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储蓄:美国、日本与中国、印度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印度论文,日本论文,美国论文,中国论文,真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DOI:10.3772/j.issn.1009-5659.2014.20.002 随着经济增长的同时,人们越来越注重对环境、资源的保护。真实储蓄是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逐渐发展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指标是指评价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状况、压力以及政策响应等全过程的指标,而这些说明,可持续发展整体行为规律的指标集合就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①,且其最大的特点是对资源耗竭程度的关切。真实储蓄将资源的损耗表现了出来,还考虑了减少污染损害所带来的收益,且将当前的教育开支视为储蓄的增加,因为这一开支是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在传统的统计中,教育被看作消费。 1 文献回顾 世界银行最先开始发布评估各国的真实储蓄是在1997年。从1999年开始,把真实储蓄收录在WDI(世界发展指数)里,并开始正式对外公布。在2003年,WDI已经包括了从1970年到2001年136个国家的评估结果。这个指数是世界银行基于对总国民收入的一系列调整评估出来的。调整的原则是,从总国民收入中减去资本存量的减值,减去化石原料、矿产和木材的损耗,并加上对于人力资本的投资。 但世界银行的这个评估有一些缺点。①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储蓄并不是全面的分析。因为,尽管世界银行尽力包括所有的资本,但并没有捕捉到所有资本存量的变化。例如,忽略了农业用地、淡水和渔业的变化;②方法上的误差。世界银行在估算减值时,用的是永续盘存法,这个方法假设所有的投资都有丰厚的回报,并且折旧率是在一段时间持续恒定的。对于自然资本,世界银行对于化石原料和矿产的损耗的估算用的是自然租金,这个方法剔除了时间对于资源价格和总平均资本影响的差别。这就加大了资源储备的损失;③关于投资人力资本,它估算的是教育营运支出,并假设每一美元的教育支出会同等换回一美元人力资本的增加。这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是不成立的。 但是,尽管有这些观点,真实储蓄都提供了一种计算净资本积累的更好的算法,且与总国民储蓄相比较,对于未来消费前景有更准确的预测。本文意在通过分析世界银行给出的数据,对比以高端技术产业为主的美国、日本和主要以能源消耗为主的中国、印度的真实储蓄,找出中国与发达国家真实储蓄的不同。 2 真实储蓄的模型 真实国内储蓄是指在扣除了自然资源(特别是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以及环境污染损失之后的一个国家真实的储蓄。计算真实国民储蓄的公式如下: G=GNP-C-δK-n(R-g)-σ(e-d)+m 式中,GNP-C-δK为传统的净国民储蓄;n(R-g)为自然资源枯竭损失;σ(e-d)为污染损失量;m为人力资本投资②。 3 比较研究 3.1 二氧化碳的比较 通过对比世界银行给出的数据,中国的二氧化碳的损害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二氧化碳的损害占GDP的3%~3.5%左右。而后二氧化碳的损害占GDP的比重逐渐下降,但在2002~2008年间有小的反弹,随后又逐渐下降,反映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速度。并且这两者差距的增大意味着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减少。这表明,中国开始从高污染排放强度增长类型逐渐向中污染排放强度,再到低污染排放强度增长类型转变。 同时对比其他国家,可以发现,中国和印度同样是发展中的大国,且皆为耗竭型国家,二氧化碳损害占GDP比重比美国和日本要高出许多,且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印度在1992年开始经济改革,同时二氧化碳排放的损害也随之开始。中国的二氧化碳损害占GDP的比重几乎是美国的7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美国一直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日本基本与之持平,并且缓慢下降。 3.2 能源耗竭的比较 中国的能源耗竭在1982年时最高,占GDP的15%。到1990年下降到6%,下降幅度达67%。在2002年时达到最低点1.98%,随后上升,在2008年时又达到6.03%。在2011年时小幅下降到4.17%。说明在20世纪90年代中,中国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显著,但从2000年以后反弹明显。 从国际比较看,中国的能源消耗占GDP的比重,依然是最高的。最高时是20世纪80年代,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说明中国的生产效率很低。同一时期,美国进口能源占使用量的比例是64.41%。日本为89.62%。印度为25.12%。而中国仅为8.61%,即中国的能源消耗中有91.39%消耗的是本国国内的资源。这说明中国实行高度“自给自足”能源政策是中国能源耗竭占GDP比重过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反映了发展中国家不能充分利用世界能源市场这一问题。 3.3 矿产耗竭的比较 中国矿产资源的耗竭,有几个高峰。第一个高峰在1982年时,矿产资源的耗竭占GDP比重0.38%;第二个高峰在1988年,占0.82%;第三个高峰期在2006年以后,2008~2010年有短暂的下降,2011年达到最高峰1.88%。从1989~2002年期间,资源耗竭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也说明,当时中国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 与我国能源消耗类似,美国和日本也是矿产资源消耗的大国,但这一损失占GDP的比重很小。美国这一损失占GDP的0.03%~0.08%,日本的这一比重为0.0001%~0.003%之间,说明美国和日本的矿产资源大部分来自进口,而中国不能有效地利用世界能源市场。同样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印度,矿产能源消耗的趋势和我国是基本相同的,且都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3.4 森林耗竭的比较 在森林耗竭中,从1982~2012年,中国的森林耗竭占GDP的比重从1.4%一直下降到0.002%,下降了99.85%。印度的森林耗竭占GDP的比重从1.59%下降到0.53%,下降了66.67%。中国下降的速度如此之大,说明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退耕还林政策很有成效。 3.5 教育支出的比较 在教育支出中,中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最低的。中国的这一比重一直维持在2%左右。四国中,只有美国的比重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维持在5%左右。日本的这一比重从1985年开始下降,从4.7%下降到3.2%。印度近几年一直维持在3%,略低于日本。世界的平均水平在4.2%左右,而中国的这一比重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 4 真实储蓄的比较 1982~1992年,改革开放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中国这时处在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阶段,以资源换发展。有很大一部分经济增长量是通过消耗自然资源和破坏环境获得的,真实储蓄总体水平不高。 1992~1999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阶段。在转变企业经营机制、不断深化和推进企业改革的同时,开始注重教育的投资,并提高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中国真实储蓄的变化趋势尽管有一定的振荡反复,但总趋势是向上发展的,由此可以判断,中国正在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 1999~2011年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阶段,也是加速产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段。这时期,中国的真实储蓄上升速度最快,也是全世界真实储蓄提高速率最快的国家之一。标签:中国人均gdp论文; 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可持续发展论文; 世界银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