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词“担”和“挑”的产生及其演变论文

量词“担”和“挑”的产生及其演变论文

量词 “担”和 “挑”的产生及其演变

王兴书 喻 锦

(北方民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摘 要: 关于量词“担”和“挑”的产生,基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检索发现:宋代时已经有“担”做量词的用例,元代时保持发展,明代时用做量词十分成熟,清代时用做量词数量虽少,但仍占优势。“挑”做量词的例子明代才有,但数量不多,清代用例虽然有所增加,但优势不明显。出现这种情况的一个原因是量词“担”和“挑”的发展与之对应的动词的发展相关。

关键词: 量词 “担” “挑” 发展演变

张玉代(2008)、任连、明李彬(2012)认为上古“担”就已经有担荷义,陈稚瑶、梦项冰(2014)认为“挑”字到宋以后才开始出现担荷义。上述的几位学者,他们研究的是“担”和“挑”做动词的情况。受到他们研究的启发,我们在生活中特别是在一些西南地区的方言中,发现有“担”和“挑”有用做量词的情况。想必这种用法,在历史文献中应该有一些痕迹。沿着这个思路,运用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对历代文献进行考察。

一、量词“担”和“挑”历代文献考察

检索范围限于CCL语料库(规模:7亿字;时间:公元前11世纪-当代)里先秦时代到清朝文献中所包含的有关“担”字和“挑”字的句子,然后分析它们在句中所属的词类。发现最早宋文献有“担”做量词的用例,最早明文献有“挑”做量词的用例。具体情况,如下文统计。

沥青混凝土表面平整度允许偏差宜小于等于3mm,并具有一定的排水坡度。其强度不得低于C20建筑混凝土强度,且表面无空鼓、无裂缝。底层采用黑色橡胶颗粒打底,按6.5:1的比例,与单组份聚氨酯胶水拌合后,用机械正反搅拌均匀打底铺摊,电热板碾压收面。底层验收合格后,按设计要求测量放线划分区域。面层采用EPDM颗粒4:1与聚氨酯胶水机械正反搅拌均匀,铺摊,电热板碾压收面,最终形成色彩艳丽、形象鲜明美观的EPDM塑胶地面。

(一)宋时期的量词“担”

检索的宋代文献中,发现“担”除了做动词表担荷义外,还有做量词的用例。其具体用例情况是:《册府元龟》4例,《太平广记》2例,《梦溪笔谈》1例,《朱子语类》2例,《五灯会元》5例。 可以看到宋代“担”做量词的用例并不是很多,这是“担”仍做动词的缘故。这时期,“担”一般用来称量银器、米、水、土等,如:

此外,稳定性肥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年会、中国土壤学会土壤肥力与肥料专业委员会年会也同期召开。两个会议分别以稳定性肥料技术创新和农业绿色发展为主题展开深入研讨,与世界肥料大会相得益彰,共同构成肥料学界与行业的一场盛会。

(13)武吉挑着一担柴往南门来,市井道窄,将柴换肩,不知塌了一头,番转尖,把门军王相夹耳门一下,即刻打死。(《封神演义·第二十三回》)

(2)卿县民某甲,负我米千余担,无券书。(《太平广记·卷三百三十二》)

实行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除初建系统时需要进行大清查后将原始数据导入系统、对系统进行相关设置、梳理和准备好所需要的如人员库、地点库、单位库等基础数据外,日常管理中,只需要输入相关的固定资产增加、变动、处置数据。资产清查时,通过手持连接信息系统的扫描仪,对固定资产上的条码标签进行扫描,通过系统分析,可以得出账实不符资产数据,及时发现资产变动和流失现象。相对以往的手工管理方法,信息化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3)孙曰:“一日呵得一担水,才直三钱,买此何用?”(《梦溪笔谈·人事一》)

(4)如一海水,或取得一杓,或取得一担,或取得一碗,都是这海水。(《朱子语类·卷一》)

(5)凡有新到,未许参礼,先令运土三担。(《五灯会元·卷第六》)

(二)元时期的量词“担”

在元代的文献中,通过检索发现只有两部文献有“担”做量词的用例,且例子不多。具体情况是:《朴通事》7例,《元散曲》1例。其一般用来称量钱、水、愁等,如:

假设X=(x(t),y(t),u(t),v(t))T和Y=(p(t),q(t),w(t),z(t))T是系统(1.1)的两个解,则有‖X‖≤C,‖Y‖≤C,其中

(6)平则门离这广丰仓二十里地,五十个铜钱一担时,却不亏着我?(《朴通事·上》)

(7)且打将两担水来,把那麻刀一打里和的匀着。(《朴通事·下》)

(8)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元曲·清江引·相思》)

我们检索的明代文献中,“担”做量词用例的具体情况是:《包公案》15例,《三宝太监西洋记》47例,《水浒全传》37例,《醒世恒言》13例,《封神演义》11例。 从用例情况来看,明代“担”做量词的例子迅速增长。具体是用来称量谷类、柴草、酒、米等,如:

(三)明时期的量词“担”和“挑”

(二)圈舍修建 部分农村尚未意识到科学合理的圈舍不仅可以降低牛羊的发病率,而且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建议对建设修建进行补贴。

(9)蒋钦收了,即唤来保开仓发谷二十担付二位客人去。(《包公案·第二十则》)

(11)叫道人去城中买了几般果子,沽了两三担酒,杀翻一口猪,一腔羊。(《水浒传·花和尚倒拔垂杨柳》)

(10)你休开这大口,说这大话,只说是偶然间从此经过,借几担粮食,求几担柴草,我这里便把三五担来赏你。(《三宝太监西洋记·第二十二回》)

(21)他告诉挑水的,再挑一挑来。(《彭公案·第一百二十二回》)

(1)太和元年三月右军中尉梁守谦表请致仕献马五十匹玉带五十条银器五担敕并不受。(《册府元龟·卷一百六十八》)

这时期开始发现“挑”做量词的用例,且数量不多。具体情况是:《包公案》1例,《水浒传》1例,《醒世恒言》1例,《二刻拍案惊奇》3例。“挑”一般用来称量布匹、钱财、米等,如:

(14)我闻东京开封府极好卖布,你可将些本钱就在杭州贩买几挑,前往开封府,不消一年半载,自可还家。(《包公案·第七十四则》)

(15)面皮青毒逞雄豪,白送金珠十一挑。(《水浒传·青面兽双夺宝珠寺》)

盾构开挖必然会引起地层的移动和变形,剧烈的地表沉降或不均匀沉降会造成周边管线、建(构)筑物的破坏,因此需要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16)阿寄这载米,又值在巧里,每一挑长了二钱,又赚十多两银子。(《醒世恒言·卷三十五》)

(17)见说养了儿子,道是自己骨血,瞒着家里,悄悄将两挑米、几贯钱先送去与他吃用。(《二刻拍案惊奇·卷十》)

本研究还发现2015年MV野毒株组内遗传变异较小,而与疫苗株(A型)比较遗传变异较大。同时也发现有3例麻疹患者之前接种过麻疹疫苗,由于基因测序未发现沪191麻疹疫苗株,且前2例患者接种疫苗到发病时间较短,可能在接种前已经感染MV野毒株,最后1例考虑为免疫失败。冯燕等[15]研究显示,A基因型疫苗免疫后,对国外B、D型MV毒株侵袭的保护效果,要远远好于对我国的H1a流行株的保护。因此,MV野毒株核苷酸及氨基酸变异情况,是否会引起抗原性变化影响疫苗株保护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将泄漏点设为补给浓度边界。根据污染情形分析,氟化物初始浓度设为100 mg/l,模拟期为20 a,以50 d为时间步长,共模拟了144个应力期。利用MODFLOW 和MT3D 软件,联合运行水流和水质模型,得到氟化物扩散预报结果(见图4~8,图中1C:100,1—代表情景1,FHW—分别代表氟化物浓度(mg/l),100—代表时间),各图分别给出了在固体废物填埋场底泄漏发生100 d、1 000 d、5 000 d、7 200 d后的预测结果。预测情景图坐标网格为每格1 000 m。

选取2013年1月—1017年1月该院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80例,采取随机分为创面换药+创面清创植皮对照组及一期手术清创糖尿病足溃疡创面+VSD持续负压吸引+二期创面植皮加压+VSD持续负压吸引技术治疗组,进行对照观察其疗效。现报道如下。

(四)清时期的量词“担”和“挑”

在清代文献中,“担”做量词的用例情况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0例,《儒林外史》23例,《镜花缘》12例。 较之于明代“担”做量词用例数量减少,一般用来称量土、行李、书本等物,如:

(22)有一个乡下人,挑了一挑粪,走过一家衣庄门口,不知怎样,把粪桶打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八回》)

(19)你刚才出门,随即一乘轿子,一担行李,一个堂客来到。(《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

(20)这样说,日后回家,俺要多买几担书摆在桌上做陈设了。(《镜花缘·第十九回》)

这一时期“挑”做量词用情况是:《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1例,《海国春秋》5例,《康熙侠义传》4例。其一般用来称量粪、兵器、水等物,如:

(12)卖完了货,却听得那边米价一两三担,斗斛又大。(《醒世恒言·卷三十五》)

(18)便是我这回附他的船,也是为了几十担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六回》)

(23)今送上鲨皮五十挑,断筋草三挑,箭簇二十二挑,枪头三挑,银藤二十二挑,以添资用,求为报仇雪耻。(《海国春秋》)

(24)王爷渴极了,见那边有一人挑着一挑水,他从后面也不言语,端起后边水桶,前头的就洒了。(《康熙侠义传·第三回》)

二、历代量词“担”和“挑”发展辨析

将文中所有检索到的“担”字和“挑”字在历代文献中做量词用的情况进行统计,可以发现:一方面是“担”字在宋代就已经用做量词,元代用例不多,明代用例飙升,清代用例明显减少。另一方面明代有“挑”做量词的用例,且数量不多,到清代用例稍有增长,但依然不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其中一个原因是与它们对应动词的消长息息相关。根据张玉代(2008),任连、明李彬(2012),陈稚瑶、梦项冰(2014)统计的宋至清数据(动词“担”在宋代有103例,元代有25例,明代有59例,清代有26例。 动词“挑”宋代有16例,元代有38例,明代有188例,清代有76例)看,动词“担”和“挑”在宋代至清代期间的用例呈现此消彼长的局面。我们认为量词“担”和“挑”在宋代至清代用例数量的消长与此相关,具体情况如下:

从先秦至宋代“担”字一直用做动词,“挑”字到宋代才有做动词的例子出现。我们认为这个时间范围数量上相对有优势的动词“担”开始用来称量事物,所以“担”做量词为数不多,“挑”字主要做动词;元代,动词“担”数量迅速减少,动词“挑”数量相对增加,这是两者相互竞争,属于此消彼长的竞争阶段。这个时间段,量词“担”依然处于相对优势的地位,“挑”做量词用的情况没有出现;明代,动词“挑”相对于动词“担”在数量上获得了优势,开始出现少量用来称量事物,用作量词。这时期,量词“担”依然占优势。量词“担”的数量不可能突然减少,量词“挑”的数量突然增多;清代,相对来说动词“担”和“挑”数量都有所减少。这是因为这时期“担”字主要是作为量词来使用,“挑”字主要是作为动词使用,所以量词“担”比量词“挑”多。检索发现的“挑了+X+担”的组合结构可以说明这种情况,例如:

(25)朱重叫从人挑了一担香烛,三担清油。(《醒世恒言·卷三》)

这与近年来社会风气浮躁有关,学生学习英语的动机过于功利,在学习方面考虑是否有用,是否有利于就业等。受现代通信设备的影响,看手机多过看书。主要表现在论文选题重复,参考文献陈旧,论文写作缺乏思考,没有新意。

(26)只见远远的一个夯汉,挑了一担食盒来。(《儒林外史·第一回》)

设训练矢量集为X={xi},i=1,2,,a+b;当i=1,2,3,,a时,xi对应染色体中的0-1变量值;当i=a+1,a+2,,a+b时,xi对应其他决策变量值。再将xi映射为每条染色体基因,为了保障染色体质量,依据决策变量性质设置染色体修正算子如下:

(27)后面跟了一个闲汉,挑了一担东西。(《儒林外史·第二八回》)

(28)和尚走到外面,见那道人果然挑了一担白米。(《续济公传·第一百九十五回》)

从上述所引的例子看,有“挑了+X+担”组合结构的句子之中,“挑”主要表示动做,是动词。“担”主要用来称量事物,做量词。

三、结语

汉语的一个词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词类是常有的事情。“担”和“挑”最初都是从做动词为人们所使用,后来发展成做动词和量词叠置使用。从历史发展的轨迹看:量词“担”形成于宋、元时代,成熟于明代,到清代时有所减少;量词“挑”形成于明代,缓慢发展于清代。究其原因,其中一个是作为量词的“担”和“挑”的发展与它们对应的动词的发展息息相关。具体情况表现为动词“担”到宋代发展已经十分成熟,开始用来称量事物,充当量词。动词“挑”经过宋代和元代两个时代的缓慢发展,到明代发展成熟,开始用来称量事物做量词。由于语言三要素中语法演变的缓慢性,量词“担”在明清时代仍占有相对的优势,而量词“挑”则处于劣势。

参考文献:

[1]詹卫东,郭锐,谌贻荣.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EB/OL].http://ccl.pku.edu.cn:8080/ccl_corpus,2002.

[2]张玉代.“肩负”类动词历时更替浅析[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18-120.

[3]任连,明李彬.“负、何/荷、担、挑”的历时演变与更替[J].汉语学报,2012(3):24-31.

[4]陈稚瑶,梦项冰.汉语方言里的“挑”[J].现代语言学,2014(2):115-130.

标签:;  ;  ;  ;  ;  ;  

量词“担”和“挑”的产生及其演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