武德到开元中叶,唐朝各州县均按令文规定,每三年一造户籍,且均在季年。由于圣彼得堡所藏《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甘州张掖县籍》的公布,以及天宝三载(744,申年)、六载(亥年)、九载(寅年)籍的存在,学者们已经判断出本应造籍的开元二十二年(戌年)却没有造籍,而从开元二十三年开始,产生了一个新的三年一造籍的年次,即寅、巳、申、亥年造籍。⑩这里刊布的户籍文书,纸缝上明记“开元贰拾玖年籍”,而且还有“开元贰拾陆年帐后新生附”的注记,证明了开元二十六年和开元二十九年都曾造籍,这不仅证明了池田温先生据《唐会要》卷八五、《册府元龟》卷四八六所载开元二十九年敕推断该年曾造籍帐是完全正确的,(11)而且也填补了学者们论证新的造籍年时所缺的年份材料。

四、余论

在整理本文书的过程中,我们翻阅了已刊的唐代户籍文书,特别留意于户籍背面的情况。但是,大多数户籍文书背面的图版或录文都未公布,因此,对比各个户籍正背内容的工作很难进行。这里只就目前能够看到的一、二文书,略加探讨。

如上所述,《唐开元二十九年西州天山县南平乡籍》废弃后,被佛教徒用来抄写《礼忏文》。一般来讲,《礼忏文》是从《七阶佛名经》摘抄补充而成的。根据敦煌发现的《礼忏文》和《七阶佛名经》,《开元二十九年籍》背面现存的文字相当于《七阶佛名经》或《礼忏文》的《忏悔文》、《归依文》、《发愿文》、《梵呗文》、《说偈文》、《三归依文》,次序与敦煌本不尽相同。其前面应有《香华供养文》、《叹佛功德文》、《敬礼七阶诸佛文》、《回向文》等,其后的各项内容中,往往有《寅朝礼忏文》。(12)

丘古耶夫斯基有刊布圣彼得堡收藏的x.3762和x.4094两件《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时,根据其背面所写同为《寅朝礼忏文》的事实,推测这两年残片可能原为同一件文书。(13)如上所述,《寅朝礼忏文》是《礼忏文》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不排除这两件《西州籍》断片同为《开元二十九年籍》的可能性。但目前无法仔细核对圣彼得堡和北京两地所藏文书的具体情况,所以还不能做出肯定的结论。

另一件值得提到的文书是大谷8064+大谷8065号。《西域考古图谱》卷下史料16(4)刊布了正面的图版,由池田温先生整理为《唐(开元年代?)西州柳中县高宁乡籍》,池田先生同时刊布了正、背两面的图版。(14)文书背面的佛教文献尚未见有人研究,据我们比定,此文实为《七阶佛名经》中《叹佛功德文》部分,(15)文字与敦煌本稍有不同。该写本宽10cm,高15cm,文字连续不断,是剪裁正面户籍文书的下半截后写成的,与上述《开元二十九年籍》背面《礼忏文》虽然内容上有关联,但不是同一件抄本。还有一种可能是,在送至西州的同一年份的各县户籍被废弃后,被同一寺院中信奉三阶教的僧人剪裁后,用来抄写《七阶佛名经》、《七阶礼忏文》和《寅朝礼忏文》等,因此,正面文书仍然存在着属于同一年的西州户籍的可能性。

本文只是对《唐开元二十九年西州天山县南平乡籍》的初步整理,顺带检出两条可能与之相关的资料进行讨论,目的是想指出,在已经发现的户籍文书陆续公布的今天,应当特别注意对背面文书的研究,以期在文书的进一步缀合和归组上取得进展。近年来,池田温、小田义久、大津透、陈国灿诸先生在大谷文书和中国新出吐鲁番文书的缀合方面,做出了巨大的成绩。(16)今后,随着已知文书背面图版的刊布和吐鲁番当地和旅顺博物馆藏未刊吐鲁番文书的发表,包括户籍在内的文书缀合工作,应当是吐鲁番文书研究的重点之一。

附录:已刊敦煌吐鲁番发现唐代户籍文书简目(17)

户籍名称 原编号籍帐RC文书

唐(贞观某年)西州籍72TAM152 4/256

唐(贞观某年)西州籍69TKM39 6/103

唐(贞观某年)西州籍69TKM39 6/109

唐永徽元年西州籍69TKM39 6/101

唐(永徽四年以前)西州籍59TAM302 5/38

唐(龙朔三年以前)西州交河县籍 60TAM322 6/207

唐(麟德、总章间)西州籍64TAM5

6/339

唐咸亨二年西州柳中县籍 72TAM179 7/117

唐咸亨二年西州高昌县籍 73TAM222 7/129

唐(七世纪后半)沙州敦煌县龙勒乡籍 S.63433 3

唐(七世纪后半)西州高昌县籍S.4682

17 19

唐(七世纪后半)西州柳中县籍Or.8212/620 23020

唐(七世纪后半)西州高昌县(?)籍 Ch.1055 18 21

周天授三年西州籍SH2023

周圣历元年西州柳中县籍 73TAM508 7/218

周大足元年沙州敦煌县效谷乡籍P.3557,3669

44

周大足元年西州籍SH 21 24

周大足元年西州籍0.5059 22 25

周大足元年西州籍Manerheim MS 151

周大足元年西州柳中县籍 65TAM341 8/112

周西州籍0.80732326

周西州籍0.54482427

周西州籍0.48242528

周西州籍66TAM67 7/297

周西州天山县南平乡籍66TAM67 7/298

唐(七、八世纪之交)西州高昌县籍0.51432629

唐(七、八世纪之交)西州籍 0.44542730

唐(七、八世纪之交)西州蒲昌县籍66TAM67 7/301

唐(七世纪后半)西州高昌县籍Ch.181528

31

唐(开元以前)西州籍75TKM102 8/5

唐(开元以前)西州交河县籍 73TAM232 8/10

唐(开元以前)西州高昌县籍 72TAM230 8/171

唐先天二年沙州敦煌县平康乡籍P.2822,罗振玉旧藏 5 5

唐开元四年沙州敦煌县慈惠乡籍P.3877 6 6

唐开元四年西州柳中县高宁乡籍TNM.SH

30 33

唐开元四年西州柳中县籍 72TAM184 8/280

唐开元四年西州高昌县安西乡安乐里籍 64TAM27348/314

唐开元七年沙州敦煌县龙勒乡籍x.476,6058,5937

11

7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0.8090 31 35

唐(开元初年)西州籍0.3272 32 36

唐(开元初年)西州高昌县顺义乡籍0.5452 33 37

唐(开元初年)西州柳中县承礼乡籍出口常顺藏 34 38

唐(开元年间)沙州敦煌县神沙乡籍x.5288

唐开元十年沙州敦煌县悬泉乡籍P.3898,3877 7 9

唐(开元年间)沙州敦煌县籍 S.6298,10604 9 10

唐开元十年沙州敦煌县莫高乡籍P.26848 11

唐开元十年西州高昌县籍 Ch.1212 35 39

唐开元十年西州高昌县籍 Ch.3810 36 40

唐开元十年西州籍73TAM192

8/308

唐开元十三年西州籍 0.3291

37 41

唐开元十三年西州籍 Ch.1433 38 42

唐开元十六年西州籍 Or.8212/632 39 43

唐开元十九年西州柳中县高宁乡籍 72TAM228

8/403

唐开元廿三年西州籍 x.947944

唐开元廿三年甘州张掖县籍x.3820,3851,1106

887

唐(开元年间)沙州敦煌县籍 S.5950

10 12

唐(开元年间)沙州敦煌县籍 S.11446

唐(开元年间)西州高昌县顺义乡籍Ch.2405 40 45

唐(开元年间)西州高昌县籍 0.8069 41 46

唐(开元年间)西州高昌县籍 S.6090 42 47

唐(开元年间)西州高昌县籍 0.1051 43 48

唐(开元年间)西州高昌县籍 0.1050 49

唐(开元年间)西州柳中县高宁乡籍0.8064,8065 44 50

唐(开元年间)西州柳中县籍 0.8070 45 51

唐(开元年间)西州籍0.1404 46 52

唐(开元年间)西州籍0.4034 47 53

唐(开元年间)西州籍0.3408 48 54

唐(开元年间)西州籍Manerheim MS 12

唐(八世纪前半)沙州籍 S.11303A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0.3409 49 55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0.4517 50 56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0.5468 51 57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0.5468 52 58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0.5162 53 59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柳中县(?)籍 Ch.1649 54 60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Ch.468 55 61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Ch.1234 56 62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Ch.3457 57 63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0.1054 58 64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0.4046 59 65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0.5139 60 66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0.3279 61 67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0.3872 62 68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0.4942 63 69

唐西州高昌县(?)籍出口常顺藏 64 70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x.8510 71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x.3762 72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x.4094 73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x.7125 74

唐(八世纪前半)西州籍 x.9255 75

唐天宝三载敦煌郡敦煌县神沙乡弘远里籍 P.t.163

12 13

唐天宝六载敦煌郡敦煌县效谷乡籍 S.4583 13 14

唐天宝六载敦煌郡敦煌县龙勒乡都乡里籍 P.259214 15

3354,罗振玉旧藏,S.3097,10603

唐(天宝年间)交河郡籍 x.9334 76

唐(天宝年间)交河郡蒲昌县(?)籍 Ch.103465

77

唐天宝九载年交河郡籍0.4158 66

78

唐(天宝年间)交河郡籍 0.8068,8063

67

79

唐(天宝年间)交河郡籍 0.3249 68

80

唐(天宝年间)交河郡籍 Or.8121/1078

69

81

唐(天宝年间)交河郡籍 Or.8212/1077

70

82

唐(天宝年间)交河郡籍 0.3822 71

83

唐(天宝年间)交河郡籍 0.3821 72

84

唐(天宝年间)交河郡籍 Ch.50 73

85

唐(天宝年间)某郡籍Or.8212/138589

唐(开元、天宝年间)西州籍 72TAM216 8/447

唐(开元、天宝年间)西州籍 72TAM216 8/478

唐西州高昌县籍 68TAM105 9/172

唐沙州敦煌县籍 x.4020

17

注释:

①《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纪要》14-4,1971年,173页。

②东京大学出版会,1979年,256页。

③T.Yamamoto and Y.Dohi,Tun-huang and Turfan Documents concerning Social and Economic History.Ⅱ Census Registers,A-B,Tokyo 1984-1985.

④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敦煌吐鲁番文献研究论集》第5辑,1990年,560页。

⑤敦煌本《七阶佛名经》,见矢吹庆辉《三阶教之研究》别篇,岩波 书店,1926年,177-188页;《礼忏文》,参看井之口泰淳《关于敦煌本〈礼忏文〉》,《岩井博士古稀纪念典籍论集》,东京,1963年,432-433页。

⑥关于西州田制的特点,参看池田温《唐代西州给田制之特征》,《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59-86页。

⑦《文物》1984年第5期,78-79页。

⑧《中国古代籍帐研究》,65页。

⑨参看陈国灿《对西州都督府勘检天山县主簿高元祯职田案卷的考察》,《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472页。

⑨Tun-huang and Turfan Documents Ⅱ ,A,pp.90-91.

(11)《中国古代籍帐研究》,69页。

(12)《岩井博士古稀纪念典籍论集》,84-85页。

(13)Cf.Tun-huang and Turfan Documents Ⅱ,A.pp.78.

(14)《中国古代籍帐研究》,254页。又见Tun-huang and TurfanDocuments Ⅱ,A.p.82.按,后者对纸缝“柳中县 高宁乡”的录文位置欠妥,据我在龙谷大学图书馆审核原件的结果,“柳中县”、“高宁乡”是上下两个极小断片,分别贴附在大谷8065、8064两号上,其原先的位置应如池田温《籍帐》一书所复原的情形,因为“高宁乡”下,还应写有“某某年籍”。

(15)《三阶教之研究》,179页。

(16)参看注⑨引陈国灿文;大津透《唐律令国家的予算——仪凤三年度支奏抄·四年金部旨符试释》,《史学杂志》95卷1、2合号,1986年;陈国灿《武周瓜沙地区的吐谷浑归朝事迹》,《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文史遗书编》上,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年;小田义久《关于大谷文书与吐鲁番文书的关连》,唐代史研究会编《东亚古文书的历史学研究》,东京,1990年;大津透《仪凤三年度支奏抄·四年金部旨符补考》,《东洋史研究》49卷2号,1990年;陈国灿《略论日本大谷文书与吐鲁番新出墓葬文书之关联》,《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同作者《武周时间的勘田检籍活动——对吐鲁番所出两组敦煌经济文书的探讨》,《敦煌吐鲁番文书初探二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

(17)简目所用缩略语:籍帐=池田温《中国古代籍帐研究》,录文编号;RC=Tun-huang and Turfan Documents Ⅱ,A.录文编号;文书=《吐鲁番出土文书》,册页数。原文书编号缩写字母含义,参看CR,16页。又,户籍名称参考上述三书定名拟定。

标签:;  

唐开元29年来中国西部天山县南平镇残存量研究_唐会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