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知识化两大潮流冲击下的中国小企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两大论文,小企业论文,中国论文,潮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民营经济是当今中国经济生活中社会关注的热点。民营经济的主体是什么?就是遍布城乡的大量的小企业。人们的关注,很自然地聚焦在小企业上。
中国小企业受到双重时空挤压
当代全球趋势,如果要用比较简化的方法来加以概括,一条叫全球化,一条叫知识化。全球化和知识化能够形成全球趋势,它的动因、它的推动力量,又可以概括为三个“化”:第一是科学技术方面的信息化,它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第二是制度条件方面的,或者叫组织制度方面的市场化,它是与社会化和民营化相伴而行的;第三是文化精神方面的多元化,以人为本,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开放、共容、和谐、共存的多元文化精神。
当今中国的小企业问题,是否也可以,也需要,也应当从这样一个全球背景来理解、来观察?回答是肯定的。
全球化,是指当今人类活动,首先是经济活动,已经或正在迅速的、大规模的、超越民族国家权威隶属的行政疆界和自然地理的区域疆界,从经济、文化、社会、政治各个方面日益密切的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求索、相互满足、相互利用、相互制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越来越难舍难分的那么一种发展趋势、运行状态和演化过程。
当代的全球化,主要是指“二战”以后,特别是最近20到30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制度的全球扩展,也由于多元文化精神在人类进一步形成共识而推动起来的。当代的全球化有许多新的特点,从它的进程来讲,在资源、商品贸易、资本的投资和金融贸易、知识和技术贸易、信息和服务贸易以及建立跨国的全球性的生产网络体系和高知识、高技术的服务网络体系等方面,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表现为众多超级跨国公司的兴起和他们在全球的大规模组织经营活动。跨国公司掌握了世界生产的40%,国际贸易的60%,国际投资的90%,国际技术贸易的60%,国际技术转让的80%,世界科研开发的90%。这些跨国公司在全球经济中把资源配置空间扩大到全球范围,从不断地优化资源配置当中突破民族、国家的主权限制,超越民族、国家的空间范围,不断地改变着各国的产业结构、整体的经济结构和布局。“二战”以来,这个结构变迁和布局转移,已经经历了几个大浪潮,第一个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第二个是资源、能源密集型产业的转移。最近这几年又出现了新的情况,就是高知识、高技术、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非核心技术部分也在转让。在全球活动的跨国公司为了求得最高的经济效益,它属下分布在各国各地的子公司、分支机构、加工或营销企业,就要搞“本土化”。不但人员本土化,产品设计、技术功能、企业文化和经营也要本土化。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以知识作为生产的主要要素,作为消费的主要对象,不断推进经济发展的时代。我们正在从使用传统工业机器,替代人的体力劳动制造物质产品,进入使用知识工具和智能化装置,替代人的部分脑力劳动创造知识产品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社会的前景已经可以看见了。这就是当今的知识化趋势,也就是人们诉说的当代知识革命。
全球化和知识化,一个是从空间上影响我们。全球化把全世界各国连接在一起,压缩在一起,形成“地球村”。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距离缩短了,被压缩在一起了,相互影响、相互索求、相互满足、相互联系,不能分开。一个从时间上影响我们。知识化借全球化向全世界扩展。我们原来处于衰退中的农业经济社会,真正集中力量建设,实际上还不到20年。工业化成就巨大,但农业现代化差得远,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差得更远。广大西部地区就不用说了。全国还有8亿人没有进入现代工业文明社会,还有5000万人生活不得温饱。现代知识化、知识经济一来,它是不会站在门口等你的。于是,传统农业经济、传统工业经济、现代知识经济,随着全球化汇聚到一起进来了。这就是当今中国面临的现实,讲“国情”,我看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国情。面对全球化、知识化两大潮流的冲击,在时空双重挤压下,我们要从农业经济跨入工业经济,在工业经济还没有完全实现时,又面临知识经济的压力,不能不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要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到现在的高技术、高知识的经济,既循序,又跨越,不断向前推进、发展。
形形色色并存的小企业
明白了这么一个大背景,我们再来观察当今中国的小企业,在时空双重挤压下确实表现出一种独特的、异彩纷呈的景观。
按照上述简单的三个层次划分,我们可以随便列举一些例子来看一看。
第一,在传统农村最普遍、最大量存在的种植业农户中,因为地少人多,家庭中总会有部分的、常年或季节性劳动力剩余。除传统的家庭饲养,人们大都会从事某些非农经济活动。中国农民家庭中很传统的手工小经济,属于非农的家庭副业性质,确切些说,还不能叫企业。
第二,在人口比较密集、农业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比上述情况前进一步,从传统农业中就分化出独立的小手工业、小饮食业、小运输业或其他出卖劳力的“棒棒军”之类小范围的服务型的个体户、夫妻店。其中许多已经构成初步独立形态的农村非农经济,我们一般称之为个体户。在城乡分割、封闭的体制环境下,由当地农民或远近农村、集镇的需求导致分工的发展,还出现了小型采矿业、小型农产、矿产品加工、小的农具、匠作工具生产等等独立经营的小企业。有的也请帮手,甚至雇佣多名工人,习惯上仍属农村个体企业或私营经济,都是农村小企业。
第三,在城市创建大工业、实施工业化进程中,由于大企业建设、大城市发展的需要,诱发出来的各种地方建筑建材、搬运运输、铸造锻造、零部件加工、工业配套协作、分装包装等等小规模的生产配套企业,建设服务企业,或者生活服务企业。
第四,在工业化、城市化逐步发达,人口高度密集,经济高度聚集的过程中,一些原属于个人、家庭、工厂、企业、机关自己“内部”的事情,由于大量聚集而游离出来,形成越来越巨大的、多种多样的、公共的、社会性需求。这种巨大的“商机”就导致社会分工的日益深化和城市经济结构的提升,从而在传统的“七十二行”之外,发育出越来越多的、十分独特的、高度专业化的、效率极高的生产型或服务型的小企业。
第五,在全球化条件下,适应或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生产网络体系,成为分布在全球各地的各种研究开发、生产加工、组合装配等生产性配套,或提供专业性服务的高度专业化小企业。产品不一定很大、也不一定就那么“高、精、尖”,总规模可大可小,但它已经进入全球市场或区域性国际市场,已经进入跨国公司的全球购销体系或全球制造体系,成为其全球网络的一个组成部分。
第六,在全球知识化、信息化革命浪潮中,新涌现出来的、高度专业化的、创新型的高技术研究开发企业,就是搞发明、搞创造,专门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的小企业;为已有科研开发成果、发明创造专利,转向生产的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小企业;以及专门提供各种各样全新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金融、市场、信息、法律、环境等等高技术、高知识的咨询、顾问、调查、设计、规划的高度专业化的服务性小公司、小企业。
我们大体依照人类社会一般的经济发展顺序,按农业经济、工业经济、知识经济这么三个层次,随便列举了6种类型的相关小企业。从中不难看出,在全球化、知识化两大潮流的冲击下,在时间、空间双重挤压下的中国小企业,确实呈现出一幅东方独特的、异彩纷呈、五光十色的场景。当今中国的“民营经济”、中国的“小企业”,这个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是极其广泛、非常庞杂的,各种各样的形式,各不相同的内容,各有各的功能,各有各的作用,它的出现,它得以产生的条件和动因,也是很不相同,甚至是大异其趣的。
农村这么多人口,挤压在人均几分耕地上,其中许多还是梯田或坡耕地,如何摆脱贫困?无可避免的选择,就是想方设法把过多的人口从农业和农村中转移出来,转向非农产业。顺应其自发的演进方向,就是放手鼓励、支持农民发展第一、二类小经济、小企业。并且坚决打破城乡分割封锁,让农民进入城镇和城市,参与发展第三、四类小企业。或者放手依靠农民自身建设城镇和城市,在农民人口聚集的基础上,促进分工分业的演变,独立创立中型甚至大型制造业、营销业,举办和发展第三、四类企业。有条件的地区,首先是沿海、沿边地区,还应当鼓励农民创办和发展第五类小企业,力争挤进国际制造网络、营销网络中去。我国的劳动力价格还是有长期优势的,完全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中占一席之地。这不仅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中,甚至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中的非核心技术产品,大市场产销区的若干高技术产品的装配企业,都是可以进去的。
至于为推动农业专业化、产业化、现代化,要多方面、大量发展为延伸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为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营销服务的各种专业小企业。这中间,有的适宜建设集中的大企业,如石油、天然气、化工厂联产化肥,有许多则很适宜小企业,是农民大有用武之地的。
在推动城市和大工业的改革发展中,破除“大而全、小而全”的封闭体系,发展大量的为大企业协作配套服务的各种小而精、小而专的小企业,形成社会化的、开放的生产体系,这是城市大工业改革、改组、改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和重要方面。只有向这个方向发展,走专业化、协作化、社会化之路,呼唤了多年的“两个转变”才能实现,原来国有的那些准军事化的、独立的、也是比较孤立的大工业才有出路。从国际经验看,传统产业正在被现代信息技术和种种新知识所改造,技术创新层出不穷,周期越来越短。要不断地适应市场需求的频繁变化和技术自身的发展变化,只有依托大量专业化小企业组成的“联军”,大公司才能屹立于世界市场之林。许多大公司抢收、抢购有突出创新成果,甚至只有突出创新思路的小公司,就是这个道理。
城市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一环,也离不开专业化小企业的发展。这个领域可真是“商机无限”。送工作餐的配餐公司,送洗净菜的配菜公司,清洗下水道的通管公司,搬家公司,洗衣公司,甚至“洗头中心”、“洗脚城”,不可胜数。把需求看准,服务到位,树立信誉,门路多得是。其前题是人口的规模聚集和经济的规模聚集,因此,不要老是受一些传统观念的束缚,限制城市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已经远远落后于工业化进程,迫切需要积极推进。
把发展小而专、小而精的小企业,同进入国际市场,同挤进跨国公司及其全球销售网络、全球制造网络中去,联系起来。这在全球化、知识化时代的经济发展中,可能是一条必由之路。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更有赖于支持专、精、特、新小企业大量萌发与成长,这是美、欧发达国家近几十年的经验已经证明了的。小企业,小公司,是很有生命力的。美国近10年的经济高增长,5000家中小型高技术企业起了大作用。许多最新的技术创新常常是从小企业中先搞出来的。鼓励创办科研开发型的小企业,放手让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科技人员自由流动、自愿联合、自主创业、自求发展,这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拓宽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对中国的小企业,要有一个新的理解、新的关注,要从新的视角,对它的产生、成长、性质、功能、地位、作用作出新的判断。在此基础上,从人类文明进程的历史高度,从全球整体发展的宽阔视野,来制定发展小企业的方针,采取比较富于远见的政策。大思路上想通了,实际问题才好办。
小企业有它许多独特的优势:规模较小,办起来比较容易;灵活性大,能够容纳高、中、低不同水平的技术和生产力;产权关系比较明晰,制度性的内部摩擦比较少;遇到困难比较易于重组转移,办好了也能快速扩大,“低成本扩张”;对内可以适应区域性需求,对外可以“傍大款”,挤进全球体系,走向国际市场,如此等等,确有条件比较好发展。
小企业也面临许多现实的困难:待遇不平等,融资渠道窄,谈判地位低,抗风险能力弱;历史造成的“戴错帽子”,产权混乱;传统形成的家长制、家族制等等。创办国际化、全球化的小企业、科研开发型的高新技术小企业,已有一些成功事例,从整体上看,尚处于探索中,社会氛围、法制环境、风险融资、产权保护,各方面都有待改革与创新,因而现实条件还比较困难。
出路何在?方向只能是:在全方位深化改革中,从国家回归社会,从政府转向民间;从以官为主转向以民为本,从国家主义回归社会主义。
中国当代民营经济的主体,就是遍布城乡的大量小企业。它们不是国家办的,讲产权制度,本来就属于老百姓。问题出在建国后的几十年里,国家把社会“吃掉”了,政权从中央一直延伸到农村,“政社合一”,政府包办一切,“共产风”、“割尾巴”,实际上是无偿剥夺劳动者的财产。在此情况下,投奔单位找“挂靠”,戴上“红帽子”求生存等等,各种扭曲现象就出来了。对这类问题,承认事实、回归民间,解决问题。有些地方还借口什么“单位挂名”、“政府担保”、“知青补助”、“就业优惠”,总想找个理由搜刮给自己,我看是不对的。
小企业、民营企业,采取什么产权制度形式好?近代工业化是从西欧发展起来的,现代企业制度是从外国引进的,包括股份制,是经历实践检验过的有效制度。不搞现代企业制度,就无法与国际接轨。但搞现代企业制度,确有一个发育过程,确要有现代市场经济的制度文化条件。民营小企业的企业制度只能灵活多样,而且必将经历自身的发展演化过程。现在城乡小企业,许多还是家长制、家族制,不少是合伙制。我看依靠传统的血缘关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只要能搞好,就可以。至于将来,开放的市场环境和逐步完善的法律制度,会诱导其适应与转变,能发展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不要限定框框、强求一律。
原来的小企业,后来搞大了,产权制度怎么改?各地都有案例。最新一个是北京中关村的“四通”,办法已经公布,存量不动,从增量中去分割,明晰产权。这也算一种尝试。
大企业走正规的股份制上市之路,民营小企业一律堵死,行不行?产权流通、社会融资,总要网开一面,找到一种形式。
防范金融风险、整顿金融纪律十分必要,但没有民间金融这条腿,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地域辽阔、发展极不平衡、巨型现代企业与亿万微型农户并存、广泛国际交流与地区封闭同在的大国,恐怕不行。