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储蓄:美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的比较研究_中国人均gdp论文

真实储蓄:美国、日本与中国、印度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日本论文,美国论文,中国论文,真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3772/j.issn.1009-5659.2014.20.002

       随着经济增长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真实储蓄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是指评价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状况、压力以及政策响应等全过程的指标,而这些说明,可持续发展整体行为规律的指标集合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①,且其最大的特点是对资源耗竭程度的关切。真实储蓄将资源的损耗表现了出来,还考虑了减少污染损害所带来的收益,且将当前的教育开支视为储蓄的增加,因为这一开支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在传统的统计中,教育被看作消费。

       1 文献回顾

       世界银行最先开始发布评估各国的真实储蓄是在1997年。从1999年开始,把真实储蓄收录在WDI(世界发展指数)里,并开始正式对外公布。在2003年,WDI已经包括了从1970年到2001年136个国家的评估结果。这个指数是世界银行基于对总国民收入的一系列调整评估出来的。调整的原则是,从总国民收入中减去资本存量的减值,减去化石原料、矿产和木材的损耗,并加上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

       但世界银行的这个评估有一些缺点。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储蓄并不是全面的分析。因为,尽管世界银行尽力包括所有的资本,但并没有捕捉到所有资本存量的变化。例如,忽略了农业用地、淡水和渔业的变化;②方法上的误差。世界银行在估算减值时,用的是永续盘存法,这个方法假设所有的投资都有丰厚的回报,并且折旧率是在一段时间持续恒定的。对于自然资本,世界银行对于化石原料和矿产的损耗的估算用的是自然租金,这个方法剔除了时间对于资源价格和总平均资本影响的差别。这就加大了资源储备的损失;③关于投资人力资本,它估算的是教育营运支出,并假设每一美元的教育支出会同等换回一美元人力资本的增加。这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不成立的。

       但是,尽管有这些观点,真实储蓄都提供了一种计算净资本积累的更好的算法,且与总国民储蓄相比较,对于未来消费前景有更准确的预测。本文意在通过分析世界银行给出的数据,对比以高端技术产业为主的美国、日本和主要以能源消耗为主的中国、印度的真实储蓄,找出中国与发达国家真实储蓄的不同。

       2 真实储蓄的模型

       真实国内储蓄是指在扣除了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一个国家真实的储蓄。计算真实国民储蓄的公式如下:

       G=GNP-C-δK-n(R-g)-σ(e-d)+m

       式中,GNP-C-δK为传统的净国民储蓄;n(R-g)为自然资源枯竭损失;σ(e-d)为污染损失量;m为人力资本投资②。

       3 比较研究

       3.1 二氧化碳的比较

       通过对比世界银行给出的数据,中国的二氧化碳的损害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二氧化碳的损害占GDP的3%~3.5%左右。而后二氧化碳的损害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但在2002~2008年间有小的反弹,随后又逐渐下降,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并且这两者差距的增大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减少。这表明,中国开始从高污染排放强度增长类型逐渐向中污染排放强度,再到低污染排放强度增长类型转变。

       同时对比其他国家,可以发现,中国和印度同样是发展中的大国,且皆为耗竭型国家,二氧化碳损害占GDP比重比美国和日本要高出许多,且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印度在1992年开始经济改革,同时二氧化碳排放的损害也随之开始。中国的二氧化碳损害占GDP的比重几乎是美国的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美国一直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日本基本与之持平,并且缓慢下降。

       3.2 能源耗竭的比较

       中国的能源耗竭在1982年时最高,占GDP的15%。到1990年下降到6%,下降幅度达67%。在2002年时达到最低点1.98%,随后上升,在2008年时又达到6.03%。在2011年时小幅下降到4.17%。说明在20世纪90年代中,中国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但从2000年以后反弹明显。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的能源消耗占GDP的比重,依然是最高的。最高时是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说明中国的生产效率很低。同一时期,美国进口能源占使用量的比例是64.41%。日本为89.62%。印度为25.12%。而中国仅为8.61%,即中国的能源消耗中有91.39%消耗的是本国国内的资源。这说明中国实行高度“自给自足”能源政策是中国能源耗竭占GDP比重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不能充分利用世界能源市场这一问题。

       3.3 矿产耗竭的比较

       中国矿产资源的耗竭,有几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1982年时,矿产资源的耗竭占GDP比重0.38%;第二个高峰在1988年,占0.82%;第三个高峰期在2006年以后,2008~2010年有短暂的下降,2011年达到最高峰1.88%。从1989~2002年期间,资源耗竭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也说明,当时中国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与我国能源消耗类似,美国和日本也是矿产资源消耗的大国,但这一损失占GDP的比重很小。美国这一损失占GDP的0.03%~0.08%,日本的这一比重为0.0001%~0.003%之间,说明美国和日本的矿产资源大部分来自进口,而中国不能有效地利用世界能源市场。同样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矿产能源消耗的趋势和我国是基本相同的,且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3.4 森林耗竭的比较

       在森林耗竭中,从1982~2012年,中国的森林耗竭占GDP的比重从1.4%一直下降到0.002%,下降了99.85%。印度的森林耗竭占GDP的比重从1.59%下降到0.53%,下降了66.67%。中国下降的速度如此之大,说明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退耕还林政策很有成效。

       3.5 教育支出的比较

       在教育支出中,中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最低的。中国的这一比重一直维持在2%左右。四国中,只有美国的比重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维持在5%左右。日本的这一比重从1985年开始下降,从4.7%下降到3.2%。印度近几年一直维持在3%,略低于日本。世界的平均水平在4.2%左右,而中国的这一比重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4 真实储蓄的比较

       1982~1992年,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中国这时处在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阶段,以资源换发展。有很大一部分经济增长量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获得的,真实储蓄总体水平不高。

       1992~199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阶段。在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不断深化和推进企业改革的同时,开始注重教育的投资,并提高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中国真实储蓄的变化趋势尽管有一定的振荡反复,但总趋势是向上发展的,由此可以判断,中国正在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1999~2011年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加速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段。这时期,中国的真实储蓄上升速度最快,也是全世界真实储蓄提高速率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国、美国、日本、印度和世界平均水平真实储蓄占GDP的比较(真实储蓄率的比较)

       在图中可看出,美国的真实储蓄一直在震荡中下降,主要源于美国的净国民储蓄一直在下降。日本的真实储蓄也在不断下降,但在2009年开始回升。美国和日本两国,都是教育支出很高,资源消耗很低。说明,这两国都非常善于利用国际市场资源来发展自己,同时很注重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今后我国发展的方向是:一要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二要引进先进设备。

       5 实证检验

       对于世界银行给出的计算方法,利用EVIEWS检验,国民净储蓄、教育支出、环境账户、自然资源账户4个账户与真实储蓄的变动关系。

       5.1 数据选取

       数据选择的年份为1982~2011年。

       设人均真实储蓄为rjgs,人均净储蓄为rjnns,人均教育支出为rjee,人均环境损耗为rjed,人均自然资源损耗为rjnd。方程为:

       ln(rjgs)=c+ln(rjnns)+ln(rjed)+ln(rjnd)+ln(rjee)

       5.2 模型检验

       (1)单位根检验

       若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会降低检验功效,增加拒绝零假设的概率。从表1可以看出,数列在一阶差分后,在5%的水平下是平稳的,从而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条件。

      

       (2)协整检验

       数据平稳后,进一步判断人均真实储蓄与4个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直接进行分析,进而可以消除存在伪回归的可能性。迹统计量值71.15大于5%临界值69.82,概率为0.039,小于0.05。见表2。说明协整关系成立。

      

       (3)模型变量检验

       详见表3。

      

       数据分析如下:

       ln(rigs)=-8.44+0.49 ln(rjnns)-0.19 ln(rjnd)-0.85 ln(rjed)+0.44 ln(rjee)

       该模型说明,中国人均净储蓄增加1%时,人均真实储蓄增加0.49%。当人均教育支出增加1%时,人均真实储蓄增加0.44%。当人均自然消耗量增加1%时,人均真实储蓄减少0.19%。当人均环境消耗1%时,人均真实储蓄减少0.85%。这四项解释了99.7%人均真实储蓄的变化,拟合程度良好。说明世界银行选出的4个指标:教育支出、国民净储蓄、自然资源账户和环境账户来表示的真实储蓄,还是比较能真实地反映一个国家资源禀赋的变化状况。但同时也应该看出,中国教育支出和储蓄对经济的积极影响不足以弥补环境污染对于经济的损耗,说明中国的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的消耗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现在中国虽然按照世界银行给出的方法属于可持续发展范围里,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逐渐减弱。

       6 总结与讨论

       我国净储蓄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15倍,能源耗竭是世界水平的1.48倍,二氧化碳的损害是世界水平的2.71倍,矿产消耗是世界水平的2.89倍,教育支出只是世界水平的0.43倍,真实储蓄是世界水平的3.52倍。按照世界银行公布的真实储蓄的计算标准,我国的经济发展属于可持续发展,且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同样,资源的耗竭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说明我国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发展方式并没有发生彻底的转变。所以,在今后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贯彻真实储蓄理论隐含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念,推动我国的经济转型,提高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注释:

       ①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②Kirk Hamilton and Michael Clemens.Genuine Savings Rat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August.The Environment Department.The World Bank,1998.

标签:;  ;  ;  ;  ;  

实际储蓄:美国、日本、中国和印度的比较研究_中国人均gdp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