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教材在教材中的渗透,充分利用教材--兼论语文教材的新观点_教学评价论文

看重教材 看透教材 钻透教材 用足教材——谈新的语文教材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材论文,语文教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落实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实践中,新语文教材应运而生,方兴未艾,为课改开辟了通途。全面理解、创造性使用新语文教材直接影响着新教材的实验,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新的语文教材观。

一、看重教材

我们经常说:教书育人。它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从教书目的而言,教书要育人,不做教书匠;另一层是从育人途径而言,育人要教书,在教书中育人,不做空谈者。因此,必须看重教材。

1.教材是新课标精神的体现

编者通过语文教材渗透新课标的精神,语文教材面对学生是新课标精神的具体表现。

2.教材是语文教学任务的依据

教材的架构、阶段、组元、选文、练习……无不体现着理解、积累、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各项教学任务,是教与学的依据。

3.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

4.教材是教学过程的支架

二、看透教材

我们要深入研究语文教材的特点,树立新的语文教材观,才能真正看透教材,做教材的主人,可从以下不同角度去做。

1.“举例”观念

叶圣陶先生有句名言: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先生对语文教材看得很透,作为例子,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达到全面育人。不是学生为教材服务,而是教材为学生服务;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学生学。

2.“范例”观念

语文教材是例子,也是范例。课文都是精选的,练习是精心编写的。在实践中学语文是必由之路,别无他途,学例就是实践,仿例、用例也是学语文。理解、欣赏、积累、运用,然后才能厚积薄发。

3.“一粟”观念

语文教材与其他科的教材有很大的不同,“文选”占了很大部分,这些文章仅是浩如烟海的语文体系中的一瓢水,而语文教材也仅是沧海一粟。因此,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不行的。以一粟之学游沧海之语,以少学多才是正确的方向。

4.“借用”观念

纳入语文教材的文章大多数不是专门为教材写的,即使是名家名篇也如此,编者选来,借来一用,用来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看透这一点,就会跳出教材去思考,去实践。

5.“资源”观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教学资源。”语文教材犹如“煤块”,可以再利用,可以变成“煤球、蜂窝煤、煤气……”。它是资源,具有弹性,只要善于开发,综合利用,就会创造性地驾驭教材。

6.“能懂”观念

教材中的每篇课文都有背景、中心、内容、情感,学生好像都必须掌握。这如同一层迷雾,迷惑了不少教师,极常见的是误将教学这些内容当成教学的全部,误将读懂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甚至是惟一目标,课堂上充斥着串问、灌输、死记,这就把对学生的培养抛在了一边,变成了学生为“文”服务,因而局限了教学,扭曲了教学,真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课文要懂,但不为懂,要着眼于过程与方法,变学会为会学,独立读文能懂,举一反三,形成阅读能力及习惯。

7.“语境”观念

课文提供了语言环境,是活的语言,是生活的语言。在语境中学母语是必由之路,不能离开语境孤立地学习词法、句法、章法,要联系生活,要联系上下文。课文语境也为师生与文本提供了对话的话题,使听说读写的训练有了交际的训练场。

8.“信息”观念

语文教材是由语言文字组成的,属于文字信息。学语文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选择、汲取、处理、运用信息素养的过程。

9.“共创”观念

作品变为教材,性质发生了变化,理解、表达是作者、编者与教者、学者共创的过程。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里既会达成共识,也会有求异,既有同感,也会有独特感受,甚至对教材扩展延伸,借鸡下蛋,借台唱戏,这均是正常的教学现象。看清了这一点,对帮助发挥学生的创造潜能大有裨益,能变“再现式”教学为“表现式”教学。

三、钻透教材

教材虽是例子、一粟、资源、语境……却又仅是凭借,并不是不重要,但看得远需要站得稳,因而教师更应钻例子。若钻不透教材,就挖掘不出引起学生兴致的探究点,只在表面上游来游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所以,钻透教材是提高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实效的重要前提。以一篇课文为范围,应从以下几方面钻研教材。

1.钻“面”

要整体把握课文,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举《鸟的天堂》一例,全文按时间可分为两部分,两部分各写什么呢?老师经常这样说:第一天傍晚看到了一棵大榕树;第二天清晨看到无数的鸟。这种理解将两部分完全割裂开来,文章是一个整体,各部分之间有着内在联系,其实是树中有鸟,鸟在树上,鸟与树相互依存,和谐相处,讲鸟与树的亲密关系。这才真是鸟的天堂,才是全文的主要内容。

2.钻“线”

钻线,是纵向的整体把握,是深层的整体把握,犹如串糖葫芦,就要抓住串糖葫芦的竹签。

(1)结构线:要善于理出文章的结构线索、结构特点,去皮肉见其筋骨。如《威尼斯的小艇》的结构如下:

(2)主旨线:不仅要准确地归纳出主旨,而且要悟出体现主旨的层次,去其骨见其魂。如:《麻雀》一文体现的是母爱。这样的说法不够准确,应是爱的精神。这种爱的精神,不仅表现在老麻雀的行为上,也体现在小麻雀的身上,还震撼了猎狗,更感动了作者。

(3)情感线:表情达意是语文的特点。钻文要悟情,悟出主要人物或动物以及作者的情感变化。

3.钻“体”

以文本为依托,了解文本背后的内容,了解写作背景,补充有关资料。这样钻研,利于课内外结合,利于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利于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如《第一场雪》,从表面上看是篇写景的文章,当然,了解到写作背景后,便会有新的认识。原来,当时祖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这场雪,瑞雪兆丰年,是预示着国家即将走出困难低谷的第一信号。作者为了激励人民看到光明,奋发图强,于1963年在报纸上发表了这篇文章。看来,这不只是写雪景,更是借景抒情,借景议政。由此足见钻“体”的必要。

4.钻“点”

文章整体与局部是对立统一的一对矛盾。整体由局部组成,局部又离不开整体。所以,只有从整体中抓局部,从局部中悟整体,这种钻“点”才是康庄大道。应善于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牛鼻子”,一滴水去透视太阳,钻研反映整体的字、词、句、段……通常钻点有七要素:音、形、意、道、境、情、采。

譬如老舍的名篇《猫》中有个重点句:“它……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其中“踩印小梅花”最为精彩。“花”要不要读儿化音,就要联系到猫爪子印不大,又带有喜爱之情,读儿化才能表达意思,抒发情感,这是“音”。再有,“小梅花”就是猫爪子印,又黑又脏又臭,这是“意”。但是,为什么在作者眼里猫爪子印却成了艳丽的花朵?为什么猫在纸上乱踩,作品搞得一塌糊涂,作者非但不烦,反而干脆放下写作,高兴地让它踩,津津乐道地欣赏猫爪子印,似乎还闻到了梅花香味?这就是语“境”,饱含着作者爱猫之情,这是“道”与“情”。作者用什么方式表达的呢?将猫爪子印比作“小梅花”,以比喻的形式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文“采”。看!七要素在这个重点句中部体现出来了。当然,不必要所有语言文字都要挖掘出七要素,只在重点、难点、特点处吃透就可以了。

四、用足教材

吃透教材很重要,但并非目的,用好教材才是最终目的。如何把看透教材的理念转化为驾驭教材的操作呢?如何把吃透教材的积淀转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呢?除了吃透教材的七要素,还要让教材为学而用,为教会学生怎么学而用,这就是善于用足教材。

1.品点

品味语言的音、形、意、道、境、情、采。比如《田忌赛马》一文开头有这样一句话:“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这句话既好懂,又似乎没什么文采,若跳出文章看,思考从中能给学生什么,情况就不一样了。先让学生用两句话表达这个句子的意思,目的是借此练习理解后的表达,学生会说出“田忌把自己的赛马分成上中下三等。”和“齐威王也把自己的赛马分成上中下三等。”然后,启发学生想想原句哪些词能使两句话缩减为一个句子,从而品味到“他们”“各自”的作用。解读内容,品味用词,透过词意探索出概括从个别到一般的规律,最后用“各自”造句,扩展运用,又一次跳出教材,做育能之例。

2.扩点

教材给教师、学生留出了再创造的空间。空间在哪呢?以课文为例,每篇课文都有简略处、省略处、概括处、延伸处,这些都是给学生练语的空间,是极好的扩点。因此要善于抓住教材的简略处求展开,省略处求补充,概括处求具体,暗含处求明朗,延伸处求续编。

3.疑点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说:“要学问,先学‘问’,不学‘问’,非学问。”培养学生敢“问”、学“问”、会“问”、爱“问”,就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学问。一般说来,应在难点处质疑,关键处质疑,疑惑处质疑,无疑处质疑……质疑的内容范围很宽,是有层次的,一般说来,有五层:(1)疏通性问题。属于初读课文后提出的有关文章表现的疑问。(2)深究性问题。主要提出有关思想内容深层的问题。(3)鉴赏性问题。这是从思想内容回到语言文字,关于表达形式的赏析疑问。如教学《草船借箭》,可对课题发问:“课题为什么不用‘骗箭’,而用‘借箭’呢?”由此品味用词的精妙。(4)延伸性问题。这往往出现在读懂课文后,学生想知道有关的扩展知识。如教学《蝙蝠和雷达》可提出:“既然蝙蝠的眼睛对探路没有用,它还长眼睛干什么?”这就涉及到生物进化的知识了。(5)评价性问题:可以对课文的内容、情节、观点、人物、语言进行评价,提出不同看法。

4.异点

从语文教材看,没有终极真理,只能是相对真理。理解“春天到了”,既可以理解为“一片新绿”,又可联想到“积雪融化”“农忙播种”“春暖花开”……不可能也没必要有惟一答案。学生是有差异的个体,认识必然出现差异。新课标多次强调创见,意在鼓励求异,开拓创新的空间。用透教材就要抓住异点,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例如教学《惊弓之鸟》时可质疑:到底是谁使大雁从天上掉下来?从表面上看,当然是射箭能手的功劳。若换个角度,就是求异。大雁掉下也有使它受箭伤的前一个猎人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大雁自身,它的心理素质太差,“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听到弓弦响,就怕得要死,所以,大雁也是在“自杀”。如此三个原因,通过求异明朗化了。抓异应与求同相结合,要在同目标下求异,才有意义;要在求对的前提下求异,才有价值;要在求异后求佳,才能升华。

5.争点

教材往往揭示一些矛盾冲突,这正是引发学生的讨论点、争论点。抓住“争点”,就要有论题,有不同观点的论方,有丰富的论据,有热烈争论,结论却不必统一。如《只有一个地球》提出了“科学家已经证明,地球人不能移居到其他星球”的结论。可抓住这难得的“争点”,引问:“到底地球人能不能移居?”即可出现争论双方。甲方说不能移居,原因是其他星球没有地球人生存的条件。乙方则从课外搜集的资料获悉,科学家发现了有水和空气的星球;还有的认为,只要在外星建造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就能移居。双方争论不休,最后求同存异:不管能否移居,我们都要精心保护地球。

6.联点

文章都是由句段有机组成的整体,有着内在联系。用透教材就要找到比较点、联系点,善于在比较、联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解读、运用。如《马背上的小红军》中陈赓将军对小红军的称呼有变化,从小兵——小鬼——小兄弟称谓的变化,可体味到陈赓将军对小红军情感的升华:由关心到亲密直到敬佩。

7.移点

新课标提倡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要让学生与文本零距离接触,就需要学生转换角色,角色扮演,移角色、移情境、移情感,实现与文本的真正对话。

8.评点

由于教材是作者、编者与教者、学者共创的过程,完全可以引导学生跳出教材思考,通过自我建构去评价作者,评价人物,评价情节,评价观点,评价语言等,展现新认识,变再现式理解为评价性理解。就拿《小摄影师》一课为例,由于文中小男孩扔纸条,才得到给高尔基照相的机会。他珍惜这个机会,为照这张相“摆弄了很久很久”,这就是评点。怎样评价小男孩的这个行动呢?某教师评价式提问:“你认为小男孩这样做好不好?”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的求异心理,众说纷纭。有的说:“小男孩多么认真,一丝不苟。”有的观点正相反:“他摄影技术不佳。”还有的认为:“摆弄这么长时间,不光耽误了高尔基的时间,而且与自己前面的承诺不一致,言行不一。”还有的联系下文发表见解:“他摆弄很久,却没有带胶卷.真是丢三落四!”……多么好的创见啊!这正是评价阅读的恰当运用,借教材渗透了人文精神。

9.融点

融入其他学科的知识,融入课外有关信息,攻语文之玉,进行综合学习,这不仅可能,而且必要,如教学《詹天佑》,让学生画“中部凿井法”示意图,理解感受詹天佑的高超技术,这是美术与语文的融合。再如教学《题西林壁》,为了真正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教师可引入不同诗人在不同季节、不同角度写的庐山景色的几首诗,一篇带多篇,体会出庐山奇妙多变的真面目。

10.积点

教材是范例,积累语言是掌握表达方式的砖瓦。积累的目的在于运用,而运用是积极的积累,所以,要善于利用教材赏析、积累、运用语言。如《卖木雕的少年》中有许多成语,值得学生积累。教师可先找出文中出现的成语,理解后摘抄下来(名不虚传 琳琅满目 栩栩如生 五官端正 爱不释手 语无伦次),接着设置运用成语的情境,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大瀑布真是(名不虚传)。瀑布旁的摊点里,一个(五官端正)的黑人少年正在叫卖陈列的木雕(琳琅满目),其中象墩雕得(栩栩如生),我一看就(爱不释手)。

11.盲点

盲点,即教材中学生不易发现的关键处教师抓住学生认知盲点,引发情趣,激发思维,引导其走向光明。如《跳水》一文有一处不易发觉的盲点词语——“风平浪静”。某教师曾这样设问:“文中有一个词语,对跳水这件事的整个过程息息相关,没有这个词语,就不会有这件事。你们能找出来吗?”当学生兴奋地发现“风平浪静”后,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运用“由于有了风平浪静,所以……”句式表达见解。有的说:“由于有了风平浪静,所以才有孩子到甲板上与猴子玩耍、取笑。”有的说:“由于有了风平浪静,所以孩子才敢爬上,也才能爬上桅杆顶端,危险才会出现。”还有的说:“由于有了风平浪静,所以船长才会用逼孩子跳水的办法救儿子,否则,即便跳水了,也会淹死。”真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对教材的开发中提高了学生阅读水平。

标签:;  

重视教材在教材中的渗透,充分利用教材--兼论语文教材的新观点_教学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