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城市新移民素质障碍的突破与创新研究_劳务工论文

提高城市新移民素质障碍的突破与创新研究_劳务工论文

城市新移民素质提升的壁垒突破与创新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壁垒论文,新移民论文,素质论文,城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民众的迁移行为越来越多,也形成了中国近二三十年最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运动,这其中城市出现了大量新移民。新移民主要由两大类人群组成,一类是通过读书后参加工作进入城市的人群,这类移民知识层次与文化素养较高,占据城市职业的中高层。另一类是从农村直接进入城市的务工人员,现在被称为农民工或劳务工,这类移民主要从事中低层次职业。多数进城打工的农民,本质上具有移民的性质。城市要健康发展,中下层移民的能力与素质提升至关重要,这也是整体提升我国劳动者素质的重要工作。

一、城市新移民的新问题与新挑战

伴随着城市大量新移民特别是中下层务工人员的出现,围绕新劳务工的职业与社会问题也开始显现。一是总体文化水平与素养低开始影响整个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城市文明层次的提升。虽然城市增多了,城镇扩大了,但城市的文化底蕴还需积累,城市文明需要优化。二是农村进城新移民的大量存在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无论是治安、环境,还是交通、住房、食品等,都给日益壮大的城市带来很大的压力。三是部分新移民本身的谋生技能及适应能力亟须提升。城市竞争的加剧,使得一些原来的中下层新移民生存越来越困难,迫切需要政府政策与社会保障的支援。四是新移民特别是农村出来的务工人员的公民权需要得到高度重视。特别是随着城市民主化进程的加速,劳务工的诉求越来越多,劳务工需要社会各界的尊重,在经济上得到应得的收入,而不是经常拖欠工资,在社会保险、制度福利保障、受教育权利等方面得到平等对待。

整个新移民的素质、能力的提升与有序管理,是当前一个巨大的挑战。首先,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要求城市新移民特别是劳务工的素质有新的提高,从农村出来走入城市的农民工,都要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促进出外打工的劳动力质的飞跃与新的发展,农民工不但要保障应得的报酬,也要在文化知识、职业素养等方面有较大的改进。其次,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要求城市新移民有新的发展。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发展主要靠人素质的提高,新移民必须适应新发展要求,紧贴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脉搏,有更多的技能、更高的文化、更好的素养。再次,创新社会建设要求新移民的管理要重新定位。在社会管理中,对象是人,是普通大众,城市的社会管理应该而且必须包括新进入城市的上中下各阶层新移民,尤其是流动性较大的农民工,他们为城市建设作出了贡献,理应享受城市公民的基本待遇与权利,同时规范对他们的管理,也是整个城市社会管理的必然课题。最后,新移民自身有发展与提升的需要。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祖辈与土地打交道的农民面临了全新的挑战,随着土地的流转与土地经营改革的深入,失地的农民会越来越多,而且传统的家耕生活也越来越被新生代农民所抛弃,当求学之路被阻断、走上层移民路线不行时,简单、自由去打工的移民是重要选择。但现实社会对打工移民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无论从自身生存还是从工作选择需要来看,新移民的能力提升与素质提高都显得迫切需要。

二、新移民素质提升的壁垒突破与创新

基于以上的一些分析可以看出,在中国城市化与经济社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对新型移民特别是中下层劳务工进行系统的职业培训,促进其素质优化与能力提升意义重大,这也是教育界甚至是整个政府需要认真思考并贯彻实施的重要工作。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人员培训与职业教育工作,现在已基本实现了农村职业教育的免费上学,城市中也大量开始免费职业培训,许多大型企业在招收农民工时也会进行必需的岗前培训。在城市社会管理中,也开始把新兴移民流动的务工人员纳入管理范畴。但面对庞大的移民群体与流动强、整体素质还偏低的劳务工来说,素质的优化与能力的提升还必须采取非常规之道,进行突破之举与协同创新。

1.必须突破职业培训的体制壁垒,优化新移民教育培训的管理机制。管理不顺是提升移民劳务工素质的最大障碍。当前进城的农民工并没有特定的政府管理部门,农业部门主要管理农村事务,劳动人事部门并不直接管理农民,新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员主要由接收的打工单位进行管理,而且主要管理其岗位工作。新形势下,有必要从顶层入手,改变农民工、劳务工无人管理或多头管理、多部门牵制的局面,政府牵头,公安、人事、劳动、交通、建设、教育等多部门参与,成立城镇新移民或劳务工管理委员会,统筹兼顾管理新进城市人员的工作、学习、生活、家庭安置、宪法权利落实等问题,重点抓教育培训。在职业培训中,制定长远规划和支持政策。打破资格认证、教育与职业培训、政府培训与企业培训的界线,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协调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职业教育培训,整合分散零星的培训机构与培训行为,合理配置资源,使职业培训有序高效进行。

2.必须突破类型层次壁垒,完善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衔接通道。新移民的复杂与市场的多样化决定了劳务工与新兴进城人员应该有岗位培训和教育提升的渠道。目前存在的问题是:管理体制、职业培训、正规职业教育等各层次衔接不畅;市场的培训机构鱼龙混杂,市场化特征明显,基本都是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近年虽出现了一些政府的免费培训与社会的公益性培训,但受益面非常有限,壁垒森严极难相通,过多的利益驱动也致使移民素质提升之道不通畅。这种局面要打破,一是应鼓励政府办培训,扩大免费职业培训面。二是鼓励公办各类学校,特别是职业技术院校开放办学,尽最大努力接收想继续学习的进城务工人员。三是规范市场培训机构,给予面向劳务工培训的优惠政策。同时,政府管理部门应采取强制规定,要求每个培训机构每年必须有一定的公益培训,没有完成就不能通过年检。四是建立农民工或移民进城人员培训的统一管理系统,建立“学分银行”,只要参与学习培训的,记入学分,学分互通、证书互认,对优秀者给予奖励、家属安置或重用。

3.必须突破单一的职业培训壁垒,着力培养新时期新移民成为复合型多能力应用人才。单纯的岗位培训、某一资格证书的考试,只是使新移民参加工作时取得了一定的技能,但与个体的全面发展与城市整体市民的素质提高还是有一定距离。必须突破培训的单一性与局限性,在培训教育农民工基本工作技能的同时,扩大教育培训面,在职业技能、综合能力与文化素养等方面也要进行渗透性培训,同时开展心理疏导和生活技巧教育,增加在人际交往、个人修养、交通法规、基本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工作技能与生活技能并重,自理能力与身心健康并重,从整体提升新移民的综合素质,成为现代复合型多能力应用型人才。

4.必须突破政策的时空壁垒,完善法律权利与义务,重视新移民的公民权。新进城的务工人员的公民身份并没有被否定,但公民身份并不等于公民权利,由于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要求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和公民的自由迁徙,从而也对公民权利随着公民的变迁提出了新挑战。新移民特别是流动性的劳务工,同样需要实现公民身份的平等,主张自身的政治和经济权利。从现实看,户籍制度、社区制度、教育制度、工会制度、选举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对公民权利的落实起到重要影响。这就要求从深层次进行论证,从法律层面进行思考,修订公民身份与公民权利的对等要求与移动承接机制,切实维护公民合法的政治经济权益,特别是自由权、平等权、参与权、居住权、劳动权、休息权和社会福利权等。经济大潮中要确保务工人员和现代化移民的稳定和和谐发展,必然要求政府及时推进体制治理与法律完善,努力消除公民身份的差异,确保全体国民享有平等的公民权。

在整个城市化进程中,对新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创新是主要驱动力。面对新形势下城市的变革与全球化的移民现象,在管理转型与工作升级中,光有简单的创新还不够,还必须推进协同创新,在突破一些传统社会建设与管理的障碍壁垒基础上,再协同创新,全面开拓新移民素质提升工作。

协同创新,关键在于协同。协,即协调、协作、协助,强调的是合作、互助、配合,是相互的支持与补充。同,即同行、同心、同力,强调的是共同行动、共同目标、共同利益,齐心协力。协与同结合,注重的是整体、系统创新,强调的是全员力量、内外因素的整合会聚,相互配合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进而形成创新的聚集、扩散效能,使创新跃上新台阶。在新移民素质提升的协同创新工作中,就是要从全局出发,深化改革,突破影响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壁垒,突破各种体制、陈旧法规与管理手段的束缚,开展全局合作,开展更广泛更深刻的创新活动。一是通过协同创新解决农村与城市的管理互通。农村要健全基层管理,解决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的学习教育与生活保障问题,城市要维护农民工等新移民的合法权益,在居住、生活、福利、学习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并建立实现渠道,使城乡相互融合,力量叠加,形成一个整体,使移民务工顺畅。二是通过区域协作与单位合作,解决资源分散、重复浪费的现状。开放务工人员培训的所有机构,建立公共实训平台,使资源共享,设备利用率提高,发挥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最大效率。三是通过协同创新,解决移民中宪法权利的落实问题。政府要积极协调,人大要积极推进农民工在移民或流动中公民权利落实的立法和现行法规的修订工作,着实保护新兴移民与流动进城市人员的基本公民权。只有通过各方不懈努力,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共同推进,新移民运动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才能逐步解决,并有力推进中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升级。

标签:;  ;  ;  ;  ;  ;  

提高城市新移民素质障碍的突破与创新研究_劳务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