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随笔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以“说”“木叶”为例_文艺随笔论文

试论文艺随笔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以《说“木叶”》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学内容论文,为例论文,木叶论文,试论论文,文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按照文体类型及特点确定教学目标,是近年来探索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方向之一。人教版高中必修第五册第三单元的3篇课文都是文艺随笔,分别是《咬文嚼字》《说“木叶”》和《谈中国诗》。不少老师教这个单元时常常喜忧参半,这类文章常涉及某类专业知识,文化气息也颇浓厚,似乎有很多宝藏可以挖掘,但是在具体教什么上却又让人颇费思量,相比较而言,《说“木叶”》一文在这一点上尤为突出。这篇文章长三千多字,文章介绍的知识对阅读中国古典诗词有帮助,但是文中引用诗句不仅数量多,而且比较生僻;文章谈到的不少概念“木叶”“树叶”“落叶”和“落木”差别细微,学生不容易理清。这些都成为确定教学内容以及进行教学设计的障碍。

教师在《说“木叶”》教学内容确定上感到困惑,固然有上述的原因,但也应该与人们对它的文体特征的认识不足有关。在语文教材中,文艺随笔类的选文篇目很少,人们对其文体特点及如何教学的探讨也不多。本文将以《说“木叶”》为例,尝试讨论文艺随笔类选文的教学内容确定,希望能引起大家对这类“亚文体”课文教学内容的重视与深入探讨。

若要寻找《说“木叶”》一文的共同价值,有两个重要的视角参照:一是《说“木叶”》是一篇课堂学习状态下的阅读材料,而不是一般生活中的读物;二是《说“木叶”》是“文艺随笔”这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而不是其他单元里的课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性质决定了一篇课文不应忽视的某些教学价值取向,文本的文体特点则决定着教学内容的核心价值,若要比较合理、精确地定位《说“木叶”》的学习内容,二者一个都不能少。

一、理解文章内容和怎样理解文章内容

人们发现,面对同样一篇文章,以不同的阅读身份去阅读,阅读活动的目的和状态会有很大的区别。如果像浏览报刊一样读一篇文章,那么读者只要能大体明白作者的基本意思就可以了,不一定对文章的方方面面做深入研究和理解。但教师指导下的课堂学习,与上面所说的阅读状态则有所不同,一方面,他需要理解文章的大意,这是学习文中其他的基础;同时,课堂阅读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发现、归纳这类文章的表达体式、积累“怎样理解这类文章”的阅读经验,以便提升自己阅读这类文章的能力。也就是说,典型的课堂学习状态下的阅读活动至少有两重目的,分别对应自然状态的阅读和课堂学习状态的阅读:

自然阅读:以理解文章的内容、获得文章所介绍的知识为主;

教学阅读:以发现文章的阅读图式、积累阅读经验和策略为主。

如上所说,前一个层次一般关注文章的内容,后一个层次主要关注阅读方法和策略。高中生阅读一篇课文,在内容理解层面一般来说并没有什么大的障碍,因而语文阅读教学的任务除了指导学生读懂“这一篇”的内容以外,更应帮助学生学习如何更好地阅读,也就是更应侧重于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学习。

就我看到的几个课例来说,人们对《说“木叶”》一文的内容关注较多,而少有阅读方法、阅读策略的学习。有的教师即使有想法,也贯彻得不彻底、不到位。例如,两位教师分别从“抓关键概念的理解”和“品味语言”入手展开教学活动,这已经有阅读方法和阅读策略的苗头,可惜其“理解关键概念”和“品味语言”,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理解作者的观点,并没有进入“如何判断关键概念”“如何通过关键概念理解文章”“如何品味随笔的语言”(它与文学作品的品味语言有何不同)等阅读方法、策略层面的学习。在这些方面,教师是大有发挥空间的。

阅读策略有许多种类,不少书籍有专门介绍,这里不作展开。至于《说“木叶”》一文适合用哪一种策略,阅读策略教学的分量占多少,这要看教学目标的具体定位,一篇课文涉及两种即可,不要求多,也不能从头到尾全是策略学习。例如,若学习“通过关键概念理解文意”的策略,不妨选择这样的学习目标与思路:

1.划出文章中的相关概念;2.按照作者文章的意思,为这些概念做注解;3.提取这些概念中共同的内容,辨析差异,理清关系;4.概括出该文的主要观点。

学生若理解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韦恩图来比较“木叶”与“树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异同。这就属于阅读策略——即如何阅读的学习了。

二、理解性阅读与批判性阅读

一篇文章的学习内容,还应该与该文章所归属的基本体式有关,因为文体特征在很大程度上是文章中“某种特别表达力”“能够使语言获得强调和清晰的手段”[1]的体现。在阅读不同文体时,读者的阅读期待应该不一样——至少是有所区别的吧?《说“木叶”》是一篇文艺随笔,从大类上属于议论文。议论文的基本特点是以概念、判断和逻辑推理表达作者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看法,因此,从观点、论证层次的角度选择《说“木叶”》的教学内容,无疑是适当的。但是,在议论文这一大家族中,随笔是一种倾向于自由表达的文体。与介绍科学研究结论的议论文、表达思想观念的议论文相比,文艺随笔在使用概念、展开论证中,往往并不是那么严谨,或者说,很多文艺随笔的写作目的本就重在与人交流他对一部作品的阅读感受、对某艺术现象的一得之见,而不是像公布科研结论、解释社会问题那样欲求别人相信,相应地其文气也不太会“理直气壮”和“不容置疑”。

文艺随笔的这一特点,其实很适合我们用对话的、反思的、批判的态度去阅读,而不是像对待科技论文、文化经典那样只求理解与接受的阅读。但多数教师对《说“木叶”》一文采取了理解性阅读的方式,即把文章中的一些说法当做公共知识、把作者的观点当做科学结论,要求学生去了解、相信和掌握。其实,面对这篇文艺随笔(当然不只是文艺随笔),读者不必全盘接受,可用平等地审视的方式看其推理是否严密、结论是否有违常识等诸方面的问题。如果文章经得起分析,则可以接受其主张或观点;反之,也可以提出质疑甚至商榷。可以看出批判性阅读的过程是“考察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其目的是验证自己的知识,提升自己的理性思维。

林庚是北大中文系教授,长期从事文学研究,自己又擅长写诗作文。从《说“木叶”》一文中,我们便能感受到他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说“木叶”》能选入语文教材且得到不少人的欣赏,就很能说明问题。但是,选进教材的文章不等于没有瑕疵。对《说“木叶”》的批判性阅读,可以考虑从下面两个角度进行:一是分析文章自身的逻辑,看其是否自圆其说;二是借助外部的相关知识检验文章的依据、判断和结论是否可靠。具体过程如下:

1.分析其内部逻辑的自洽性

文章第二节有这样三句话:

文章第三节有这样一句:

文章第五节有一句如下:

阅读时稍加注意,便会发现这些句子不够严谨。

其实,已经有不少老师和研究者对《说“木叶”》一文的严谨性提出过质疑,张和荣在《〈说“木叶”〉指瑕》中指出林文的两个问题,“行文表述欠严谨”和“引诗论证失之片面”[2]。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如果以“阅读文章,理解作者的基本观点,发现并分析其论证过程中不够严谨的地方”为学习内容,这就属于典型的批判性阅读。

2.借助外部知识审视作者的依据、判断或结论

所谓外部知识,是指作者在文章中介绍、认定以外的知识,包括与该话题有关的事实、理论以及生活经验。以《说“木叶”》为例,以作者的视野来看,某些说法可能是有依据的、合理的,但是若放在其他知识面前,就显得证据不足甚至武断,如下面的表格中列举的几处:

如果我们把“借助相关知识去考查文章的知识及结论是否合理”作为教学内容,可能就会与通常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结果不一样。批判性阅读不仅比较适合于阅读文艺随笔,它还是一种更高级的阅读活动,因为批判性阅读首先要读懂作者“说了什么”,然后再考察作者“说得怎么样”,还要就文章中的得失说出些“为什么”,这对学生来说收获可能会更大。

三、学具体知识与借鉴路径

当然,相对于整篇《说“木叶”》的光彩而言,这几处不严谨的表述只是微瑕而已,如前所说,文艺随笔本来就是对某一文艺话题谈个人的感受和发现的,其意在与别人交流而不在于要人接受。如果联系林庚先生的治学背景,我们会更容易领会这篇文艺随笔的特点。林庚以“诗人学者”为人称道,他先后出版过《夜》《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春野与窗》《问路集》6本诗集。“作为一名学者,林庚先生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统一起来,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不同于以“持之有故”为研究原则的学者,林先生的不少文章更多以诗人的艺术敏感发现问题、用丰富想象力为人们打开进入艺术世界的大门,他对“木叶”这一诗词意象的阐发,无疑就具有这样的价值。

这就涉及阅读文艺随笔的另外一个考量维度:我们是从一篇随笔中了解一些具体的知识和结论,还是借鉴其思考路径来开拓我们视野、激活我们感受艺术的神经、提升我们的阅读境界?

《说“木叶”》中当然有具体知识的介绍,如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了解了这则知识,再去读一首诗词,我们就会关注其语言的暗示性,主动从诗歌的语言出发生发联想和想象,读出字面之外的意蕴来。例如一位教师设计的活动就属于这种做法:“阅读本文,想一想,哪一个观点对你阅读古诗词有启示?抄录这句话,并用一两句话写出你获得的启示。”

但《说“木叶”》一文更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还是对“木叶”这一意象的独特阐发。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艺术世界的原理奥妙无穷,《说“木叶”》一文从对一个词的追问入手,经过梳理、推敲、辨析,并借助对其背后美学原理的阐释,等于为我们再造出“木叶”这一全新的诗歌意象。借助这一意象,读者不仅可以深深感受古典诗词为我们描绘的一个跨越历史与季节、融合自然风光与艺术感受的万千气象,还可以将这种路径、经验迁移出去,诸如去体会“暮鸦”“寒梅”等其他意象,打开另外一扇扇理解诗词意蕴甚至走进艺术世界的大门。

需要说明的是,文体分类没有绝对的标准,从文体的角度去理解教材、确定学习内容,也不是教学设计唯一路径,只是从文体的角度考察《说“木叶”》,等于让我们多了一个衡量文章特点、确定学习目标的坐标,比单纯从内容和形式等角度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整体和本质。

标签:;  ;  ;  

论文艺随笔阅读教学内容的确定--以“说”“木叶”为例_文艺随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