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我国信息产业的管理模式,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产业论文,管理模式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我国信息产业管理的必要性和特点
1.1 对信息产业实施管理的必要性
从国际社会发展趋势来看,信息产业是未来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因此迅速发展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中刻不容缓的任务。为了保证我国信息产业沿着一条健康、稳妥的道路前进,实施有效的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我国信息产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规模小,发展难度大,必须由国家从宏观管理的角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进行保护和扶持。
其次,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存在许多问题,如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素质较低,发展环境较差,地区、部门条块分割严重等,急需国家运用行政、法律和经济手段进行干预和调节。
再次,在当代社会经济国际化趋势的影响下,信息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全球性挑战,必须由国家从保护民族产业,维护信息主权的角度出发,加强对信息产业的政策性保护和管理。
1.2 我国信息产业管理的特点
由于我国经济体制、产业结构状况和发展水平等与其它国家相比有许多不同之处,我国信息产业的管理也有一些自己的特点。
(1)信息产业界对政府职能管理高度敏感。这是因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产值低,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缺乏自我保护,自我协调的弹性机制,企业生存相对艰难,对政府的引导和帮助比较倚重。
(2)政府职能管理与信息产业发展的相互适应性。信息产业在诸多因素互为制约的不确定环境中成长,往往处于时涨时落的非均衡状态。政府职能管理的有效性取决于它能否尊重信息产业的这种成长规律,也就是说政府在管理过程中应当注重与信息产业的相互适应,找出能够相互促进的着力点。
(3)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产业发展。无论是从国际上的横向比较,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纵向延伸,都要求我国信息产业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长足的发展。这就要求政府在客观上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相对优越的环境。给信息企业的发展以有力的扶植。一切政策、措施的制定,都应服从服务于这一目的。
2 两种典型的管理模式及其比较
2.1 美国的宏观管理与自由放任模式
宏观管理与自由放任模式是指国家放任信息产业各部门、各企业自由经营、自由发展,通过间接手段调控信息产业发展的规模、速度与方向,控制信息产业的结构与总量。如政府将资金用于与信息相关的其它产业,通过其它产业的发展变化来带动、促进或限制、规范信息产业的发展进程;通过国际贸易扩大或压缩信息产业的最终产品需求以调节产业的扩张和收缩。这一管理模式是美国传统的市场、经济管理体制在信息产业领域内的运用与体现,对发展美国信息产业曾起了非常巨大的作用。
2.2 日本的中观产业干预模式
中观产业干预模式是指国家直接控制调节信息产业运动的全过程,包括产业目标确立、产业技术政策选择、产业组织协调、产业布局调整、产业保护策略实施和产业国际化等内容。这种管理模式政府只在宏观与微观的结合部:中观产业来有效地组织信息经济,将国家政权高度凝聚的力量渗透到信息生产过程内部,来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并逐步恢复企业的活力和市场机制的积极调节作用。其目的是创造信息产业发展的内部环境与动力。这一管理模式是日本政府针对本国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制定的经济赶超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事实证明这一模式是行之有效的。
2.3 两种管理模式的比较
(1)两种模式施行的社会经济基础不同。宏观管理与自由放任模式是基于完善的市场机制,企业有极大的自主经营权,社会经济水平已发展到一定阶段,公众有较强的信息意识。中观产业干预模式是社会经济处于短缺状态,市场机制尚待完善,企业虽能自主经营但其生存环境恶劣或本身的生存能力很弱,政府缺乏宏观管理的基本经济条件。
(2)两种模式适用的对象不同。宏观管理与自由放任的模式是通过市场和国家宏观经济的作用传导给信息产业,适用于信息经济有一定基础,市场条件相对成熟的国家;中观产业干预模式将调节力直接作用于信息产业本身,直接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为干预重点,主要适用于一些市场机制尚不完善,信息产业薄弱而又需要迅速壮大其信息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3)调节手段不同。宏观管理与自由放任模式的调节手段一是市场,二是国家经济宏观需求。政府创造信息产业的有效需求,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保证信息市场的自由和信息产业各部门、各企业进出市场的自由。实施手段具有粗放性、模糊性、统一性和广泛性的特点。而中观产业干预模式的调节手段具体、清晰、明白、有很强的的专指性、实用性和功利性。
(4)两种模式实施效果不同。首先,时效不同。宏观管理与自由放任模式从政策下达到实际见效需要较长的时间,而中观产业干预模式将调节力直接作用于信息产业,其加速度大,作用周期短,见效快。其次,结构不同,宏观管理与自由放任模式下形成的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产物。它与其它产业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相互渗透适应,协调促进,有很强的自我保护能力,是“柔性”结构;而中观产业干预模式则形成了“刚性”结构,与其它产业间的协调性与适应性较差,易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和冲击,缺乏自我保护机制。
3 我国信息产业管理模式的确立
3.1 我国信息产业管理模式应达到的要求
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体制、社会发展水平、信息产业基础及今后长期发展的需要看,我国信息产业的管理应达到下述要求。
(1)能够尊重信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信息产业的发展是有其内在规律的,我们在制定有关信息产业的发展战略、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时,应充分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按照人为意志任意左右其发展速度和发展方向。
(2)应充分尊重市场经济客观经济规律的作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信息产业的发展也应涵括在市场经济的大体系内,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各企业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前提下自由发展,利用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力自觉调控信息产业的发展。
(3)有利于形成新的产业机制。信息产业在我国是还属于成长阶段的“幼稚产业”,而旧有的产业形成机制并不能满足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需要,因而必须努力促进新的产业形成机制的建立。新的机制要有利于各生产要素和信息要素的聚集、充分流动和合理配置,应能提供产业化过程的技术保障。
(4)应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我国信息产业的管理,应充分体现目标性,适时引导产业沿着健康的路径发展,使信息产业在较短的时间内由幼稚走向成熟。近期目标应当是到本世纪末初步形成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结构比较合理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能基本满足小康阶段国民经济信息需求的社会化、综合性的信息产业体系。
3.2 我国信息产业管理模式的选择
针对我国信息产业管理要达到的要求,并根据我国的国情现状综合考虑,我国信息产业的管理应分为两个阶段,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模式:第一阶段即现阶段采取赶超策略的中观产业干预模式,促进我国的信息经济有一个量的增加,以迎接并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第二阶段,在信息经济已有一定发展的基础上采用宏观需求管理与放任模式,使信息产业有一个质的飞跃,逐步调整信息产业的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使之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相适应,从而获得信息产业的稳定发展和自我调节保护能力的提高。
4 加强我国信息产业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在确定了信息产业管理模式以后,还要在这个大的框架内制定出具体的实施策略。在现阶段,为加强信息产业的管理,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建立全国性的信息产业管理机构,统筹和协调全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并制订信息产业长期发展规划,确定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步骤和战略重点,为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健康、宽松的宏观环境;建立行业管理体制,按照信息产业行业规律构筑信息产业及行业结构,建立行业社团,积极发挥社团的行业管理作用。
(2)制订国家信息产业政策,以协调行业间及信息产业与其它产业间的关系,宏观上完善政策体系,包括信息产业发展方向、资金倾斜、重点扶持,需求引导、市场管理、人才、国际合作政策。微观上,制订切实可行的措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协调部门、地区和企业间的关系,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稳定协调发展。
(3)积极培育和发展信息市场体系。使之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管理的作用场和纽带。我国的信息市场体系可由星罗棋布的基层信息市场作基础,地区级信息市场为骨干,国家级信息市场为龙头,构成互相联系,多向传递,互相补充的完整体系。重点加强国家级信息市场建设,使之面向全国重点信息服务机构,成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4)制订和健全信息产业的法律和法规。信息立法的范围包括信息权利立法、信息产权立法、信息技术立法、信息安全立法和信息贸易立法。整个立法体系从信息机构的设置、信息传递、信息媒介及载体,直到信息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所应承担的法律义务、合法权宜和责任,以及对不当行为的处置均应有相应的法律和法规加以规范。
(5)研究提出并实施合理的信息化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组织实施和检查考核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既是反映和衡量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程度的尺度,也是对信息产业进行量化管理的依据。这一指标体系原则上应包括信息资源的加权收全率,有序化指数,或获取指数,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共享率,信息资源开发的投入和产出的效益等。
(6)建立信息产业研究机构,主要从事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律、发展路径研究,国内外信息产业发展的比较研究,信息管理政策的评测与优化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